拉美
里约折叠 豆瓣
Nemesis: One Man and the Battle for Rio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米沙·格兰尼 译者: 吴桑雨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 2021 - 11
媲美《教父》的波谲云诡,匹敌《毒枭》的冷血黑暗
一个绝望的父亲转眼成为叱咤巴西的毒枭,一个政府、警察、毒贩三方争斗的地下世界
深入南美洲超大型贫民窟罗西尼亚,窥见毒品经济与黑帮的幕后秘辛
「编辑推荐」
★ 亲访巴西传奇毒枭,见证一个女儿罹患绝症、走投无路的父亲走上了犯罪之途,最后成为全巴西人民的“头号公敌”的历程。透过他的腾飞和幻灭,一窥普通人如何在贫穷、暴力、腐败和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挣扎求生。
★ 揭露巴西如何深受暴力凶杀与毒品滥用问题腐蚀一——武装贩毒集团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底层民众,可卡因成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最后政府与黑帮的暴力博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无尽的死亡与伤痛。
★ 里约热内卢,一个光与暗并存的城市,贫穷与富裕只有数米之隔。在底层挣扎的居民靠着毒品致富,最后却深陷由黑帮无尽的暴力、贪婪以及政治阴谋、腐败织就的巨网中。
★ 深入罗西尼亚,南美洲超大型贫民窟,揭开深究卢拉和卡多佐鼓吹的经济奇迹与禁毒战争背后的血腥真相,揭示巴西数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变迁,以及全球毒品经济运作内幕与武装贩毒集团的秘辛。
「内容简介」
里约热内卢,一座被上帝眷顾,也被魔鬼诅咒的城市。这里有着最美丽的海岸线,岸边伫立着富丽堂皇的酒店和高楼,招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也有着最肮脏的贫民窟,它们扎眼地挺立在市中心的小山坡上,没有自来水,没有稳定供电,人们居住在火柴盒一样的拥挤住宅里,时刻面临着枪战、毒品和死亡的威胁,深陷暴力、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织就的巨网中。
内姆,南美洲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的“掌权者”,也是全巴西最想逮捕的头号毒枭。在女儿患上绝症、不得不向黑帮俯首求助之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父亲和上班族。一场变故改变了他本该平静的人生,将他卷入了毒品、暴力、贫穷和腐败的旋涡之中。这是关于内姆和罗西尼亚贫民窟的故事,也是里约热内卢这座“上帝之城”和毒品地下经济的故事,更是关于巴西数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而书中人物所面对的不平等处境和艰难抉择,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精妙绝伦!……这部史诗般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贫民窟之子如何崛起,成为一个帝国的帝王。格兰尼完成得相当好,他向我们解释了里约毒品世界的背景,以及人们为了遏制和“和谐”掉这一切所展开的斗争。这本书不仅研究了毒王以及他如何掌管手下的贩毒集团,还描述了里约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充满了来自巴西贫困地区的新移民,这些不幸的人最终聚集在一起,蜗居在缺水、少电,以及工作机会(这点最为关键)的贫民窟之中……格兰尼没有试着美化内姆(本书主人公,贫民窟毒王),也没有费尽心思地为他那暴力的事业展开辩护,他让这个扁平化的角色变得生动近人。他向我们展示了里约的财富——更不用提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声誉——同这座城中最为贫穷、最为边缘的公民做好事情的能力是脱不开干系的。
——《西雅图时报》
阅读本书就如同和斯金格·贝尔(《火线》中的角色,毒枭)一起在巴尔的摩的黑帮世界漫步。大多数作品在描述真实犯罪时都把重点放在追车和枪战上,而不是分析。格兰尼颠覆了这一写作套路。他用更为沉静的声音,尽己所能地向我们解释了为何警察不能直接冲进贫民窟逮捕毒枭和那些望风小弟,以及一个怀抱病婴、聪明的巴西年轻人如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犯罪大王”。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的主旨是让人们了解这些贫民窟的生活状况,它们存在于巴西的每个大城市的边缘,但是在里约则格外显眼和重要。里约有一千多个贫民窟,你可以从上面俯瞰伊帕内马、科帕卡瓦纳等其他优雅的街区。为了讲好这个极其复杂的故事,格兰尼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内姆身上。多年以来,他一直是罗西尼亚的毒王,这个贫民窟是里约最大的贫民窟,居民数高达15万人……格兰尼把80年代及其之后发生的事视为一场“里约之战”,这是正确的。他显然同情那些身处困境的贫民窟居民——他们被夹在毒品团伙和警察之间。他甚至还描绘了和内姆商讨投降事宜的警察,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细节。对于想了解贫民窟的人来说,《里约折叠》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的有用介绍。
——《纽约书评》
1999年,毫无犯罪背景的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邦芬·洛佩斯是一个普通居民,还试着想办法在里约最大的贫民窟养家糊口。不到六年,他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内姆”,成为统治着罗西尼亚大型犯罪组织的负责人。内姆的生平故事是这本书的粘合剂,在本书之中,记者格兰尼成功地探索了里约热内卢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自60年代以来发生在里约贫民窟的暴力、毒品贸易、政治、警察部队和与之相关的腐败……格兰尼的写作风格做到了一边推进故事,一边让读者意犹未尽。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不偏不倚,但最终还是展现出同情的传记,主人公是一个地方贩毒集团的领导人。内姆的生平是对巴西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深度报道——特别是关于罗西尼亚这个基本靠自治的城市社区,以及当政府试图破坏、清剿和以其他方式侵犯这里的自治权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洛杉矶时报》
他的名字叫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邦芬·洛佩斯,但是你可以叫他“内姆”,其他人都是这么叫他的。他是里约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的掌门人,也是米沙·格兰尼这本内容深刻、阐释透彻的书的主人公。尽管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很肮脏,但它有着优秀的叙事技巧,是一部非常有力的新闻作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马查多·德·阿西斯 译者: 闵雪飞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科姆韦柳的语言巫师、拉美文学的重要遗产,桑塔格、布鲁姆、金斯堡、富恩特斯盛赞的巴西现代文学之父,马查多·德·阿西斯二十一篇以“世情”为核心的故事,多篇为中文首译。
◎他的作品坐在19世纪的废墟之上,却直抵21世纪人心每一处微小的缝隙。
◎将自己关进精神病院的科学家、内心有强烈虐待冲动的医生、对女士的玉臂产生情愫的少年、杀死老爷却反成遗产继承人的看护、撞见圣人在教堂对话的神职人员……每则悲喜剧都在体现世情与人性,其后的舞台则是处于时代变革之下的拉美社会图景。
——————————
《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是巴西文学巨匠马查多·德·阿西斯一生中短篇佳作的全面集结,收录了包括《精神病医生》《镜子》《公鸡弥撒》在内的二十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整展现了作家普世和全景的社会观。普遍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书写里约热内卢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合, 以细腻客观的心理刻画与润物无声的微妙讽刺捕捉人物的心理动态与社会现实,主题多涉及嫉恨、虚伪、世情和人性争斗,具有超前的现代性。正如他所言,“我对自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人”,通过对时代与人情的记录、对人的普遍意义的探寻,马查多·德·阿西斯为巴西文学开辟了一条不状写风景的文学路途。
——————————
拉丁美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
——苏珊·桑塔格
马查多是一个奇迹。十九世纪伊比利亚美洲小说世界中最灿烂的星星。
——卡洛斯·富恩特斯
一位作家比他的时代快一百年。
——萨尔曼·拉什迪
马查多·德·阿西斯是一支超越了国籍与语言的文学力量,完全可以与福楼拜、哈代相提并论。
——《纽约时报书评》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