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正音撮要 豆瓣
作者: [清] 高静亭 著 译者: 周晨萌 校注 2018 - 7
《正音撮要》,清代高静亭著,刊于嘉庆十五年(1810),是在清代统治者在南方大力推广官话时,为广东人学习官话所编写的教材,是目前所见的清代较早的正音读本,影响很大。书中保存了大量清代后期北京话和粤方言的语音和词汇信息,为研究清代后期北京话和粤方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次整理采用了标点、校注的方式,并附底本(光绪乙巳年本)影印于后,方便研究者使用。
北京话历时研究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早期北京话语料匮乏,特别是语音研究方面体现早期北京话语音面貌的记音材料更是少之又少。本书的出版相信对早期北京话研究会有一定推动。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豆瓣
作者: [美] 司马富 译者: 张安琪 / 荆晨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2 - 2
郑小悠、罗威廉推荐
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
◎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沟通新清史与传统清史。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在人心人性、文化基因、社会心理方面强韧的延续性
★学者推荐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郑小悠,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在他杰出的学术生涯中,司马富对清帝国的政治史和普通人的文化生活都做了开拓性研究。在这部最新的、权威的、细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勇敢的作品中,司马富有效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他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清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没有将其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中国在时间、空间、阶级和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的多样性。
◎这是一部精彩的研究,既关照了清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到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本书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极具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豆瓣
作者: Matthew H. Somm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1
This study of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explores the social context for sexual behavior criminalized by the state, arguing that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China was a time of profound change in sexual matters. During this time, the basic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stat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hifted away from status, under which members of different groups had long been held to distinct standards of familial and sexual morality. In its place, a new regime of gender mandated a uniform standard of sexual mora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across status boundaries—all people were expected to conform to gender roles defined in terms of marriage.
This shift in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manifested in official treatment of charges of adultery, rape, sodomy, widow chastity, and prostitution, represented the imperial state’s efforts to cope with disturbing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Anachronistic status categories were discarded to accommodate a more fluid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state initiated new efforts to enforce rigid gender roles and thus to shore up the peasant family against a swelling underclass of single, rogue males outside the family system. These men were demonized as sexual predators who threatened the chaste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the young sons) of respectable households, and a flood of new legislation targeted them for suppression.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official and judicial actions regarding sexuality,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people excluded from accepted patterns of marriage and household who bonded with each other in unorthodox ways (combining sexual union with resource pooling and fictive kinship) to satisfy a range of human needs. This previously invisible dimension of Qing social practice is brought into sharp focus by the testimony, gleaned from local and central court archives, of such marginalized people as peasants, laborers, and beggars.
辨色视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文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其它标题: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晚清官场镜像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邱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 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信息丰富,众多鲜活材料刷新了人们以往对晚清“基层治理”的认知。由于日记的私密史料性质,对其耙梳可见晚清地方政治的实在肌理,而非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纸上政治”。书中对官场各色人物均有描摹;亦写出地方官的种种公务——如在“刑侦”技术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审命案,在不知纳皇粮为天经地义之事的地方收皇粮,协同地方士绅士完成有限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对广东的民生礼俗、岁时节令也有勾勒。对研究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学者,对于对近现代历史感兴趣的知识大众,本书都有阅读价值。
【一句话推荐】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笔下的官场百态。
地方在中央 豆瓣
作者: [美]白思奇 译者: 秦兰珺 / 李新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本书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