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Spiderweb Capitalism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Kimberly Kay Hoa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 9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how the rich and powerful use offshore shell corporations to conceal their wealth and make themselves richer
In 2015, the anonymous leak of the Panama Papers brought to light millions of financial and legal documents exposing how the superrich hide their money using complex webs of offshore vehicles. Spiderweb Capitalism takes you inside this shadow economy, uncovering the mechanics behind the invisible, mundane networks of lawyers, accountants, company secretaries, and fixers who facilitate the illicit movement of wealth across borders and around the globe.
Kimberly Kay Hoang traveled more than 350,000 miles and conducted hundred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rivate wealth managers, fund managers, entrepreneurs, C-suite executives, bankers, auditors, and othe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She traces the flow of capital from offshore funds in places like the Cayman Islands, Samoa, and Panama to special-purpose vehicles and holding companies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nd how it finds its way into risky markets onshore in Vietnam and Myanmar. Hoang reveals the strategies behind spiderweb capitalism and examines the moral dilemmas of making money in legal,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gray zones.
Dazzlingly written, Spiderweb Capitalism sheds critical light on how global elites capitalize on risky frontier markets, and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doxical ways in which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s sustained through states where the line separating the legal from the corrupt is not always clear.
Awards and Recognition
Winner of the R.R. Hawkins Award,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Winner of the PROSE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Winner of the PROSE Award in Business, Finance,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Winner of the Best Scholarly Book Award,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Winner of the Asia/Transnational Book Award, Asia and Asian America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豆瓣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Issues in Society)
作者: Zygmunt Bauma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 9
Reviewers' comments on the first edition: 'Zygmunt Bauman presents a cogently argued and compelling thesis...an important book from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that adds a new dimension to the poverty debate'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It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and value to student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Bauman] provides a very forceful and sophisticated statement of the case; and a very well written one too. As a wide ranging analysis of our present discontents it is an admirable example of the sort of challenge which sociology at its best can offer to us and our fellow citizens to re-assess and re-think our current social arrangements' -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This is a stylish and persuas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age of the 'society of producers' to that of the 'society of consumers" - Political Studies.It is one thing to be poor in a society of producers and universal employment; it is quite a different thing to be poor in a society of consumers, in which life projects are built around consumer choices rather than on work, professional skills or jobs. Where 'being poor' was once linked to being unemployed, today it draws its meaning primarily from the plight of a flawed consumer. Thi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ay living in poverty is experienced and on the prospects for redeeming its misery.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traces this change over the duration of modern history. It makes an inventory of its social consequences, and considers how effective different ways of fighting poverty and relieving its hardships are.The new edition of this seminal work features: updated coverage of key thinkers in the field; discussion of recent work on redundancy, disposability and exclusion; and, current thinking on the effects of capital flows o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changes on the shop floor through, for exampl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new material on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It is a key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lecturers in sociology,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and those with an interest i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学做工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Yilin Press 2022 - 2
【内容介绍】
《学做工》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性的文化生产过程的结果。
本书英文版自1977年出版以来,被译介为芬兰语、德语、法语、瑞典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等,影响深远。2013年,本书中文版出版,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2022年,“45周年纪念版”出版,收录作者分别于《学做工》出版25周年、40周年撰写的评论文章,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的新版前言,有助于读者在新时代继续阅读《学做工》。
【编辑推荐】
※项飙特别推荐,20世纪工人阶级研究、民族志研究奠基之作,深刻解析阶级流动困境
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项飙说:“经典的人类学研究有很多,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保罗·威利斯。”《学做工》是英国社会科学自“二战”以后从政治经济学转向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畅销全球45年,至今仍然是教育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社会学文本之一。
※新增作者中文版前言,以及出版25周年、40周年纪念文章,开启新时代的《学做工》
本书英文版自1977年出版以来,被译介为芬兰语、德语、法语、瑞典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等,影响深远。2013年,本书中文版出版,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2022年,“45周年纪念版”出版,收录作者分别于《学做工》出版25周年、40周年撰写的评论文章,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的新版前言,有助于读者在新时代继续阅读《学做工》。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为什么工人的孩子长大了还是当工人?为什么福利制度和教育普及没有改变社会的阶级结构?针对这类宏大问题,作者通过对英国高中男生的日常行为和感知的细致分析做出了解答。保罗·威利斯的研究指出了社会不平等持续的微观机制,也指出了劳工阶层树立自己的尊严和文化认同的方式。《学做工》是英国社会科学自“二战”以后从政治经济学转向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1977年,《学做工》的出版成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四十多年来,本书被反复阅读、分析、评论,至今仍然如此。——马德琳·阿诺特(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这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用无比透彻清晰的笔触,展示了那些贫穷的工人阶级子弟在反叛学校权威的过程中,是如何让自己走上从事工人阶级工作的道路的。任何一个对教育或劳工问题感兴趣的人,如果不仔细地阅读和研究这本书,那都是他们的巨大损失。——斯坦利·阿罗诺维茨(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
我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失业青年称为“新失业群体”,他们正在称为不断再生产的中国底层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做工》一书的意义在今天不是在变小,而是变得更为重要。它为我们理解中国的“新失业群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和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的比较平台。——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豆瓣
作者: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本书以康定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末代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康区政治人物,不管是土司还是喇嘛的权力、权威都来源于社会外部,比如土司去往北京定期朝贡,喇嘛去往中心寺庙定期朝圣等。这一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历程,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Pressed for Time 豆瓣
作者: Judy Wajcm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The technologically tethered, iPhone-addicted figure is an image we can easily conjure. Most of us complain that there aren't enough hours in the day and too many e-mails in our thumb-accessible inboxes. This widespread perception that life is faster than it used to be is now ingrained in our culture, and smartphones and the Internet are continually being blamed. But isn't the sole purpose of the smartphone to give us such quick access to people and information that we'll be free to do other things? Isn't technology supposed to make our lives easier?
In Pressed for Time, Judy Wajcman explains why we immediately interpret our experienc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inexorably accelerating everyday life. She argues that we are not mere hostages to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the sense of always being rushed is the result of the priorities and parameters we ourselves set rather than the machines that help us set them. Indeed, being busy and having action-packed lives has become valorized by our productivity driven culture. Wajcman offers a brac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lock time, and how the speed of the industrial age became identified with progress. She also delves into the ways time-use differs for diverse groups in modern societies, showing how changes in work patterns, family arrangements, and parenting all affect time stress. Bringing together empirical research on time use and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dramatic digital developments, this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book will leave readers better versed in how to us
Abnormal 豆瓣
Les anormaux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Graham Burchell Picador 2004 - 9
From 1971 until his death in 1984, Foucault gave public lectures at the world-famous College de France. Attended by thousands, these were seminal events in the world of French letters. Picador is proud to be publishing the lectures in thirteen volumes.
.
The lectures comprising Abnormal begin by examining the role of psychiatry in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and its method of categorizing individuals who "resemble their crime before they commit it." Building on the themes of societal self-defense in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Foucault shows how and why defining "abnormality" and "normality" were preorogatives of pow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The College de France lectures add immeasurably to our appreciation of Foucault's work and offer a unique window into his thinking.
漫长的战败 豆瓣
The Long Defeat: Cultural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Japa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桥本明子 译者: 李鹏程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当战争成为记忆以后,记忆也成为了战争——
将目光投向被刻意遮掩的过去,审视日本的历史问题与战争责任,
探索重塑战争记忆的过程中,国家、媒体和个人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直面当代日本人的困境、社会的断裂,以及形塑战后社会的战败阴影。
◎ 内容简介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终战诏书》,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七十余年后,战败文化成了日本集体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对于谁该为战争负责和谁有罪,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分裂,裂缝之下的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什么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杀戮和牺牲?
在本书中,桥本明子探究了三种互相抵触的战争记忆:“受害者”“施害者”和“英雄记忆”。这种分歧形塑了战后一代人对历史和自身的理解,并影响至今。桥本明子借助民族志、访谈和影像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再现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过程:政府、传媒、国家在其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因由?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解主义,哪条才是面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正确通路?不论个人还是国家,唯有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才能超越分歧与创伤,免于重蹈覆辙。
◎ 作品看点
★ 深刻理解战后日本历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解日本政府如何搪塞战争责任,普通民众如何回避战争责任。
战争结束后,面对难以弥合的文化创伤,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争记忆,分别视日本为这场战争的牺牲者、受害者和施害者,据此延伸出三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民族主义、和平主义与和解主义。厘清战争记忆的来龙去脉,深究其社会和政治根源,方能理解战后日本为何在三个选项中游移不定,始终未能正视其战争责任和历史问题。
★ 纪念活动、影视作品、报刊漫画,谁在形塑日本的战争历史?
作者以一手资料探查日本战争历史的形塑过程:力图重建国家尊严的官方纪念活动和政治表演;采用纪录片、读者来信、社论等形式,重启战争责任核查,以期日本能承担战争责任的报刊媒体;强调个人和家族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以受害者身份呼吁和平主义的动画电影……战争记忆不是铁板一块,是国家、个体、媒体等在历史话语权微妙博弈的结果。
★ 当基础教育服务于政治诉求,教科书何以成为战争记忆的新战场?
作者深入分析了5家出版社的15本历史和公民学高中教材,探索主流日本教材以何种立场和视角解读战争历史:是有意识选择的侵略之战?还是因政治经济压力、不得已为之的必要之战?用词和叙事框架的不同选择,暗含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
★ 著名学者沙青青导读,孙歌、小熊英二、伊恩·布鲁玛诚挚推荐。
◎ 名人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对战争历史的看法,这是本必读之作。日本的战争记忆并非只有一种:讲述英雄的“美丽之国”的记忆,讲述被害者的“悲剧之国”的记忆,讲述加害者的“可憎之国”的记忆交织在一起。读者能在本书中发现历史认识问题的必要史实和理论。此外,也能学到如何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的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吧。
——小熊英二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作者的国际化生活背景,以英文读者为对象的写作动机,使本书使用了浅尝辄止的“外部视角”。与日本社会的距离感使作者避免陷入其内部的思想冲突,但也妨碍了本书的思想深度。对希望了解日本战争记忆的中文读者来说,本书或许是很合适的入门书,期待它可以引发关于和解的进一步追问与思考。
——孙歌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不再是一种生活经历。但在今天的东亚,战争记忆的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桥本明子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对日本人在战后十几年间处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安德鲁·戈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漫长的战败》都可堪称是一项重要的成就。这场长期的失败暴露了日本在身份认知上令人震惊的裂痕,这些裂痕将在未来几十年影响全球政治。
——杰弗里·C.亚历山大,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桥本的文化分析之中,她更多的将着眼点放在微观层面的家庭,以及集体记忆在非西方国家形成的方式与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这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文笔流畅观点犀利。
——马克·A.沃尔夫格拉姆,哥伦比亚大学人权研究所教授
《漫长的战败》为zui近兴起的关于“集体记忆”讨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贡献。不过,在这本书里,桥本却深刻地质疑了这一概念的价值,反而认为对于战争创伤,人们有着相互竞争,不一致的记忆,这对于理解当代日本尤为重要。
——《美国社会学杂志》
桥本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民族主义、和平主义与妥协主义的交织叙述当中,以此激励长期笼罩在战败阴影之下的民族和政治认同。
——《日本时代》
在这本及时、读之令人心酸、语言简洁流畅的书中,桥本审视了日本自战后就一直存在的“历史问题”。通过针对大量的初级材料进行研究:电影、电视,报纸、纪录片、小说、访谈、口述历史,教科书……她的结论是,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对这场战争,日本从没有过一致或统一的叙述。总结:这是一本必读书。
——CHOICE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The New Press 2016 - 9
Arlie Hochschild is best known for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ond Shift), emotional labor (The Managed Hear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home (Time Bi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rivate lif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 The Outsourced Self). In her latest book,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Hochschild takes her notion of “feeling rules” to Louisiana,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s of right wing politics (The Tea Party and support for Donald Trump) by studying divergent response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region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her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1 and 2016, Hochschild advances the “deep story” of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right: “…the shifting moral qualification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ad turned them into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fraid, resentful, displaced, and dismissed by the very people who were, they felt, cutting in line.”
性之变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在潘绥铭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对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进行了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这本书就是三次调查的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本书深刻地揭示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很出乎人们的意料。本书分为多个专题,不仅包括18~61岁中国人的性观念、性欲、性生活、性技巧等,也包括婚外情、一夜情、找“小姐”等各种非主流的性关系,还包括14~17岁少年的性状况,更包括了“多元性别”与同性恋等的情况。在每个专题里不仅发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且剖析了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还从性文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运气的诱饵 豆瓣 Goodreads
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 李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2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社会理论二十讲 豆瓣
Sozialtheorie. Zwanzig einführende Vorlesung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汉斯·约阿斯 / [德] 沃尔夫冈·克诺伯 译者: 郑作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豆瓣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8.2 (9 个评分) 作者: 杨庆堃(C. K. Yang) 译者: 范丽珠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第一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精装)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名人推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4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回归家庭? 豆瓣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沙尼·奥加德 译者: 刘昱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世界的苦难 豆瓣
La Misère du mond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Impure Science 豆瓣
作者: Steven Epste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1
In the short, turbulent history of AIDS research and treatmen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cientist insiders and lay outsiders have been crisscrossed to a degree never before seen in medical history. Steven Epstein's astute and readable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e critical question of 'how certainty is constructed or deconstructed', leading us through the views of medical researchers, activists, policy makers, and others to discover how knowledge about AIDS emerges out of what he calls 'credibility struggles'. Epstein shows the extent to which AIDS research has been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henomenon and how the AIDS movement has transformed biomedical research practices through its capacity to garner credibility by novel strategies. Epstein finds that non scientist AIDS activists have gained enough of a voice in the scientific world to shape NIH-sponsored research to a remarkable extent. Because of the blurring of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production of biomedical knowledge about AIDS does not, he says, follow the pathways common to science; indeed, AIDS research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a field that is unusually broad, public, and contested. He concludes by analyzing recent moves to democratize biomedicine, arguing that although AIDS activists have set the stage for new challenges to scientific authority, all social movements that seek to democratize expertise face unusual difficulties. Avoiding polemics and accusations, Epstein provides a benchmark account of the AIDS epidemic to date, one that will be as useful to activists, policy makers, and general readers as to sociologists, physicians, and scientists.
里约折叠 豆瓣
Nemesis: One Man and the Battle for Rio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米沙·格兰尼 译者: 吴桑雨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 2021 - 11
媲美《教父》的波谲云诡,匹敌《毒枭》的冷血黑暗
一个绝望的父亲转眼成为叱咤巴西的毒枭,一个政府、警察、毒贩三方争斗的地下世界
深入南美洲超大型贫民窟罗西尼亚,窥见毒品经济与黑帮的幕后秘辛
「编辑推荐」
★ 亲访巴西传奇毒枭,见证一个女儿罹患绝症、走投无路的父亲走上了犯罪之途,最后成为全巴西人民的“头号公敌”的历程。透过他的腾飞和幻灭,一窥普通人如何在贫穷、暴力、腐败和充满恶意的世界中挣扎求生。
★ 揭露巴西如何深受暴力凶杀与毒品滥用问题腐蚀一——武装贩毒集团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底层民众,可卡因成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最后政府与黑帮的暴力博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无尽的死亡与伤痛。
★ 里约热内卢,一个光与暗并存的城市,贫穷与富裕只有数米之隔。在底层挣扎的居民靠着毒品致富,最后却深陷由黑帮无尽的暴力、贪婪以及政治阴谋、腐败织就的巨网中。
★ 深入罗西尼亚,南美洲超大型贫民窟,揭开深究卢拉和卡多佐鼓吹的经济奇迹与禁毒战争背后的血腥真相,揭示巴西数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变迁,以及全球毒品经济运作内幕与武装贩毒集团的秘辛。
「内容简介」
里约热内卢,一座被上帝眷顾,也被魔鬼诅咒的城市。这里有着最美丽的海岸线,岸边伫立着富丽堂皇的酒店和高楼,招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也有着最肮脏的贫民窟,它们扎眼地挺立在市中心的小山坡上,没有自来水,没有稳定供电,人们居住在火柴盒一样的拥挤住宅里,时刻面临着枪战、毒品和死亡的威胁,深陷暴力、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织就的巨网中。
内姆,南美洲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的“掌权者”,也是全巴西最想逮捕的头号毒枭。在女儿患上绝症、不得不向黑帮俯首求助之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父亲和上班族。一场变故改变了他本该平静的人生,将他卷入了毒品、暴力、贫穷和腐败的旋涡之中。这是关于内姆和罗西尼亚贫民窟的故事,也是里约热内卢这座“上帝之城”和毒品地下经济的故事,更是关于巴西数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而书中人物所面对的不平等处境和艰难抉择,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精妙绝伦!……这部史诗般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贫民窟之子如何崛起,成为一个帝国的帝王。格兰尼完成得相当好,他向我们解释了里约毒品世界的背景,以及人们为了遏制和“和谐”掉这一切所展开的斗争。这本书不仅研究了毒王以及他如何掌管手下的贩毒集团,还描述了里约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充满了来自巴西贫困地区的新移民,这些不幸的人最终聚集在一起,蜗居在缺水、少电,以及工作机会(这点最为关键)的贫民窟之中……格兰尼没有试着美化内姆(本书主人公,贫民窟毒王),也没有费尽心思地为他那暴力的事业展开辩护,他让这个扁平化的角色变得生动近人。他向我们展示了里约的财富——更不用提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声誉——同这座城中最为贫穷、最为边缘的公民做好事情的能力是脱不开干系的。
——《西雅图时报》
阅读本书就如同和斯金格·贝尔(《火线》中的角色,毒枭)一起在巴尔的摩的黑帮世界漫步。大多数作品在描述真实犯罪时都把重点放在追车和枪战上,而不是分析。格兰尼颠覆了这一写作套路。他用更为沉静的声音,尽己所能地向我们解释了为何警察不能直接冲进贫民窟逮捕毒枭和那些望风小弟,以及一个怀抱病婴、聪明的巴西年轻人如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犯罪大王”。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的主旨是让人们了解这些贫民窟的生活状况,它们存在于巴西的每个大城市的边缘,但是在里约则格外显眼和重要。里约有一千多个贫民窟,你可以从上面俯瞰伊帕内马、科帕卡瓦纳等其他优雅的街区。为了讲好这个极其复杂的故事,格兰尼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内姆身上。多年以来,他一直是罗西尼亚的毒王,这个贫民窟是里约最大的贫民窟,居民数高达15万人……格兰尼把80年代及其之后发生的事视为一场“里约之战”,这是正确的。他显然同情那些身处困境的贫民窟居民——他们被夹在毒品团伙和警察之间。他甚至还描绘了和内姆商讨投降事宜的警察,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细节。对于想了解贫民窟的人来说,《里约折叠》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的有用介绍。
——《纽约书评》
1999年,毫无犯罪背景的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邦芬·洛佩斯是一个普通居民,还试着想办法在里约最大的贫民窟养家糊口。不到六年,他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内姆”,成为统治着罗西尼亚大型犯罪组织的负责人。内姆的生平故事是这本书的粘合剂,在本书之中,记者格兰尼成功地探索了里约热内卢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自60年代以来发生在里约贫民窟的暴力、毒品贸易、政治、警察部队和与之相关的腐败……格兰尼的写作风格做到了一边推进故事,一边让读者意犹未尽。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不偏不倚,但最终还是展现出同情的传记,主人公是一个地方贩毒集团的领导人。内姆的生平是对巴西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深度报道——特别是关于罗西尼亚这个基本靠自治的城市社区,以及当政府试图破坏、清剿和以其他方式侵犯这里的自治权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洛杉矶时报》
他的名字叫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邦芬·洛佩斯,但是你可以叫他“内姆”,其他人都是这么叫他的。他是里约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的掌门人,也是米沙·格兰尼这本内容深刻、阐释透彻的书的主人公。尽管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很肮脏,但它有着优秀的叙事技巧,是一部非常有力的新闻作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记忆之场 豆瓣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译者: 黄艳红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aise)。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