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eter Wohlleben 译者: Jane Billinghurst Greystone Books 2016 - 9
In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Peter Wohlleben shares his deep love of woods and forests and explains the amazing processes of life, death, and regeneration he has observed in the woodland and the amazing scientific processes behind the wonders of which we are blissfully unaware. Much like human families, tree parents live together with their children,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support them as they grow, sharing nutrients with those who are sick or struggling and creating an ecosystem that mitigates the impact of extremes of heat and cold for the whole group. As a result of such interactions, trees in a family or community are protected and can live to be very old. In contrast, solitary trees, like street kids, have a tough time of it and in most cases die much earlier than those in a group.
Drawing on groundbreaking new discoveries, Wohlleben pres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ecret and previously unknown life of trees and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he describes how these discoveries have informed his own practices in the forest around him. As he says, a happy forest is a healthy forest, and he believes that eco-friendly practices not only are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but also benefit the health of our planet and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all who live on Earth.
2022年11月22日 已读
[Audiobook] 上下班路上听的,听得断断续续漫不经心。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结果很耗费能量,橡树之类会隔几年结一次。一片树林经常一起结果(master year),就算果子被动物吃了至少还有一点剩的。一起开花的话可以交叉授粉,有些树的雄蕊会比雌蕊早几天开花免得近亲繁殖。什么时候掉叶子也是个学问,掉得早损失光合作用储存能量的机会,掉得晚万一突然降温下雪得不偿失。万一树冠被雪折断了,其实还挺伤,因为真菌可能入侵。城市里的树是street kids,因为他们没爸没妈(好惨),这些树早年会长得很快肆无忌惮(环卫还会浇水),长大之后就麻烦了,一是需要水太多但没人再浇了,二是城市的泥土层很薄,树根扎不深,大风一来容易倒,三是树冠和根系是对应的,修建树冠意味着一部分根系会慢慢死掉,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
科普 自然
技术大全 豆瓣
Summa Technologia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云将鸿蒙 / 云将鸿蒙二号机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技术大全》出版于1964年,涉及了进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香农对信息论的发展,图灵在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冯·诺伊曼对博弈论的探索等等,讨论了进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如今,莱姆过于超前的预言中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事物和现象已成为现实,阅读莱姆的最佳时机已然到来。正如莱姆所说:“《技术大全》是我所有这些论述性作品中唯一满意的一本。这本书已经活了下来,而且依然很有生命力。”
自然观察入门 豆瓣
自然観察入門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日浦勇 译者: 张小蜂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带上这本书,同家人一起走进自然!
◎ 编辑推荐
☆ 畅销四十余年,再版二十余次,适合全家人一起使用的自然科普经典指南。
有多久没和家人一起外出踏青了?不如这周末就打起精神,带着孩子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在踏青路上,这本小小的科普指南,或许会给你提供不小的帮助。畅销四十余年,再版二十多次,风靡日本全国,它不仅是历经时间与市场考验的自然科普经典著作,更是与家人共享自然之乐的实用宝典。
☆ 昆虫学家倾力写作,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本书由日本昆虫学家日浦勇先生权威撰写,不同于教材的枯燥乏味,作者结合了自己数十年来的自然观察实践经验,向我们娓娓讲授各种知识与技巧,不像照本宣科不苟言笑的老师,倒更像一位指点风光的亲切导游,以自己的热情与风趣,造就了这部专业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 附有多张手绘插图与实用表格,使用方便。
除了文字,本书还附有作者亲手绘就的数十幅插画,以及多张实用图表,卷尾更附有鉴别花草科属的详细表格,极大方便了读者的实践活动。从此,踏青不用再背着厚厚的图鉴,这么一本小小的指南,就能满足你的所有需要啦。
你的爆款创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探询自然奥秘的基础指导手册。循着一年四季的顺序,以花鸟虫鱼的生活习性乃至山川河道的风貌发展为出发点,作者结合亲身实践经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丰饶多姿而又井井有条的自然图景。
从不知疲倦的蜻蜓,到热衷捕猎的伯劳鸟;从色彩绚丽的酸模,到便利农人的紫云英,本书构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世界,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就是那个耐心的导游——在展现美景的同时,更将窍门和捷径倾囊以授,引导我们自己去探寻,去发现,去创造与领悟。
本书构建了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清晰地引领大家从身边观察自然,从观察中认识自然,从认识中找到我们自身。
绝境 豆瓣
The Narrow Edge: A Tiny Bird, an Ancient Crab, and an Epic Journey
作者: [美]黛博拉·克莱默 译者: 施雨洁 / 杨子悠 商务印书馆 2020 - 8
● 新时代的《海风下》:呈现近乎跨越南北两极的候鸟迁徙
● 当“海之滨”迎来“寂静的春天”,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 斩获多项大奖的当代环境文学代表作品
◎媒体推荐
《绝境》是对红腹滨鹬这种小鸟的完美写照,更是对这个令人惊奇却已陷入危机的世界的勇敢探寻。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大灭绝时代》作者
★ 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通信好书奖
★ 蕾切尔·卡森环境图书奖
★ 李德环境写作奖
◎编辑推荐
红腹滨鹬是一种在海滨生活的候鸟,体重仅有140克左右,不过是一只咖啡杯的重量而已。但为了赶赴一年一度的北极之约,这种小鸟每年的单程迁飞距离竟长达上万公里。
面对如此遥远的征途,红腹滨鹬的能量从何而来?它们如何做到在绵延不断的海岸线上精准定位至食物最丰富的滩涂?迁飞途中,一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亿万年的远古生命,为红腹滨鹬提供了强有力的能量支撑。这便是长相奇特的海洋生物——鲎。古老的鲎与长距离飞行的候鸟之间有着哪些令人称奇的交集?鲎与人类的健康生存又是如何息息相关的?当科学家对红腹滨鹬的了解日渐增多,才发现它们的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食物的短缺、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人类对沿海地区大张旗鼓的开发建设,都在威胁红腹滨鹬的延续。
作者黛博拉·克莱默追随红腹滨鹬,完成了一次近乎横跨南北两极的野外考察之旅。她在书中讲述了红腹滨鹬与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了保护这两种生物、保护我们的家园所做的不懈努力。
◎内容简介
每年,红腹滨鹬从地球的一极飞往另一极,完成近乎奇迹般的上万公里的迁徙。黛博拉·克莱默一路追随这些鸟儿,从南美洲遥远的火地岛,飞越美洲大陆的海岸线,最终来到冰冷的北极,见证它们在严苛的环境下完成筑巢和繁衍。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动物,鲎产的卵对迁徙的滨鹬至关重要,为它们在漫长的征途中提供能量来源;而流淌在鲎的体内的蓝色血液,也一直默默守护着人类的健康。
《绝境》用诗歌般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画中有沿着海岸线迁飞觅食的大群鸻鹬,有在满月的柔光里登陆产卵的鲎群,亦有近百年来人类的诸多活动对这些古老生命造成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得以看到人类、红腹滨鹬与鲎的生命如何彼此交织,而又福祸相依。
典籍里的中国 (2021) 豆瓣
7.1 (19 个评分) 导演: 卢小波 / 左兴 演员: 撒贝宁 / 倪大红
该节目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全新原创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癌症·真相 豆瓣
8.6 (36 个评分) 作者: 菠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9
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2015中国好书”奖
荣获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
荣获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荣获科技部2016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这是一本讲癌症的书,但和你以往见过的该题材的书完全不同。
这不是一本“养生秘籍”,不会推荐什么神奇的保健品,但会告诉你,哪些生活习惯能致癌,哪些能防癌。
这 不是一本“心灵鸡汤”,不会保证任 何癌症都是可以战胜的,但会告诉你,哪些癌症治愈率很高,哪些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会告诉 你,为什么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来了,为什么最近的免疫治疗新药能治愈晚期癌症。
这不是一本“癌症生物学”,不会堆砌各种专业词汇,但会让你明白,什么是BRCA基因突变,为什么影星朱莉30多岁就主动切掉了乳房和卵巢。
这不是一本“癌症临床指南”,不会指导你如何化疗和放疗,但会让你明白,为什么化疗放疗会有这么多副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开发新的靶向药物。
希望这本书把癌症的一些基本知识明明白白地讲给大家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希望患者和家属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推荐和选择;希望医务工作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知道前沿的药物研究方向和成果;希望科学爱好者读完这本书能了解癌症的本质和社会上癌症热点新闻背后的科学。
希望大家知道癌症的真相,不再恐慌,不再盲从。
★作者菠萝将把所得稿酬捐献给向日葵儿童癌症公益平台,意味着每位购书者将为中国儿童癌症患者献一份珍贵的爱心!
★微信圈阅读量累计近千万!
★有图有真相,每章首一幅可爱而有内涵的插画。
★中国科学院曾益新院士作序推荐!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李治中(菠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9
著名作家冯唐、李一诺、吴一龙、“温太医”张晓龙、果壳网姬十三、“Dr魏”魏坤琳 联合推荐。
很多人不知道,40%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得癌症,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癌症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很多癌症早就不等同于绝症,延长生命,甚至治愈都完全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措施有效,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了。
但战胜癌症,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前提是你了解它!
忌讳躲避,是下策。积极了解,才是上策。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把国际上最前沿、科学、靠谱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所有愿意主动学习的读者,帮助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内容很丰富,干货满满。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用指南。比如,你会了解到:
为什么人可以和癌细胞共存?
美国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的秘诀是什么?
国际最前沿的免疫疗法有哪些?对什么癌症有效?
用靶向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耐药?应该怎么办?
患癌后,应该首先问医生哪些问题?
面对癌症,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和家属在恐慌状态下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本书定能消除您的恐慌,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语言幽默诙谐、阅读快感一如既往。不是有一种说法:郁结的时候吃点甜食,心情会好起来,此书就是那样的“甜食”。
关于人鱼的几乎全部真相 豆瓣
The Secret Lives of Mermaids
作者: [德] 阿努克·托拉 著 / [克罗地亚] 安雅·苏沙尼 绘 译者: 李颖 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1 - 9
一份脑洞大开的趣味研究报告,
为你揭秘人鱼水下生活的全部真相
充满幻想的插画,将神秘的人鱼世界带到大家眼前,
满足了读者对人鱼的所有好奇
◎ 编辑推荐
☆ 一份脑洞大开的研究报告,为你揭秘人鱼的水下生活真相
作者脑洞大开,认为人鱼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并化身人鱼学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庞大而令人惊叹的人鱼世界。在这本书里,除了有关人鱼的传说外,你还能了解到人鱼的进化历程、身体构造、种群及其地理分布,以及人鱼所创造的一系列水下文明,如语言和文字、艺术和音乐、建筑和城市、科学发明物。
☆ 一本人鱼学家养成手册,手把手教你如何研究人鱼,找寻和人鱼亲密接触的机会
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全面了解人鱼的生活,还能为人鱼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想要成为人鱼学家,首先要保护环境,做一名海洋守卫者,学习海洋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观察记录、研究人鱼的历史,以及学会海上生存技能和保持刻苦专研的精神。只有保护好人鱼赖以生存的家园,人鱼才会主动靠近我们,和我们建立亲密联系。
☆ 充满幻想的插画,将神秘的人鱼世界带到读者眼前,满足了读者对人鱼的所有好奇
和文字作者一样,绘者也大开脑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精致的人鱼世界——近10种前所未有的人鱼形象,以及他们在水下游泳、唱歌、劳作的姿态和场景,让人惊叹不已。将一直存在于幻想中的人鱼带到读者眼前,满足了读者对人鱼的所有好奇。
☆ 内文用纸考究,完美还原插画细腻的笔触和色彩;封面大面积烫金,精致感满满
线条分明、用色雅致的绘画,充满了神秘感和美好感,内文青灰色而略带粗糙手感的特种纸完美呈现了这种感觉,为读者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阅读氛围。另外,封面大面积的烫金工艺增加了本书的精致感和艺术感,人鱼爱好者可以入手收藏。
◎ 内容简介
你知道美人鱼吗?如果你认为她们只是神话和传说中的一种幻想生物,那你真应该了解一下世界人鱼学院的新研究。同人类一样,人鱼也有性别之分,美人鱼只是女性人鱼的专用名称。实际上他们是一个多样化的生物群体,秘密地生活在水下世界。在那里,借着水母发出的微光,他们游泳、玩耍、唱歌和学习,并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你手中拿着的这本书,正是一代代人鱼学家耗费数百年时光的研究成果,从神话传说、解剖学到人鱼文明,关于人鱼的几乎全部真相都在这里了。
◎媒体评价
这本书更像是动物研究指南,而非裹着蜜糖的童话故事。 ——《卫报》
渔具列传 豆瓣
作者: 盛文强 2022 - 2
为什么说上海的简称“沪”源自渔具,其背后有哪些故事?山魈绘像中常伴蟹笼是怎么回事?渔夫如何凭借绳结技术从凶残海盗手下逃生?新船入水、船老大上位需要经历何种奇特仪式?
《渔具列传》包含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耙刺六辑,可以上溯到洪荒时代的海洋秘史,是对海洋渔业秩序的终极狂想,是古东夷原始渔猎精神的集束释放。野史、方程式、采访、引语、地方志、名人生平、家族秘闻,乃至插图、考据、作者身份……虚实相生之间,构建起以渔具为线索的奇绝时空,结集为一部海岛故事集。网罟舟楫与奇人异事紧密缠绕在一起,是传奇,亦是日常。
*媒体/名人推荐
是一种“器物”书写,偏僻而实用的器物被凝视被打开,它所隐含的知识和意味被照亮,由此,渔具有了自己的故事,或者说,世界通过渔具泄露了它秘而不宣的故事。
——李敬泽
《渔具列传》有对历史的雄阔想象,有对特殊题材的把握与处理,并且以趣味和虚拟,改写了时间深处的谜。
——邱华栋
*编辑推荐
文本浅显易读。精装插图本,内含32幅渔具图谱,45个渔具传奇,16篇补记,文图相杂,虚实交叠,串通古今。
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有趣。图书以绳结、钓钩、围网、蟹笼等捕鱼器物为载体,将古朴渔具的演变和意涵、海洋神怪传奇以及古今岛民传统汇于一体,展现远古至今岛民耕海生活中的诡奇经历,一窥荒诞、另类、多元的海洋文明。
作者盛文强是新海洋志怪文学的知名作家。他成长于山东海岛,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一场跨界文本创作的独特实验。作者将野史、采访、考据、方程式、地方志、家族秘闻等诸多元素与虚构想象无缝融合,挑战了固有文本创作印象。
计算之魂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1
对计算机科学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计算机行业从业者能走多远。在本书中,作者将人文历史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分10个主题系统地讲解了计算机科学的精髓。这些例题是作者面试求职者时用到的考题,或是头部计算机公司和金融企业的面试题。
作者在书中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工程师的五级分级标准,详细讲解了每类题目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不同水平的人大约能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深度阐述题目背后的计算机科学精髓。通过对比优化解题思路,读者不仅可以衡量自己的水平,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逐渐把握计算机科学这门艺术,获得重复性成功。
对于所有有志于了解或学习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人来讲,本书不仅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更有助于了解 IT 产业的技术特点、培养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掌握信息时代特殊的做事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从“术”的层面获得“道”的层面的提升。
微积分的力量 豆瓣
Infinite Powers: How Calculus Reveals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夫·斯托加茨 译者: 任烨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微积分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成就之一,也是数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微积分,人类就不可能发明电视、微波炉、移动电话、GPS、激光视力矫正手术、孕妇超声检查,也不可能发现冥王星、破解人类基因组、治疗艾滋病,以及弄明白如何把5 000首歌曲装进口袋里。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和发现背后,微积分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围绕曲线之谜、运动之谜和变化之谜,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如何用微积分的“钥匙”打开了宇宙奥秘之“锁”?这些谜题的解决方案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在《微积分的力量》书中,应用数学家兼“导游”斯托加茨将用一种“讲故事”和“看展览”的方式为你逐一揭晓答案。“我们不必为了理解微积分的重要性而学习如何做运算,就像我们不必为了享用美食而学习如何做佳肴一样。我将借助图片、隐喻和趣闻逸事等,尝试解释你们需要了解的关于微积分的知识。我也会给你们介绍有史以来颇为精致的一些方程和证明,就像我们在参观画展的时候不会错过其中的代表作一样。”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对这门课程退避三舍,但斯托加茨用一种新颖独特和接地气儿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微积分的历史。相信在读完《微积分的力量》后,我们都会对微积分有更加立体生动的认知,就像欣赏名画、名曲那样发现微积分之美。
码书 豆瓣
The Code Book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辛格 译者: 刘燕芬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3
3000年来,人类智慧的另类对决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西蒙·辛格经典力作
BBC推荐科普读物、密码学必读入门书
◎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西蒙·辛格继《费尔马大定理》之后呕心沥血的又一佳作——3000年密码战争极简史,精心动魄的故事,通俗讲述密码技术的进化过程。
本书不仅是一本密码科普书,更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科学书——在激烈的商场战争和军事战争中,谁掌握了密码学上优势,谁就能透视对方的底牌。为此,各个学科的顶级人才都投入到密码战争中,涉及学科包括且不限于:语言学、统计学、数学、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
◎ 内容简介
自有文字以来,密码就随之诞生,破解密码一直是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不可抗拒的诱惑。编码和解码的战争持续了3000多年,本书作者剖析其间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白描一群改变历史的幕后人物,为你呈现密码世界的神秘洞天。在漫长的密码战争中,破解者的每一次胜利,都导致了新的编码法的诞生,将人类科技文明推向不可思议的极限,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电脑甚至于令人瞠目结舌的量子密码。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势必将人类推到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阶段。
作为BBC资深的制作人,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战役,其实都是密码的故事。翻开本书,给你看一段历史的真相。
◎ 媒体推荐
“几个世纪以来,密码的故事都让人神魂颠倒。这类故事总是与阴谋诡计、政治欺骗、军事秘密、学术竞争息息相关,在《码书》中,作者也给大家讲述了这类故事。”
——《时代》
西蒙·辛格善于把令人害怕的数学世界说得和小孩游戏一样简单,这能够吸引许多有数学恐惧症的读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讲述了从密码怎样被创建到它们怎样被破解的故事,以及围绕它们而产生的种种诡计。
——《纽约时报》
贝叶斯的博弈:数学、思维与人工智能 豆瓣 Goodreads
La formule du savoir : Une philosophie unifiée du savoir fondée sur le théorème de Bayes
8.6 (5 个评分) 作者: 黄黎原(Lê Nguyên Hoang) 译者: 方弦 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3
法国数学类科普书
大学数学参考及教材类图书畅销书目
◎ 编辑推荐
☆ 有人生前波澜不惊,死后却名声大振,贝叶斯就是其中之一。
☆ 以他命名的“贝叶斯定理”堪称一座知识宝库,从神经科学到人工智能,无所不及。
☆ 一个充满启示,实现革新,改变人类认知和预测方式,颠覆固有思维的奇妙定理。
☆ 入门级读物,谈论科学的新方式,严谨而全面,无须过多数学专业知识也可畅读。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角度,全面阐述了贝叶斯理论背后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和丰富哲理。
贝叶斯定理一旦与算法相结合,就不再是一套枯燥的数学理论或认识论,而变成了应用广泛的知识宝库,催生了众多现代数学定理,以及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
作者一改传统的数学探讨模式,不仅展现了贝叶斯理论背后的科学思想,还阐述了它与人类思维之间的深刻关系,并对各相关领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喜爱数学、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逻辑学和哲学的大众读者,读者无须过多数学和算法知识就能读懂。
自私的人类 豆瓣
The Selfish Ape
7.2 (5 个评分) 作者: 尼古拉斯·P.莫尼 译者: 喻柏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8
一口气读完人类从入世到入土的进化历程!
🔍 内容简介
《自私的人类》是为智人撰写的深度讣告的一出序幕。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成,到人类的进化之旅,再到制造人类的遗传指令以及人体的运作方式,作者兼具严谨的科学知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以细腻隽永的文笔将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数万年进化历程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大众对人类崛起的幻想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人类是极具创造力但又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动物。
👀 编辑推荐
1.“碰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另类科普佳作,颠覆大众对智人崛起之幻想,一部给21世纪人类的科学版“警世通言”。
2.本书作者堪称文理双修之典范,1句=100句的知识浓度,“左手玩梗、右手用典”的绝妙文采,佐以出其不意的英式幽默,为人文科普写作树立了新标杆。
3.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鼎力推荐!
4.科普作者喻柏雅倾力翻译并称赞:“本书文辞之优雅、之谐趣、之雄辩,是我在科普作品中前所未见的。”
🎈 名人推荐
《自私的人类》是一本不同寻常、令我感到惊艳的科普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身,敦促人类为自己的行为自省,并立即行动起来,以拯救行将崩溃的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一本令人颤栗、羞愧、深思且愉悦的书。
——苗德岁 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我从莫尼的《自私的人类》中学到了很多。我喜欢他文字中生动、散文诗般的意象,阅读他的著作是纯粹的文学上的愉悦。他知道要写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去写。
——理查德·道金斯 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作者
莫尼的《自私的人类》传递了比其书名本身所包含的更深刻的内容,它是对人类和人性的广泛反思:作为个体和一个物种的我们如何进化、如何运作,以及终将如何消失。莫尼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科学、文学和哲学上的见解,同时他的文字展现了清晰、诚实和幽默。
——戴维·贝纳塔 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教授、《生存还是毁灭》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思想集,一如作者的前作,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罗宾·汉伯里-特尼森 英国著名探险家、《伟大的探险家》编者
🌿 媒体推荐
这本受道金斯启发的书是一次地球生命之旅。莫尼雄辩地描述了生命的动力和人类在宏大的生存计划中微不足道的地位。在说明重要的生物学发现时,他从各个角度描述了生命,包括我们人体的分子复杂度和基因组成。这本书汇集了许多关于人类存在的观点,创造了一幅美丽但受到谴责的人类图景。
——《生物学人》
莫尼将读者带上了一趟参观人类生物学的旅程,向读者展示了我们与其他生物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别,他的写作中透着凄凉的观察。本书描绘了我们的星球如何变得适合居住,以及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而后进入人类生物学。在这些章节里,他解释了我们人类的生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殖学、胚胎学、衰老和死亡。他的文字呈现出令人钦佩的简洁,并时不时精巧地将各种概念和隐喻融合,自文学和诗歌作品中的引用——如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使他的作品生机勃勃,仿佛沉迷于将人类抛回动物之列。
——NHBS.com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 豆瓣
Everything and More:A Compact History of Infinity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胡凯衡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 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罕见历史作品;
★ 睿智、深刻,充满娱乐性和可读性的无穷大概念史;
★ 一段挑战抽象之抽象,挑战想象力极限的旅程。
【内容简介】
要穿过一条街道,必须先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要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必须先穿过它的四分之一,要穿过四分之一,必须……
自从芝诺提出二分悖论以来,“如何穿过一条街道”这个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扰了人类长达两千多年,薅秃了多少最顶尖的头脑,成为最抽象、最晦涩的数学概念。华莱士用自己标志性的奇思妙想、辛辣独特(絮絮叨叨)的文风,以及比正文还长的脚注,展现了这一段在街道中央徘徊的历史。他的文字如同无穷大这一数学概念一样,充满智慧。
【本书获誉】
“现代人驯服无穷大的迷人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华莱士)给他的书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对话风格,以及令人惊讶的数学权威性……一本成功的书。”
——美国学者约翰·艾伦·保罗
“令人震惊的可读性……对于枯燥的数学教科书和强调发现者而非发现本身的流行文化数学书籍来说,这都是一剂绝妙的解毒剂。”
——《书单》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Bill Gates Random House 2021 - 2
In this urgent, authoritative book, Bill Gates sets out a wide-ranging, practical--and accessible--plan for how the world can get to zer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ime to avoid a climate catastrophe.
Bill Gates has spent a decade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help of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engineeri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finance, he has focused on what must be done in order to stop the planet's slide toward certai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In this book, he not only explains why we need to work toward net-zero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but also details what we need to do to achieve this profoundly important goal.
He gives us a clear-eyed description of the challenges we face. Drawing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what it takes to get new ideas into the market, he describes the areas in which technology is already helping to reduce emissions, where and how the current technology can be made to function more effectively, where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are needed, and who is working on these essential innovations. Finally, he lays out a concrete, practical plan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zero emissions--suggesting not only policie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but what we as individuals can do to keep our government, our employers, and ourselves accountable in this crucial enterprise.
As Bill Gates makes clear, achieving zero emissions will not be simple or easy to do, but if we follow the plan he sets out here, it is a goal firmly within our reach.
The Nutmeg's Curse 豆瓣
作者: Amitav Ghosh John Murray 2021 - 10
'One of the finest writers of his generation' Financial Times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every single nutmeg in the world originated around a group of small volcanic islands east of Java, known as the Banda Islands. As the nutmeg made its way across the known world, they became immensely valuable - in 16th century Europe, just a handful could buy a house. It was not long before European traders became conquerors, and the indigenous Bandanese communities - and the islands themselves - would pay a high price for access to this precious commodity. Yet the bloody fate of the Banda Islands forewarns of a threat to our present day.
Amitav Ghosh argues that the nutmeg's violent trajectory from its native islands is revealing of a wider colonial mindset which justifies the exploitation of human lif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which dominates geopolitics to this day.
Writte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pandemic and the 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s, and interweaving discussions on everything from climate change, the migrant crisis, and the animist spirituality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Nutmeg's Curse offers a sharp critique of Western society, and reveals the profoundly remarkable ways in which human history is shaped by non-human forces.
The Same and Not the Same 豆瓣
作者: Roald Hoffman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4
Nobel laureate Roald Hoffman confronts some of the major ethical controversies in chemistry today. Expertly weaving together examples from the worlds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Hoffmann illustrates his uniquely accessible dialectic about the creative activity of chemists.</P>
羽毛 豆瓣
Feather: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
作者: [美] 托尔·汉森 译者: 赵敏 / 冯骐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喜爱鸟类?因为它们美丽、活泼,还会飞翔。而塑造鸟类每一项特质——也许除了鸣唱之外——都离不开鸟类独特的皮肤衍生物,羽毛。我们欣赏鸟类的美丽,其实就是在欣赏鸟类的羽衣;我们惊叹于鸟类的飞翔,羽毛也居功至伟;我们看到鸟类分布于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到雪山的各个生境,这样的适应性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式各样的羽毛。更进一步,鸟和鸟的羽毛从人类文明之始就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托尔·汉森带领读者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内容简介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
前言
是秃鹫让我写的。现在每当人们问起我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抛出这个答案。多年以前在肯尼亚进行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正是秃鹫激发了我对羽毛的最初兴趣。看着这些大鸟围着一具尸体争吵嘶叫,我想到的是,它们的羽毛(以及缺少羽毛的部分)是如此完美地适合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光秃秃的头颈生来就能更爽利地取食,还能进行热量调节:在白天炎热时长长地伸出来散热,而到夜晚又缩回那奢华的羽绒衣领里去。它们黑色的体羽既能阻挡细菌,又能吸收非洲烈日的热量,让它们在寒冷的高空中盘旋搜寻猎物时保持体温。
秃鹫启发了我对羽毛的思索,自此我就从未停止过思索。我见过有些鹟和夜鹰长出超过它们体长三倍的繁殖羽,我见过企鹅一头扎入浮冰之下,一身柔滑的外套为它们提供舒适的防水保护。我曾在气温低于零度的夜晚蜷缩进鹅绒睡袋里,而就在我身边,我的研究对象,小小的戴菊抖开羽毛抵抗冰冷的寒风,完美地保暖。我曾在恐龙化石中寻觅羽毛状结构的踪迹,并在飞行器里、鱼饵上、维多利亚式的帽子上、羽毛球上、箭翎以及古秘鲁的艺术品里面发现了它们。正如鸟类学家弗兰克·基尔在他的经典教材《鸟类学》(Ornithology)中所评论的,“羽毛的细节自古就令生物学家着迷,这可是个大话题。”这也真够写本书了,我经常这么想,不过那需要另一只秃鹫来敦促我动手了。
需要解释一下,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我从来不缺乏要研究的对象或是要撰写的话题,因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很有得写。如果有哪次我出野外却并不着迷、不激动,那一定意味着我是心不在焉的。有些人觉得跟我一起徒步是极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不断地分心:鸟巢、蝴蝶、地衣、蚁丘、土质、虫迹、岩石—各种你能想到的东西。在家里,我的妻子伊莉莎容忍了塞进冰柜里的田鼠和鸣禽尸体;满满一冰箱的植物标本;还有一箱箱不知名的蜜蜂、陈年的骨骼以及猫头鹰的头;甚至还有满满一大罐子各种有趣的蛆虫。(我们的孩子诺亚也很包容,只是他还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天地!)我是个彻头彻尾充满好奇心的人,找到我的兴趣点可不是什么难事儿,要把兴趣点缩减下来才是个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