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不同的音调 豆瓣
In a Different Key: The Story of Autism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唐文 / 凯伦·祖克 译者: 高天放 / 诸葛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6
一部描绘自闭症前世今生的社会长卷
◎ 编辑推荐
从美国首例确诊患儿,成为开心环游世界的耄耋老者
从怕戴帽子的小女孩,成为生平被改编为电影的动物学家
从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成为倡导“神经多样性”的社会运动家
每一个自闭症患儿,都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可能
从被误解、流放与遗忘,到被探讨、接纳与支持
自闭症走过的,是一段改变全球社会文化的历史
两位资深媒体人广泛调研,深入采访,以翔实史料为基础,精心磨砺五年之作,全方位探寻与记录从“自闭”一词首次出现到如今的百年历史。《不同的音调》讲述了自闭症,却又不仅止于自闭症,它是一面棱镜,让我们一窥过去一个世纪人类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变迁。自闭症让我们正视不同,从而更懂自己。
◎ 内容简介
1910 年,一名瑞士精神病学家首次使用 “autistic” 来描述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模式。
1942 年,美国自闭症研究之父列昂·肯纳根据 11 名儿童的病情,借用 “autistic” 一词,将这种疾病命名为“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
《不同的音调》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发展。这部历史不仅是由学者与先驱的研究构成的,更是无数孩子及其家庭不被理解的痛苦与不折不挠的奋斗写就的。在这里,母亲们摆脱了针对自身的道德指责,家长们努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医疗界为寻找病因和疗法进行了数不清的尝试,政界与法律界为这些孩子铺平了进入普通课堂的道路。
这也是一部关于失败和进步的历史,展现了在面对未知威胁时人性的黑暗与光明。唐文和祖克以理性的笔触忠实记录下人们走过的弯路与获得的成就,并告诉我们,这段旅途仍在继续。
◎ 获奖
★ 2017 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终选入围作品
★ 2016 年 Goodreads 读者选择奖最佳科技类图书
★《华尔街日报》2016 年十佳非虚构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6 年推荐非虚构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与编辑推荐作品
用后即弃的人 豆瓣 Goodreads
Disposable People: New Slavery in the Global Econom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凯文·贝尔斯 译者: 曹金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仍隐藏着超过2700万奴隶
◆首度全面揭示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
实地考察泰国妓院、巴西木炭营、巴基斯坦砖窑、印度农场……
以令人惊骇的个案研究呈现新奴隶制的残酷运作方式
◆凯文·贝尔斯: “解放奴隶”创始人之一, “反奴隶制国际”理事, 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全球计划顾问
为研究新奴隶制,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看到法律的面具背后,人们身负枷锁。当然,许多人会认为不可能再有奴隶制这样的事情了,几年前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凯文·贝尔斯
···
【内容简介】
如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奴隶制都是非法的,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奴隶制早已终结。然而,仍有超过2700万奴隶被困在这个残忍的制度中,使我们对其视而不见的正是关于奴隶制已经灭亡的常识假定。
从泰国的妓院到巴基斯坦的砖窑,再到巴西的木炭营,凯文·贝尔斯深入世界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用实地考察揭示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可怖的运作方式。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化并掩盖奴隶制。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
贝尔斯笔下生动的个案研究不仅呈现了奴隶、奴隶主、警察和政府官员的真实面貌,还深入剖析了使新奴隶制得以生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此外,《用后即弃的人》为对抗新奴隶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是第一部为我们指明在全球经济下如何废除奴隶制的著作。
···
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纽约时报》
清醒的叙述,细致的研究,先驱性的探索……一部有说服力、令人动容的著作。
——《金融时报》
凯文·贝尔斯这部杰作令人信服,令人动容,充满了道德上的愤慨。他向我们展示了,即便大众普遍认为奴隶制已是远古时期的历史现象……但它仍然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存在,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本书描述了古代传统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形式,具有创新性,对我们也十分有用。
———理查德·皮埃尔·克劳德,《人权季刊》编辑
一部及时出现的杰作……至关重要。很少有人意识到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各地都开始使用奴工……贝尔斯周游世界,收集了大量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信息。
——戴维·布莱恩·戴维斯,耶鲁大学废奴研究中心
···
【编辑推荐】
◆作者获得的所有版税均用于资助反奴隶制运动。
◆本书作者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危险,亲身进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这使本书的论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本书受到《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的高度赞誉,是探讨现代奴隶制的代表作,首度全面揭示了奴隶制在当代的全新形态,已有13种译本。根据《用后即弃的人》改编的影片《奴隶制:全球调查》(Slavery: A Global Investigation)获得两项艾美奖。
◆本书案例丰富,引用了许多当事人的口述,令人动容、直击人心,揭示了贫穷、弱势的群体在腐败与暴力下最极端的遭遇,比如感染艾滋病而被丢弃的妓女,掉入砖窑而化成灰烬的债役工……
◆本书不仅是翔实的实地调查报告,还分析了每个奴役案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发人深省。
◆在读本书之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奴隶制已经消失,在读过本书之后,会发现奴隶制只是变得更加隐蔽,而且通过全球经济与我们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联系。
52蓝 豆瓣
Make It Scream, Make It Burn
作者: [美]莱斯莉·贾米森 译者: 高语冰 2022 - 1
14个直击灵魂的真实故事:关于孤独、渴求、沉迷,关于现代心灵的应急出口
《巴黎评论》《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出版家周刊》《华盛顿邮报》一致力荐
一头游荡在太平洋深处的孤独蓝鲸,让一个躺在纽约病院里的女人从7周的垂死挣扎中重生;
一位照顾着一对自闭症双胞胎的疲惫母亲,每天早上5点半起身,只为步入虚拟世界蓝绿色大理石泳池边永远不需要起身的生活;
一位摄影师,用25年、23000张照片记录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悲欢离合,执着于说出所有、记录所有、捕捉所有复杂性的强烈冲动;
一对分手的恋人,用一座收藏全世界恋情遗骸的博物馆,翻越了痛苦的长城......
本书是《纽约时报》推荐作家莱斯莉·贾米森继《十一种心碎》《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之后的非虚构新作。14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聚焦于一个直击灵魂的共同主题:比海更深的渴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沉迷。她向这份渴望的本质发问,并尝试作出最为真挚的回答。她满怀包容的深情讲述,映照了人性之复杂,之幽微,之动人。
“在精神痛苦及其慰藉这一主题上,恐怕没有比莱斯莉·贾米森更好的作家。”
——《纽约客》
就像万花筒的玻璃镜面,贾米森精密入微的目光似乎能够折射它所触碰的一切。最终当我从书页中抬起头时,一种全新的惊奇感油然而生。
——《巴黎评论》
聪明而充满活力……《52蓝》围绕的是一个极度人性化的主题:渴望以及渴望必然会导致的结果——沉迷,两者都在作家铿锵有力、引人入胜的行文之下汩汩涌动。
——《洛杉矶时报》
一本令人赞叹的非虚构文集,来自这一体裁领域里首屈一指的创作者。和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一样,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柯克斯书评》
在峡江的转弯处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行甲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从本书中,作者用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什么也别说 豆瓣 Goodreads
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 Ireland
9.2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译者: 熊依旆 格致出版社 2021 - 7
※《纽约时报》畅销图书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威尔奖获奖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巴马2019年书单
.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
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
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
.
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诺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样说道。
.
————
北爱尔兰冲突中的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不仅折磨着被害者麦康维尔的孩子们,也折磨着共和军的成员们。
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并以这桩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北爱尔兰冲突及其和平进程。本书是基于大量研究、采访、文献数据写作而成的扎实可信的非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