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汪剑钊 主编
译者:
汪剑钊
东方出版社
2003
-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生活之路 豆瓣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王志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这是一部托尔斯泰自己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哲学论著作。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思想家。即使是他的长篇小说,也已经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深刻的思想家气质,而这部被誉为“托尔斯泰临终绝笔”的著作,直接显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本书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白夜 豆瓣
8.6 (27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1
《白夜》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长篇小说集,选收名篇《穷人》、《白夜》、《赌徒》。《穷人》讲述穷困的主人公杰武什金像慈父一般热情而无私地关心,帮助孤女瓦尔瓦拉,后在社会环境的重压下,瓦尔瓦拉被阴险奸诈的商人夺走,令杰武什金悲痛不已。《白夜》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房客,两人约定一年以后在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故事叙述者便安慰女主人公并陪她等候了四个晚上,最后房客终于出现,带走了姑娘。《赌徒》以一群赌徒参加轮盘赌为故事核心,刻画了19世纪俄国地主贵族两代人的人生旅程和精神状态。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复活 豆瓣
Воскресение
8.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4
《复活》写于1889至1899年,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托尔斯泰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挥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后来涅赫柳多夫决定为诬告犯杀人罪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奔走伸冤,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她。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反映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刻画了各个阶级的人物。
在北大听讲座(第8辑) 豆瓣
作者:
文池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 10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八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尚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尚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 豆瓣
作者:
本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3
- 1
19世纪俄罗斯四大风景画家:萨夫拉索夫 希什金 库因吉 列维坦,ISBN:9787533017095,作者:全山石主编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
[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潘安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 1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在前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本书选取了作者创作成熟期的散文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作家富有浪漫情调的独特风格。
金蔷薇 豆瓣
作者:
K・巴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李时
/
薛菲
漓江出版社
2003
- 2
本书是一部美文,题材很美,叙述很美,描写很美,即使翻译成中文,其文字之美也还能明晰可感,其锲而不舍地追求美的气息,开卷便扑面而来。本书作者用他散文诗的语言、小说似的铺叙,将作家的文学创作——人类精神活动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娓娓道来。阅读此书,使人竟有甜滋滋的快感,神妙如此,可见作者之功力。由于内容之美、文体之巧和语言之妙,本书成为备受读者欢迎、常印不衰的散文珍品。
【目录】
译序
珍贵的尘土
碑铭
一束假花
第一篇短篇小说
闪电
人物的叛变
一部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
心上的刻痕
金刚石般的语言
辞典
阿尔斯王商店事件
好像是小事情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白夜
赋予生命的源泉
夜行的驿车
早已想就的一本书
洞烛世界的艺术
在卡车的车厢里
对自己的临别赠言
【目录】
译序
珍贵的尘土
碑铭
一束假花
第一篇短篇小说
闪电
人物的叛变
一部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
心上的刻痕
金刚石般的语言
辞典
阿尔斯王商店事件
好像是小事情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白夜
赋予生命的源泉
夜行的驿车
早已想就的一本书
洞烛世界的艺术
在卡车的车厢里
对自己的临别赠言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2 (5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豆瓣
作者: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译者:
赵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她的两本书《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流传于国内,引起国人甚至一些党内人士的震动。
斯维特兰娜在她的两本书里,通过对家庭往事真诚痛切的追忆、反省,呈现出铁幕政治下一个正常人追求人性时辗转哀号的痛苦,以及她何以在中年抛子弃女,离开家国叛逃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身为“红色公主”本可养尊处优,过一种特权阶层的生活,她却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并为此而一生付出沉重代价。但她的选择却完成了一个人对自由理想价值精神的追寻。
这两本书的价值意义,绝不仅为一部特殊的家史。其丰富而详尽的资料,为历史学家研究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时期,乃至前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留下了重要的材料。
斯维特兰娜在她的两本书里,通过对家庭往事真诚痛切的追忆、反省,呈现出铁幕政治下一个正常人追求人性时辗转哀号的痛苦,以及她何以在中年抛子弃女,离开家国叛逃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身为“红色公主”本可养尊处优,过一种特权阶层的生活,她却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并为此而一生付出沉重代价。但她的选择却完成了一个人对自由理想价值精神的追寻。
这两本书的价值意义,绝不仅为一部特殊的家史。其丰富而详尽的资料,为历史学家研究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时期,乃至前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留下了重要的材料。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 豆瓣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周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云的变幻,这部出自巨匠之手的艺术杰作,不但没有减色,反而显得更为瑰丽。而当它出现之初,却曾招致不少的非议。令人诧异的倒不在于有关内容的品评。任何反映当前生活的作品,是难免激起不同的反应的。令人诧异的是对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示怀疑。其中问题之一就是所谓缺乏结构。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安娜和她的丈夫列宁、情人弗斯基之间的故事;另一条是列文和他的恋人吉蒂之间的故事。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5 (68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大师和玛格丽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是一本“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进行恶意嘲讽”、“主张向恶势力投降并为它服务”的怪诞小说呢?抑或是“启迪人们内心的善,净化人的心灵”、“帮助人们牢牢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准绳”、歌颂“人对真善美的大胆追求的”“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部主要杰作”呢?众说纷纭。本书作者布尔加科夫又究竟是一个“不理解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暴露了本身的人道主义弱点”的平庸作家呢?还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恶提出挑战”、“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天才于一身”的文学大师呢?他为何曾把花费两年心血写到第十五章的这部作品的原稿付之一炬,后来又重新握笔,前后历时十二载,八易其稿呢?他在自知身患绝症、不久人世的情况下,在生活困苦、精神压力沉重、明知这部作品不可能发表的处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坚持修改并补充它,直至生命之烛燃尽呢?现在看来,至少可以说:盖棺时某些人论定他为“反政治的小说家和不严肃的幽默家”,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存心取悦于读者”、“恶意讽刺现实”等,这些结论是下得过于仓促了。为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