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豆瓣
Looking at Pictures
8.5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伍德福德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明晰流畅,清新可读,涉及绘画观赏的方方面面,既能增进观赏绘画之乐,又能激发思想灵光。苏珊·伍德福德博士从熟悉的概念开始,进而探察幽微,发常人之所未见。譬如,她既道出绘画如何可以作为平面图案来观赏,又点明深度幻觉如何有助于引发情感效果;既指出普通物品如何可能包藏隐含之义,又阐明传统知识如何能提升我们对革命性作品之理解。
2014年3月29日 已读
一本小书,不深,但是不错的入门。
艺术
尼金斯基手记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尼金斯基 译者: 李多 华夏出版社 2003 - 4
《尼金斯基手记》是现代芭蕾舞的开创者尼金斯基在精神上脱离社会的束缚,但心中还残存有一丝理性时的作品。文中记述了他悲惨的童年、辉煌的艺术生涯、家人的隔离疏远和对生活的焦虑。书中充满了作者的幻想、记忆和喃喃自语,如同一个装疯的“哈姆雷特”,透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由于社会和时代道德的束缚,该书几经波折,直到20世纪末才全部得见天日。
2012年1月28日 已读
文学性并不强,但因为感情真挚强烈,再加上作者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使得文字的跳跃和迷乱并不影响书的价值。很感动,虽然与文学无关。
传记 艺术
扬州八怪画传 豆瓣
作者: 周时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8
本书共收录了清代扬州的八位画家,即:汪士慎、李印单、金农、黄慎、高翔、李方膺、郑板桥、罗聘的传纪小说、代表画作以及要关的评论文字。“八怪”原是当地的俗语,意指多样的怪异,他们都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解放,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力。
“扬州八怪”,他们有相近的生活体验,有相似的思想情感,有相同的处世态度和性格爱好,他们在艺术上都重视个性化的发挥,力求创新,他们都强调抒写自己的主观内心,因而也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从传统的价值标准和文人画价值系统来看,他们是文入画衰败的征象,然而,本书恰恰是认同了他们“怪”的立场,拉近这些名扬天下的画家和我们普通读者的距离,让我们重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
郑板桥全集 豆瓣
作者: 郑燮 译者: 王缁塵 注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 9
在中国书画史上,很难找到一个像郑燮那样在民间具有历久不衰影响的艺术家,只要谈到字画,谈到兰竹,谈到怪才,谈到清官,谈到“难得糊涂”,都离不开他。
你别无选择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刘索拉 文汇出版社 2005 - 10
《你别无选择》收录了作者的处女作《你别无选择》,中篇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中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阅读这本书,可以看见一个精准、细致、可感、可触的刘索拉,以及她眼中的音乐与文学。
系于孤独之途 豆瓣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成穷 / 余虹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 4
《系于孤独之途:海德格尔诗意归家集》内容为: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本体论学者、技术社会的批判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一直寓居于世界,被持续地“抛人”这个世界里,并无可避免地在走向死亡。海德格尔展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问题——存在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海德格尔一直先知似的来帮助人们回到对存在的思索及其救赎结果上来,并诱导危机中的人们去反思、去用诗的态度生活。
玛格南 豆瓣
作者: IC传媒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玛格南》系中国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现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作品的大型图文摄影集,相当数量的图片在中国尚未公开刊载。全书按照时间倒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990-2005、1970-1989、1960-1969、1930-1959,并为每个部分配有世界形势导读,让读者宛若走进时间倒流的机器,从2005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同时,数篇海峡两岸摄影专家为本书专门撰写的内容翔实、观点深刻的评论文章,全面展现了华人摄影人心目中的“玛格南”。  什么是“玛格南”?“玛格南”,在枪文化发达的美国,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左轮手枪子弹,0.50英寸的“玛格南”被认为是威力最强的手枪子弹。另外,“玛格南”在法语里还有“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意思,也是一种香槟酒的名字。1947年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图片社,过去50年多里,玛格南摄影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甘地遇刺与肯尼迪遇刺,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都是玛格南的摄影师。玛格南摄影师让照片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关于玛格南图片社的名字,据说是创始人之一卡帕从香槟酒的名字得来的灵感。但近60年来,玛格南图片社对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的影响,以及记录历史、针砭时弊的作用,完全可以担当一种威力巨大、至高无上“子弹”的称号。
卡什 豆瓣
Yousuf Karsh
作者: [加] Y.卡什 摄 / 狄源沧 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 - 6
优素福・卡什是国际上著名的加拿大摄影大师,因其在人物肖像上的独特贡献,而被誉为“专拍时代脸孔的巨匠”。本书为他的一个摄影精选集,精选其代表作品30幅,以人物肖像作品为主,如萧伯纳、海明威、毕加索、邱吉尔、吉姆・汉森、爱因斯坦等,全面的反映了他在这一领域风格与贡献。
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 豆瓣
作者: 狄源沧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 6
布列松是一位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摄影大师,他在1948年和1958年两次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作摄影交流,并编成过一本名为《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画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书是他的摄影精品集,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所有作品都以16开本大小印刷出版,极富冲击力与现实感,比较真实的展现了这位摄影大师镜头中的魅力。
灰飞烟灭 豆瓣
作者: 颜峻 花城出版社 2006
本书以文化研究和现场记录互补而成,既有research(研究),又有reach(深入接触)。
本书在结构上涵盖了2000年来中国新音乐的小历史、现场佐证和亚文化研究等方面,不为两全其美,而是追求立体、打破学术与现场的界限。在新音乐及其文化日益成为青年和文艺爱好者关注目标的今天,这大约是这个领域惟一的、也是以强烈风格为特点的成果。在中国摇滚乐,尤其是地下摇滚逐渐获得合法性的今天,它的呈现仍然有赖于亲历的、田野的,甚至是口述的风格;伴随着从“摇滚”到“新音乐”再到“独立音乐”的名词演变过程,这些文字的存在,和这个正在发生的历史一样激动人心。

第一辑 让我烂掉吧
第二辑 废话的语法
第三辑 虚空的回忆
第四辑 出汗
一次・图片和故事 豆瓣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崔峤 / 吕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豆瓣
Herzog on Herzog
9.8 (8 个评分) 作者: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钟轶南 / 黄渊 文汇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摄影之后的摄影 豆瓣
作者: 邱志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目录】
1 谁应该看这本书
2 仅仅拍照不是艺术
3 求真意志:人工制像的划时代革命
4 欧洲思想的象征性器具
5 第一张照片的传教士拍的
6 现代主义与摄影
7 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
8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
9 傻瓜机革命
10 摄影之后的摄影
11 客观、现客观、极端客观:对相机的非控制倾向
12 撒开你的伤口:另类社群摄影
13 机械眼胜过人眼
14 摄影之前:摆拍
15 思想类型:表演和导演
16 玩偶世界:我是你的镜子
17 透视与角度:置景摄影的自我设局
18 从静物到置景
19 在摄影与摄影之间:拼贴
20 从底片蒙太奇相纸蒙太奇
21 非蒙太奇拼贴
22 采样时代:数量的意义
23 时与时之间
24 叙事摄影:真实的谎言
25 摄影之后:涂绘
26 扫描:流水账
27 异形与妄想:数字化拼贴中超现实主义的幽灵
28 数字作为分析方法
29 数字雕塑:非摄影图片
30 拼贴在环境中:摄影装置
……



我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摄影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
——邱志杰
林泉丘壑 豆瓣
作者: 尚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中国古代绘画精妙之极,也丰富之极。本书虽篇幅短小,但暗含画史脉络,深具辞书绵密。作者分二十五题,以轻松的笔法、隽永的文字将画家、绘事做了简切的勾勒,以引领读者登堂入室,亲近富有人格魅力的绘画大师,领略中国绘画的林泉丘壑,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凡·高自传 豆瓣
作者: 文森特·凡高 / 欧文·斯通 译者: 澹泊 等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被誉为“疯狂的天才”的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潦倒,死后殊荣。比他小四岁的弟弟提奥,给凡·高物质和精神上极大的支持和慰藉。在凡·高日杀六个月后,他也哀痛地相随九泉。
关于凡·高的传记虽然有好几种,但凡·高本人一生没有留下任何别的文字材料,他的人生观、艺术观、个人血泪交织的辛酸史,集中反映在他致胞弟提奥的大量文学性很强的记实性书信中,即《凡·高书信选》,这是世界著名的传记大师欧文·斯通编辑的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不凡·高自传。它真实地汇录了凡·高一生穷愁潦倒而有顽强拼搏的艺本历程;生动地描写了他几次缠绵悱恻、哀婉凄清的爱情经历。同时真实记载了他和胞弟提奥生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手足深情并详细描写了凡·高和另一位艺术巨匠高更具有戏剧性的怪诞友谊。其中情节曲折,波浪起伏、传奇色彩浓郁,闪耀着深刻的哲理光辉和独到的人生见解、艺木见解。此书出版是我国读者的福音,购买收藏必定增光添彩,受益非浅。
化名奥林匹亚 豆瓣
作者: [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译者: 陈品秀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琳达・诺克林 译者: 游惠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豆瓣
8.9 (7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