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豆瓣 Goodread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管仲和商鞅,在几千年前已经画出了中国改革的两个极点,之后的种种改革,不过是在这个区间中摇摆罢了。
历史 经济
果壳里的金融学 豆瓣
作者: 贾维尔·埃斯特拉达 译者: 张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 3
上面的情景发生了很多次,不仅在经理培训项目中,也在MBA和EMBA课堂上,甚至当我和以前的毕业生聊天时,如果他们需要更新和拓展自己的金融知识,也经常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在确定找不到可以推荐的书并决定自己写一本之后,我认真地思考了很久,列出市场上现有的书缺乏的一些特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本书要非常简洁。它不一定深入讨论每一个问题。相反,它可能涵盖非常广泛的主题、概念和工具,都是职业人士们需要知道并且想知道的。他们要么已经遗忘了这些东西,要么对这些东西还没能充分理解。
·这本书应该通俗易懂。职业人士已经读够了学究风格的作品。现在我们需要一本书,如同一位导师在你面前循循善诱地讲解。
·这本书应该比较轻巧。它应当不是一本800页、5磅重的书,而应当是一本方便于随身携带的书。它应当是一本经常放在手边的书,如同案头的手册。
·这本书的各个章节应当相对简短。多数职业人士都不喜欢翻阅一个章节却一两次都看不完。我们需要一本章节比较简短、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它可以让读者快速掌握书中提到的概念或主旨。
·这本书应当包含若干基础性的理论和大量实例。当我们一起讨论某个基础概念框架及其应用时,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尤其当实例不仅仅是假设,而是读者经常遇到的实际情况时,效果就更好。
·这本书应当解释清楚这些金融工具如何在微软Excel中应用。电子数据表已经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而这本书应当介绍书中的概念和工具如何通过Excel得到实际运用。
·这本书应当在每个章节之后提出几个简短的问题。当然,很多书都是这样做的,但这本书只会提两三个问题,并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应当适用于初学者。除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读者事先准备其他知识。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 豆瓣
作者: 戴维·A.莫斯 译者: 郭劲光 商務印書館 2010 - 8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哈佛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内容简介:利率为什么下调?通货膨胀为什么升温?央行在想些什么?对于一个身处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等领域的管理者而言,诸如此类的宏观经济问题绝不只是学术问题。从货币危机到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充满了陷阱。在这种环境下,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
由哈佛商学院的戴维·A.莫斯教授所撰写的《七天读懂宏观经济》一书,是一本易于掌握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读本。它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影响着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七天读懂宏观经济(哈佛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的核心是针对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石的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产出:如何去衡量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GDP)?为什么这个产出水平最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货币:货币供给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价格”——利率、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环境的?
预期:对于关键的宏观经济要素所作出的预期可有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经济主体(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府)的决策。
莫斯教授还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当今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是否对其经济构成了威胁?政府的赤字性支出能否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股票和债券投资能否挽救社会保障?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哈佛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不是简单地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将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哈佛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共分七章。我们相信,您只需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仔细阅读并领会每一章的内容,七天之后就会发现,您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看待您周围的经济生活。
人人都爱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王福重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1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版)》是一本极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经济学读物。《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版)》是在第1版基础上的修订版,修改了部分章节,替换了部分案例,并增加了关于金融危机的新章节。全书分3个部分,共21章,涵盖了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讲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即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有的思维模式。第二部分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是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理论。第三部分为《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版)》重点部分,着力论述宏观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版)》深入浅出,摒弃了经济学这门“沉闷的科学”惯有的复杂公式与枯燥模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快乐与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原貌。
《人人都爱经济学(第2版)》适合所有想了解经济学、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黑天鹅 豆瓣
Black swan :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7.3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万丹 中信出版社 2008 - 5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生活中,随机性随处可见,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随机性愚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这本书会教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从中受益。
通胀 豆瓣
When money dies: the nightmare of the Weimar hyper-inflation
作者: [英]亚当·弗格森 译者: 徐宝林 钱峰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1
通胀引发的痛苦更像阵痛,在持续的时候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但别管它留下了怎样的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伤疤,一旦结束,它就会被人们轻易地忘记和忽略。
坚挺的货币是社会的第一个防卫堡垒,你想摧毁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掉它的通货。
“引人入胜”——英国《卫报》
“迷人极了”——美国《时代周刊》
“令人目眩神迷”——英国《每日电讯报》
大西洋两岸的各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也是近年来金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人们开始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贮存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纷纷把印制的纸币投入全球经济以求修补经济颓势的时候,我们对超级通货膨胀的担心又一次暗暗滋长。
本书自1975年初版诞生以来,广受好评,它对带有周期性的通胀作了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国那个怪诞、恐怖时代的最经典作品,二手书价高达2000美元仍一册难求。以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的目击事实为经线,以精妙的分析评说为纬线,编织出一幅恶性通货膨胀下人类社会的全景图:
 为什么政府诉诸于通胀;
 沉郁而极具破坏性的“通胀瘟疫”如何造访普通民众;
 恢复经济的巨大痛苦;
 长期、黑暗的后遗症。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豆瓣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D·希夫 安德鲁·J·希夫 译者: 胡晓姣 / 吕靖纬 中信出版社 2011 - 8
如果你只有十几岁,阅读这本书会让你从童话般的寓言故事中获得经济学的启蒙教育!
如果你是二十几岁,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再度温习一遍你在大学经济学课堂里让你迷糊的经济学天书,不过,这一次保证你再也不会迷糊了!
如果你是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这本书可以纠正你思维中所滞留的的所有有偏差的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家已经把你的大脑固化了,现在该是你清醒的时候了!
如果你已经退休了,没关系,这本书既可以让你衡量你以前的经济学人生是否完美,也可以让你在孙辈面前有了培养他们智慧人生的最佳读物。
不信,你就试试看……
如何对经济领域的各种细节和现象进行整体性分析,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很多专家似乎不可能承担这项任务时,它便显得尤为艰巨。但是,当你开始切实接触到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时,就会发现这项任务比你想象的容易得多。《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运用插图、幽默口吻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该属于那个地方。
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露了全球经济对话中暗藏的众多漏洞。希夫兄弟以机智幽默的手法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涨的根源、利率的影响及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两位作者还谈及其他许多经济原则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讨论,却常常被误解。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竟然能激起这么多人的阅读狂潮?想弄明白,还是翻开读一读吧!
2011年11月20日 想读 凯恩斯的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它使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遭到破坏,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被扼杀。
经济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瑟尔·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4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激荡三十年(下) 豆瓣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