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历史的惯性 豆瓣
作者:
阎学通
中信出版社
2013
- 7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91
- 6
其它标题: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人,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1,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1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1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1卷包括第1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1,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1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1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1卷包括第1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霸权之后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基欧汉
译者:
苏长和
/
信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合作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为全面、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为了回答当代世界政治中的这一紧迫问题,基欧汉教授分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得以发生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制)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这些国际机制的演变情况。基欧汉教授并不认为霸权的衰落会使国际合作变得不可能,相反,他认为国际制度的设计能够促进利己主义政府间的合作。
本书涉猎广泛,基欧汉教授借助档案研究、口头访记、国际政治理论、理性选择分析、微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后霸权时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结论。本书因此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最权威、征引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本书涉猎广泛,基欧汉教授借助档案研究、口头访记、国际政治理论、理性选择分析、微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后霸权时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结论。本书因此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最权威、征引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全球冷战 豆瓣
The global cold war :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
作者:
[挪威] 文安立
译者:
牛可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8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内容简介:发生于21世纪的冷战如何为当前世界的种种冲突——包括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如何塑造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美国、前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如何激起了后者的牴触、最终将苏联拖垮并对美国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压力?在研究干涉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反抗干涉的革命运动的演进过程当中,《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在衔接历史和当下这个方面比任何其他冷战相关著作都做得更好。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作者不但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而且触及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技艺。作者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全景史画,并着重展现了二者彼此相异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直延伸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将冷战干涉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结,显现出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作者不但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而且触及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技艺。作者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全景史画,并着重展现了二者彼此相异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直延伸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将冷战干涉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结,显现出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理解中国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
[德] 弗朗克·西伦
2009
- 10
《理解中国》内容简介:1975年,施密特结识了毛泽东。1990年5月,他作为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的第一个欧洲政治家访问了中国,并同邓小平进行了私下谈话。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0多年来,施密特同北京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见交换。没有第二个德国人像施密特那样兴致勃勃、持续不断地跟踪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
施密特在同另一位德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克·西伦的交谈中,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以及他在多次访问中国时有过怎样的经历。
施密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他的分析以清晰的思想和敏锐的判断力令人信服。
施密特在同另一位德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克·西伦的交谈中,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以及他在多次访问中国时有过怎样的经历。
施密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他的分析以清晰的思想和敏锐的判断力令人信服。
美国、俄国和冷战 豆瓣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2006, 10e
作者:
[美] 沃尔特·拉费伯尔
译者:
牛可
/
翟韬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