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黎巴嫩)纪伯伦 译者: 冰心 / 伊宏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 2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共收录纪伯伦最有代表性的九部散文诗集,分别为《先知》、《先知园》、《沙与沫》、《情与思》、《音乐短章》、《泪与笑》、《疯人》、《暴风集》、《先驱者》。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中的《先知》是纪伯伦最优美、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该诗集表达了纪伯伦对人类历史与未来的看法。 《先知园》是《先知》的姊妹篇,也是纪伯伦最后一部散文诗集。 《沙与沫》是一部格言、寓言散文诗集,是作者关于人生和艺术的锦言妙语。 《情与思》是格言、警句、小诗的汇集,也是纪伯伦思想和智慧火花的凝聚。 《音乐短章》是纪伯伦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一篇长篇艺术抒情散文。它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爱和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泪与笑》是纪伯伦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 《疯人》是纪伯伦用英文发表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该集中大部分篇章都较短,可归入现代寓言或哲理故事类。 《暴风集》是纪伯伦最有力度的散文诗集。 《先驱者》是纪伯伦用英文写成的第二本散文诗集,在风格上与《疯人》中的作品颇为相似,多数具有哲理故事或现代寓言的形式特点,少数则为充满激情、直抒胸臆的典型抒情散文诗。
里尔克精选集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编者 李永平 译者: 绿原 / 孙周兴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 6
收录由著名翻译家翻译的里尔克诗歌、散文、小说、随笔60余万字。
编选者简介
李永平,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德语文学研究,重点为德语诗人荷尔德林、里尔克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有译著多种。 译 者 简 介绿 原,著名诗人、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工作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武能,著名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工作单位:四川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徐 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杨宏芹,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林 克,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教授,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臧 棣,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魁贤,台湾诗人,曾翻译出版里尔克多本诗集。魏育青,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主要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孙周兴,同济大学教授。梁宗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张 黎,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专家。张曙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孙风城,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王剑南,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冯 至,诗人,学者,已故。卞之琳,诗人,已故。陈敬容,诗人,已故。吴兴华,诗人,已故。
叶芝诗选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叶芝 译者: 袁可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 3
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评语是:“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叶芝诗选》英文部分精选叶芝各时期代表作品,配以国内著名翻译家袁可嘉先生的经典中文译本,以双语对照形式呈现,极具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2012年8月24日 已读
叶芝的诗有着无法形容的美与灵性,读《快乐的牧人之歌》时竟险些落泪。封面和排版很漂亮,而且是中英双语的,很方便。
诗歌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东方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兰波作品的全集,收录了他从17岁到19岁的作品,有诗作以及日记、书信。因而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兰波的文本。读者在评赏诗人那犹如缤纷幻影的诗作的同时,还将看到放弃文学之后的另一个兰波:孤独、贫困、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热带瘴疠所致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诗人兰波和普通人兰波,文字的通灵人和生活的失败者,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时间之书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方思 精華印書館 1958
时间之书
里尔克
现代译丛 方思 译
1958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
To
the mature age

自从我开始介绍里尔克,这位被誉为德文诗中自歌德以来最重要的诗人,自从我开始以文章与翻译(诗与信札)介绍里尔克给我国读者,迄今已逾六个整年。《时间之书》(Das Studen-Buch)内的诗之译介,则始于民国四十四年六月。那时,《时间之书》却直至去年晚秋方才试译。我的心灵已恢复其微妙的均衡,可以感知一叶之落与一羽之重而仍保持其宁澄平静,似乎我正步入一个新的收获与丰美的果实的时季。以此欢欣遂油然从我的内心流出,如乳色的温泉。
创造恒为一种愉乐,处于人生的中点,我以一向从事于 创造工作为慰,亦以继续从事于创造工作为勉。有人说人生如攀越山岭,中点即在顶峰,往后即为下落之路。我却视人生为长远的征途,向前愈迈进一步,地平线的辽阔即愈展示于我眼前。人生的中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再出发,不断向上,往前征服更广的空间。
我对里尔克的专一的欣赏,体验与研究,以及加以译介,给与我不少益处。茨威格,又一位奥国作家,说过:"而若进入,我被请对一位已然对他自己的道路未曾确定的年轻作家给与忠告,我会试图劝服他首先为某些较伟大的艺术作品服务,或用描述的方式,或取翻译的方法。在所有这种自我牺牲的服务中,对于一位初学者有比较在创作中更多的安全,而凡以一种专一的精神所完成的事物,决不会是徒劳的。"
里尔克所给与的是深度以及平衡,对所处理的种种加以约制,获致微妙的定匀。里尔克教人建筑,不是宫殿,不是摩天大楼,而是精致的别墅,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寸地基,都是最佳最优美的工作。为了获致如此卓越的艺术,里尔克学会了无比的忍耐。他亦有所师承,他效法罗丹,伟大的雕刻家。一九零四年五月十二日里尔克写给路·安特兰亚莎洛美的信中说:
艺术是一漫长的终身道途,而当我想及我迄今所以成就的是何等微小与发育不全的,此成就之(好似一手宽的半耕的田地)不能维持我,遂非可惊之事。"计画不会结果,过早播种的谷不会茁长。但忍耐与工作是真实的而在任何时刻可以转变成面包。'必须恒在工作,'罗丹告诉我,……不断工作而信任它,就是它,这是我从他的伟大的而且以伟大的方式显示人看的榜样所正学得的,就同我正从他学得忍耐……
且看诗人自己如此说及他的作品:
"啊,那些在年青时写的诗不值得什么。应当终生(可能的话,悠久的一生)等待,而且聚焦甜蜜与光,于是最后他可能写下十行好诗。因为诗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仅乎感情而已(这些来得足够迅速);它是种种体验。要写下一行诗,应当见许多城市,人们,以及事物;他必须学的道路……通至久已先见的别离的……通至孩提时代的……通至双亲的……通至海上的日子的……通至旅途的夜晚的……而必须有血多爱情之夜的回忆,没有二夜是相似的……以及产褥中的妇人的哭喊的回忆……必须曾在濒死着的身旁坐过,必须曾坐在已死者的身旁,在一间有着开启的窗户的屋子中……但仅乎有着回忆仍是不够的。必须能忘记他们而有大大的忍耐,直至它们复又来临……而当它们成为我们体内的血液,以及顾瞥与姿态……于是第一次在一个稀有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个字会升起来而且出来……"
里尔克为了专一,在从事创作时常喜连日独处,从或一犬都不欲其在身旁。瓦莱里拜访里尔克于姆楚特(Muzot)之古塔以后,为其极端的岑寂所惊,写信给里尔克说:
"我认为这种与世隔绝为几乎不可能的;在如此密切与寂静相亲近中,无尽的冬季……亲爱的里尔克,你对我看来似乎闭锁于纯粹的时间中,而我为你恐惧那一种太千篇一律的生活所有的透明,这种生活让死亡太明显地照耀外表相同的一个个日子的序列。"
灵感来时里尔克即一挥而就,一系列的诗于短期内写成。在此以前则为无比的忍耐与等待。这种循环成为里尔克写作的特色。《时间之书》分三部:一、《僧侣生活之书》,作于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日与十月十四日之间,正当他第一次去俄国归来不久,在许玛根道夫写成;二、《朝圣之书》,作于一九零一年九月十五日至廿五日,系于他与路·安特兰亚莎洛美在柏林逗留,第二场去俄国,回归许玛根道夫,以及于一九零一年春与克莱拉·凡斯霍夫,罗丹的学生,结婚之后,在凡斯透凡特写成;三、《贫与死之书》作于一九零三年四月十三日与二十日之间,彼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去过巴黎,结识了罗丹,并避居于维亚雷乔,该第三部即于此意大利中部的城市写成。
一九一一年春里尔克答复一位女学生问及《时间之书》的源始,他在巴黎写下:
"……我正忙于其它事务。于是,在清晨醒来,或在夜晚当你能听见寂静的时候,在我心内即升起--过去有时亦如此--从我自身出来的字语,似乎就是,祈祷,倘若你愿意如此相称的话,就是祈祷--至少我以为它们是祈祷,……"
里尔克在好几封给友人的心中都提及这些祈祷。《时间之书》,只当视为一些列的对神的诉告,方才具有确切的意义。对于一位于此诗集中发现无穷意义的人,固然如此;而对于一位本无所觉于此诗集的意义的人,这就是赋予意义的线索。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被目为一位神的寻求者。他的神被人视为实系艺术家的神,人类心灵的创造。以"你,神啊我的紧邻"开始的一诗,以及,尤其,以"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开始的一诗,即可证之。但我却认为这里所表现的神与基督教的实不冲突。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五、六节:"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而若没有枝子,葡萄树即无从发扬其生命。神是身躯,则我们为其肢体。没有身躯肢体自将干萎;而依藉肢体,方能工作。里尔克的这些诗,表现诗人之于神密切相迩,携手同工,亦表现了诗人对人之尊严与责任心的自觉。
你将如何,神啊,当我逝去?
当我,你的水壶,碎成片片?
当我你的饮料,成为腐臭或已干竭?
我是你的衣,你所从事的行业
你失却你的意义,倘若将我失却。
…………
你将如何呢,神?我在焦急。
里尔克另外有诗全为赞美神而作,以"啊,告诉我们诗人,你做什么?--我赞美。"为第一行而开始,而以"因为我赞美。"为终结。正如任何信神的人一样,诗人赞美神。感恩的心,是真正的爱的开始。
据我所读的看来,里尔克的宗教诗(倘若可如此称呼的话),实超弗朗西斯·汤姆普森与霍普金斯而上之。有所信的人,固然可充分了解、体验;而一般读者,亦自为他的思想的深沉感受的真切与多面的敏锐,亦自为他的特色独具的声音所感动。
怎样时间俯身向我啊
将我触及
以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读者的感觉真是战栗着,被触及这清澈的,金属性的拍击!
然而这种题材在中国诗中,似为新的对象。实则观念与信仰,皆与情感密不可分。一位真正的诗人的感性,必然如此。而诗为全人格的表现则观念、信仰与情感皆有所流露,自不足奇。再,我们亦常对观念或信仰有所动于情感。观念与信仰的字语又可作为譬喻之一种,有时与意象的运用实异曲而同工。诗的领域之推广,于此有甚大关系。
"挖出我的双眼,而我依然能见你",以这一行开始的有名的诗在作为《时间之书》的一首看来自是对神的寻求之有力表现,但此诗本为路·安特兰亚莎洛美而写。一首诗本身即是一个存在,故其意义多端,亦因读者而异。但对一是所有的种种感应,宜受支持整个诗的结构的意义间架所控制与限制。意义使情绪获得确切的面貌。意义间架自涉及一诗中各部分之含义与相互关系的审查,而此意义间架对了解一首诗之情绪的结构乃为必要。除非读者知道一首诗是关于什么的,他若受感动即属无所为而感动,浮泛而且空洞,不了解此,则没有具有含义的感情,而一诗之意义多端的说法亦即不再合适。
里尔克的诗以难懂著称。其标点使用甚为特别,与一般用法有殊。(今译时尽量依循原诗之标点,间有变更,行内之标点尤然。)里尔克的诗之难懂,可自《新诗集:第二部》句子译成意思恰正相反!他的诗之所以难懂,有时与其所用譬喻,以及所用譬喻间常有所省略有关。他又常于一诗中运用好几个譬喻,其意义所取之方向各别,或且似为矛盾。于是我们眼前跳动着形形色色的譬喻,各自放射异彩,我们遂目为之眩。他在一诗中藉僧侣之口对神祈祷:"你们行走似许多闪光的鹿,而我是黑暗,而我是森林。"他感觉在他身中经过,就如群鹿跃过森林之黑暗。下一首诗中他又说,"因为什么是教堂与修院,当它们浮现而且升起,它们只是竖琴,音调曼妙的慰安者,而已半为济度的人们之双手在国王与童女之前拨动它们。"这首诗是晨祷,故森林显然呈现其棵棵树干:树干对于闪光的鹿就如竖琴的弦对于乐音,就如升起的教堂与修院对于祈祷的众手。但他的长处之一即在于其譬喻。它们决非托在后面的像尾巴,又非勉强凑上已使诗"美"的,像雪莱在《云雀颂》一诗中所为。里尔克的譬喻使人目为之眩,然一加注视,即见其闪耀真正的光彩,确切而妥适。
我未将《时间之书》全译,亦以因此不能将一些至美的诗介绍于国人为憾。(容有机会当在续译。)翻译时得到区女士的英译之助极大。译里尔克须对文字有极大的把握。我以无此把握而自愧。因此对好几位友人常有所请益。打扰了他们,我深以为歉,而承他们不吝指教,则我永远铭感的。原诗于以"而毕竟,虽然每人勉图从自己挣脱"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ALLES LEBEN WIRD GELEBT",又于以"你决不会忧惧,神啊"开始的一诗中,于第四行之"MEN",第五行之"WOLLEN",与第廿九行之"HABEN",每一字母均用小的大写字体,翻译中即用黑体字排印。我译的时候,押韵全依原诗的模式。(其实译诗首重节奏,即使依了原诗的模式押韵,所押之韵与原诗中的自不相同,给予读者的感受亦自有殊异。)因此更增加翻译的困难。一时之译,速则一小时有余,缓则三、四小时以上,且以后常一改再改以致三改。试译而遭遇极大阻碍,似乎无法克服时,心中真有绝望的感觉,但仅仅一刹那而已;凭藉自信,终究觅得解决之道。而想及麦金塔尔亦常失望于里尔克诗中的文字,心中的负担遂决轻减。而每当我发现此翻译工作真是坚决万分,每当我见到因此而来的种种麻烦,每当我念及此种工作没有分文金钱的报酬,我感谢神:我所从事的是诗,而非其他;因为诗是最佳的训练,使人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甚或误解,而作为艺术,对人苛求最多。
布根女士说,里尔克的诗"是精神,现代的精神所发出的呼喊,此精神终于发现一条超越当代的现实世界所隐藏的焦虑无望之路。以之迎受这些诗的热诚,在一个当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普遍为人接受的十年间(指三十年代),足够证明精神方面兴趣的一切痕迹犹未自现代的意识中擦抹净尽。"倘若拙译(其实仅乎原诗的苍白的面影而已)能助人们在精神上有所觉醒,那么我的工作即非没有任何报酬的了。
戊戌二月长沙方思记于台北
博尔赫斯诗选 豆瓣
9.4 (3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博尔赫斯 译者: 陈东飚 / 陈子弘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1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地狱一季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花城出版社 1991 - 1
里尔克读本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绿原 / 冯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6
《里尔克读本》是“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之一。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布拉格。一生漂泊不定,诗风沉郁深邃,独具一格,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新诗集》,长篇小说《布里格随笔》,短篇小说集《亲爱的上帝的故事》等。里尔克亦是书简大家,《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广为流传。《里尔克读本》精选里尔克的代表作,反映了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
兰波彩图集 豆瓣
Illuminations
9.4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图尔·兰波 译者: 叶汝琏 / 何家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
《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语),更重要的是,他的视觉的清新和新奇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了不可知。(毋庸置疑,《彩图集》是兰波的代表作品。
《彩图集》是兰波倍受争议的作品,诗人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并以此成为现代诗的真正奠基人。
杜伊诺哀歌 豆瓣
Duineser Elegien
8.7 (2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林克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杜伊诺哀歌》内容简介: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他性情柔弱,精神却最充溢,堪称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他的诗上接浪漫派的传统,下开现代派之先河,语言的创意和思想的深蕴,都达到了迄今未被后世诗人企及的境地。《杜伊诺哀歌》选译了诗人各个时期的佳作,尤以国内译介较少的晚期遗篇为重点。译者酷爱里氏之诗,多年来力求译出神形皆似的作品。
先知.沙与沫 豆瓣
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 译者: 冰心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先知·沙与沫》是纪伯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虚幻。整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
2012年5月26日 已读
他是即将回归海的尽头的人,他是行走在沙与沫之间的人。每一首诗都如同大海一般,宁静而广阔包容。将一切沉入深海,然后醒来。
诗歌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豆瓣
Sebastian im traum
作者: [奥地利]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译者: 林克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0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内容简介:“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雅·何人斯》)——对我们而言,这中国君子(最早的汉语诗人)的原初精神感觉是远古的漫夜,深邃得有如——借用特拉克尔喜欢的语词——“纯粹的蓝色”。面对这已然如蓝色灵光的远古精神感觉,现代诗人若有所失,难免会寻问属于自己的——亦即现代的所在——死亡。如果死亡属于人,“不愧于人”则不够,应愧对死亡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27岁的现代德语大诗人特拉克尔在战争前线因服毒过量而死。
里尔克集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林笳 花城出版社 2010 - 5
文学史源远流长。回顾时,我们当会发现,这个不断衍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少数作家的天才的艺术创造密切相关。这是一群卓异的人物。对于世界和生命,他们有着独特的发现,而且凭借富于个性的语言,出色地表现这一切,包括伴同这发现的敏锐的感觉、想像力和无尽的激情,以及内在的更深隐的精神结构,比如社会理想、理性、道德、人格、美学原则,等等。他们彼此之间,无疑存在着天才的差异,但都以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构成“范式”,影响同时代人乃及于后世,形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文学传统。当然也有沉寂一时者,但是,其文本的潜在的影响力是恒在的。对于这些作家,我们习惯地称之为“文学大师”。
在此,我社编辑出版一套大型丛书《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旨在通过系列大师的介绍,显示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文学的高度。
丛书呈开放式,选材严格,每人一集;至于时代国族,则不设限界。一集之中,以作品为主,另行选入相关的传记及评论文字;每集前后均置有作者概述及生平年表,使读者对作家有更直接、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在译文方面,尽可能选用多家,冀有翻译史的线索可寻。对于翻译界前辈所做的开启性的工作,这也当不失为一种纪念。
因译者不同,译文先后发表时间不一,书中有关的人名地名等译法多有出入,为保持原译作的完整性,今仍其旧。
图片由多方搜求所得,是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不独装饰而已。
《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的编辑出版,是一个累积性的文化工程。在编辑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学者、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同行的襄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意的感谢。
花城出版社
2008年1月
2012年3月16日 已读
他的每一句诗都有着难以言喻的生命的质感,包含了一切的生与死,感觉凝重而轻盈。那是他所说的“痛苦地、沉重地、脆弱地打在尘世上”的烙印。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