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康熙王朝 (2001) 豆瓣
8.6 (334 个评分) 导演: 陈家林 / 刘大印 演员: 斯琴高娃 / 陈道明
清朝顺治十八年,天花在皇宫蔓延,顺治帝的董爱妃因此一命呜呼,顺治因痛不欲生而决意出家。此时,清帝国充满了内隐外忧。危急之际,孝庄太后(斯琴高娃 饰)当机立断,将得了天花初愈的年仅八岁的皇子玄烨力推为皇室继承人,康熙皇帝登基了。康熙(陈道明 饰)即位以后,手握兵权的鳌拜以权相逼,孝庄太后为了大局也只好暂时放权让鳌拜亲政。鳌拜的野心并不止亲政,他最终目标是图谋改朝换代,少年康熙机智过人,先以终日和一班少年嬉戏放松鳌拜警惕,随后邀约鳌拜进宫而乘机将其软禁,终于为大清除了一大隐患,保住了江山。随后,康熙更是励精图治,向隐忧以久的三藩开刀,开始一段除乱安内的康熙之治!
2019年12月14日 看过
“莫洛,你说汉人有这等智慧,出过这么多圣贤,怎么就守不住这江山呢?”
“皇上,老臣想不动这些,这些事太沉了。”
历史
苏东坡大传(上下) 豆瓣
作者: 李一冰 2006 - 3
作者从宏观角度论述文人之不宜从政,感慨良多。苏轼大才,致拣尽寒枝不肯栖,仕途之险恶可见一斑。
摘录部分论述如下:
--从来文人都不适于从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实际利害,而文人只管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传统的典常来约束一切;而文人则重视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规例。苏轼生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其不适于从政,尤其如操持中书省这样需要最高幕僚技术的实际政务,就处处露出破绽来了。
--苏轼是个文人气质非常浓厚的人,而官僚与文人,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视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离不开权术,需要客观冷静,而文人则一腔热情,但求发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领袖刘挚,曾告诫他家子弟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苏氏家学,本于荀卿何孟子,具有自由批评的特质。苏轼是非观念之强,实不下于司马光,嫉恶如仇,坚持小人之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绝不与人妥协,好用激烈的语言文字,扫荡脏乱。这样做,必然要与现实的权力世界,发生直接冲突,使自己在政治社会中,变成一个可怕的“异端”,异端固常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本身则将遭受无穷的迫害。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苏轼也不例外。自己形容脾气说“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结合毛泽东对苏轼“书生之见”的认识,确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