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1949大撤退 豆瓣
作者: 林桶法 聯經出版公司 2009 - 8
1949年的大遷徙,是一個強烈的時代印記
當年蔣介石決定來台的原因與時機是什麼?
政府各部會遷台的經過如何?外省人遷台有哪些困境?
1949年的大規模戰後移民潮,究竟在歷史上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
本書從蔣介石來台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第三次下野,到來台初期的反攻努力與復行視事,以及政府各機關、重要文物的遷台經過詳情,還有一百多萬的外省人來台後,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等。本書娓娓道來,值得您細細品味。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戰後國共內戰述論
一、戰後國共攻防的策略.
二、國軍剿共失敗──論三大戰役失敗的原因
第二章 蔣介石來台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
一、來台前的戰略部署
二、大陸沿海地區的軍事撤退
第三章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從南京到溪口
一、下野的原因
二、各方的態度.
三、與前兩次下野的比較
第四章 蔣介石來台──從溪口到台北
一、溪口歲月
二、選擇來台的原因.
三、何時決定來台
第五章 蔣介石來台初期的反攻努力與復行視事.
一、來台之初的反攻努力
二、聯絡反共國家
三、國民黨部遷台暨總裁辦公室的成立與復行視事
第六章 行政院遷台經過
一、行憲後行政院的演變
二、機關疏運計畫
三、從南京至廣州.
四、從廣州、重慶到台灣.
第七章 政府機關遷台及其問題
一、外交部及使節團
二、資源委員會與招商局
三、中央研究院
四、機關遷移的問題..
第八章 重要文物遷台經過.
一、運台前的準備
二、分批運台的經過
三、文物運台初期的保管與運台過程檢討
第九章 外省人來台的途徑與交通
一、途徑與交通
二、來台的票價.
第十章 陌陌千里急急行──遷台的場景與悲劇
一、上海碼頭
二、渡台悲歌──太平輪事件
第十一章 學生遷台的個案──山東流亡學生
一、流亡學生的困頓
二、山東流亡中學生
三、從廣州到澎湖.
第十二章 外省人遷台數量
一、外省人民遷台數量
二、軍隊來台數量
第十三章 外省人遷台經過及抵台初期的觀感
一、外省人遷台的經過.
二、誰知他鄉變故鄉──抵台之初的台灣印象
第十四章 台省因應逃難潮──入境管制措施
一、實施入境管制的背景..及目的
二、實施的情形
三、入境管制的意見
四、施行後的問題及其影響
第十五章 外省人遷台的性質與影響
一、移墾與逃難──與明清時期漢人來台的比較
二、外省人遷台對文化教育的影響.
三、外省人遷台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結  論..
附  錄
2011年12月30日 已读
幾十年以後再看當年的選擇,有多少哀怨與慶幸呢?機會稍縱即逝啊。
中国近代史
革命年代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5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