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帝国的毁灭 (2004)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Der Untergang
8.8 (453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演员: 布鲁诺·冈茨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其它标题: 다운폴 / ヒトラー ~最期の12日間~
  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尔·荣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荣格自从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后,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亲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女王 (2006) 豆瓣 TMDB
The Queen
7.6 (312 个评分) 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 演员: 海伦·米伦 / 麦克·辛
其它标题: The Queen / 英女皇(港)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
一寸山河一寸血 (1995) 豆瓣
所属 : 一寸山河一寸血
9.8 (11 个评分) 导演: 陈君天
初版是在1995年,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为名推出;1997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60周年,摄制组完成重返旧战场之旅,走访中国十一个省,纪录片修改第二版,以《卢沟烽火60年》为名推出; 1999年再次修订第三版,以《山河岁月》推出。第四版,仍然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为名。2007年,卢沟桥事变70周年,得到郭台铭资助,修订出第五版《走进中日战争——一寸山河一寸血》。
2014年11月18日,中视丰德宣布与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陈君天就引进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版权达成合作共识。由中视丰德出资购买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陆版权,由陈君天导演与中国创作团队,共同编辑、完成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第六版《民族抗战》。
敦刻尔克 (2017)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Min reol
Dunkirk
8.3 (1977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其它标题: Dunkirk / 邓寇克大行动(港)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8.8 (418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杰克逊 演员: Thomas Adlam / William Argent
其它标题: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 不老的战迹(港)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一把青 (2015) 豆瓣 TMDB
所属 : 一把青
8.8 (215 个评分) 导演: 曹瑞原 演员: 杨谨华 / 天心
改编自白先勇同名小说。该剧描述1945年,众人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时,马上面临继起的国共内战,再次被战火无情催逼、生死两隔的动人情感。
Masters of the Air (空战群英) (2024)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Masters of the Air Season 1 所属 : Masters of the Air
7.2 (32 个评分) 导演: 凯瑞·福永 演员: 奥斯汀·巴特勒 / 卡勒姆·特纳
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汤姆·汉克斯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联手Apple TV推出第三部二战题材迷你剧《空战群英》。这回聚焦的是美空军第8航空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根据 Masters of the Air: America's Bomber Boys Who Fought the Air War Against Nazi Germany 一书改编。
雪白血红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正隆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 8 其它标题: 雪白血紅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東北地區成了國共爭天下的決定性戰場,毛澤東、林彪、蔣介石、杜聿明,這些掌握國家命運的人,以他們手上的數十萬大軍,在東北這個戰場上作殊死決鬥。  

一將功成萬骨枯,人民為改朝換代承受了巨大災劫,戰火與饑餓奪去數十萬百姓的生命,戰爭的暴虐和冷酷,在作者筆下真實地呈現出來。  

還歷史的真面目是要具備道德勇氣的。本書大量涉及毛澤東與林彪在戰略決策上的機密,並對林彪、黃克誠、高崗、黃永勝、李作鵬等被「打倒」的中共名人,給予較接近真實的描述。 

作者引用了大量機密文件,搜集眾多珍貴資料,並採訪大批親身經歷戰爭的國共將領,使當年這場政治軍事大搏殺,更呈現血雨紛飛悲壯慘烈的震憾力。
七十年代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北島 / 李陀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The Humble Little Condom 豆瓣
作者: Aine Collier Prometheus Books 2007 - 10
One of the most basic—and ancient—forms of birth control is the condom. Utilized by all cultures for millennia, and referred to by many colorful euphemisms, it has featured in the lives, loves, and letters of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men in history. Shakespeare, Casanova, George Bernard Shaw, to mention only a few, all appreciated and wrot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preventatives." Aine Collier provides a unique glimpse into human sexual habits, customs, beliefs, and attitudes in this first history of the prophylactic device that goes back to at least the ancient Egyptians. As she amply demonstrates, the story of this humble piece of paraphernalia is full of intriguing insights into human character with all its flaws and foibles as well as many fascinating historical details:
• Clergymen of the Middle Ages left records of birth control methods that "worked."
• Columbus’s men returned from the New World infected with the "Great Pox" (syphilis) leading to the rediscovery of the condom as a disease preventative.
• Sixteenth-century Italian anatomist Gabriello Fallopio (discoverer of the Fallopian tub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condom; he was the first to add a pink ribbon to his sheaths, a flourish that remained standard for centuries.
• When women had few choices in the world of commerce, a significant number found a legitimate and profitable business niche producing and selling sheaths.
•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while other businesses went bankrupt, condom manufacturers found themselves doing a booming trade throughout the 1930s, one of Wall Street’s few successes. Sadly, it was cheaper to pay 25 cents for a rubber than to have children.
• German gummis were acknowledged to be the finest in the world, until the Nazis made them illegal, fearing Jewish doctors had coerced innocent Germans into using them as birth control.
• AIDS has brought the condom full circle. No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has the little device been vilified as a promoter of dirty, illicit sex and lauded as a life-saving device.
Thoroughly researched yet presented in a witty, enjoyable style, The Humble Little Condom is both an entertaining read and an educational, impeccably researched popular history.
当历史可以观看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冯克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2013年5月出第一版,此次新版增订3篇访谈录,分享老照片的19个专辑,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00辑同步亮相——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照片遭遇之种种”,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从影像中“观看历史”,以历史的维度重新“观看照片”,感知存留在照片中个体生命的温度,丰富我们 共同的集体记忆。
收入图片112幅,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有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已有叙述的、“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有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当年被批示为“不宜发表”的照片,有原本由国外教会拍摄保存、后被归于“敌伪档案”的老照片,有属于市井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日常民国”。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Siddhartha Mukherjee Scribner 2010 - 11
Starred Review. Mukherjee's debut book is a sweeping epic of obsession, brilliant researchers, dramatic new treatments, euphoric success and tragic failure, and the relentless battle by scientists and patients alike against an equally relentless, wily, and elusive enemy. From the first chemotherapy developed from textile dyes to the possibilities emerging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cells, Mukherjee shapes a massive amount of history into a coherent story with a roller-coaster trajectory: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reatment--surgery, radiation, chemotherapy--followed by the notion that if a little is good, more must be better, ending in disfiguring radical mastectomy and multidrug chemo so toxic the treatment ended up being almost worse than the disease.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is driven by the obsession of Sidney Farber and philanthropist Mary Lasker to find a unitary cure for all cancers. (Farber developed the first successful chemotherapy for childhood leukemia.) The last and most exciting part is driven by the race of brilliant, maverick scientists to understand how cells become cancerous. Each new discovery was small, but as Mukherjee, a Columbia professor of medicine, writes, "Incremental advances can add up to transformative changes." Mukherjee's formidable intelligence and compassion produce a stunning account of the effort to disrobe the "emperor of maladies." (Nov.) (c)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譯者與学者 豆瓣
作者: 關詩珮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 豆瓣
作者: 黎锦熙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字、汉语和文学流变
语言学大家黎锦熙创制,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修订
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获大奖教育展品
近百年来初次再版
汉字声韵形义变迁举例 历代文学作家作品举要
◎ 编辑推荐
☆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语、文学的源流变迁
这张图展 示了汉语在汉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作品和文体。信息图式的整理方式,不仅化繁为简、纲举目张,还揭示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影响。通过这一张图,轻松掌握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黎锦熙先生创编,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多位语言大家参与修订
此图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创编,黎锦熙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他纵观国语四千年来的源流变迁,高屋建瓴地总结语言文字与文学文体的发展历程。此图绘制过程中,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语言学大家也参修订,集聚了众位语言学大师的智慧。
☆ 1926 年世界博览会获奖作品,近百年后初次再版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大奖。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本次再版正值上次出版 90 周年,也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
◎ 学者推荐
黎锦熙先生在1926年绘制了《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把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形象化为一条河,是一幅创意独特的杰作。此图展示了汉语文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列出了167种小学要籍,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并注有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此图是国语运动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国语历史的认识。《潮流图》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是研究国语运动和黎先生学术的宝贵材料,也是大中学校语文教育的好参考,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陈宁
◎ 内容简介
1926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张大图便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此外,还有《黎锦熙与<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补充说明这张图的信息,并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1421:中国发现世界 豆瓣
作者: 加文·孟席斯 京华出版社 2005 - 5
《1421中国发现世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在总兵太监郑和的带领下,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船队从中国出发,其中不乏150米长的巨舰。中国船队如同海上仙山,阵容最浩大时各种舰船达100余艘,各类人员28000余名。其出航的目的为“宣德化而柔远人”,这次旅行历经两年.并环游地球一周。当他们回航时,盛极一时的明成祖朱棣早已体衰势微,中国也走上锁国道路。巨船任其腐朽,远航的记载也遭到毁弃。从此再也没人知道那段历史的真相。《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的研究结论是: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发现了美洲大陆,并且在麦哲伦的100年前便已环游地球。除此之外.中国人更是在库克船长的350年前就发现了澳洲与南极洲.并且领先欧洲人,300年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作者加文·孟席斯(GavlrI Merlzles)花了14年时间研究这段中国船队惊人的传奇之旅。他应用得天独厚的天文导航绘图以及航海专业知识并广泛搜集古地图、东西方断简残篇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成功地解释了近年所发现的中国船队沿路留下的遗物与碑文,以及中途的沉船,还有水手在各地祭拜妈祖的遗址。
我的1976 豆瓣
作者: 彭子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各方面的人物在1976年的经历。他们之中,有居庙堂之高的官员,有领袖身旁的护士、卫士,有贬谪于江湖之远的作家、画家,有闻名于世的记者、播音员,有处于社会底层但热情未泯的知识青年,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弟以及士兵。在他们的经历中,有生死悲情、辛酸往事,有激情进发、义愤填膺,也有惶惑不安、惊魂未定,当然更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1976年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非常与正常 豆瓣
作者: 金大陆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4
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
暴風雨的記憶 豆瓣 Goodreads
7.2 (5 个评分) 作者: 北島 / 曹一凡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 4
編者按:
這裏收入的文章選自《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一書,是曹一凡、維一和我共同編輯的,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出版繁體字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簡體字版。這是北京四中“老三屆”(即六六屆至六八屆初高中)學生關於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回憶文字的結集。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發時,他們的年齡只有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這場暴風雨不僅中斷了學業,並把他們全都卷了進去。在一所中學的小小舞臺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
可以說這是我們編的“七十年代”專輯的延伸,一直上溯到六十年代。我相信,通過一所中學的學生們不同視角的追憶與敍述,會進一步豐富那一特殊時期的歷史質感,使任何相關結論都顯得為時過早或過於草率。
北島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三日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