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活著回來的男人 豆瓣
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作者:
小熊英二
译者:
黃耀進
聯經
2015
- 9
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得獎作品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
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小熊英二的重要作品,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變遷,涵蓋日本戰前生活、戰時經驗、
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
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身處社會最基層、無法抵抗權力擺布的普通士兵,
面對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戰爭,如何影響他的一生?
過去關於戰爭體驗的紀錄,大多是有學歷有地位的人所寫的,雖然是貴重的文獻,但是只呈現了相對少數的立場。那種「從學徒兵到上班族」的視野其實是相對的少數人。小熊英二的《活著回來的男人》描寫的對象,屬於日本都市下層從事各種營生者,這些人才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他們擁有與一般戰爭體驗記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卻因生活缺乏餘裕,識字能力低落,幾乎不曾留下自己描述的歷史紀錄,《活著回來的男人》是第一部這樣的作品。
《活著回來的男人》拉開了超過半世紀的時代縱深,以一個普通日本底層市民的生命史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時代變遷,涵蓋了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通過上述書寫,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主題。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活著回來的男人》在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回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作者小熊英二身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關注與本書主角生命史對應時期的日本社會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透過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描繪出當時的階級移動、學歷取得、職業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等。本書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同時也融入了法制史與經濟史,對日本現代史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活生生的二十世紀歷史」。
今天日本社會的中流砥柱已經轉移到經濟高度成長期後出生的世代,以此書來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將有助於了解今日足以影響日本發展走向的這一群人。此外,伴隨貧富差距問題的加劇與經濟高度成長的結束,昭和年代的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帶給日本民眾何種影響,又對社會秩序產生何種變化,這些也都值得讀者關切。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
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小熊英二的重要作品,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變遷,涵蓋日本戰前生活、戰時經驗、
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
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身處社會最基層、無法抵抗權力擺布的普通士兵,
面對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戰爭,如何影響他的一生?
過去關於戰爭體驗的紀錄,大多是有學歷有地位的人所寫的,雖然是貴重的文獻,但是只呈現了相對少數的立場。那種「從學徒兵到上班族」的視野其實是相對的少數人。小熊英二的《活著回來的男人》描寫的對象,屬於日本都市下層從事各種營生者,這些人才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他們擁有與一般戰爭體驗記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卻因生活缺乏餘裕,識字能力低落,幾乎不曾留下自己描述的歷史紀錄,《活著回來的男人》是第一部這樣的作品。
《活著回來的男人》拉開了超過半世紀的時代縱深,以一個普通日本底層市民的生命史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時代變遷,涵蓋了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通過上述書寫,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主題。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活著回來的男人》在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回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作者小熊英二身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關注與本書主角生命史對應時期的日本社會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透過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描繪出當時的階級移動、學歷取得、職業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等。本書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同時也融入了法制史與經濟史,對日本現代史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活生生的二十世紀歷史」。
今天日本社會的中流砥柱已經轉移到經濟高度成長期後出生的世代,以此書來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將有助於了解今日足以影響日本發展走向的這一群人。此外,伴隨貧富差距問題的加劇與經濟高度成長的結束,昭和年代的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帶給日本民眾何種影響,又對社會秩序產生何種變化,這些也都值得讀者關切。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Fifty Years in China 豆瓣
作者:
John Leighton Stuart
Sanford Press
2008
- 11
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爭鬥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吳國楨
译者:
吳修垣(譯)
/
馬軍( 校訂、註釋)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
Born in the GDR 豆瓣
作者:
Hester Vaiz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豆瓣
作者:
杨芾 等 著
/
杨早 整理
凤凰出版社
2014
- 3
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收录了1903—1907四位出使日本的清朝官员的见闻笔记:杨芾《扶桑十旬记》、王景禧《日游笔记》、许柄榛《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张维兰《乙巳东游日记》四种。
顾维钧回忆录(全13册) 豆瓣
作者:
顾维钧
译者:
[美国] 唐德刚
中华书局
2013
- 8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外交史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自1983年开始出版第一册,到1994年全部出齐。但因为出版周期较长,且逐册发行,坊间整套留存者甚少。现应读者之需,重新出版,将原有十三册内容全部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照片,整套全新面市,布面精装,以飨读者。
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豆瓣
作者:
颜滨 著
/
采金 整理
人民出版社
2015
- 6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一个普通市民,十九岁五金店店员的日记,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日伪统治下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小店员的日记,记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详尽自然,生动活泼,真情流露,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将七十多年前沦陷区最底层老百姓,特别是作者本人以及与作者关系密切的十几个青年人的工作、学习、娱乐、恋爱、社交等生活状况,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好似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也触摸到了这段历史,丰富了我们的感觉和视觉。这部书,信息量巨大,是难得的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直接史料的价值,是想研究和了解那段历史者所必须参考的。这也是一部励志书,作者一生的奋斗,曲折多舛的命运,令我们感叹不已。
百年旧痕 豆瓣
作者:
赵珩口述审订
/
李昶伟录音采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2
北京是如何走过百年的?旧时北京为什么分为宛平人和大兴人?旧时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们如何上学?王府井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香榭丽舍?旧时北京的古玩收藏与买卖。
在《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中,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并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移异。这是一个多方位的北京,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痕,找到那个曾经跃动的、优雅的北京。
在《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中,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并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移异。这是一个多方位的北京,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痕,找到那个曾经跃动的、优雅的北京。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豆瓣 豆瓣
作者: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
2018
- 10
其它标题:
印刻文學生活誌 2024年2月號:奇萊傳奇──楊牧;1624 世界與臺灣相遇的起點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