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东言西语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7.8 (65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 豆瓣
作者:
黎锦熙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字、汉语和文学流变
语言学大家黎锦熙创制,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修订
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获大奖教育展品
近百年来初次再版
汉字声韵形义变迁举例 历代文学作家作品举要
◎ 编辑推荐
☆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语、文学的源流变迁
这张图展 示了汉语在汉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作品和文体。信息图式的整理方式,不仅化繁为简、纲举目张,还揭示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影响。通过这一张图,轻松掌握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黎锦熙先生创编,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多位语言大家参与修订
此图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创编,黎锦熙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他纵观国语四千年来的源流变迁,高屋建瓴地总结语言文字与文学文体的发展历程。此图绘制过程中,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语言学大家也参修订,集聚了众位语言学大师的智慧。
☆ 1926 年世界博览会获奖作品,近百年后初次再版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大奖。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本次再版正值上次出版 90 周年,也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
◎ 学者推荐
黎锦熙先生在1926年绘制了《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把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形象化为一条河,是一幅创意独特的杰作。此图展示了汉语文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列出了167种小学要籍,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并注有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此图是国语运动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国语历史的认识。《潮流图》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是研究国语运动和黎先生学术的宝贵材料,也是大中学校语文教育的好参考,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陈宁
◎ 内容简介
1926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张大图便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此外,还有《黎锦熙与<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补充说明这张图的信息,并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语言学大家黎锦熙创制,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修订
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获大奖教育展品
近百年来初次再版
汉字声韵形义变迁举例 历代文学作家作品举要
◎ 编辑推荐
☆ 一张信息图厘清四千年来汉语、文学的源流变迁
这张图展 示了汉语在汉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家、作品和文体。信息图式的整理方式,不仅化繁为简、纲举目张,还揭示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影响。通过这一张图,轻松掌握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黎锦熙先生创编,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多位语言大家参与修订
此图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创编,黎锦熙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他纵观国语四千年来的源流变迁,高屋建瓴地总结语言文字与文学文体的发展历程。此图绘制过程中,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语言学大家也参修订,集聚了众位语言学大师的智慧。
☆ 1926 年世界博览会获奖作品,近百年后初次再版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大奖。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本次再版正值上次出版 90 周年,也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
◎ 学者推荐
黎锦熙先生在1926年绘制了《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把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形象化为一条河,是一幅创意独特的杰作。此图展示了汉语文字的演变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列出了167种小学要籍,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并注有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此图是国语运动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国语历史的认识。《潮流图》具有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是研究国语运动和黎先生学术的宝贵材料,也是大中学校语文教育的好参考,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陈宁
◎ 内容简介
1926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张大图便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派别。
此外,还有《黎锦熙与<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补充说明这张图的信息,并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The Language Instinct 豆瓣
作者:
Steven Pinker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7
- 9
In this classic, the world's expert on language and mind lucidly explains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anguage: how it works, how children learn it, how it changes, how the brain computes it, and how it evolved. With deft use of examples of humor and wordplay, Steven Pinker weaves our vast knowledge of language into a compelling story: language is a human instinct, wired into our brains by evolution. The Language Instinct received the William James Book Prize fr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ward from the Lingui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This edition includes an update on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since The Language Instinct was first published.
Inventing English 豆瓣
作者:
Seth Ler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
Why is there such a striking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spelling and English pronunciation? How did our seemingly relatively simple grammar rules develop?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regional dialect, literary language, and everyday speech, and what do they have to do with you? Seth Lerer's Inventing English is a masterful, engaging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age of Beowulf to the rap of Eminem. Many have written about the evolution of our grammar,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but only Lerer situates these developments in the larger history of English, America, and literature. Lerer begins in the seventh century with the poet Caedmon learning to sing what would become the earliest poem in English. He then looks at the medieval scribes and poets who gave shape to Middle English. He finds the traces of the Great Vowel Shift in the spelling choices of letter writers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and explores the achievements of Samuel Johnson's Dictionary of 1755 an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He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American usage an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Mark Twain, the link between regional dialect and race, class, and gender. Finally, he muses on the ways in which contact with foreign languages, popular culture, advertising, the Internet, and e-mail continue to shape English for future generations. Each concise chapter illuminates a moment of invention-a time when people discovered a new form of expression or changed the way they spoke or wrote. In conclusion, Lerer wonders whether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have turned English into a world language and reflects on what has been preserved and what has been lost. A unique blend of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narrative, Inventing English is the surprising tale of a language that is as dynamic as the people to whom it belongs.
The Prodigal Tongue 豆瓣
作者:
Lynne Murphy
Penguin Books
2018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