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美麗島紀行 豆瓣
美麗島紀行
作者:
乃南亞沙
译者:
賴郁婷
聯經
2016
- 11
日本直木賞作家 乃南亞沙 首部中文版作品
繼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之後
又一日本直木賞作家的台灣寶島見聞錄
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台灣人又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乃南亞沙以純粹日本人的觀點,直言周遊台灣各地的經驗,
情感豐沛、條理分明,真誠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
「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了找到答案,日本直木賞得主、知名作家乃南亞沙不斷深入探索台灣各地。
翻開這本書,宛如猛然掀開滾燙的蒸籠蓋,乃南亞沙對台灣滿溢的愛立刻像蒸騰熱氣般迎面撲來。」
── 第153屆日本直木賞得獎作品《流》作者 東山彰良 好評推薦!
乃南亞沙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寫實派小說家,不僅著作等身,作品更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與電影,而原本對台灣一無所知的她,在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後徹底改變了。「台灣究竟是座什麼樣的島嶼?」「台灣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民族?」為了尋求答案,她至今來台三十餘次,從北到南,足跡遍及基隆、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與屏東,《美麗島紀行》即收錄她這兩年多來的旅台見聞,搭配親自拍攝的照片,鉅細靡遺記錄了她在台灣的點滴心得。
乃南亞沙對台灣歷史多所關注,就像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前此不曾好好認識的台灣樣貌、在日本被隱蔽的台灣歷史梳理清楚,她以感性細膩卻又條理分明的文筆真誠記錄下她的台灣考察,字裡行間可以讀到她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彷彿有條看不見卻綿延不斷的繩索將兩者牢牢牽繫。她回顧台灣的歷史事件,前往前身是「新竹神社」的「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新竹收容所(靖廬)」,看見殘破不堪、由鐵皮屋頂與梁柱保護的繪馬殿,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王妃當年親手種植的黑松,不禁感慨數十年來島嶼上的波濤洶湧不知淹沒了多少歷史遺跡,台灣人卻還是努力加以保存;她又造訪位在台南、主祀日本海軍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飛虎將軍廟,看著祭壇左側擺著日本國旗,右側則擺著中華民國國旗,想到這位日本青年竟成了披著亮麗衣衫的「飛虎將軍」,受到台南人永遠的愛戴,也深感台日之間溫厚的人情。
《美麗島紀行》並非只是一般日本作家的台灣遊記,從書名即可看出乃南亞沙師法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的企圖,因此書中不只記述旅行見聞,更有意識地探究台灣歷史、人文發展與政治局勢,她一一爬梳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台灣樣貌,讓日本人得以深入了解台灣,台灣人也能一探日本作家的見聞,時隔二十餘年,或許足以接續九○年代所寫就的《台灣紀行》,成為新世紀日本人台灣學的範本。
繼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之後
又一日本直木賞作家的台灣寶島見聞錄
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台灣人又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乃南亞沙以純粹日本人的觀點,直言周遊台灣各地的經驗,
情感豐沛、條理分明,真誠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
「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了找到答案,日本直木賞得主、知名作家乃南亞沙不斷深入探索台灣各地。
翻開這本書,宛如猛然掀開滾燙的蒸籠蓋,乃南亞沙對台灣滿溢的愛立刻像蒸騰熱氣般迎面撲來。」
── 第153屆日本直木賞得獎作品《流》作者 東山彰良 好評推薦!
乃南亞沙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寫實派小說家,不僅著作等身,作品更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劇與電影,而原本對台灣一無所知的她,在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後徹底改變了。「台灣究竟是座什麼樣的島嶼?」「台灣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民族?」為了尋求答案,她至今來台三十餘次,從北到南,足跡遍及基隆、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與屏東,《美麗島紀行》即收錄她這兩年多來的旅台見聞,搭配親自拍攝的照片,鉅細靡遺記錄了她在台灣的點滴心得。
乃南亞沙對台灣歷史多所關注,就像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前此不曾好好認識的台灣樣貌、在日本被隱蔽的台灣歷史梳理清楚,她以感性細膩卻又條理分明的文筆真誠記錄下她的台灣考察,字裡行間可以讀到她對台日歷史羈絆的深刻感懷,彷彿有條看不見卻綿延不斷的繩索將兩者牢牢牽繫。她回顧台灣的歷史事件,前往前身是「新竹神社」的「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新竹收容所(靖廬)」,看見殘破不堪、由鐵皮屋頂與梁柱保護的繪馬殿,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王妃當年親手種植的黑松,不禁感慨數十年來島嶼上的波濤洶湧不知淹沒了多少歷史遺跡,台灣人卻還是努力加以保存;她又造訪位在台南、主祀日本海軍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飛虎將軍廟,看著祭壇左側擺著日本國旗,右側則擺著中華民國國旗,想到這位日本青年竟成了披著亮麗衣衫的「飛虎將軍」,受到台南人永遠的愛戴,也深感台日之間溫厚的人情。
《美麗島紀行》並非只是一般日本作家的台灣遊記,從書名即可看出乃南亞沙師法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的企圖,因此書中不只記述旅行見聞,更有意識地探究台灣歷史、人文發展與政治局勢,她一一爬梳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台灣樣貌,讓日本人得以深入了解台灣,台灣人也能一探日本作家的見聞,時隔二十餘年,或許足以接續九○年代所寫就的《台灣紀行》,成為新世紀日本人台灣學的範本。
好色的哈姆雷特 豆瓣
作者:
小白
八旗文化
2009
- 10
本書屬于風月雜談一類的文化隨筆。共計十一篇,如,(1)脫掉大衣的吉吉(2)畫春宮的女人們(3)巴黎春夢三十頁(4)鏡子?堶惘釦笑諢]5)愛你就打你屁股(6)吊起身子提起腿(7)小房子?埵n藏嬌(8)黃段子和小冊子(9)好色的哈姆雷特(10)讓我穿上你的衣(11)大的到底好不好。内容分別涉及了西方文化史和藝術史上與色情有關的若干話題,旁征博引,文體另類,不是色情史,也非性文化考,難以歸類。雖然主题都是下半身,但作者的谈论方式不仅上半身式,而且贵族,需要的时候,还极为学院。但文笔轻松有趣,引人思考,獲得港臺以及中國大陸若干知名作家或文化評論者的好評。如董橋、南方朔、楊照、郝譽翔、馮光遠、林行止、梁文道、劉紹銘、毛尖、陸谷孫等。
That's China 豆瓣
作者:
Mark Kitto
Fortysix
2014
- 11
蒙古国纪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罗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
——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
——罗 新
□□□□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
——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
——罗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