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豆瓣
李晓峰 / 刘大先
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本书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文学生态。本书的“多民族文学”不是少数民族内部的“多民族文学”,而是指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文学的客观形态。因此,本书的立意不仅在于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更在于立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历史、多传统、多形态、多语种的特征以及冲融交汇、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促进中国文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和世界意义上的文学话语革新鼎固。因此,世界视野、国家意识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本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
contents
导言问题与前景: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一没有少数民族,何来多民族国家
二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何来中华文学
三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第一章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一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基础
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依据
三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科基础
四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五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第二章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
一多民族的历史观
二多民族的文学观
三多民族的民族观
四多民族的国家观
五多民族的哲学观
第三章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缺失
一中国文学史写作的三个阶段
二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一:创作主体的多民族身份属性
三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二:多地域、多民族与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形态对中华文学史的影响
四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表现之三:多语种、跨语种与多语写作
五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原因
第四章多民族文学的时间
一多民族文学史的“显在式样”与“隐性式样”
二历史线性时序与多民族文学史的多时间结构
三“多民族文学史”与“中国历史”的互文性关系
四多民族文学的“多时间”与“多历史”
第五章多民族文学的空间
一多地域与多民族相叠加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二跨地域与跨民族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三动态的空间与多民族文学
第六章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处境及传播
一不在场的在场:多民族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文化洼地效应的放大与单边译人
三文化公平权力的缺席与母语文学传播权力的放逐
四传播意识的缺乏与母语文学的自我遮蔽
五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及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第七章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
一现代知识转型与文学地位的提升
二文学史的形成及知识权力
三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
四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功能
五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国家责任与使命
六分裂与并置:各民族文学史与主流中国文学史的非对称性关系
第八章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
一现代与传统的起承转合
二“中国”与西方的博弈交融
三文学与历史的互相生成
四作为“民族”内部动力的现代性历史
五进行中的历史
第九章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的多民族文学
一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
二范式转移与重绘文学史面貌
三多元文化主义及其不满
四殖民、流散、国际主义转向
第十章多民族文学发展报告——《民族文学》30年
一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
二多民族母语汉译文学
三多民族民间文学
四多民族文学公共空间
五办刊理念:世界眼光与多民族文学观
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