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
豆瓣
李晓峰 / 刘大先
简介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全书共11章,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基本问题研究;涉及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基本要素、中国文学史的知识属性、中国文学史的时间、中国文学史的空间等理论问题。该部分是本书的核心。 二是相关问题研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反思等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相关联的理论问题。
本书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阐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辨析中国各民族文学多向影响的复杂关系,探讨如何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将少数民族文学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学史,既突出汉族文学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还原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现场和发展轨迹。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地域、多历史、多传统、多语种的基本特征,通过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科学、客观地处理各民族文学的文学史结构关系,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此外,在当前民族问题日益突显,各民族团结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复杂国际国内情况下,发掘各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精神和中华文化传统生成中的作用,为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中华文化提供历史、文化、文学资源,具有显在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contents
导言 …………………………………………………………………… 1
上 部: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章: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9
一、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基础
二、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基础
三、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科基础
四、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33
一、多民族历史观
二、多民族文学观
三、多民族民族观
四、多民族国家观
五、多民族哲学观
第三章: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与功能…………………………68
一、现代知识转型与文学地位的提升
二、文学史的形成及权力
三、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
四、中国文学史的功能
五、文学史知识建构的个人话语权力与国家意识形态规约的调适
第四章: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问题………………………………………99
一、创作主体身份的多民族属性
二、多种文学传统与多种文学形式
三、多语种、跨语种与双语写作
第五章:中国文学史的时间………………………………………… 113
一、中国文学的“显在式样”与“隐性式样”
二、历史线性时序与中国文学史的时间结构
三、“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史”的互文性关系
四、时间:多时间与多历史
第六章:中国文学史的空间………………………………………… 135
一、多地域与多民族相叠加的文化及文学
二、跨地域与跨民族文化及文学
三、动态的空间与文学
下 部: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与学科反思……………………… 157
一、少数民族文学发生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一体化格局中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整合
三、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发现与价值重构
四、少数民族文学的知识化
五、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化
六、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第八章:当代各民族母语文学的在场方式与跨语际传播……… 202
一、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当代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单边译入:文化洼地效应的放大与文学权力的放逐
三、策动与新路: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第九章: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历史哲学转型………………… 227
一、现代与传统的起承转合
二、“中国”与西方的博弈交融
三、文学与历史的互相生成
四、作为“民族”内部动力的现代性历史
五、进行中的历史
第十章:世界文学中的多民族文学……………………………… 266一、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
二、范式转移与重绘文学史面貌
三、多元文化主义及其不满
四、殖民、流散、跨国主义转向
第十一章:汉语世界中的多民族文学——1981-2009《民族文学》的统计学分析……………………………………………………302
一、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
二、多民族母语汉译文学
三、多民族民间文学
四、多民族文学的公共空间
五、世界眼光与多民族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