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與象徵
豆瓣
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
周俊宇
简介
本書是一本以學術角度探討中華民國國定節日歷史的研究專著,現行國定節日的基礎,大多在國民政府黨國體制下形成,走向憲政及政治轉型民主化後,制度上、象徵層次上仍複雜糾結。
本書分別就節日的誕生:北伐完成以前(1912–1928)、節日的重整:北伐完成以後(1928–1949)、節日的獨佔:戰後遷臺威權統治時期(1949–1987)、節日的紛然:民主化與臺灣化後(1987-2008)、來描述、解釋。
中華民國成立已屆百年,在歷史長流下,國定節日如何呈現變貌?亦針對現下課題與今後展望進行討論。
contents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内容架构
第二章 节日的诞生:北伐完成以前(1912-1928)
一、共和国的新节日
二、旧朝传统的温存
三、遭否决的革命党符号
四、国民政府的节日政策
五、小结
第三章 节日的重整:北伐完成以后(1928-1949)
一、法规的建立
(一)革命纪念日
(二)国定纪念日
(三)接收台湾后的法规适用
二、以“党”为“国”
(一)三二九象征的提升与扩大
1.由上而下:从一党烈士到国家先烈
2.由上而下:从国家先烈到青年典范
(二)党父与国父
1.纪念总理
2.法定国父
三、被“改造”的传统
(一)孔子与道统
1.纪念日国定化
2.祭孔的新旧形式
3.尊孔与民主的抵触
(二)黄帝与血统
1.作为民俗节日
2.制定民族扫墓节
3.祭黄陵
四、小结
第四章 节日的独占:战后迁台威权统治时期(1949-1987)
一、法规的修订与确立
(一)“纪念日(或节日)纪念办法”
(二)“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
二、再造“中国”
(一)民族扫墓节
1.台湾光复致敬团与遥祭黄陵的开始
2.民族扫墓节的政治运用
(二)孔子诞辰纪念日
1.纪念日期改期
2.纪念与祭祀
三、国家、国民与台湾
(一)双十国庆1.庆典的台前与台后
2.“自由中国”的形塑
(1)党国叙事与辛亥革命:历史诠释权与自我正当化
(2)黑暗“十一”与光辉“双十”:正伪国庆的对比
(3)四海都有“中国人”:海外华侨认同的争取与塑造
(二)革命先烈纪念日
1.“三二九”的两个节日
2.国民革命最终圣战
3.青年的道路:“三二九”或“五四”
4.领袖与青年
(三)台湾光复节
1.从省定到国定
2.展演省国关系的装置
3.超越“开罗宣言”
4.两个时空的比较
四、伟人与国运
(一)国父纪念日
1.失落记忆场域的纪念
2.国父百年诞辰纪念与记忆场域的重建
3.植树的政治表演4.国共政权的诠释争夺
(二)先总统蒋公纪念日
1.蒋总统华诞日
(1)“生日”作为“节日”的暧昧性
(2)“祝寿”与“避寿”的庆祝模式
(3)“寿人”与“寿国”的象征意义
(4)强人威权下领袖形象塑造的表与里
2纪念民族救星
3.蒋经国的演出
(三)第三位伟人
五、小结
第五章 节日的纷然:民主化与台湾化以后(1987-2008)
一、节日功能的转变
二、台湾主体性的建构
(一)是“光复”还是“终战”
(二)“二二八”历史记忆的平反
(三)民进党执政下的纪念日废立
三、“党国”依旧在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在“党国”与“台湾”之间
二、群众所见的政治节日
三、节日法规的新动向
四 课题与展望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