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

臺灣歷史圖說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婉窈 聯經 2016 - 10
唯一暢銷12萬冊的臺灣歷史最佳讀本!
入選「東亞出版人會議」之「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經典作品,
且為台灣入選15本中,唯一女性作者!
已翻譯成日文、韓文和英文,兼及學術專業與普及性,
是各級學校的最佳臺灣史讀物及輔助教材!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特色:
1、本書從史前寫到1990年代,涵蓋時間很長,就每個歷史時期選取若干主題,擇要敘述,無法鉅細靡遺,惟以議題取勝,具有通史的可親性和通貫性。
2、以臺灣島為歷史敘述的單元,人群方面則以原住民為敘述起點,且於漢人出現後,仍見其身影,脫離漢人開發史觀,為臺灣史的原漢書寫開創新局面。
3、本書配有許多圖片、地圖和圖表,文字和意象互相補充,彼此參照,讓「過去」得以多采多姿的形式出現,增加讀者琢磨流連的空間,深化感受并激發想像。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含括戰後臺灣的歷史進程,有助於讀者理解、掌握當代臺灣社會種種現象的歷史根源,進而思考解決之道,共同為島嶼的未來貢獻心力。
本書係作者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聯經版第三版。1997年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1998年改由聯經出版公司印發行,至2014年,共30刷,印數約12萬本。
本書已有韓文譯本《대만──아름다운 섬 슬픈 역사》(新丘文化,2003)、日文譯本《図説台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以及英文版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SMC Publishing╱南天書局,2015)。
少年臺灣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婉窈 玉山社 2014 - 4
1.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繼在國內暢銷10萬冊、且已被翻譯成日文及韓文的《臺灣歷史圖說》之後,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
2.全書著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內容簡介】
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進而珍惜它的多樣性。
歷史需要的不是記誦,而是思考和理解。記誦的歷史,考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和理解過的歷史,成為你對過去的認識,也會幫助你了解現在、面對未來。——作者 周婉窈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而已,更是與現在和未來連續而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本書的插畫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繪者 許書寧
台湾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若林正丈 译者: 洪金珠 / 许佩贤 新自然主義 1994
台灣在二次大戰後的中國內戰與東西冷戰的情勢中建立,自七0年代末即與威權主義體制告別,朝著民主化的方向前進。本書依循歷史軌跡,追索台灣型的威權體制(即當國體制)之確立、展開、修正及轉型,並探討島國民主化與『台灣化』的趨向。
戰後臺灣政治史 [图书]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若林正丈 译者: 洪郁如 臺大出版中心 2016 - 4
日本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若林正丈,
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
若林正丈教授是日本近三、四十年來研究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史最重要的學者。而本書正是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部分進行論述。
本書整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成果,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本書更在先行者的研究基礎上進而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軌跡,是一部飛得高、潛得深,能夠縱觀全局,並具有開闊視野的史家之作。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陳翠蓮 春山出版 2023 - 11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近幾年來美中關係急遽轉變,臺海安全屢屢成為焦點。這是自一九七〇年代美中建交以來,國際局勢最大的轉向,將嚴重牽動臺灣命運,本書作者認為一個新的歷史時刻已到來。

  然而,過去臺灣社會長期處在威權統治之下,對集體命運無力也無從關心;威權時代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更導致民眾對自身國際處境或是無感、或是多有誤解。此種狀態延續至今,許多人對臺灣境遇仍缺乏認識,對臺灣民主化過程懵然不知,甚至歸功於蔣經國仁慈推動。

  為此,本書全面梳理了二戰結束迄今臺灣主要的政治發展過程,並從「美國政府—國民黨政府—臺灣社會」三方關係加以觀察分析。作者希望透過對這段歷史的回溯與借鏡,能有助共同體的成員們理解臺灣當前狀態,並在此基礎上思索未來道路。

  好的歷史研究有時很像推理小說,在眾人原本信以為真的說法上發現破綻,逐步拆解釐清、解答謎團以迄真相大白。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深具解謎魅力、讀完令人恍然大悟的論著。

  全書分成三部,各部均以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重大謎團為核心,展開多角度交叉論證。第一部「東亞冷戰下美國政府的臺灣方案」,探討一九五〇年代初期,臺灣主權問題如何從《開羅宣言》歸還中國的約定,轉變為後來《對日和約》中地位未定的安排。第二部「蔣介石的反共王國」,說明敗逃來臺的國民黨政府如何在絕境中重振旗鼓,對外獲得美國認可,對內進行有效社會控制,全面建立起穩固體制。第三部「民主化的進程」,勾勒島內外人士如何攜手合作,並搭乘雷根政府「民主促進」政策的有利條件,終於衝破威權禁錮,尤其精采的部分,是經由綿密論證破解「蔣經國為臺灣民主化推手」迷思。

  除了重探過去,作者也為臺灣未來建言。她指出臺灣民主體質隱憂,期許深化民主體制,對內形成共同意志,對外爭取國際支持。這將是這一代臺灣人無法逃避的挑戰。

共同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宋承恩|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汪浩|國際政治經濟評論家
  沈伯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暨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臺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終戰那一天 [图书] 豆瓣
作者: 蘇碩斌 / 江昺崙 衛城 2017
朕深鑑世界大勢與帝國現狀,欲以非常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臣民。
朕已敕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共同宣言(《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要求)。
──昭和天皇,《終戰詔書》
臺灣曾與二次大戰近身肉搏。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從帝國平民百姓家中的收音機流瀉而出,這是普通人首次聽見天皇的聲音,也是日本正式承認戰敗的重大歷史時刻,史稱「玉音放送」。臺灣人做為帝國的殖民地子民,親臨了同樣的歷史時刻,當時他們正在做什麼?心中的感受為何?
本書透過九則以真實人物、真實情節構成的故事,分從前線、後方、外圍三個視角,訴說臺灣戰爭世代身處二戰陰影下的生命遭遇,特寫他們的身心狀態與情感邏輯。每個故事皆可獨立閱讀,但也彼此呼應:各篇都將帶我們回到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的歷史瞬間,且始終站在渺小個人的角度刻劃戰爭帶來的苦痛離散、機會夢想。
戰爭投下炸彈,把人的生活炸成碎片,也把時代炸成不可共存的兩半。希望藉由這些故事,種種掉入歷史邊緣的記憶,可以重返這一代人的腦海,被知道、被理解、被反省,以及被悼念。
【前線】
在婆羅洲島,志願兵羅東青年簡傳枝不知道天皇已經投降,他仍在叢林中掙扎前行,與饑餓疾病作戰;在神奈川,努力造飛機的少年工東俊賢,聽不懂天皇緩緩吐出的古語,直到廠長上臺宣布,他才明白,日本戰敗了;在西貢病舍,逃過神靖丸船難的醫生吳平城,聽完玉音放送欣喜也疑惑:我已經成為中國人了?
【後方】
避居大里庄的楊千鶴得知終戰消息,急急抱著週歲女兒返回臺北,踏出車站迎接她的是滿目轟炸痕跡及混亂人潮;疏散到臺中山區雙冬學園的女學生黃金桂,回顧那一幕,只記得塩澤亮老師的哽咽聲;在臺北放送局工作的呂泉生聽完廣播,閉上雙眼,腦中浮起臺北大空襲的畫面,心想:終於結束了。
【外圍】
在長崎不幸遭遇空襲斷手的彭明敏,靜養之際聽到天皇玉音,內心狂喜,他總算活過了戰爭;灣生怜子目送她的牧羊犬黛戈被徵調上戰場,終戰了,小女孩或許期待:黛戈要回來了嗎?戰時旅居北平的鍾理和,戰後感受不到祖國的存在,期望落空,游離感日深,他發現自己竟成了雙重的異鄉人。
本書特色
策畫|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作者群|以臺大臺文所博士生為主
審訂|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政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企圖帶領讀者回到二戰烽火下的臺灣,重新認識這一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
七十多年前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是主要參戰國之一,當時臺灣身為日本的殖民地,也隨之被動捲入戰火。尤其是一九四一年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戰爭後,戰事的擴大、戰線的延長,使殖民地的臺灣青年開始成為母國政府積極動員上戰場的對象,臺灣本島也淪為美軍空襲的目標。但這段歷史隨著日本戰敗投降、臺灣人又恢復中國人的身分而被刻意遺忘。因為二戰後統治臺灣的,是與日本血戰八年的中國,對於臺灣的新統治者而言,抗戰史觀是其子民認識二戰歷史的唯一角度與框架,臺灣人真正的戰時生命經驗反而遭到壓抑與抹滅。官方的立場,也長期貫徹在歷史教育上,導致臺灣青壯年一代,往往茫然不知臺灣的土地、人民曾與這場世界大戰近身肉搏。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讓這群讀者有機會接觸、瞭解這段過去學校沒教的歷史。
◎本書的規畫,是意圖透過不同階級、身分、背景、性別的真實人物故事,較為全面地呈現戰時臺灣人的身心狀態。
本書是集體創作的非虛構作品,分成前線、後方、外圍三個部分,共九篇文章,由臺大臺文所的蘇碩斌老師帶領九位臺灣文學的年輕研究者執筆寫成。這個寫作計畫一開始就設定要從個人生命史的角度切入,以渺小個體的感受與經驗,來呈現殘酷戰爭下「人」的具體處境。這樣的書寫策略,也是希望可以讓活在承平時代的當代臺灣讀者,比較容易感同身受,並進一步瞭解「皇民化世代」臺灣人的情感與邏輯。另外要強調的是,書中每一篇出現的人物,都是真實人物,情節也都是根據歷史事實。作者群是以史料為基礎,並適度融入有助於展現戰時氣氛和情景的文學文本,盡量用平易近人的敘事筆法,引領讀者進入筆下人物的生存世界。
◎在處理戰爭對個人的影響這一方面,本書也希望可以透過出場的各式人物,展示其中的複雜面相。
書中不會只著力於描述一些想當然耳的情緒,例如痛苦、悲傷、害怕,而是盡量挖掘一些出乎今人意料之外的時人反應,例如興奮、期待、渴望。因為唯有把這些真實存在過的情緒都呈現出來,才能讓讀者更貼近那個時代的氣氛、更理解那個時代臺灣人的心情,像是為何有這麼多臺灣年輕人熱烈響應殖民母國的徵召?為何女性對於上戰場當看護婦感到光榮,男醫生卻對到戰場服務避之唯恐不及?
◎本書是市面上第一本集中討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心中感受的作品。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點整,日本帝國百姓家中的收音機先是播放日本國歌〈君之代〉,接著就是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聲音,宣布接受中美英蘇四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史稱「玉音放送」。日本一般庶民第一次聽見天皇的聲音,而且還是聽見天皇親口承認日本戰敗要投降的事實。這對日本人來說當然意義非凡,所以日本關於這個重大歷史時刻的討論非常多,而且也產出不少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但對臺灣人來說又何嘗不是?身為天皇殖民地子民的臺灣人,其實也跟母國人民親臨了同樣的歷史時刻。當時他們正在做什麼?心中的感受為何?這是本書九篇故事都會處理到的部分,每一篇都會透過筆下人物帶我們重回這一刻。
關鍵七十一天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阿部賢介 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0
日本戰敗,臺灣尚未建立新政府,這段期間長達七十一天。

生活在看似「真空」、「無政府狀態」下的臺灣人,對臺灣的未來有什麼想法?對中國與日本抱持何種感情?是否將日本戰敗和歸還中國劃上等號?又或者有誰想出臺灣前途的其他可能性?島上的日本人與臺灣人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變化?

這七十一天是吳濁流筆下的「政治真空時期」?還是曾經引燃有待究明的「臺灣火」?答案就在《關鍵七十一天》。

 

作者簡介

阿部賢介,1981年出生,日本神戶人,畢業於日本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曾任職於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美國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現任職於丸紅經濟研究所。身為在日臺灣華僑第二世,從小將臺灣視為第二故鄉,研究所畢業後依舊掛念著臺灣的未來。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黃英哲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2 其它标题: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
作者長期旅居日本,擅於研究戰後初期臺灣從日本文化過渡到中國文化的轉換議題,本書即是關於臺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之探討。作者透過豐富的史料研究,清楚地描繪出「文化再構築」的實體,並從官方與民間兩方面來探討,一方面是身為執行者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立場,一方面是身為被接收者的臺灣知識份子立場,探討「文化再構築」所具有的意義。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翠蓮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8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何時出現全台灣為規模的集體意識?何時開始以「台灣人」自我命名?又如何思考群體的處境與未來?以近代國家的概念來看,即是國族主義與國族認同問題,這在任何國家的政治史上都是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一九二○年代日治中期以來,知識份子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為號召,對抗日本殖民帝國統治;二次大戰結束,迎來了祖國政府,卻在短短時間內爆發全面性抵抗,台灣人國族認同受到劇烈衝擊。
從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五○年代,是台灣政治史上國族主義初始形成的重要階段,本書從政治與文化、情感與理性兩大主軸,分析此期間台灣人的國族主義與認同傾向,並探討菁英與群眾的、平時與戰時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反殖民抵抗行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二二八事件與戰後初期政治:討論台灣人在日治與戰後的認同變遷,最後兩章戰後可以細讀,並推薦與老師〈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一讀,可以理解1945年以降中國人對台灣人的看法
重構二二八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陳翠蓮 衛城 2017 - 2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停留於整理受害記憶」,然而,「面對歷史,我們不僅要控訴群體慘烈的受害與犧牲,更應探索我們的群體為何受害?如何受害?當時所處內外在條件?面對危機時,社會群體的反應與處置為何失敗?」因此,她力圖跳脫將二二八事件個案化的研究框架,把視角拉高,以俯瞰的姿態,重新檢視二二八事件爆發的時空背景。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作者: Hsiao-ting Lin / 林孝庭 译者: 黃中憲 遠足文化 2017 - 3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難題。《意外的國度》挑戰這個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本書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以往為人所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這個過程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即興式的、未預先設定的、充滿著個人色彩的政策制訂與規畫,甚至蘊藏著歷史意外與巧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還充分體現出美國政府官方與民間諸多人物,其所曾經扮演過的複雜關鍵角色,同時也與二戰後至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問題,究竟如何與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和內部權力鬥爭,關係密切。
從1945年到1954年短短十年裡,台灣從日本的一塊殖民地,成為戰後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幾乎潰亡的中華民國最後一塊領土根據地,以及國民黨政府最後的權力據點,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反共中樞的歷史過程,是意外、偶然、極富戲劇性與不確定性。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當中、美、英同盟國三巨頭共同討論台灣與澎湖的前途時,沒有人能夠預見,短短十餘年內,台灣會有如此劇烈的演變。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其許多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台灣的政治前途,帶來深遠影響,也對形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1949年以後與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不相統屬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其過程蘊含著許多機緣巧合,與國民黨政府營內部的政治傾軋,國共內戰,以及與冷戰開始後國際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戰略與決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作者在探討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形塑與深植的過程中,也揭露了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歷史,並提出新的詮釋。譬如,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對事件後台灣未來政治發展走向的建言,輾轉為蔣介石所接受,讓台灣有機會脫離統制經濟,逐步推進新的政經架構,並在未來數年間國民黨黨國體制在台灣深化,扮演一個「鋪路」的工作。而1950年6月韓戰的爆發,可說是影響「中華民國在台灣」永久化此一歷史過程中,最重大也最關鍵的意外事件。鮮為人知的是,在韓戰爆發前後的一段時間裡,從蔣介石與南韓大使的密電中可知,他嘗試在東亞地區引發一場大戰,讓他有機會扭轉劣勢並且「翻盤」;加上美國對風雨飄搖國民黨政府的影響,藉由退役海軍上將柯克與其所領導的非正式顧問團,與之後在台灣設立的「西方公司」,以及蔣介石祕密延請日本軍事顧問「白團」,而走向私人化與地下化,都幫助蔣介石與國民黨在台灣存活下來。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的起伏,已成為影響東亞地區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民進黨首次執政所造成兩岸關係的低潮,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再到民進黨二度執政所帶來雙方未來關係的不確定,面對世局,今日我們重新探索半個多世紀以前,兩岸隔海分立的格局如何產生,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島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可謂正逢其時,本書各章節之討論,將有助於思考並回答這些重要議題。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图书] 豆瓣
作者: 龔宜君 稻鄉出版社 1998
國民黨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嗎?這個問題向來是台灣朝野爭論的議題,也是台灣社會族群分歧的表徵。有趣的是一個由中國大陸移入台灣又有負面意涵的外來政權,如何可能在台灣存在四十年?
透過本書,希望能夠說明揹負著「外來政權」負面形象的國民黨政權,如何在台灣發展它與社會各群體間的關係,建立支持政權的社會基礎;以及幫助讀者從國民黨政權滲透台灣社會的觀點來理解台灣社會族群在社經地位與政治意識上差異的根源。
向下紮根 [图书] 豆瓣
作者: 任育德 稻鄉出版社 2008
本研究涉及之課題是處理1949至1960年間國民黨黨國體制之建構,國民黨臺灣黨務之發展,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國民黨與在野精英的互動等四個面向。 第一章以一九四○年代後期之臺灣政局為主,實為本研究之前置背景,論及臺灣精英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起,至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的政治參與活動,以及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初期的黨務發展。 第二章處理中國國民黨改造與黨國體制建構。首先處理的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後的政情,將從臺灣外部與內部的政治情勢,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與政府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政策之決策過程。後以改造中國國民黨為主題,針對遷台的中國國民黨發展進行背景敘述,指出改造是在黨領袖意志下進行,與在改造後黨權成功歸於黨領袖所有,不再旁落;再探討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基礎在1950年代之重組,分從黨基層結構的設計、臺灣省黨部的人事遞遷、省縣市黨部的組織編制、地方黨部的經費預算四層面進行探討;再則探討中國國民黨所實施的社會調查,發現國民黨透過社會調查來瞭解臺灣社會,提高國民黨員的政治意識,並進行政策回饋功能。它對黨國體制的建構確實具有正面助益。 第三章處理的是黨國體制下的臺灣地方政治。首先討論的是1950年代地方自治法制變遷,及地方黨政制度的運作。其次處理中國國民黨動員機制的建構。首先注意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員結構。儘管本省人黨員在區域黨部中佔多數,總體結構與黨幹部仍以外省人為多。國民黨開始紮根臺灣,便需要各種機構以深入地方社會。國民黨便透過既有團體—農會,並組設新的動員組織—民眾服務站對地方社會進行滲透與動員。第三,地方精英既然透過選舉進入體制,其中特別是所謂「半山」與「阿海」兩種不同經歷的臺灣人所進行的政治角力,臺灣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聯等都是探討主題。而後從中國國民黨所建立的黨內提名制度及其運作,與中國國民黨所主控的輔選機制的形成及運作過程,可檢證並修正既往針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之相關解釋論點。 第四章處理的是朝野互動下的地方政治。先分兩方面觀察在野精英的參政問題:青年黨與民社黨的黨務發展,及無黨籍人士。其次在野人士對於公平競爭的訴求,顯示於反對「一人競選現象」,選舉監察問題兩大主題。在野人士由於無法獲取國民黨進一步回應,決定以組黨從事政治競爭。對在野精英而言,組黨是化解社會分歧、從事政治公平競爭的解決方式;國民黨對組黨運動如何動用國家情治機構、媒體與黨機器解決1950年以來的首次內部危機,也在討論之列。
戰後台灣组黨運動的濫觴 --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Ruiqiang Su Dao xiang chu ban she 198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戰後政治案件與鬥爭:理解戰後第一個組黨運動,由中國人雷震起頭,中國和台灣在地有力人士試圖組黨的開端、過程與失敗,並可窺視到真心追求民主的雷震,以及其他想追求民主的中國人,對於台灣人組黨後可能會掌握政權、讓中國人失去權力的恐懼與歧視
誰怕吳國楨 [图书] 豆瓣
作者: 楊君實 允晨文化 2016 - 4
吳國楨:你們的錢已在福爾摩沙建立了一個警察國家
誰還記得曾任台灣省主席的吳國楨?在那個歷史的轉角,台灣走回世襲政治,錯失了歷史的機遇……
一段歷史公案,牽動兩國角力,捲起時代風雲
橫空出世的奇書,台灣人應該知道的歷史真相
名人推薦
杜念中╳李南雄╳卜大中╳鄭重推薦
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曾說過,面對專制統治,「大多數人在恐懼中會屈服,可是有些人不會。」 吳國楨在上世紀五○年代,發表他批判蔣家政權的公開信之前,也曾徹夜長考,難下决心。結果是星期天在教堂聽了牧師Rev. Harold Bosley講道,「為上帝和國家」,指出在艱難困苦之時,一個人應該為所愛的國家,無懼地說出真相,不計後果。吳受他感召,終於做出决定。——殷惠敏
五○年代初,亞洲面臨風雲詭譎變局,台灣處於載浮載沉的燜局,台灣省府主席吳國楨被美國看成足以擔起革新保台大任的支柱,卻遭國府逼走他鄉。之後吳國楨在海外和蔣家父子公然隔海叫陣,轟動美台朝野……,八○年代江南為了寫他的傳慘遭橫禍,所幸青史不成灰,三十年後殷惠敏終於補足了這個空白已久的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篇章。——杜念中/《蘋果日報》前社長
吳國楨,曾經在美國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回到中國曾經擔任教授一年,隨即被延攬到國民政府工作,當過漢口市長,戰時重慶市市長,戰後1946年被任命為上海特別市市長。他是行政才能卓越的幹才,又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1949年年底又就任為台灣省省主席,在那個時代巨變之中,扮演了一個歷史關鍵轉折的重大角色。
——李南雄/國立中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作者以清澈流暢的文風,洗雪了吳國楨的冤屈。可悲的是六十多年前吳國楨上書蔣介石痛批反共救國團、黨產等不正義,至今仍未解決,不能不讓人掩卷嘆息。這本是所有從事轉型正義的人都要讀的書。——卜大中/《蘋果日報》總主筆
白色恐怖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藍博洲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
Ben shu xian jie shao"bai se kong bu"de qi yuan yu ding yi, Ran hou shuo ming tai wan wu nian dai shi shi"bai se kong bu"tong zhi de shi dai bei jing ji shi ji zhuang kuang, Bing lie ju er shi duo ge zhong da an li de jing guo yu shen pan jie gao, Zuo wei dang shi guo min zheng fu shi xing gao ya tong zhi de zuo zheng, Ji ju li shi jia zhi.
创建日期: 202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