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

無法送達的遺書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呂蒼一 / 林易澄 衛城 2015 - 2
爸爸媽媽養育兒長大,兒非但沒有報養育之恩,反留給爸爸媽媽悲傷,死前就是此點使兒流淚不已。爸爸媽媽生兒並非沒有可安慰的地方。兒從小自知努力,家雖窮,卻因此更求上進,長大更立志,希求人們都能快樂過著日子。
──江炳興寫給父母的遺書
生死已定,唯有恐怖年代遺失的歌還要再唱。
作家用文學的筆、歷史的眼,重現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遺書
一九五○年代與一九七○年代,在臺灣,有兩群年輕人,為了希求一個更好的社會,成為抗爭者。前者是「省工委」(全稱是「中國共產黨台灣工作委員會」)的參與者,後者則是泰源事件的當事者。他們遭到政府祕密逮捕,祕密偵訊,祕密審判,祕密槍決。槍決前,他們寫下遺書,對家人做最後告別。但遺書被扣押,告別不被允許,直到二○一一年後,遺書才送達家屬手中,但許多受難者的父母、妻子、兄弟早已不在人世。
這些受難者留給家人的遺書中,有歉意,有期許,有思念,有祝福。他們想透過隻字片語安慰倖存的家人,但家人沒有收到,唯一收到的卻是領屍通知單以及不知如何面對的漫長未來。在親人被槍決後,失去丈夫、兒子或父親的破碎家庭要如何繼續下去?在備受盤查與監視的日子裡,倖存的家屬能有什麼樣的人生?在白色恐怖之中,失落的不只是當事者,也包括當事者的家人與朋友。
這本書裡收錄的書信及所呈現的受難者生平與家屬經驗,只是白色恐怖記憶的少許片段。寫下遺書的受難者,有些人懷抱社會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有些人渴望臺灣獨立建國;他們不但背景各異,理想不同,受難時間也相隔二十年。但都是瞭解那段年代歷史的重要線索。
為了理解受難者與家屬,重現個人在其中的情緒、感受、體驗、價值、認同、記憶,與那些烙印在身心上的斑斑痕跡,五位作家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閱讀遺書、訪談家屬、研讀歷史文獻,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了人們在國家暴力的槍口與鐵欄前,生與死、愛與恨、執念與超脫、果敢與背叛的反覆徘徊與懸念。
本書特色
本書除有寫作者的專文,更收錄了遺書與家書的原件檔案,以及每一個傳主珍貴的照片。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站在歷史推薦
我向讀者們推介此書,不是希望讀者們在半個多世紀後,背負或痛心於前人家屬都不得以見的最後心聲;但求我們這些後人能夠體會臨刑前這些人明知其「遺書」很可能不為家屬所見,更可能永無得見世人之一日;卻仍不能不發聲明志的實存景況——有感於我景美獄中對摯愛親人書函從未被收到的經驗,贅言如上!!
──丘延亮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站在歷史推薦
我向讀者們推介此書,不是希望讀者們在半個多世紀後,背負或痛心於前人家屬都不得以見的最後心聲;但求我們這些後人能夠體會臨刑前這些人明知其「遺書」很可能不為家屬所見,更可能永無得見世人之一日;卻仍不能不發聲明志的實存景況——有感於我景美獄中對摯愛親人書函從未被收到的經驗,贅言如上!!
──丘延亮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讀書共和國╱衛城出版 2015 - 10
全書分為三大脈絡:

一、清理威權遺緒

假設我是太陽
我要將光明的線條製做萬束
神聖的金箭
送給在黑暗中
掙扎前進的民主鬥士 〈假設的數學涵意〉曹開   一九四七年,臺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臺灣處在至今仍難得知具體受難人數的白色恐怖時期。當代的我們,正如同八○年代後,全世界八十個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的國家一樣,共同面對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必須接續的「正義」工程。 一個社會在民主化之後,如何面對過去威權政治所留下的遺產?這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陷入的轉型正義情境糾葛。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已不同於二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審判,以法治與普世價值審判加害者。大多數新民主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因國內的政治情勢,不得不為了和平、民主鞏固及社會和解,而使正義原則有所妥協。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追求的比較不是「正義」,而是「真相」。 第一部分正是從以上的脈絡,探討轉型正義為何是世界性的現象,以及各國轉型正義的比較,同時也初步檢視,臺灣面臨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兩大國家暴力事件,要如何進入當代轉型正義的三個挑戰: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   二、記憶歷史傷痕 安息在故鄉山河的懷裡
我們將從此不再分離  永遠活在同胞們心中
我們將從此不再孤獨 〈母親的悲願〉柯旗化   臺灣的轉型正義呼聲是從民間開始的。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後,各地關懷二二八的組織相繼成立。一九九二年政府提出第一份《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隨著九○年代《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政府開始著手受害者賠償與名譽回復的工作。 九○年代除了修補賠償,也是瓦解與企圖重建的時代。一九九一年獨臺會案引發抗議,使《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刑法》第一百條、《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在此契機陸續廢止或修正,終結白色恐怖法律體制。一九九三年六張犁受難者亂葬崗被發現,一九九七年首座二二八紀念館在臺北市成立,紀念遺址與紀念碑逐步在各地出現,公共記憶的形塑,還包括民間、學界與官方的史料蒐集與口述史。等到一九九九年通過《檔案法》,政府成立檔案管理局,終使官方檔案的徵集得以建制化。 臺灣到二十一世紀也開始觸及追訴加害者與釐清國家責任的問題,二○○六年政府公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七年立法院將《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補償改為賠償,臺灣的轉型正義工作已有初步進展,只是未竟之業仍有許多。   三、面對未竟之業

無數的○
不是千瘡萬孔
它們是許多
啟悟的烙印 把無數的○
串製成一隻
奇妙的神笛
將吹奏出
圓舞的交響曲 〈無數的「圓」舞曲〉曹開   二○○八年底,西班牙本土移除最後一座獨裁者佛朗哥銅像,臺灣二○○七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拆下牌樓「大中至正」四字成「自由廣場」,引發爭議。在校園與公共場所,蔣介石銅像不是被學生當成搞怪的對象,就是被地方政府主動拆除,社會瀰漫「去蔣」氣氛,但同時亦有人開始肯定獨裁者,在在反映出臺灣轉型正義的現實困境。 不獨對於加害體系的責任追究有許多法律與道德上的難題,對於受難者與家屬,政府如何主動負起真相調查與相關責任也遲遲未定,白色恐怖受難者槍決前寫下的遺書,在家屬與民間團體的力爭下,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將遺書返還,更具體的官方報告始終付之闕如。不當沒收的財產,至今仍以無法可循為由不予歸還,使家屬必須走上訴訟之路。 使家屬無力的還有臺灣八○年代最重要的兩大政治案件,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兩案在多次重啟調查下仍無具體突破,已成檢測臺灣政府追求轉型正義決心的具體實例。 臺灣解嚴至今二十八年,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卻始終沒有成立官方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的工作還有許多未竟之業,許多我們該記得卻始終不太清楚的人事物,浮動在歷史的底層,等著被時代捲起。


作者介紹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民主化之後,因臺灣政府對「轉型正義」的消極作為,不如其他新民主國家的政府成立類似「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專責機構,一群關心轉型正義的民間人士於二○○七年成立臺灣民間與真相和解促進會。真促會以民間之力進行白色恐怖受難者訪談計畫、要求政府開放政治檔案、倡議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呼籲政府返還受難者遺書等,並於二○一五年二月規劃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未來將持續從法制、人權、政治、歷史、文化等各層面推動轉型正義的工作。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址:http://www.taiwantrc.org/   階段報告作者群 黃長玲 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研究興趣為性別政治,近年亦關切民主社會中關於威權統治者的記憶爭議。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首任理事長。 葉虹靈 清華大學社會所畢,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班。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執行長,現任職社會民主黨。 李禎祥 文史工作者,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肄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週刊》和《黑白新聞週刊》,編撰《人權之路》等書。長期研究戰後臺灣人權和白色恐怖,並在多家媒體發表相關專欄文章。 林邑軒 南投竹山人,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經參與一九五○年白色恐怖的訪問調查。在學術與政治,現實與歷史的夾縫之間穿梭,生活。 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臺灣史研究者,文字工作者。 林傳凱 臺北人,臺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早年對生態研究有興趣,曾研究過漢人民間信仰、空間與開發史。晚近則撰寫一九四○年代地下組織「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興衰史,預計於二○一六年完稿。 曹欽榮 臺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一九五三年生於基隆和平島,一九七五年成大工管系畢,任職建築業十年。一九八八年開設公司至今。二○一一年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畢。二十多年來參與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規劃設計,綠島人權園區規劃設計。 陳俊宏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目前為真促會監事。 黃丞儀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柯朝欽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興趣領域為社會學理論、政治哲學、政治社會學。過去參與臺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的政治犯口述歷史採集工作,也是歷任與現任臺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理事與監事。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噶瑪蘭二二八: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與《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林世煜 一九八一年時任黨外政論雜誌《深耕》總編輯,並主編《陳文成博士紀念文集》。 謝穎青 一九八一年陳文成事件後入學臺灣大學,成為政治系新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間是林世煜的工作伙伴;一九八五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目前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義工。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 [图书] Goodreads
玉山社出版 2022 - 1
被國家機器碾碎的人,誰能還他們生命?誰能還他們青春和歲月?沒有人能,我們只能讓他們的犧牲有意義,讓他們活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白色恐怖之所以恐怖,並運作近半世紀(1949-1991),是靠層層疊疊的「法網」,因此了解相關法令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知道:為何平民「突然間」要被送軍法審判?為何蔣介石拿起硃筆批人死刑是徹底違法?臺灣社會最喜歡講的「和解」,並不是轉型正義的核心概念,那是轉型正義落實之後期待在新社會可以獲致的效果。 「轉型」(transition)是指從專制獨裁體制過渡到自由民主法治社會的「過渡」;「轉型正義」就是指在這種「過渡」時(期間),一個國家對過去國家機器被特定勢力操控而導致的不公不義必須予以矯正而進行相關必要的工程,以實現正義(justice);具體來說,就是還受害人一個公道,在抽象層次,是重建過去被破壞的正義標準。 新國家必須建立穩固的自由民主體制,以確保過去的錯誤不會再發生。也就是說,除了還過去的受害人公道之外,主要還是為了新社會的未來,你們的未來。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 [图书] 豆瓣
作者: 吳乃德 春山出版 2020 - 3
★☆ 臺灣民主誕生的故事 ★☆
在美麗島事件的時代,臺灣人共同展現的同情、正義和勇氣,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並且自問: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吳乃德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之後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幾乎全部被逮捕,八名領導者以「武力顛覆政府」的罪名遭軍事法庭起訴,另外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審判。為了取得顛覆政府的自白,被逮捕的人遭到刑求。其中林義雄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在大白天於臺北自宅遭到屠殺。臺灣社會籠罩在恐怖氣氛中。
如今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催生了臺灣民主,成為臺灣歷史過去與未來的轉換器。然而國內外研究臺灣民主轉型的學者很少提到這個事件,因為如果蔣經國真如他們所言,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那如何解釋他在解嚴前幾年將所有的民主運動者逮捕入獄,並且將高雄事件中的警民衝突升級為武力顛覆政府,刑求之後以重刑來處罰他們?
本書作者吳乃德教授深刻剖析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脈絡,並且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危機,放置在全球的視野中,清晰呈現臺灣之能走向民主,除了一些有利的背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努力。作者比較了雷震自由中國組黨運動,在遭受蔣介石鎮壓之後立即消散,而美麗島事件雖然面臨更嚴酷的壓制,民主運動卻在人民更熱烈的支持下更為強大,終於迫使威權獨裁政府讓步做出民主妥協。直到現在,臺灣仍然是華人社會中唯一的民主國家。這是臺灣人的驕傲。
臺灣民族正在形成之中,美麗島事件的歷史記憶將是民族記憶的重要成分。民族認同的鞏固,來自民族成員共享的記憶,其中的榮耀讓我們自信、苦難要求我們奉獻。民族的未來只能由自己書寫。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甫昌 群學 2003
在今天台灣社會中,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或是一般人來說,「族群」是一個耳熟能詳、也似乎對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物。 雖然一般人對於「族群」所指涉的意義並沒有共識,也對於自己被歸類到那一個特定族群或甚至台灣到底有沒有族群,有哪些 族群,可能都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選舉期間,由於不斷的討論與爭議,族群似乎又 會對於一般人的生活、甚至對於人們之間彼此的觀感,產生重大影響。除了選舉之外,在關於國家認同(統獨議題)或是歷史 詮釋問題(歷史教科書)的爭議,人們也經常自覺或者是不自覺將族群做為理解這些事務的一個重要參考架構。
到底「族群」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現象以及它對於當代台灣社會的影響?這是本書希望能夠回答的問題。 (摘自本書前言)
編輯特色
◎日本亞洲政經學會期刊《亞洲研究》專文評介(2004.07)
適用對象
社會學、族群研究、台灣史
逃離中國 [图书] 博客來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Taiwan
作者: 楊孟軒 译者: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3 - 1
經歷1949江與海的離散與創傷,從記憶與書寫探尋外省移民的在地群體認同感。
1949年前後,蔣介石政權遷移至臺灣,百萬人流離失所、飄洋過海,引發被迫流亡的「外省人」與被迫接納的「本省人」,雙方各自歧異卻又彼此相連的衝突與動盪。
本書運用三大理論支柱──創傷、記憶與離散,闡述近代最龐大卻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段東亞人口大遷徙,但並非深究國共內戰的勝敗,而是藉由書寫平民百姓逃難的苦難回憶,說明他們如何受到影響。作者透過口述訪談及文獻檔案,探討這段歷史軌跡所衍生的四種社會創傷──逃離中國的社會創傷、希望消散的社會創傷、中國返鄉的社會創傷、返回臺灣的社會創傷,以及事件四十年後,他們的後代如何以家族親身經驗為中心,利用共享記憶復原且創造出懷舊文化產物,進而建構一套與離散完全相反的臺灣外省群體在地化與認同感。最終希望讀者由此體會「同理、和解與正義」。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宥勳 大塊文化 2021 - 9
台灣文學被「發現」的歷程,就像是啟蒙時代的除魅,把各種蒙在文學上的遮蔽與限制去除,會看到台灣文學這一路走來,像是逐漸重新發現自己的優點而願意自我肯定的人們,把眼光從被誤導的他方移開,願意好好正視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建立適當的評價觀點,肯定自己並砥礪向前。文學是民族的精神,文學史是建立國族認同的歷程,文學史觀也許就是對自己國家靈魂的自信。但我們有多了解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因為自己的文學產生多少自信?
這是朱宥勳給自己的命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就是他回應這份命題的第一份答案。在本書裡他談了九位小說家的故事: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林海音、陳千武、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七等生,這些小說家都有傳世的作品,但他們在寫小說之外所做的事,更是影響了往後的文學發展。這是以獨特觀點切入的文學故事,不談作品分析,著重在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許多在創作之外的「戰場」,而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所做的事,大格局地影響了往後的台灣文學。
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朱宥勳 大塊文化 2023 - 09
◎朱宥勳導覽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十場論戰的章回故事書。 ◎由文學戰神擔任「場邊球評」帶團觀戰,特別能看出論戰煙硝裡的個中三昧。 ◎台灣文學是從論戰中開始的,小從使用的文字、語言,大到意識形態,台灣文學從來沒有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這件事,我們現在可以擁有的自由與空間,都是從各種議題一場一場論辯過來的。
整個台灣文學史上,能夠擁有「認識我自己」的空間, 是多麽奢侈的文學願望。
論戰,或筆戰、論爭,在文學創作者間一直都在發生。本書主要關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的論戰(當時的論戰還是依靠刊物,不像二十一世紀之後主要發生在網路),這些論戰雖然各自在不同年代發生,但每一次的論戰就是一次形塑台灣文學樣貌的歷程。文學參與者們(不只創作者,還有社運人士和學者)直接以理念發聲,「辯」化出我們現今文學的樣貌,和理解文學的態度。
朱宥勳以宛如「場邊球評」的角色,帶讀者來看貫穿二十世紀的十場文學論戰,說故事般進入這些論爭興起的緣由,還有論戰各方的論點,另一方面也用我們現代觀點來看,這些論戰如何影響到我們後世。
這十個「戰場」分別是: 一、新舊文學論戰 二、台灣話文論戰 三、糞寫實主義論戰 四、「橋」副刊論戰 五、現代派論戰 六、關唐事件 七、鄉土文學論戰 八、「台灣文學正名」系列論戰 九、後殖民論戰 十、雙陳論戰
我們現今對台灣(新)文學的觀念,甚至是對(純)文學的理解,都是由這些論戰幾次逐步奠定下來。甚至,台灣文學這個概念,也就是從新舊文學論戰之後逐漸成形的,也可以說,台灣文學史是從論戰中誕生的。認識這些文學論戰的故事,也就回頭檢視了我們自己對文學的品味與認知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關於文學論戰的整理,主要都是史料和學術資料,朱宥勳將生硬的史料和論文,以後來者的觀點消化,再以章回小說的形式帶我們重返論爭的核心要點,以及觀察各方怎樣運用戰術策略來打筆戰。讀者可以吃瓜看好戲,看看文人們怎樣彼此相鬥,更深刻的意義還是讓普羅讀者知道,我們現今文學的樣貌和品味思索,是如何一次次藉由創作與論戰交織而成,我們現在的文學樣貌是前代文人一次次辯出來的。
在四、五十年前,連「台灣文學」都還是不能明白講出來的禁忌之詞,很可能獲罪,如今卻是另一番光景。由此更可以看出台灣文學是怎樣透過思想、美學、社會與政治運動慢慢開創成為現今的園地。這是經過近百年來的衝撞,才讓我們擁有認識自己面目、認識這個社會樣貌、擁有自己文學的自由與空間。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奮戰出來的,是奢侈的文學願望。
本書是朱宥勳「台灣文青養成計畫」的系列作品之一,這個計畫的目標是想全用台灣文學的作品與案例,來解說文學的基本概念。透過台灣文學的作品談「閱讀」、「創作」、「作家」與「文學理論」。透過文學論戰談「文學理論」的《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甫完成,「台灣文青養成計畫」的四塊領域初步都有了一本書,《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搭配重新改版的談「作家」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更新版),讓台灣文學論戰的歷程搭配戒嚴台灣小說家的故事一起閱讀,更可以體會過去百年來台灣新文學如何從無到有逐步建構出至今的樣貌。
名人推薦
向陽(詩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何玟珒(作家) 林巾力(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洪明道(小說家) 唐捐(詩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誦聖(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自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無數文學人都相信「文學能夠改造社會」。但是,若真的問起「文學有哪一次真正改造社會了」,文壇中人大概都只能支吾以對了。不過,鄉土文學論戰至少給出了一次正面的答案。沒錯,就是這一次論戰打開了潘朵拉之盒。它把腐朽的威權體制撞出裂痕,它讓本來被壓抑的思想逸流出來,給了人們一個持守信念的理由。如果沒有鄉土文學論戰,一九八〇年代的「黨外運動」恐怕很難如此風起雲湧。這一次,真的是文學走在社會前面了。——朱宥勳,〈一個詞彙就是一處戰略高地:鄉土文學論戰〉
黨國與象徵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俊宇 國史館 2013 - 8
本書是一本以學術角度探討中華民國國定節日歷史的研究專著,現行國定節日的基礎,大多在國民政府黨國體制下形成,走向憲政及政治轉型民主化後,制度上、象徵層次上仍複雜糾結。
本書分別就節日的誕生:北伐完成以前(1912–1928)、節日的重整:北伐完成以後(1928–1949)、節日的獨佔:戰後遷臺威權統治時期(1949–1987)、節日的紛然:民主化與臺灣化後(1987-2008)、來描述、解釋。
中華民國成立已屆百年,在歷史長流下,國定節日如何呈現變貌?亦針對現下課題與今後展望進行討論。
看不见的屏障 [图书] 豆瓣
Taiwan Straits: Crisis in Asia and the Role of the U.S. Navy
作者: 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 译者: 吳潤璿 八旗文化 2017 - 1
美國協防台灣已經成為被遺忘的歷史了嗎?
第七艦隊會再次出現在台灣海峽嗎?
本書述說第七艦隊與台灣海峽密不可分的關係
呈現你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台灣第一冊第七艦隊保衛台海的書籍
因為第七艦隊的介入,台灣才能永續發展,才有了經濟奇蹟
也因為是第七艦隊巡弋台海,才有今天的榮景與自由民主
1950年韓戰開打,台灣告急!美國政府立即派遣第七艦隊,成立「台海巡防艦隊」偵巡與協防台海,從而開始了美軍在台海偵巡、協助訓練中華民國海軍、軍援國軍的歷史。在大部分讀者所認知的歷史中,僅知道第七艦隊執行台海中立化的任務,進而打消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的意圖。關於其他細節、過程、所造成的影響卻知之有限。《看不見的屏障》首次披露這段廣為人們所知,卻不知其詳的美台關係史。
「台海巡防艦隊」如同台灣的保命符,為台灣所作出的貢獻也最大。過去台灣歷經九三砲戰、一江山戰役、大陳撤退、八二三砲戰,乃至冷戰後的1995至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每一次台海發生危機的時候,「台海巡防艦隊」總是投入第一線,建立起一個看不見的屏障,阻止解放軍渡台。然而「台海巡防艦隊」終究還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服務,「台灣海峽中立化」是以美國為優先的政策,它同時也防止台灣「反攻大陸」,這道「看不見的屏障」是區隔開雙方不會跨越的紅線,也間接造就今天台灣的民主社會發展,替台灣經濟奇蹟創造一個利於發展的環境。
作者艾里曼長期專注於中國歷史的研究,本書的重點在於關注美國在台海的政策、戰略以及行動層級背後的利益。他利用英美已經解密的文件,填補這段台灣歷史至今未有系統性研究的拼圖,對美國在維護台海中立化的歷史,提供了非常前瞻性的剖析。作者站在美國的角度來敘述這段歷史,談論美國如何看待「台海巡防艦隊」對台灣不管是軍事、政治,甚至是在經濟上的影響。
台灣歷經「台海巡防艦隊」存在的這段二十九年的時間後,經濟、軍事、政治均能向上發展,背地裡打的卻是「美國讓台灣自立自強,擺脫對美國依賴」的算盤。這是基於美國的終極目標——與中國共產黨聯手,建立對蘇聯更為嚴密的圍堵戰線。台灣的命運因第七艦隊的介入而改變,美國明確又連貫的國家政策,從1950年「台海巡邏艦隊」偵巡台海開始,就已經朝向台美斷交的必然道路前進。
「台海巡防艦隊」是台美關係的指標性產物;當美國看到台灣的戰略價值時,就成立了該艦隊,當台灣的價值被中國取代以後,該艦隊就不再長期駐守。隨著冷戰結束,中美聯手對抗的蘇聯已經消失無蹤,美中陷入了競爭與合作之間的不確定性關係,灣再次成為兩大強權鬥爭的因素。藉由本書,作者凸顯美國沒有放棄「台灣海峽中立化」的政策,他認為日後台海再次告急的話,美國還是會派出艦隊,繼續維護美國在台海的利益。近年來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無暇號事件等,作者都認為是延續台海對峙的情況。在目前台灣一南一北的東海與南海利益衝突的背景下,非常值得深入了解這段歷史。
重要事件
韓戰、一江山戰役、大陳撤退、八二三砲戰、台海飛彈危機、中美協防條約、台美斷交、八八風災
本書特色
1.作者從美國亞太戰略角度,分析台海巡防艦隊在冷戰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說明其對台灣的軍事、政治與經濟所造成的影響。
2.台海巡防艦隊在每一次的台海危機當中,總是提供必要而穩定的協助,使得台灣能安然渡過每一次難關。
3.台海巡防艦隊緣起於韓戰(1950年)、式微於越戰(1965年後)、終止於斷交(1979年)。但作者認為,台海巡防艦隊會以另外的名義在台灣需要的時刻再次回來。
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 [图书] 豆瓣
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作者: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 译者: 林添貴 黎明文化 2012 - 1
《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中文版問世之際,世局顯得與它的英文版於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研究與寫作時大不相同。前幾年,美、台關係從溫馨變艱鉅,台北方面有許多人莽撞衝動、華府方面則憤怒不平。 因此,《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可謂適時之作,它說明了雙方互不信任及不滿意的根源。本書說明從尼克森上台以來、走向斷交,以迄小布希及陳水扁執政末期的美、台關係史。它採用美國、台灣及中國的文件紀錄,也在美、台、中、日等地訪談上百位參與制訂及執行政策的人士。《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探討前人罕知的發展,澄清我們自以為已了解的事件,經過深入、仔細分析後才知事態恐有不同。 今天美、台關係已大幅改善,兩岸往來趨向正面、有建設性。鑒於二十一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這些重要關係的進展意義重大,也盼望它們能持續下去。可是,也有些挑戰存在。美國必須擺脫戰爭,並從痛苦的經濟衰退復甦。它必須證明美國並未式微,也要提醒其人民肩負全球責任。中國正在崛起,努力在國際、國內尋找新定位。台灣的民主持續發展中,但它和中國的經濟整合福禍兼具。 隨著時間進展,會出現新問題,也有新理由必須合作。不論情勢如何發展,華府和台北不能自滿。關係需要持續不斷呵護。兩國人民都必須了解利害關鍵所在,學習了解彼此的優先目標和兩難困局。撰寫《一九四九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時,我試圖提醒讀者歷史,盼望能夠鼓勵出現使美、台關係更堅強、更有彈性、信心及建設性的政策及態度。最後,關係需要透明及誠實,才能培養互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台灣、兩岸與國際政治:作者為知名外交史學者,已故,2012年為了保護台灣,曾與葛來儀並肩合作,反對廢除台灣關係法,與棄台派的美國學者官員論戰,本書寫到2008年阿扁時代結束,十分詳盡,黎明出版社為軍系出版社,會出版亦相當特別
轉向 [图书] 豆瓣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作者: 孟捷慕(James Mann) 译者: 林添貴 先覺 1999 - 6
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
這是一本描繪影響美、中當代關係的人物、勢力、政治和外交的奇書。一九八四至八七年,本書作者孟捷慕擔任「洛杉磯時報」駐北京分社主任。他遍閱數百份新近解密的政府文件、訪問數十位相關人士,寫出這本絕妙調查歷史。
本書由尼克森、季辛吉為了找出自越戰脫身之道,藉祕密外交,開始與中國共產政權交好寫起。卡特與雷根執政時期,美國領袖視中國為抵制蘇聯的盟友,竟然彼此達成默契,給予中國各種特殊待遇。後繼者如布希則抱殘守缺,設法維繫舊關係,而柯林頓亟欲創新,卻力有未逮。
此外,作者更揭露美、中關係史上罕為人知的政事,譬如: 季辛吉一九七一年第一次祕訪北京的代價,竟是美國祕密承諾絕不支持台灣獨立;美、中如何在阿富汗、柬埔寨合作從事游擊戰;限制中國最惠國待遇的運動是如何發起,而柯林頓在一九九二年競選總統時又是如何支持它。
新資料的出現,加上孟捷慕犀利的分析,使本書對美、中關係當前的歷史辯論及未來走向,極具參考價值與影響力。
《轉向》這本好書......充滿由訪談及新出土文件得來的新資料......這是美國記者針對美、中奇妙關係這個主題,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羅絲‧提瑞爾(Ross Terrill)《毛澤東及當代中國》(Mao, China in Our Time)及《江青大傳》(Madame Mao)作者
一本近觀美國如何制訂對華政策歷史的奇書......如果我國最重要的一段外交關係,乃是一連串悲喜劇般的錯誤與缺失,或許這本書的回顧,有助於我們制訂正確的對華政策。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作者金曼透過確切考據,有憑有證地描繪出美方如何制訂對華政策的「奇特」經過。從季辛吉首開其端,一直延續到近日,我們看到整個發展過程竟然相當個人化、維持高度機密,而且經常背離社會價值。──林培理(Perry Link)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台灣、兩岸與國際政治:非常推薦一讀的美中台外交關係史,可以看到美國「中國派(熊貓派)」和「泛亞派(屠龍派)」的外交政策思考,和中國、台灣的政治互動如何形塑三方的關係,看完會相當有感觸,而其中泛亞派官員伍佛維茲等人,與小英等人互動甚深、關係良好
龙之火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大卫·凯普兰(David E.Kaplan) 译者: 新新闻编译小组 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 10
本书以遭到中华民国情报局首长下令格杀的"蒋经国传"作者--江南的死亡开启序幕,并用他的一生为经,事件的调查为精,交叉著大时代的变动,贯穿著海外国共两党的斗争.
台日關係史(1945-2020)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日台関係史(1945-2020)
作者: 川島真 / 清水麗 译者: 高村繁 / 黃偉修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1 - 3
為什麼要從「日華、日台雙重關係」來理解戰後的台日關係?
七二年體制的困境、冷戰下的兩個中國、釣魚台列嶼爭端、台海飛彈危機……又是如何影響當時及其後的台日關係?
日本與台灣相隔最近之處大約僅有100公里。雙方的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十分密切。日本曾經對台灣進行過殖民統治,戰後統治台灣的是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在1945年以前又是與日本進行戰爭的對手。無論是日華關係或是日台關係,都是理解東亞國際關係的時候,無法忽視的重要的雙邊關係。雙方雖然都存在著作為鄰居常有的「很了解對方」的錯覺,但實際情況卻是雙方缺乏理解彼此的基礎知識,也存在著許多誤解。另外還可以發現,身為第三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良好的日台關係,傾向做出負面的評價。
為了理解日台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應該要先有一個相當於指南的海圖,也就是基礎的日台關係的書籍。本書的目的就在於,不僅從雙邊關係,同時也從區域研究、全球性的角度,多面向、綜合性地闡明台日政治關係的歷史延續性和非連續性,是學界第一本以「台日關係」為分析對象的專書。內容始於1945年,一直論述至2020年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結束,對讀者而言,更像是一幅有定向、定位功能的「海圖」,有助於進一步從各方跨領域按圖索驥。
创建日期: 202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