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台灣經濟四百年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相关收藏单

台灣史

ISBN: 9786267236123
作者: 吳聰敏
出版社: 春山出版
发行时间: 2023 -2
丛书: 春山之聲Voice
语言: 中文
装订: Paperback
价格: 660 NTD
页数: 552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吳聰敏   

简介

從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建立貿易商館開始,一直到清治(1684-1895)末年,台灣是落後的傳統農業經濟。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推動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與建立交通系統,啟動了現代經濟成長。二戰結束後,在國民政府的管制政策下,經濟發展又陷入停滯。美援期間(1950-19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制鬆綁,台灣逐漸回到市場經濟體制,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br /><br />台灣人所得水準在高成長期間長期持續提升,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因此被經濟學者視為奇蹟。本書說明,台灣四百年來經濟發展的軌跡驗證經濟學的觀點: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最有利於經濟成長;而促成台灣經濟制度轉型的,是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美援。<br /><br />本書作者吳聰敏是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台灣長期經濟成長。

contents



1. 「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好」
經濟成長提升了生活水準,台灣人在20世紀的後40年期間,生活水準大幅度提升,經濟學家視之為奇蹟。
■單車上的小木箱  ■天外飛來救星  ■高成長  ■現代經濟成長
 
2. 鹿
17世紀初期西拉雅族曾經出現強制墮胎的制度,原因可能是鹿產出口造成利益衝突。
■聯合東印度公司  ■西拉雅族  ■鹿產貿易與利益衝突  ■資源保育  ■獵場界線
 
3. 掌中明珠
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經濟上並無獲利,但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大員  ■從貿易商館到殖民統治  ■小琉球事件   ■貿易利潤 ■文化遺產
 
4. 贌社
贌社是東印度公司管控原住民鹿產交易的制度,但意外地留下台灣各地區鹿產相對數量的紀錄。
■大員商館的支出  ■包稅制度  ■贌社制度  ■主要的鹿產地區
 
5. 番餉
贌社原本是競標制度,清治初期改為定額制度後,原住民的狩獵經濟出現危機,加速了社有土地的開墾。
■贌社的變革:鳳山8社  ■減稅  ■鹿產區持續北移  ■原住民的遷徙  ■贌社的變革:改為定額
 
6. 土牛溝
1740年代中期,台灣地方官員開挖土牛壕溝,隔離了平埔族與漢人,但並未能解決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問題。
■隔離政策  ■鼓勵開墾  ■土牛紅線與番界  ■原住民保留地
 
7. 原住民土地流失
清治初期原住民的土地快速流失,原因之一是從狩獵經濟轉型為農耕經濟的初期,原住民低估了社有草地墾成田園後的價值。
■招佃開墾  ■給墾契約之演進  ■原住民土地流失的管道
 
8. 大小租
大小租是清治時期台灣土地產權雜亂的現象之一,原因是早期的墾戶很容易取得大面積的土地。
■施侯租  ■台灣為何盛行大小租?  ■大租權的地區分布
 
9. 「社會的一大革命」
台灣總督府於1905年完成土地調查事業後,台灣的土地產權制度脫胎換骨。
■清賦事業  ■土地調查事業  ■消滅大租權與改訂地租率  ■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台灣的農業發展:1905年
 
10. 鼠疫與瘧疾
清治末期,台灣的環境髒亂,傳染病流行,台灣人的死亡率大約是4%;日治初期,總督府推動大清潔法,並且建立現代化的醫療體系,1912年的死亡率降為2.58%。
■死亡率  ■傳染病與風土病  ■現代醫療系統  ■自來水道  ■預期壽命與身高
 
11. 縱貫鐵路
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基隆與高雄兩港初期的築港工程完成,現代化的交通系統終於出現。
■清末的鐵路  ■縱貫鐵路  ■港口與國際貿易  ■現代化的交通系統
 
12. 糖業帝國的誕生
台灣糖業帝國是由日本的糖業保護政策所發展出來的,受益者是台灣農民與日本人經營的新式糖廠,付出代價的主要是日本本土的消費者。
■糖業改良意見書  ■糖廠鐵道  ■原料採集區域
 
13. 纏足與失蹤婦女
清治時期,台灣婦女纏足者接近8成,日治初期開始,纏足者少,解纏足者多;新式糖業的發展也提高解纏足的誘因。
■天然足與解纏足運動  ■為何纏足?  ■糖業與解纏足  ■失蹤婦女
 
14. 糖業帝國的沒落
台灣糖業帝國是日本的糖業保護政策所建立的,但是,台灣在蔗糖生產上並無比較利益;戰後,台灣的經濟獨立,糖業也快速沒落。
■補貼與獎勵  ■「拉抬外國輸入關稅」  ■台灣糖業的沒落
 
15. 殖民統治與經濟成長
伯曼(Max Berman):「不管你怎麼看日本統治台灣的方式,……你不得不承認,日本50多年的統治對台灣帶來莫大的利益。」
■殖民統治  ■制度與經濟成長  ■後藤新平的歷史遺產  ■「月亮有病」
 
16. 米荒
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是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管制。
■米穀徵購與配給  ■稻米不足  ■封存倉庫與積欠糧款  ■二二八事件
 
17. 惡性物價膨脹
台灣戰後發生惡性物價膨脹,原因是中央政府的財政崩潰;物價膨脹的結束,則是因為1950年開始的美援使財政赤字縮減。
■財政赤字與物價膨脹  ■「被中央政府榨乾」  ■幣制改革  ■運台黃金  ■物價膨脹是怎麼結束的?
 
18. 肥料換穀
1948年起,國民政府擔心軍公教部門的糧食不足,採取肥料換穀制度以管控稻米的分配。
■經濟獨立  ■充裕軍公糧的供應  ■政策檢討  ■「如果吃不完,就拿去賣」
 
19. 美援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杜魯門總統改變政策,對台灣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對台灣而言,美援是天外飛來救星,很快就解決了惡性物價膨脹問題。
■經濟穩定  ■相對基金  ■「經濟政策更重要」
 
20. 「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
因為外匯嚴重短缺,國民政府在1950年推動紡織品進口替代政策,但並未能解決問題。
■「進口布不如進口紗」  ■價格管制  ■細紗外銷計畫  ■幼稚產業理論
 
21. 外匯管制
國民政府解決外匯短缺的另一個手段是匯率管制,但後果是產品無法出口。後來在美國合作分署的主導與施壓下,匯率管制解除,台灣才走上出口擴張之路。
■到管制之路  ■美國經濟顧問團  ■外匯貿易研究小組
 
22. 八點財經措施
1950年代晚期,在合作分署的施壓與利誘下,戰後初期的管制大部分解除,台灣建立了有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環境;美援是台灣高成長啟動的關鍵。
■行動計畫  ■「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  ■十九點財經措施  ■民營企業的發展  ■經濟奇蹟的推手
 
23. 「女工效率很高」
二戰之後,台灣的工資低,而且勞動力品質佳,吸引許多國外電子大廠前來設組裝廠,這是台灣出口導向的電子業的起點。
■電視機與零組件  ■直接外人投資  ■工資低  ■「做得更好」  ■女性地位提升
 
24. 「他們竭誠歡迎外資」
除了工資低與勞動力品質優良之外,台灣的基礎建設相對良好,勞資糾紛少,國民政府爭取直接外人投資的態度也相當積極。
■工會  ■外國人投資條例  ■墨西哥、南韓與日本  ■「開往中國的慢船」
 
25. 供應鏈
國外電視機廠商來台灣設立組裝廠之後,吸引上游的映像管與零組件廠商前來設廠,電子業供應鏈快速形成。
■電視機映像管  ■零組件  ■個人電腦產業  ■「製造零組件的能力」
 
26. 遠上寒山
電子業供應鏈的最上游是半導體,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業能成為全球頂尖,要歸功於具有專業能力的企業領導人與優秀的員工。
■工業技術研究院  ■純晶圓代工  ■廠商的本質  ■豆漿店  ■台灣到底有何不同?
 
27. 匯率操縱國
台灣央行歷來的總裁懷抱管制的思維,2000年之後,管制變本加厲,封閉與不透明更甚於以往,台灣社會付出的代價是房價飆漲與央行盈餘繳庫超高。
■廣場飯店協議  ■緩慢升值  ■盈餘繳庫與房價飆漲  ■管制與市場機制  ■「專業、正直與負責」
 
28. 雁行千里
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經驗,提供難得而明確的證據,市場機制比起管制,更有利於經濟成長。
■從高成長到低成長  ■薪資停滯  ■薪資再成長?  ■教育管制  ■歷史的教訓
 
參考文獻
索引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