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主义 * 现象学
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知觉现象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杨大春
/
张尧均
…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其它标题:
知觉现象学
加微信(soweinc) 分享最新前沿的知识好书,好友低至3-9折.书名:梅洛-庞蒂文集 第2卷 知觉现象学 外国哲学 ()梅洛-庞蒂作者: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10装帧:精装开本:16开页数:684页字数:100千字所属分类:哲学心理学
日常生活的革命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鲁尔·瓦纳格姆
译者:
张新木 戴秋霞
/
王也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境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瓦纳格姆论日常生活的一部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绝对超越了词语本身,因为这一绝对免疫于同化的理由。它抓住了我们所有人(甚至是我们中最愚蠢的人)都意识到但却无能为力的生活的主要问题:一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一个应该是“有”的“无”。这是瓦纳格姆的魔力所在。他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他正当地指控我们长时间地忽略了社会秩序及其所引起的疏离,他鼓动我们猛烈地反叛,快乐地自杀;首先是要集体革命,来终结所有的孤独与倦怠。瓦纳格姆不仅是一位政治革命者,他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投身于词语与行动的人。根本说来,他是他自己,对我们来说,这足以完全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瓦纳格姆不需要跟随者,不需要偶像崇拜,他希望每个人真正去要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热情洋溢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大段大段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主将的言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2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图书] 博客來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 La volonté de savoir
作者:
米歇爾·傅柯
译者:
林志明
時報文化
2022
- 12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
首次台灣繁中版法文直譯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性史》原出版時分為三卷(《知識的意志》、《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懷》),後經增補(《肉身的告白》),共有四卷。它們延伸前作《知識考古學》與《監視與懲罰》所開啟之研究。傅柯將其分析集中於我們以「性」(sexe)和性本質(sexualité)所指稱的現象組合。此一龐大計劃的主軸,並不在於起身反抗性的「壓抑」以求將之解放,而是在於顯示性生活如何啟動了一種想要知曉與性相關一切的系統性意志,而它亦系統化成為一「性的科學」,此一科學後又接續地打開了一通往對社會中與性相關的生活進行治理的道路,而後者在我們的生存中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傅柯對於談論性的論述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情色文學、告解的實行、醫學、人類學、精神分析、政治理論、法律等),而此一論述自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尤其是到19世紀,而我們晚近的「性解放」姿態,仍將其繼承。檢查封鎖和自由解放,這兩種態度,最後仍相遇於同一類型的預設:性乃是我們生命中所有現象的原因,正如同它支配著社會存在的整體。
首次台灣繁中版法文直譯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性史》原出版時分為三卷(《知識的意志》、《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懷》),後經增補(《肉身的告白》),共有四卷。它們延伸前作《知識考古學》與《監視與懲罰》所開啟之研究。傅柯將其分析集中於我們以「性」(sexe)和性本質(sexualité)所指稱的現象組合。此一龐大計劃的主軸,並不在於起身反抗性的「壓抑」以求將之解放,而是在於顯示性生活如何啟動了一種想要知曉與性相關一切的系統性意志,而它亦系統化成為一「性的科學」,此一科學後又接續地打開了一通往對社會中與性相關的生活進行治理的道路,而後者在我們的生存中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傅柯對於談論性的論述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情色文學、告解的實行、醫學、人類學、精神分析、政治理論、法律等),而此一論述自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尤其是到19世紀,而我們晚近的「性解放」姿態,仍將其繼承。檢查封鎖和自由解放,這兩種態度,最後仍相遇於同一類型的預設:性乃是我們生命中所有現象的原因,正如同它支配著社會存在的整體。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图书] 豆瓣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拟像与拟真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译者:
王睿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5
- 10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都需要的思想工具!
★《消费社会》作者波德里亚,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奠基之作,
★全面审视当代社会的各种人造物,尖锐批判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图书简介】
本书是后现代思想大师波德里亚的代表作之一、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他摒弃了早年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话语,自创“拟像”“拟真”等对于理解后现代至关重要的概念,探讨当代社会如何以象征和符号取代现实和意义,进而形成他所称的“超级现实”状态。在这个以大规模复制和可复制性为特征的时代,拟像(无本源的复制品)先于并塑造了我们所认定的“现实”,模糊了现实与表征之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大众媒体、消费文化与技术影响,他提出现代生活被“拟像”所主导,其图像与概念不再指向任何真正的现实,而是彼此互相指涉,形成了脱离真相、无休无止的符号表意循环。
----------
【编辑推荐】
波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在国内早已成为学术畅销书,其“消费社会”思想深入人心,是剖析当代社会的一大重要概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一切、社交媒体层出不穷,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拟像”不断扩张的秩序中,真实逐渐消隐,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被“超级现实”统治的世界。而这正是波德里亚的经典著作《拟像与拟真》所剖析的场景。
在本书中,波德里亚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代世界的各种人造物,从迪士尼乐园到超市和广告,再到克隆等生物技术成就。他对我们与图像及事物无孔不入的复制关系提出怀疑,对20世纪末以来我们如何感知、构建世界并与之互动展开尖锐批判。
现实已然消亡,无参照的模仿复制无休无止。真实与虚拟、现实与想象之间是否还存在差异?这本经典著作,正是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最需要的思想工具。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拟像与拟真》堪称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在本书中,他从由“符号代码”所主导的消费社会理论,转向了质疑“现实”的一般性文化理论。他提出的“超级现实”概念为绝大多数相关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波斯特( Mark Poster),加州大学厄湾校区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
★《消费社会》作者波德里亚,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奠基之作,
★全面审视当代社会的各种人造物,尖锐批判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图书简介】
本书是后现代思想大师波德里亚的代表作之一、后现代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他摒弃了早年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话语,自创“拟像”“拟真”等对于理解后现代至关重要的概念,探讨当代社会如何以象征和符号取代现实和意义,进而形成他所称的“超级现实”状态。在这个以大规模复制和可复制性为特征的时代,拟像(无本源的复制品)先于并塑造了我们所认定的“现实”,模糊了现实与表征之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大众媒体、消费文化与技术影响,他提出现代生活被“拟像”所主导,其图像与概念不再指向任何真正的现实,而是彼此互相指涉,形成了脱离真相、无休无止的符号表意循环。
----------
【编辑推荐】
波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在国内早已成为学术畅销书,其“消费社会”思想深入人心,是剖析当代社会的一大重要概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一切、社交媒体层出不穷,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拟像”不断扩张的秩序中,真实逐渐消隐,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被“超级现实”统治的世界。而这正是波德里亚的经典著作《拟像与拟真》所剖析的场景。
在本书中,波德里亚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代世界的各种人造物,从迪士尼乐园到超市和广告,再到克隆等生物技术成就。他对我们与图像及事物无孔不入的复制关系提出怀疑,对20世纪末以来我们如何感知、构建世界并与之互动展开尖锐批判。
现实已然消亡,无参照的模仿复制无休无止。真实与虚拟、现实与想象之间是否还存在差异?这本经典著作,正是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最需要的思想工具。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拟像与拟真》堪称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在本书中,他从由“符号代码”所主导的消费社会理论,转向了质疑“现实”的一般性文化理论。他提出的“超级现实”概念为绝大多数相关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波斯特( Mark Poster),加州大学厄湾校区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图书]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Guy Debord and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图书] 豆瓣
作者:
McDonough, Tom 编
The MIT Press
2004
- 4
This volume is 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ctober (Winter 1997) that was devoted to the work of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I).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issue containe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critical texts, and the second section contained translations of primary texts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unavailable in English. The emphasis was on the SI's profound engagement with the art and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ir time (1957-1972), with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eir primarily political and activist stance by two former members of the group, T. J. Clark and Donald Nicholson-Smith.<br /> <br /> Guy Debord and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s both sections. It reprints important, hard-to-find essays by Giorgio Agamben, Libero Andreotti, Jonathan Crary, Thomas Y. Levin, Greil Marcus, and Tom McDonough and doubles 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of primary texts, which now encompass a broader and more representative range of the SI's writings on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a field still dominated by hagiography, the critical texts were selected for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front critically the history and legacy of the SI. They examine the group within the broader framework of the historical and neo-avant-gardes and, beyond that, the postwar world in general. The translations trace the SI's reflections on the legacy of the avant-garde in art and architecture, particularly on the linguistic and spatial significance of montage aesthetics. Many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are by Guy Debord (1932-1994), the impresario of the SI, especially known for his book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The Situationist City [图书] 豆瓣
作者:
S Sadler
MIT Press
1999
- 7
From 1957 to 1972 the artistic and political movement known as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I) worked aggressively to subvert the conservative ideology of the Western world. The movement's broadside attack on "establishment" institutions and values left its mark upon the libertarian left, the counterculture, the revolutionary events of 1968, and more recent phenomena from punk to postmodernism. But over time it tended to obscure Situationism's own founding principles. In this book, Simon Sadler investigates the artistic,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that were once the foundations of Situationist thought, particularly as they applied to the form of the modern city.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ists, the benign professionalis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had led to a sterilization of the world that threatened to wipe out any sense of spontaneity or playfulness. The Situationists hankered after the "pioneer spirit" of the modernist period, when new ideas, such as those of Marx, Freud, and Nietzsche, still felt fresh and vital.By the late fifties, movements such as British and American Pop Art and French Nouveau Ralisme had become intensely interested in everyday life, space, and mass culture. The SI aimed to convert this interest into a revolution--at the level of the city itself. Their principle for the reorganization of cities was simple and seductive: let the citizens themselves decide what spaces and architecture they want to live in and how they wish to live in them. This would instantly undermine the powers of state, bureaucracy, capital, and imperialism, thereby revolutionizing people's everyday lives.Simon Sadler searches for the Situationist City among the detritus of tracts, manifestos, and works of art that the SI left behind.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The Naked City," outlines the Situationist critique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s it then existed. The second, "Formulary for a New Urbanism," examines Situationist principles for the city and for city living. The third, "A New Babylon," describes actual designs proposed for a Situationist City.
May '68 and Its Afterlives [图书] 豆瓣
作者:
Kristin Ro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 5
During May 1968, students and workers in France united in the biggest strike and the largest mass movement in French history. Protesting capitalism, American imperialism, and Gaullism, 9 million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rom shipbuilders to department store clerks, stopped working. The nation was paralyzed—no sector of the workplace was untouched. Yet, just thirty years later, the mainstream image of May '68 in France has become that of a mellow youth revolt, a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tripped of its violence and profound sociopolitical implications.
Kristin Ross shows how the current official memory of May '68 came to serve a political agenda antithetical to the movement's aspirations. She examines the roles played by sociologists, repentant ex-student leader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giving what was a political event a predominantly cultural and ethical meaning. Recovering the political language of May '68 through the tracts, pamphlets, and documentary film footage of the era, Ross reveals how the original movement, concerned above all with the question of equality, gained a new and counterfeit history, one that erased police violence and the deaths of participants, removed workers from the picture, and eliminated all traces of anti-Americanism, anti-imperialism, and the influences of Algeria and Vietnam. "May '68 and Its Afterlives" is especially timely given the rise of a new mass political movement opposing global capitalism, from labor strikes and anti-McDonald's protests in France to the demonstrations agains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Seattle.
Kristin Ross shows how the current official memory of May '68 came to serve a political agenda antithetical to the movement's aspirations. She examines the roles played by sociologists, repentant ex-student leader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giving what was a political event a predominantly cultural and ethical meaning. Recovering the political language of May '68 through the tracts, pamphlets, and documentary film footage of the era, Ross reveals how the original movement, concerned above all with the question of equality, gained a new and counterfeit history, one that erased police violence and the deaths of participants, removed workers from the picture, and eliminated all traces of anti-Americanism, anti-imperialism, and the influences of Algeria and Vietnam. "May '68 and Its Afterlives" is especially timely given the rise of a new mass political movement opposing global capitalism, from labor strikes and anti-McDonald's protests in France to the demonstrations agains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Seattle.
Phenomenology [图书] 开放图书馆
作者:
Shaun Gallagher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2022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陈清侨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The Cultural Turn [图书] 豆瓣
作者:
Fredric Jameson
Verso
2009
- 6
Fredric Jameson's constantly enriched reflections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reference point for all those attempting to grapple with the postmodern. However, until now, several of his key writings on the subject, from initial formulations to current developments, have been unavailable in an accessible form. This collection vividly illuminates the cultural tur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us it includes his earliest insights, his responses to critics, his survey o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and his engagement with the cultural climate of the 1990s. The collection, introduced by Perry Anderson, includes a number of recent texts in which Jameson extends his method to new aspects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olitical economy.
消费社会 [图书] 豆瓣
8.1 (4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日常生活批判 [图书]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空间的生产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正义与差异政治 [图书] 豆瓣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作者:
[美] 艾丽斯·M.杨
译者:
李诚予
/
刘靖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在这部女性主义政治思想的经典作品中,艾丽斯·M·杨挑战了将社会正义还原为分配正义的主流理论。杨长期关注甚至积极参与女性、非洲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同性恋者等等边缘群体和被排斥群体所发起的各种社会运动,正是对这些新兴运动的经验与观察构成了本书的批判起点。她认为,民主理论家们假定公共空间本身是均质的,从而无法对那些在文化上不符合欧洲白人男性规范的人们加以制度安排,由此也就难以纾解包容性参与框架内产生的困难。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杨的思考直接面对着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网络,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指出规范理论和公共政策应当去确认而非掩盖社会群体差异,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消除群体压迫。
丹尼尔·艾伦在本书序言中为杨的理论还原了语境,也阐述了本书自初版面世以来,对那些围绕社会正义展开的辩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实现了怎样的改变。
杨的这本著作极为重要,为挑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罗尔斯的各种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确切的位置。——安德鲁·墨菲(Andrew Murphy),《政治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s)
这是一部杰作,为正义理论打开了许多新的视野。问题需要得到正义理论的回应,同时也需要有能力思考这些问题的理论,杨在这两方面都有着诸多深刻的见解。——威尔·凯穆利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哲学评论》(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s)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对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精彩地阐发了普遍主义的后现代批判和具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艾瑞斯·杨最为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解放内涵。——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耶鲁大学
丹尼尔·艾伦在本书序言中为杨的理论还原了语境,也阐述了本书自初版面世以来,对那些围绕社会正义展开的辩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实现了怎样的改变。
杨的这本著作极为重要,为挑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罗尔斯的各种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确切的位置。——安德鲁·墨菲(Andrew Murphy),《政治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s)
这是一部杰作,为正义理论打开了许多新的视野。问题需要得到正义理论的回应,同时也需要有能力思考这些问题的理论,杨在这两方面都有着诸多深刻的见解。——威尔·凯穆利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哲学评论》(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s)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对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精彩地阐发了普遍主义的后现代批判和具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艾瑞斯·杨最为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解放内涵。——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