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运动相关书籍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7 本书  

香港民主运动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時代革命》團隊 春山出版 2022 - 02
☆希望讓香港人和世界看見勇氣 ☆坎城影展參展作品、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法國FIPADOC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大獎《時代革命》電影人物精采訪談紀錄☆ 「仍然留在香港的,包括我,很多流亡海外的,或者現在在監獄裡的朋友,縱使你們沒有機會看得到,但我很希望,我祈求天父,單單是這部電影的存在,都可以給予你一份安慰,一個擁抱。」 ──摘錄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獎感言 本書由電影《時代革命》中十五位主要受訪者的訪談集結而成;年齡最長者已過八十,最小的在二?一九年抗爭時只有十四歲。從他們在反送中運動的經歷,可以看到在無大台(沒有指揮中心)的狀況下,眾多香港人如何貢獻個人不同的能力,在各自的位置發揮與無名他者連結的創意,如水聚散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裡面有關於他們為何走上街頭的心理轉折,對民主的強烈渴望,對香港這個共同家屋的熱愛,對法治的維護與堅持,更有對國家暴力的直接控訴。 最觸目驚心也最讓人感動的,是幾乎每一位受訪者,即便再恐懼,還是以行動展現了願為手足抵擋暴力的決心。不論他們說:「我想我的勇氣是來自於想見到每一位手足都可以得到應有的治療」、「我很害怕,但我更怕明天見不到他們」、「要是少了我一個,前面的手足就多一分被捕的風險」,還是「我不想讓年紀比我小的孩子承擔這些」,都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友愛與手足之情。這些高貴的情誼,即使面對殘忍的警黑與國家暴力,甚至是媒體噤聲和扭曲,也無法被掩蓋。 如同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也是本書受訪者之一的李怡所言:「我不清楚為什麼會這麼有勇氣,我也想像不到為什麼會這麼有勇氣,我也很想問問那些年輕人,為什麼你們這麼有勇氣?」他們不是被時代選中,而是自己選擇走出來的。 勇氣,手足之情,以及對香港的強烈認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上精明務實的「香港人」形象,HongKonger這個字開始在字典裡出現。縱使在《港區國安法》的限制下,反送中運動無法再在香港公開傳播、討論,然而經過這樣一場幾乎撼動整個香港的社會運動,無論是不是作為一種「民族」的概念被理解,「香港人」作為一種身分認同已然成形,而這正是香港經歷了二?一九年後的最大改變。
憂鬱的編年:電影《憂鬱之島》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陳梓桓 春山出版 2023 - 11


  對你來說,香港是什麼?
  而「你」又是誰?

  //《憂鬱之島》用重演手法而產生的時空穿梭和身分轉換,好像是從過去中尋找線索,影片中的人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都在各自的時代思考香港是什麼,以及想像香港的未來。有人以中國去定義香港的未來,有人的香港是自由的樂土,有人的香港是民主中國的一部分,有人的香港是今日不能再公開談論的獨立天地。而他們都因著想像香港的未來,而各自付出了代價。我們對自己身分的思考,或因種族而連結,或因政權的轉換,或因我們對價值的理解,共同的記憶,或因地域與社群的想像,或因被壓迫受苦而形塑。在不同時空穿梭的過程,演員與扮演角色的轉換,我希望能展示幾位不同年代的人想像香港的差異,同時亦貫穿不同年代的人,因未能主宰或左右香港的前路,而堆壘起的,一重又一重的憂鬱。//——陳梓桓(《憂鬱之島》導演)

  以重演手法穿梭多個歷史時空;探問香港的身分與認同,逃離與追求

  那片環繞著香港,不斷變幻、湧動,有時散發著陰鬱氣息,卻又帶著生之希望的海,是電影《憂鬱之島》的背景色。在憂鬱的背景下,是來自香港的不同世代、有著迥異信念與命運的個體:不停講述六七暴動、卻又困惑自己是否為「暴動棄兒」的愛國商人;風雨不改,多年來始終在晨間海泳的伯伯;八九見證人、持續宣講勿忘六四的律師。

  電影《憂鬱之島》記錄了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等三個歷史時空下的行動者,並由二〇一九反修例運動世代的年輕人重演他們年輕時的行動與政治抗爭,逃離與追求,記憶與所背負的創傷。行動者與重演者在電影所創造出來的當下時空中相遇,他們各自在真實人生中的行動與傷口,他們對於香港的認知,對於自我身分認同的界定,有相互對話,甚至理解的可能嗎?
 
  以此為輻射,在這本電影專書中有進一步延伸與討論。本書第一部從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社會運動的意義及其創傷、異議與堅持、對於左派青年的分析,以及紀錄片如何書寫歷史等面向,回應電影裡所拋出的諸多提問與時代難題。
 
  第二部分則為導演陳梓桓所書,描述《憂鬱之島》的創作緣起、拍攝人物與素材的挑選、拍攝方式的考量、「重演」手法的挑戰及他的思考,還有面對紛雜的素材如何剪輯等等。導演也探討了我們如何在所立足的這個當下回望過去╱歷史?如何解碼香港的離散宿命?而在本片拍攝期期間,香港社會發生巨變,讓這部原定為「後雨傘」的電影變成了「後一九」電影,導演又如何予以詮釋?本書最後並附有電影精選圖輯。

傘托邦:香港雨傘運動的日與夜 [图书] Goodreads
水煮魚文化 2015 - 2
2014年的秋冬,每當我拿起相機走在被人民奪回的街頭,我就是我所拍攝的芸芸眾生,其次才是一個詩人。這些樸素的影像、繚繞著人間氣息的影像,既是一場未完成的運動的記錄,也是一首日常的頌詩。它們邀請你來一同見證:這個貌似不可能的香港,曾經就在我們身旁遍地開花。為了未來,我們曾經如此珍惜當下。——廖偉棠

長達80多天的雨傘運動,隨著三個佔領區被清場而落幕,卻點燃了民眾抗爭與發聲的希望。詩人、攝影師廖偉棠在雨傘運動期間,以鏡頭捕捉參與街頭的臉容,以文字疏理城市的熱情與失落,一詩一相,莫不是香港當下最觸動人心的紀錄。

《傘托邦:香港雨傘運動的日與夜》共收錄作者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十餘首詩作,並有一百七十幅攝影作品,完整記錄雨傘運動的始與終。
日常運動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8.4 (5 个评分) 作者: 梁莉姿 木馬文化 2022 - 6



傷口被聲嘶力竭的吶喊蓋過,挾回日常,假裝如此依然很好般繼續生活
並隨戛然冷寂的潮散消去焦點,漸次潰爛,我們變得憂傷且憤怒。

  台北文學獎年金入圍、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梁莉姿 小說集

  《日常運動》十篇小說描繪出二〇一九年期間,香港集體的精神底蘊。以運動進行與反挫後的時空,書寫一整個世代的靈魂樣貌,希望、失望與絕望。

  在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投入者或旁觀者,必曾蒙受的傷害。

  不獨是肉身對抗暴力留下的痕跡,亦非壓逼下的創痛,是同行者間,幽微曖昧的衝突與矛盾,漸積存成個體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滲入個人日常。

  由此,在激昂的口號下,仍須扣問,每個背景、身分、階級、性別迥異的個體,是如何於運動中被抹消與犧牲。

  在國家武裝暴力後噤聲,恐怖瀰漫的氛圍。
  是香港,也是臺灣。
  是在傷痛、自我懷疑,行經絕望過後。
  仍探尋路向。  

  李智良、楊翠 — 專文推薦
  童偉格         — 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任俠,香港電影《少年》導演
  李屏瑤,作家
  房慧真,作家
  珂拉琪Collage  家權
  胡淑雯,作家
  張潔平,Matters平台及飛地書店創辦人
  鄧觀傑,小說家
  韓麗珠,香港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時代推著我們前行: 羅冠聰的香港備忘錄 (黑盒子)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羅冠聰 黑體文化 2024 - 8
時代將他推上浪頭,他也引領著時代前進。
年僅31歲的他,是香港民主運動的縮影。

從史上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到流亡海外的香港抗爭要角,
在港府的追捕之下,他如何持續奮戰?
身在異鄉,他是否也懷念香港的美好事物?
羅冠聰最真誠的自畫像,描繪成長過程和流亡的經歷。

「我想擺脫『流亡』附帶著的那種無力、滄桑、被動的標記──
我的選擇,是一種戰鬥。」──羅冠聰

  羅冠聰是當今最為人知的香港民主運動人士之一。他曾是雨傘運動中的學生領袖,也曾創立政黨「香港眾志」,並當選為立法會最年輕的議員。

  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來,羅冠聰就不曾缺席香港民主運動的征途。但面對《港區國安法》的步步進逼,他選擇離開深愛的香港、流亡英國,並持續在國際上為香港議題發聲奔走。

  本書是羅冠聰首部結合回憶錄、流亡筆記和政治評論的著作,他不僅回顧自己的童年和家庭生活,還敘述遠赴美國求學,乃至於決定離港流亡背後的心路歷程。面對中共和港府的打壓、外界的質疑和攻擊,羅冠聰也寫下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所思所想。

  這是羅冠聰寫給這個時代的香港備忘錄,提醒著世界,牆外仍有人在點燈前行,照亮香港的黑暗。

本書特色

 z
香港第一課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1 个评分) 作者: 梁啟智 春山出版 2020 - 1
為想要瞭解香港的人而作 ★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專文推薦 香港很獨特,但香港不孤單。身分該如何理解?歷史該如何記憶?權力是否必須服從?制度該如何改變?面對系統性敗壞時能如何力抗?這些問題,不只香港人在面對,也不只香港人在嘗試回答。對香港的未來,我不敢盲目樂觀。不過如果香港的故事能激發更多人勇於問問題,不急於下定論,慢慢去找答案,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也算在世上留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印記。 ──梁啟智(本書作者) 本書緣起於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社會分析課,主要教導學生如何展開問題,透過香港的案例,明白新聞寫作所需的實事求是和尋根究柢。香港今日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不少都出於中國當局對香港情勢的誤解,本書初衷正是力求化解中港之間的訊息差異與鴻溝,希望透過系統性的討論,把香港各種困境與議題的前因後果說明清楚;同時也試圖探索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中國對香港的主流理解有嚴重偏差,理由是什麼?背後是否有結構性的成因?希望透過對香港問題的探討,帶動更多人提出質疑,尋找答案。 本書於網路社群平臺連載期間,香港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引來全世界關注。香港位於普世價值與中國體制碰撞的最前線,理解差異與衝突的由來,不只提供了香港人思考前路與自省的機會,也提供了外地人理解如何應對與面對「中國崛起」現象的可能。尤其和香港同屬碰撞前沿的臺灣,儘管兩地在歷史與制度上有若干差異,然而港臺所面對的,其實是相似的困境。 作者透過三十六個問答題,如「香港自古以來不就是中國領土嗎?」、「為什麼香港的抗爭近年愈來愈暴力激進?」、「一國兩制還有將來嗎?」,以兼具縱深與橫向的方向道出香港百年來的認同之爭、制度之爭,以及該往何處去的問題。香港為何會成為近日世人眼中的「示威之都」,香港人又是什麼?本書提供明晰的脈絡。
巨浪後: 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與香港人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梁啟智 / 吳介民 左岸文化 2025 - 7
「國安法下的香港就像一個黑暗大海裡的孤島群,島上都有人在耕耘,但他們彼此看不見對方,需要偶而有船經過,發出亮光,讓島上的人看到彼此,船經過後,大家又各自默默地工作。」

香港曾以一波波街頭行動追求民主與自由,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然而,隨著國安法與國安條例相繼施行,公共空間急速收緊,曾經流動如水、熾烈似火的大規模抗爭,如今難以再現。巨浪後,留下的是壓抑、沉默,以及轉入暗流的堅持。

本書由多位長期關注香港社會與政治的學者執筆,從經濟、地緣政治、公民社會、新聞媒體到文化記憶,描繪出國安法時代的香港景觀。看似平靜的表層之下,人們仍在摸索可能的空間,在箝制下自我調整,在風險中維持信念。即使孤立、即使被迫噤聲,那些不死心的努力仍然隱約匯聚成形,連結著香港人的記憶與理想。

巨浪席捲之後,香港人尚未放棄。在黑暗大海的孤島上,他們仍默默耕耘、持續尋找彼此。本書邀請讀者一同聆聽——在沉默與陰影之下,尚未熄滅的聲音。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