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Literature(Chinese)

The Gardens Of Ninfa

The Gardens Of Ninfa @imaaddict

17 本书  

收录不同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

面纱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毛姆 著 / 王晋华 译 译者: 王晋华 2019 - 1
爱情、婚姻、人性和生活面前都有一层不真实的彩色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长相貌美但是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吉蒂,和性情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是一对不甚了解却匆匆结合的夫妇。知晓吉蒂出轨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后,沃尔特没有当场揭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为了报复,沃尔特带着吉蒂深入中国大陆的疫区——湄潭府,反丧了性命。远离上流社会诱惑,吉蒂看到了情人的虚伪、自己的庸俗和丈夫的深情,希望得到原谅,却只得到沃尔特临终前说的一句“死的却是狗”。返回伦敦途中,吉蒂遭受母亲病逝的打击,*终决心跟随父亲离开伦敦开始新生活。
在《面纱》中,毛姆延续了一贯冷静而近乎刻薄的风格,从细微处切开爱情、婚姻和生活的症结,极尽嘲讽,却又于纵深处挖掘女主人公心境的变化,独辟蹊径地探索出一条女性精神觉醒之路。这部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关于爱、道、人性和人生的讨论,充满了哲学和思辨的意蕴。
夜莺与玫瑰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斯卡 王尔德 译者: 林徽因 2016 - 4
本书是一部由19世纪著名的大童话作家王尔德所著的童话作品集。其共收录了他的《夜莺与玫瑰》《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等七部非常经典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由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女林徽因领衔翻译而成。林徽因的文字优美自然、富有灵气,充满了恬静的女性美,给这本童话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柔美风采。
济慈诗选 [图书] 豆瓣
Selected Poems of John Keats
8.4 (8 个评分) 作者: 济慈 译者: 屠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11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内容简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他遍涉各种诗歌体裁,经历几次诗风的变化,完成了一系列惊世的杰作。《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收录了济慈最负盛名的6首颂、48首十四行诗、11首抒情诗和1首叙事诗,译文选用了国内最获好评的屠岸译本。
点击链接进入: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彭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叶芝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狄金森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雪莱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纪伯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布莱克诗选(英汉对译)
海报:
自深深处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De Profundis
8.3 (12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碰上你,对我是危险的,而在那个特定时候碰上你,对我则成了致命。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你的确真心爱过我。即使你拒绝收我的信,我也会照写不误,这样你就会知道,不管怎样,总是有信在等着你。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是王尔德在牢狱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内写成的,信中充满了以道格拉斯爱恨交织的情绪,同时还集中阐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生活观。
暮色将尽 [图书]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8 (68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蝴蝶梦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保山 注释 1981 - 6
本书作者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是英国著名演员杰拉尔德·杜穆里埃 (Gerald du Maurier) 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太夫是菲德里克·白郎宁将军(General Sir Frederick Browning),有一子二女。她长期住在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Cornwall),喜好驾驶游艇出海,在乡村田野间漫步,有不少作品即以此郡为
柳林风声 [图书] 豆瓣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作者: 格雷厄姆 译者: 吕萍 2007 - 7
《柳林风声》是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当在雪地里冷得直打哆嗦的鼹鼠和水鼠终于进到獾先生舒适的家,钻进带着肥皂香味的被窝;当他们第二天起床看见餐桌旁吃着荞麦粥的两只小刺猬时,当癞蛤蟆先生跳上令他心弛神往的那辆豪华汽车,“轰隆”一声发动引擎,然后扬长而去的那一刻,听着故事的眼睛都会迸出光芒,几乎想立刻跳进那个童话世界。《柳林风声》为仅带读者经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变化的生活故事,还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以鹰之名 [图书] 豆瓣
H is for Hawk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海伦·麦克唐纳 译者: 陈佳琳 2022 - 7
●最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品
●科斯塔图书奖最佳图书:
“非常独特、美丽的一本书,带有灼痛的真情流露与出色的描写叙述,举世无双的现代文学。”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有些伤口,永远 不会愈合。
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入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她开始训练世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
非常独特、美丽的一本书,带有灼痛的真情流露与出色的描写叙述,举世无双的现代文学。——科斯塔文学奖
我深信它即将成为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经典之作。——《卫报》
这本近似野性的美丽之书,告诉我们原来出色的自然书写可以如此揭示我们与野生世界的亲密关系。它如此高明,有时候还会伤害着我而暂时无法阅读;它在心头划出鲜血,却可以疗愈人心。让人马上就想读的经典。——《纽约时报》
麦克唐纳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她用一针一线将各种不同的碎片编织而成,字字句句富有深度含意。 它最有趣的一点是,她把我们所居住世界的外在与核心看得一清二楚。 ——《纽约书评》
人与自然心灵相通的结构,结合崭新与怀旧的自然写作与人文哲思,原创性十足,也是失落与疗愈的奇幻“文学”,从来没有人像她因为看了一只猛禽飞过天空,而改变了人生。——《国家》
优雅自如地融合自然书写、个人回忆录、文学肖像、丧亲试炼……它用你没想过的方式照亮着你从没想过要探寻的角落。 ——《华盛顿邮报》
她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邂逅,描绘写得引人入胜。——《国家地理》杂志
一本结合回忆录、自然文学、史实与驯鹰术的卓越之书,它跟之前读过的书完全不同。 麦克唐纳在她的回忆录里,用丰富的文字表现告诉我们,只要抬头看这个世界,就可以改变我们已经顺从或认命的人生。 ——《洛杉矶时报》
白色旅馆 [图书] 豆瓣
The White Hotel
作者: [英] D.M.托马斯 译者: 陶磊 2022 - 10
“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亦无从探访……”
——————————————
——————————————
⭐入围1981年“布克奖”决选名单
⭐《午夜之子》作者萨尔曼·鲁西迪盛赞
⭐一个女性的狂想、梦魇和灵视中,潜藏着整个世纪的创伤
⭐我们都将抵达那座白色旅馆 ——踏过死亡的尸骸,回到母体般温暖而纯洁的起点
⭐知名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
——————————————
📕【内容简介】
犹太女人丽莎深受歇斯底里症困扰,且时常能预见有关未来的灾难性片段。
她为此求助于弗洛伊德,希望通过精神分析疗法,从被压抑的记忆中找出自己患病的根源。
然而,丽莎疯狂的梦境是否仅仅是过往创伤的倒影?
二战爆发后,丽莎与儿子将要被遣送到“犹太人聚居区”,远处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曾经的梦魇竟出现在她眼前……
——————————————
——————————————
✍【编辑推荐】
▶️被误诊的歇斯底里症,殊途同归的医生与病人
一次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情嘲弄
▶️取材自巴比亚尔大屠杀幸存者口述
重新开掘二十世纪欧洲被掩埋的黑暗历史
▶️一场融合诗歌、日记、病例的叙事实验
文本颠覆性媲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大卫·林奇、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泰伦斯·马力克、大卫·柯南伯格……
令一众导演束手无策的“不可影视化”之书
——————————————
——————————————
✍【名人推荐】
◆“一部兼具炫目想象力和智性魅力的小说。”
——萨尔曼·鲁西迪
◆直截了当的感官冲击融合了对于现代历史中那些梦魇时刻的精微感触,作品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流动性与轻盈质地。”
——约翰·厄普代克
◆“这本书无论写作技巧还是构思布局都独树一帜,找不到其他作品的影子。”
——格雷厄姆·格林
◆“这部作品呈现了复杂的诗性,但如果因此而称其为‘令人兴奋的’,那未免低估了它深刻的悲剧性主题。不如说它是‘惊心动魄’的。”
——《纽约时报》
成名之日 [图书] 豆瓣
The Ruins
作者: [英] 马特·奥斯曼 译者: 郭澍 2022 - 10
“我已看见未来,兄弟,那是谋杀。”
一对久未联系、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哥哥布兰登是过气的摇滚乐队主唱,弟弟亚当是深居简出的模型制作师。某天,亚当接到电话,得知了布兰登被枪杀的消息。
为了查明真相,亚当假扮布兰登,潜入了一个充满谎言的黑暗世界。神秘的豪华酒店、突然造访的陌生人、曾经的乐队伙伴,一切暗藏玄机。事情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亚当隐约觉得自己落入了被人遥控的险境……
——
【编辑推荐】
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他必须再死一次。
★山羊皮乐队贝斯手马特·奥斯曼惊艳小说处女作,山羊皮乐队粉丝收藏必备:作品展现舞台之下的另一面——“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灵感都来自我那六七年作为失败音乐人的经历。我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有可能吗?”
★一次黑色谋杀、一场冒险骗局,一个电影感十足的疯狂故事:悬疑、犯罪、谎言、爱情、摇滚乐,面对至亲之人的背叛,如何在道德与情感的裹挟下做出命运抉择。
★双胞胎兄弟的镜像人生,细节铺垫下的双重反转:双线并行叙事,双视角、双时空,真与假、过去与现在复杂交织。情节反转再反转,吊足读者胃口,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悬疑小说中的音乐DNA,深度描写音乐行业、音乐创作及音乐人:独属于摇滚歌手作者的幕后故事。
英国式丑闻 [图书] 豆瓣
A Very English Scandal
作者: [英] 约翰·普雷斯顿 译者: 赵挺 2022 - 7
★ “每个人都是一个月球,都有从不向外人展示的黑暗面。”
★ 原著同名英剧BBC热播,休•格兰特、本•卫肖两大英国实力男星联袂呈献——
一段20世纪震惊英国政坛的骇人丑闻
★ 优雅的文笔,冷酷的文风,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杀人案被层层抽丝剥茧——
前程似锦、魅力无穷的自由党领袖,邂逅内心敏感、气质忧郁的俊美少年
两人纠缠一生的孽缘不仅改变了无数个体命运,更牵扯英国乃至世界政坛格局动荡。
★ 作者约翰•普雷斯顿获2021年科斯塔传记奖(COSTA BIOGRAPHY AWARD 2021)
《英国式丑闻》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的非虚构小说,重现了1970年代英国著名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丑闻案。杰里米•索普是英国近代政治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涉嫌谋杀站在被告席上的政客。小说的核心情节讲述了索普为掩盖同性恋丑闻而雇凶谋杀他的情人诺曼•斯科特,最终因事情败露而被告上法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书中复盘了对索普的审判,这场审判被称为“世纪大审判”,不仅终结了索普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对未来英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部真实犯罪类型的非虚构文学,《英国式丑闻》不仅向读者揭示了一位英国政坛风云人物的传奇,更从多个角度呈现英国政坛和政界的不同元素和镜像。书中还配有8幅真实人物照片,可令读者更真切地了解书中提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原型。
2018年根据本书翻拍的BBC热门英剧由英国著名男星休•格兰特和本•卫肖主演,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最终获得第76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休••格兰特也凭借该剧获得第71届艾美奖和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由于第一季口碑爆棚,《英国式丑闻》的第二季迷你剧已于2021年12月上档。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 [图书] 豆瓣
King:A Street Story
作者: [英]约翰· 伯格 译者: 徐芳园 2022 - 4
◆亮点推荐
☆西方左派人文精神的代表、欧美最懂观察&叙述的知识分子、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布克奖得主约翰•伯格秉持道德良心,关切现实社会问题力作!
☆呼应名作《观看之道》《为何凝视动物》,展现一只流浪狗的感官世界,一群流浪汉的生存境况——国王是不知自己名字的犬类,也是无家可归的人类,更是现代世界每个不可挽回过往正常生活的边缘他者。
☆以简洁的文体、敏锐的诗意、自省的意识、犀利的批判,写就一出震撼人心的城市悲剧——“我们正在从地球上被抹去,不是地球的脸,脸我们早就失去了,是地球的屁股,臀部。我们是他们的错误。”
☆《科克斯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洛杉矶时报》等外媒好评推荐,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赞誉“通过这条狗来写这群人,写出了流浪汉自己的世界”。
☆开本&纸张轻盈,易于携带,另随书附赠“初遇”“花朵”“复归”彩色明信片及圣瓦莱里荒地方位图!
◆内容简介
“从毁灭中幸存的人和物,只能在下辈子创造故事。”
这是一群流浪者的二十四小时故事。在1000号高速公路旁的圣瓦莱里荒地上,到处都是破损的卡车和坏掉的机器。这里居住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拥有蝴蝶般嗓音的维柯、总是在清洗的维卡、用纸做衣服的杰克、会唱歌的阿方索、读《圣经》的索尔、爱晒太阳的马尔塞洛……他们曾经充满希望,如今却被社会抛弃。
主人公国王是维柯、维卡夫妇收养的流浪犬。他从屠夫那里偷肉,给予他人温暖,其犬类的思维使他既能超脱于人类的苦难,又能罕见地洞察同伴们的生活。通过他的感官世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群边缘人在混乱和痛苦中生存下来的尊严和力量。
◆相关评论
《国王》冷酷无情,令人心碎。
——《洛杉矶时报》
伯格试图通过小说探索自身政治和道德信念的雄心,从未如此这般得以实现。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国王》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了解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世界。翻完最后一页久久不能释怀。
——《科克斯书评》
King是一条狗的名字,他通过这条狗来写这群人,写出了流浪汉自己的世界。这里有一种互相依赖,有一种温情,有一种爱,当然很惨,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无力的受害者,他们在构造一个世界。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
肯辛顿旧事 [图书] 豆瓣
A Far Cry from Kensington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 柏雪 2022 - 2
☆缪丽尔·斯帕克,“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个人风格尽显的半自传体小说,生动呈现“二战”后英国出版界的怪诞众生相。
☆《凡人之心》作者、英国国民作家威廉·博伊德挚爱之作,酣畅淋漓,妙趣横生。
☆书里那个独特的伦敦全是奇幻地想在出版行业找工作的人。资深编辑,胖嘟嘟、十分可靠的霍金斯太太,直呼阿谀逢迎的蹩脚文人为“尿稿人”——呕出了一堆文学材料,尿出了雇佣文人写的报章杂志,拉出了恶心的散文。霍金斯太太的直言不讳催生了一场刻意的、质量低下的文学表演。恶意滋生,如病毒般,感染了霍金斯太太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本书里,无端邪恶和权力滥用,与毫无真实性可言的糟糕写作,归根结底是一回事。
☆《肯辛顿旧事》是苏格兰重量级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纽约时报》赞其是“能带来极致阅读快感的一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后破败的英国伦敦,光怪陆离的出版界的故事。全书充满了霍金斯太太关于写作的金句以及如何善用生命的理论。斯帕克文笔犀利、目光敏锐,在书中展现了独特的英伦式幽默和她对人情世事的洞察。表面上看,斯帕克的叙事描写是完全现实主义的,但其实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书中魔幻之事近在咫尺,现实有时就像小说一样荒诞。
☆一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肯辛顿旧事》中的情节,还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情节——机缘巧合及误解如何与人性共谋,创造出那被称为“命运”的东西。——《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处心积虑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 彭贵菊 2022 - 2
☆缪丽尔·斯帕克,“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布克奖入围作品
☆一部探讨小说艺术的元小说,书中魔幻现实依照小说情节展开,怪奇、逗趣,又极富洞见与启发。邀请读者踏上文学兜风之旅,通过伟大艺术的眼睛看世界。
☆以毫不多愁善感的叙事以及完全和传统女性美德挂不上钩的人物设计,讲述二十世纪独立文学女性的伦敦奇遇。
☆一心想成为作家的芙蕾尔·塔尔博特,一直游荡在奇异的伦敦文学圈边缘,为了谋生,她误打误撞成了古怪的“自传学会”的秘书。学会的召集人是渴望操控人心的昆丁爵士,受他控制的会员都是落魄但自以为是的英伦贵族。昆丁怂恿会员“坦诚”写下他们的“璀璨人生”,但本就真假参半的传记素材,还先后受到了芙蕾尔和昆丁爵士的“艺术加工”。艺术与现实,从一开始就纠缠不清。后来,芙蕾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手稿被昆丁盗走,虚构进一步照进生活,真实、冰冷的死亡接踵而至……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艺术的元小说,这是一场针对小说家的阴谋。斯帕克借芙蕾尔之口,讲述了身为艺术家,她观照世界的方式以及她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深层主题虽然严肃,但斯帕克为它套上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且文字诙谐幽默,时常语带讥讽,轻松吸引读者与她一起踏上这趟文学兜风之旅。她塑造的女作家芙蕾尔与伍尔夫的理想遥相呼应——独立维生,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依靠写作获得成功。芙蕾尔不止一次感叹: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二十世纪,感觉真好!尽管经历了诸多咄咄怪事,可于她而言,不过是丰富了写作素材。小说最后,她对生活还以漂亮的一脚,高高兴兴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全书未有一字讨论女性独立,但那鲜活的女性形象已说明了一切。缪丽尔将自己对生活与艺术的看法,注入俏皮、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通过艺术的眼睛来世界。
爱丽丝漫游奇境与镜中奇遇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nnotated Alice
作者: [英]刘易斯·卡罗尔 / [美]马丁·加德纳 译者: 陈荣彬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8
☆ 美国科普大师、卡罗尔研究专家耗时55年编写、注释,卡罗尔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 5篇导读、380条注释、近200幅插图,至为丰富完整的名作指南,全方位揭示爱丽丝奇幻之旅的创作秘密
☆ 特别收录佚失已久的被删片段、多个版本的精美插图、内容丰富的参考资料
-----------------------
《爱丽丝漫游奇境》与《镜中奇遇》是英国著名作家、逻辑学家与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亦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胡话文学的典范之作。卡罗尔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般的纯真之心,结合逻辑学家与数学家的奇思妙想,书写了爱丽丝的两段奇遇。先是掉入兔子洞,再是进入镜中屋,爱丽丝经历了无数神奇的变化,与柴郡猫、疯帽匠、白骑士这样的古怪角色相遇,在种种离奇的对话与游戏中流露出尖新的童趣与深刻的哲理。
马丁·加德纳五十多年来持续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与《爱丽丝镜中奇遇》,分别于1960年、1990年与1999年出版三部《爱丽丝注释本》,其中包含大量内容详尽的注释与相关研究材料,为当代读者释疑解惑,被公认为卡罗尔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书即融合了这三本书的内容,由北美卡罗尔学会主席马克·伯斯坦加以更新完善的一百五十周年豪华纪念版。
本书完整收录两部《爱丽丝》以及被删去的片段《假发黄蜂》。五篇导言与数百条经过修订的注释跨越逻辑、数学、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通过集释与漫谈的方式深度揭示蕴藏于故事细节中的奇思与妙趣。同时,广泛收集全世界的艺术家为爱丽丝故事创作的上百张精美插画,增补更新包括“影视改编清单”“插画家简介”在内的多种研究材料。就如马丁·加德纳所言,“我的任务并不是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而是要尽可能地从既有的文献中取材,撰写注释,让当代的读者更能享受阅读《爱丽丝》的乐趣”。
对不起,我在找陌生人 [图书] 豆瓣
The Driver's Seat
作者: [英]缪丽尔·斯帕克 译者: 李静 2022 - 8
★《布劳迪小姐的青春》作者缪丽尔•斯帕克颠覆犯罪小说传统的中篇代表作
★以宗教般的狂热阐释人类固有的“罪恶意识”、“亵渎意识”、“厌世意识”
★作家化身上帝的间谍,冷眼看人物跌跌撞撞走向毁灭
★英国爵级司令勋章获得者、《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的50位英国伟大作家”名单
★企鹅现代经典丛书作品( Penguin Classic) 、入围“遗失的曼布克奖” 短名单 (Lost Man Booker Prize)
★本书于1974年改编成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 、安迪•沃霍尔领衔主演
*********
《对不起,我在找陌生人》(1970)是缪丽尔•斯帕克标志性的中篇小说,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冷静和疏离的笔法,描写了一桩自我实现的谋杀案。
莉丝已经在同一家会计办公室工作了十六年,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充满进攻性,她决定去南欧(意大利)度假。出发前夕,她为自己购置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古怪衣着。
当她踏上那段自我毁灭的旅程,她对冒险、性还有陌生事物的渴望很快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彩。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她就在焦灼地等待“某个人”,而当充满不祥意味的一天快结束时,莉丝终于找到了“那个人”,残忍地导演了自己命运的结局。
********
一本充满力量的小说,颠覆了犯罪小说的传统。
——戴维•洛奇,《小世界》作者
缪丽尔•斯帕克尖锐而充满反叛色彩的杰作。小说并没有像时间跨度同样是24小时的《尤利西斯》或《达洛维夫人》那样去描绘世界的庞杂和丰富,而是揭示了它可怕的破碎和混乱。
——《纽约客》
斯帕克监视她笔下的人物,让他们跌跌撞撞走向毁灭,也许她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间谍,心满意足地观察着这个正在毁灭的世界一切的古怪和荒诞。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创建日期: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