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 社科人文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9 本书  

香港出版 社科人文

女性,戰爭與回憶(第二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丹柯 译者: 李丹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4 - 6
抗日戰爭中,儘管全中國人民都飽受苦難,但女性經歷了許多特有的苦難。加倍的生育之苦、喪子之痛、家庭生計負擔沉重、性侵害與性暴力頻發……但婦女並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她們還是參與抗日的行動者、戰時生產的組織者、生存策略的策劃者、日常生活的支撐者。
這本以女性為中心的抗戰口述史,為我們發掘了這個在歷史中失語的群體,揭示出抗日戰爭也是一個社會性別化的歷史。女性的貢獻通常錯綜複雜地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顯得毫不起眼,但事實上,正是她們的生存決心、智慧和韌性保全了戰時的家與國。而女性的視角帶出了戰爭講述中少見的日常面向——戰爭不只是軍事博弈、高層鬥爭,還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飯,戰場不只
在前線,也在家中、田地、防空洞、工廠……
-----------------------------------------------------------------------------------------------------------------
抗戰是中國現代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整代中國人的共同經驗和記憶,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卻嚴重失衡:不但偏重軍事外交,也忽略婦女經驗。本書著重戰時婦女日常生活的再現,述說不一樣的抗戰故事。作者採訪的對象,許多是少為自己留下記錄的女工、女傭、家庭主婦等沉默的一群人,即便是女學生、女教師等知識女性也不見得有機會為抗戰史留下見證。從歷史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出版的確極為必要。
—連玲玲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作者縝密的分析和受訪女性的生命故事共同為我們編繪出一段中國的戰爭史。本書敘事層次豐富,特別關注女性性別特質;同時為 讀者提供新鮮視角,有助於讀者理解抗戰歲月裏、民族存亡危機下,中國婦女的苦難、生存和抵抗。
—美國歷史學核心刊物 《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
西西看電影(上) [图书] 豆瓣
作者: 西西 / 趙曉彤 編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 - 7
西西為二次大戰後在本地推動電影文化潮流的元老之一,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量評論世界各地的電影潮流。當時,西西由淺入深地引介了不同時空的中外電影,不少作品今日堪稱經典;即使文章發表年代久遠,至今讀來仍未過時。從縱向角度看,她上追二十世紀初的電影歷史及美學知識;從橫向的角度看,則遍及本地、歐美、東亞地區的電影作品。
本書分上、中、下三冊,涵蓋西西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電影的文字,致力呈現她在六十年代賞評電影的全貌。本冊收錄《中國學生周報》「電影與我」專欄、單篇短文,以及《新生晚報》「開麥拉眼」專欄,共計過百篇,大多在一九六三至一九六五年間發表,屬於西西電影時期的「前期」寫作成果。另備相關電影及人物譯名,俾便讀者按圖索驥。
同聲同氣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鄧芝珊 / 伍詠欣 译者: 謝莉娜 手民出版社 2024 - 4 其它标题: 同聲同氣: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
將年長女同志的生命故事納入亞洲酷兒的歷史研究收錄五篇人物專訪,三篇學術論文田野研究長達八年,橫跨香港、台北及新加坡
生於1930年代末至1950年代末的香港女性,她們是如何定義愛情和親密關係?她跳了一場十七年的三人探戈,TA發誓下一世要做Gay Man,她戀愛無數但至今依然獨居,她在五十歲遇上真愛,也有另一個她在五十歲因宗教走入衣櫃。
來到今天,她們已經迎來銀髮之齡。
本書結合動人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同志研究視野,帶領讀者理解亞洲的年長酷兒女性。她們在特定的歷史情境和文化影響下,如何以堅強、獨立之姿,跨越性別角色的疆界,探索及實踐同性情慾。
「我現在將當年發生的事情講出來,並不代表當年我會將自己的事情周圍跟人講。」阿安說。
「我現在依然鍾意去蒲,不過揸住枝拐杖就唔係好蒲到。」阿寶說:「那種開心好短暫,但是我享受。這個才是我的世界,即使這個世界可能好寂寞。」
「假如可以有一個同志村,大家speak the same language,就一定是最完美。」洋洋說。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54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0 - 2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是歷史學家高华关于中國共產黨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著作。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重印数十次。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书。 2020年2月14日,该书获美国列文森图书奖2020年度特别荣誉奖。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何其亮 译者: 萬芷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4 - 6 其它标题: 人民的西湖
以风景和古迹闻名的杭州西湖,千百年来历经多番变迁,共和国初期的大规模改造工程更是前所未有。西湖疏浚、植树造林、建造花港观鱼公园、养猪及平坟运动—这一系列「宣传-运动」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人民的西湖」。这项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事业,映照著人类规划与自然界应对之间的互动与纠缠。

谁在决定西湖的过去与未来?作者强调,人类之外,湖水、淤泥、微生物、公园、树木、害虫、猪、坟墓等亦扮演重要角色。本书以「非人类研究」的思路,剖析各种非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如何参与、影响或阻挠了西湖的改造,揭示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之下历史的复杂性。

-----------------------------------------------------------------------------------------------------------------------------

本书是一本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的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西湖的一系列变迁,来观察政治决策与环境的关系、景观的重塑、新政权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对于关注人民共和国初期历史的学者和学生,这是一本重要的必读书。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以政治生态学的观点,描述毛泽东时代的环境政策、地理规划和环境工程,探讨在生物圈、自然景观和人性本质等题目上,人类对「自然」的观念和实践如何复杂多变,描绘了政治生态学的方案及其败笔。本书为审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王斑(史丹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比较文学系教授)

读罢《人民的西湖》,不由得想起宋人杨万里那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如果说今日海内外方兴未艾的中国环境史研究犹如六月西湖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本书则给人一种「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象。其以「非目的性的能动性」为线索编织而成的、由人类与非人类角色交互缠绕共同上演的新西湖史,当为新时代中国历史书写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新路径。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自然」常被视为人类行动以下的惰性或被动对象,或人类事件发生的平台,这种情况在跨学科中国研究领域尤其突出。《人民的西湖》建立了一个简.贝内特(Jane Bennett)称为非人类「分配能动性」的框架,以此探讨毛泽东时代的杭州西湖如何透过一系列「宣传-运动」项目,在反覆无常与矛盾之中被改造。

—蒂姆.奥克斯( Tim Oakes,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地理系教授)
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下篇)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楊繼繩 / Yang Jisheng 天地圖書 2016 - 11
Following his groundbreaking and award-winning history of the Great Famine,
, Yang Jisheng here presents the only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y an independent scholar bas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makes a crucial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those years' lasting influence today.
puts every political incident, major and minor, of those ten years under extraordinary and withering scrutiny, and arrives in English at a moment when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ance is leaning once more toward a highly centralized power structure and Mao-style cult of personality.
暴政史: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徐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7 其它标题: 暴政史
在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遭受的暴政之害都遠甚於他們所受的自由之益,然而,奇怪的是,討論自由的書籍數不勝數,而剖析暴政的書籍卻少之又少。這種學術關注的失衡一直延續至今。儘管歷史上暴政頻繁,但很少有政治哲學家把暴政本身當作一個核心理論問題來討論。

本書第一部分回顧貫穿於古代暴政和現代暴政的一些彌久常新的專制統治原則。專制暴政「有一樣東西要死死抓住,那就是權力;必須奉為一項基本原則」。只要人性的幽暗和軟弱不變,這些馭民的原則只要做一些技術性的修正和更新,也就會永不過時。

第二部分討論20世紀的極權暴政和領袖崇拜——希特勒、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尤其是共產意識形態國家的領袖個人崇拜。個人崇拜是領袖崇拜的極端形式,它經常被錯誤地理解為只是因為某個政治人物的個人權力慾望失度、道德操守低下、個性強梁霸道才出現的特例情形。

第三部分轉而思考領袖崇拜與民眾感恩、膜拜和盲從的關係。極權主義制度通過允諾改善社會和人民生活來實現其權力統治並索取忠誠,允諾還未兌現,人民就必須先付出忠誠。

第四部分討論普通民眾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知識分子。他們有的曾因為嚮往自由的價值而匍匐在革命之神的腳下,對之頂禮膜拜。有的則崇拜革命化身的領袖個人,甘願充當其文化鷹犬或政治打手。他們是偶像神話的製造者,也是這個神話最執著的迷戀者,最痛苦的幻滅者和最可能的抵抗者。一旦幻滅並成為抵抗者,他們便會留下親歷見證,也會告訴世人,再高聳的惡神偶像也有轟然隕歿的一天,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需要每個人絕不放棄希望和抵抗,正如奧威爾所言,「即使是被打敗,也要充滿勇氣」。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