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购书单(港台)

Basaka

Basaka @basaka

8 本书  

欲购港台版书单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上卷/全兩冊) [图书] 豆瓣
作者: 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 译者: 林曉欽 八旗文化 2014 - 9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 不可不知的全球性歷史事件!猶如羅馬帝國的末日,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重大進程的事件,至今仍迴響不絕。
★ 帝國崩潰二十載後,受其波及影響最大的俄羅斯和中國何以轉型為今日面貌?它們各自承擔了怎樣的教訓和遺產,又和帝國崩潰有何隱密連接?
——
蘇維埃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群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理想而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迷惑了霍布斯邦等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亡的人數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和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布從庫頁島、波羅的海、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繪製出這部混合着編年史和列傳體的泱泱巨著,引領讀者在歷史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時光進入1980年代,蘇聯就像一位肌肉鬆弛的老邁暴君,帶著宿疾蜷縮在角落。這個國家已經垂垂老矣,但仍然危險無比,並宰制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者相信,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然而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在經歷漫長的流放歲月後,索忍尼辛終於重返蘇聯。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
【下卷】2014/10月出版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痴,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群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群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作者: 卡爾・波普 译者: 庄文瑞 / 李英明 商周出版 2020 - 4
真相已死,民粹當道!
在這貌似自由開放的年代,
我們是否已在渴望封閉社會的回歸?
——「極權主義對於文明的反叛,和民主文明本身一樣源遠流長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是理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卡爾・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937年,他為逃避納粹迫害,移民紐西蘭,1946年二次大戰結束後遷居英國。
波普原本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科學哲學,但從1938年開始直到冷戰結束,他將關注轉至政治哲學,尤其著眼於如何對治、批判納粹德國、蘇維埃主義等極權思想,《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1945年出版後,旋即轟動西方學界,也奠立了波普無論在左派或右派都屹立不搖的劃時代地位。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分別為「柏拉圖的符咒」及「預言的高潮:黑格爾、馬克思及其餘波」。在書中,波普批判了三位西方傳統中的思想巨人──柏拉圖、黑格爾與馬克思。波普認為他們的思想構成了當代極權主義的起源,也是20世紀種種暴行的基礎;黑格爾、馬克思的歷史定論主義,更否定了人們改變與做出選擇的可能性。
波普主張: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以建立在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之上的開放社會(open society),而開放社會的敵人,即是不容異見的獨裁專制,以及伴隨暴力手段的烏托邦理想。波普認為開放社會有兩項特徵:第一是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開放社會雖然表面上呈現不安定,但這種不安是來自於它必須暴露於理性的批判討論中;獨裁專制或烏托邦等封閉社會雖然穩定,卻常陷於一種靜態的僵化。其次,社會制度的存在應該是為了保障自由,保護窮人與弱者。因此波普強調社會改革中「政治制度」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比起「該由『誰』來統治?」波普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統治?」並發展出一套「細部社會工程學」(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主張採取溫和步驟,以漸進方式改革社會制度的缺陷。「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只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社會所要積極進行的應該是「將痛苦減至最小」(minimize suffering)的制度改革工作。
波普主張: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建立在自由討論與理性批評之上的開放社會,而開放社會的敵人,即是不容異見的獨裁專制,以及伴隨暴力手段的烏托邦理想。後者甚至可能毀滅人類文明,重返極權的部落主義。他也強調:開放社會的敵人,同樣會打著「開放」旗幟,而行專制之實。只有清晰分辨這種虛偽,肯定理性與自由,才能在政治、社會制度以及種種問題上,求得實際合理的根本解決,並創造出更理想的未來。
本書最初於1945年出版,台灣最早的版本則於1984年由桂冠圖書公司出版。自出版以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經歷數次修訂增補,影響力始終不衰。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以一卷本的形式將其重新出版,並加上了新的導讀與宮布利希(E. H. Gombrich)的回憶文字。本次的校訂即是以這個版本為主。2015年,美國現代圖書公司(Modern Library)將《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選為20世紀的百大非虛構作品(100 best non-fiction)之一。漫長的70年過去了,波普當年所抨擊的極權政體並未消失,民主、自由與理性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動搖與威脅。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促使人們必須重新回望這些理想的原初起點,從中激發新的動力,而這也正是經典必須持續存在的原因。
托派與近代中國 [图书] 豆瓣
作者: 孫會修 開明書店 2023 - 3
本書通過重要史實新徵,更完整地呈現中國托派的組織變遷史;通過考察民主集中制在托派的實施及幹部群體的新老之爭,透視托派的組織文化史;通過檢視托派對中共、國民政府和蘇聯的認知與評價,探討階級觀念與不斷革命論在中國的映像;通過梳理1930年代托派參與的學術活動,展現托派在社會史論戰和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增訂版)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石川禎浩 译者: 袁廣泉 / 瞿艷丹 香港中文大學 2021 - 7
本書為日本著名歷史學家石川禎浩教授的代表作。作者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這一大事件置於20 世紀初的國際背景之下考察,通過對中外文獻進行徹底的比較和對照,詳細考證中共成立前後的「每一個事件」,重新還原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 2001 年日文版面世後,相繼推出的中文、英文版均引發巨大反響,被推為「歷史主義方法的經典著作」。

  本增訂版係據日文原版全文譯出。除因應相關領域的新資料與新研究進行全面修訂和增補之外,又續寫一章,着重討論「一大」歷史地位的變遷及相關資料的形成過程。
锻造组织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永 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 2023 - 3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中共党史研究成果的汇总,作者在书中尝试以“崩溃—重建”模式对1927—1934年间中共的军事政治运作进行探索。本书指出,革命不仅是破坏旧秩序,也是建立新秩序,列宁主义革命党的组织成长同时就是现代中国的政治重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起源于这个历史过程。从建党、建军到建国的政治重建道路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列宁主义革命党发挥了关键作用。
鐵水流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黄道炫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其它标题: 鐵水流 : 戰時中共革命系統的運作 1937-1945
1937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道路」:由刚刚结束长征、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贫弱力量,迅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不唯如此,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书将对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分析和对党员个体的观察结合起来,为中共政治文化的形成和革命体系的缔造提供了「最详密的近距离特写」和「具有突破性的总体理解」,展示干部规训、政策执行、生存和抵抗等系统的运作与演进,如何为中国共产党带来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和凝聚力,将之打造成一支「钢铁般的政治力量」。
牛鬼蛇神錄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Captive Spirits: Prison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9.6 (24 个评分) 作者: 楊曦光 牛津大學 2016 - 3
本書初版於一九九四年,論者說「關於文革的回憶錄,《牛鬼蛇神錄》是最奇特的一本。不,奇特這個詞不夠,更確切的詞是盪氣迴腸。」
本書的主題是:「秘密結社組黨的反對派運動在中國能不能成功,它在文革中起了甚麼作用?」相關的問題是,「多如牛毛的地下政黨在文革中曾經非常活躍,但為甚麼他們不可能利用那種大好機會取得一些進展?」敏感的讀者還可以找出更多這樣的主題,這些互相衝突的概念之所以能融合在一本書中是因為作者楊曦光本人就充滿着矛盾。他出身於高幹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周圍的朋友親戚在文革中全是保守派,因此他對共產黨保守派非常瞭解,特別對那些聯動精英有深切的同情,但同時他又是個極端的造反派。他坐牢時與國民黨精英人物,造反派,保守派精英人物,受蘇式教育的精英人物和受美式教育的精英人物以及一般下層人物都有很好的關係。這就是此書複雜而多樣化的原因。
此書中每章是關於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中一個或兩個犯人的故事,他們中有地下反對黨的領袖,有從事當局不容許的自由經濟活動的企業家,有扒手、強盜,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政見者,被迫害的教徒和作家,以及國民黨時代的高官貴人。
這裏並沒有很多楊曦光本人的故事,但從楊曦光的眼睛,讀者會看到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上的形形色色的精靈是如何重新鑄造了楊曦光的靈魂。由於楊曦光獨特的政治理解能力和他的敏感,通過他的眼睛,讀者將接觸到當時中國政治犯一些獨特而深刻的方面。
创建日期: 202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