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哲学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29 本书  

工具书;入门;概论;无分类的杂项(往往同时具有概论性质);综合性文选;

哲学百科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彼得·昆兹曼 等 译者: 黄添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3
《哲学百科》是一本哲学的理论史,由哲学家本身及其重要的主张、概念的介绍贯串而成,同时以彩色的图页做具体的呈现。《哲学百科》图文并陈的系统以两页为一个单位,左页是彩色的图像,右页则是详尽的文字解说。独特的表诠方式,严谨的內容,使得《哲学百科》自 1991 年问世以来,已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 500,000 册。
劍橋哲學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图书] 豆瓣
作者: 羅伯特.奧迪 果實出版社
本辭典公認為英語世界最權威、最易了解的單冊哲學辭典,全書由一個國際性的哲學團隊共同執筆,超過四百四十名世界知名學者參與撰稿,提供讀者一個更豐富、更廣泛、更新的哲學觀念及思想家總覽。
1.針對主要哲學家最全面的辭條,包括五十名傑出的當代哲學家 2.廣泛涵蓋如心靈哲學及應用倫理學(生物倫理學、環境、醫藥及專業倫理學)這類迅速發展的領域 3.比任何同級著作更多非西方及非歐洲哲學辭條,包括了非洲、阿拉伯、伊斯蘭、日本、猶太、韓國及拉丁美洲哲學 4.涵蓋更多歐陸哲學
本中文譯本超過二百二十萬字,一千九百多條正式辭條,三千多條參考辭條,七十餘位國內各大學院校哲學教師共同翻譯審訂。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布宁 编 2001 - 2
本书是一部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向读者阐释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概念、术语或短语的工具书。本书主要由条目、附录及索引组成,共设条目约2911条。条目顺序按英文字母排列;先后顺序按逐个字母比较排列;中文译文顺序随英文顺序。条目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包括条目标题、释文和引文。每个完整的条目力求给出与该条目相关的主要哲学问题概括而清晰的阐释。许多条目还给出了它们派生于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中的衍生词。条目与条目之间以“见……”条的方式相联系,互为补充。同一术语的异称,或不同术语具有同一名称,分别设条。附录按英文字母顺序,以英汉对照形式向读者提供了442位主要西方哲学家的生卒年、生平简介及主要代表作。 为便于读者方便、快捷地查阅,本书附有三个索引:一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英汉对照条目索引;二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英汉对照条目分类索引;三是汉语拼音条目索引。本书充分尊重中文对者对条目的理解,对译者的说明和注释用[]标出,以便和原文相区别。
哲学的邀请 [图书] 豆瓣
Las preguntas de la vida
7.6 (5 个评分) 作者: (西)萨瓦特尔(SavaterF. ) 译者: 林经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哲学的邀请》是一封进行哲学思考的请柬,邀请读者进入哲学的殿堂。书中用轻松的笔调,探讨了世界的罪恶、人的死亡、宇宙的来源、自由的抉择、美的真谛等十二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作者以轻松的笔调,与读者一起讨论这些严肃的问题。他告诉读者,这些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哲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些问题的,他们的思想有没有道理,我们要如何思考这些问题……这本哲学通俗读物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柏拉图上班记 [图书] 豆瓣
Platon La gaffe:Survivre au travail avec les philosophes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朱勒 / 夏尔·佩潘 译者: 周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7
※ 跟随“实习生”柏拉图,阅尽哲学家的职场百态!
※ 3000年的哲学智慧,帮助我们重新思考职场!
※ 继《智者星球》之后,读者在现代职场再次遇见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
◎ 编辑推荐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摇身一变成为实习生,带你前往“思考公司”,体验一次职场历险!
21世纪,大学生柏拉图进入一家名为“思考公司”的企业实习,毛手毛脚闯祸不断:误给实习老师苏格拉底喝下毒芹汁,冒犯在木桶里办公的第欧根尼,误删马克思写的工会罢工宣传稿,毁掉尼采千辛万苦签成的合同……乌龙连连,妙趣横生,轻快诙谐的法式幽默令你忍俊不禁!
🎓 以哲学视角透视职场,看古今中外哲学大咖如何金句频出,以独到智慧应对“办公室那些事儿”!
柏拉图因为冗余的流程倒错咖啡,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反抗开放式办公,福柯利用监控系统扩大权力范围,笛卡尔每天几小时躲在厕所里放空,赫拉克利特用每个季度一次的送行小酒会揭示——职场的重复劳动本质上是一种“永恒轮回”……
×在网上赌博和认真工作完全是一回事儿,都只不过是艰难的人类处境的形式而已。
×办公室的生活就是这样:人们不期而遇,走廊的某一头有可能突然就成为人们相依为命的孤岛。
×工作,是比成为动物更糟糕的事。人类是唯一强迫自己工作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动物。然而,也许还有比工作更糟糕的事儿:没有工作。
👑 继《智者星球》后,毕业于“法国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漫画家朱勒和法国著名哲学家夏尔·佩潘再次鼎力合作!
法国《哲学杂志》推荐漫画——《智者星球》的两位作者再次联手,脑洞大开编绘哲学家活灵活现的职场故事!
◎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了《智者星球》的新颖形式,将趣味漫画与文字解析相结合,带领读者跟随实习生柏拉图进入现代职场,在嬉笑怒骂间揭示职场生活的哲学本质。
在这个特殊的“思考公司”,员工全部是古今中外的著名哲学家,实习生柏拉图不断闯祸,见识到各式各样的趣事奇景:实习指导老师苏格拉底误喝毒芹汁,自称“超级人道”的人力资源总监尼采暴躁解雇员工,“公司之眼”保安福柯24小时注视着监控,维修工德里达热衷于拆解复印机,工会代表马克思在设计“罢工”传单……
从这些趣闻轶事中,又映射出哲学视角下的一个个职场问题,从邮件回复到PPT演讲,从开放式办公室到公司监控,从老板助理的权力大小到如何做好一个领导,事无巨细,包罗万象。
漫画与文字巧妙结合,亦庄亦谐,法式幽默和理性智慧跃然纸上。
◎ 媒体推荐
当最伟大的哲学家遇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一切都用漫画形式处理得聪明又有趣……这里集合了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研究着我们每天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放式空间、权力、服从、重复的任务……当然,还有工作的意义。
——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
《智者星球》的二人组在职场中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带领读者和哲学家们一起欢笑,并进行哲学思考。通过朱勒的幽默故事和夏尔·佩潘的哲学讲解,各种伟大的世界观得以呈现。本书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但与现实并不遥远,相反,这些对办公室生活的欢乐讽刺,简直堪称“哲学家的职场生存指南”!
—— 瑞士读者最多的报纸丨《20分钟》报
这部漫画非常有趣,幽默感十足。笛卡尔在厕所冥想,蒙田滞留在试用期,德里达拆解复印机:所有这些奇思妙想,再配上俏皮的玩笑和双关语,令人开怀大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
—— 自由艺术网站丨Baz-Art
好用的哲学 [图书] 豆瓣
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作者: Julian Baggini / Peter S. Fosl 译者: 陶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3
《好用的哲学》收集与汇总了哲学进行区别、论证及批判的工具,也讲述了哲学的局限性,涵盖了著名哲学家提出的前沿概念和原则。文中配以哲学大师字字珠玑的肖像,让哲学不再枯燥,使阅读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你也可拥有推理大师般无懈可击的逻辑思考能力!
《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是一套介绍哲学推理方法和原则的指南丛书。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众多文献才能够掌握的内容,初学者抑或哲学家都能从中方便地找到。不管你是刚刚拜在哲学门下的菜鸟,还是哲学大师的骨灰级粉丝,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简单的哲学 [图书] 豆瓣
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作者: Julian Baggini / Peter S. Fosl 译者: 陶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2
《简单的哲学》从论证的工具到评价的工具,教你如何运用哲学进行有效又健全的思考……它用凝炼概括的术语,辅以生动有趣的插画,结合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辩论话题,为你一一解析论证推理的秘诀,可谓哲学入门工具书的不二选择!
在《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里,我们将高深莫测的哲学知识简单化,把触不可及的哲学工具变得好用,不管你是刚刚拜在哲学门下的菜鸟,还是哲学大师的骨灰级粉丝,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哲学是做出来的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9.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伊·F. 罗森伯格 译者: 张家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作者对哲学初学者进行授课后形成的讲稿,初版于1978年,此后两次修订再版,本书即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996年第三版)。本书受到世界很多大学哲学系的好评,被列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思考和论证;哲学论证的方法都有哪些;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对有些例子的操作非常细致深入、一以贯之,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初学学生。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伦理学的邀请 [图书] 豆瓣
作者: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译者: 于施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是作者写给15岁儿子的长篇独白,以轻松亲切的风格对年轻人如何过上好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给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全书分为九章,虽然是一位父亲与他儿子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涉及的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烦恼问题,因而更具普适性,可以视为所有父子之间进行的一场再亲切不过的对话。作者“授之以渔”, 鼓励他们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让生活更美好。
物理主义 [图书] 豆瓣
Physicalism
9.2 (5 个评分) 作者: 丹尼尔·斯图尔加 译者: 王华平 / 张文俊 华夏出版社 2014 - 3
物理主义从诸多方面看都是现代分析哲学的世界观,是当前西方哲学界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书作者是研究物理主义的名家,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关注。在书中,作者重点讨论了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涉及物理主义观点的阐释,第二组问题涉及物理主义的真或假,第三组问题关心物理主义的哲学意义。通过对三组问题的讨论,作者得出的观点是:对物理主义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并未给文献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哲学带来灾难性影响。本书内容丰富,对物理主义的介绍全面均衡,对相关的代表性理论的分析透彻深入,是目前对该主题最好的导论。
情動於中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黃沐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7 其它标题: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喜怒哀樂貫穿人生
我們往往任其主宰
渾渾而過
情緒是怎麼一回事?是生而有之,還是後天習得的?是簡單的身體反應,還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全人類通用的程式,還是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或是由社會建構、為不同文化獨佔的產品?
本書試圖尋找情緒之為情緒的本質。作者以哲學研究為骨幹,以歐美的情緒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實證科學的最新研究為證據,輔以東西方的人文藝術經典如文學、音樂、繪畫、電影為旁證,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一面,亦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下,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係,從而形成情緒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
▼ 推薦語 ▼
《情動於中》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沐恩在書中用了大量文學、歷史、電影及音樂的例子,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亦顯出作者的博學多聞。讀者一章一章讀下去,自會感到對人類的情緒了解得越來越深,最後得到一幅大圖像。如果你對情緒素無研究,而想對情緒有多一點的認識,這本書絕不會令你失望。
──王偉雄,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
讀完全書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周遭人的課,我們也會赫然發現,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緒,除生物性本能外,還藏有理性成分與社會文化功能。一本好的學術著作是針對大家一知半解的問題,點出背後的大道理,從而讓人們對該問題有更系統性的認識,《情動於中》正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高朗,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沐恩終於完成了《情動於中》,可喜之餘,特別感受到書中對生活的深摯關懷。沐恩是專門研究情緒哲學的,加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情緒,視野非常廣寬平實,書中對各種情感的發掘,幫助讀者對情緒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撫心自省,對照自己的情感面向。
──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 開卷八分鐘 ▼
沒有憤怒的民族
(摘自第二章第三節)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
在1960年代,人類學家珍·布麗格斯(Jean Briggs)到加拿大西北部,接觸了兩個愛斯基摩因紐特族群,分別是Qipisamiut和Utkuhikhalingmiut。因紐特族總人口只有約13萬,每個族群由幾百至幾千人不等,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由於天氣長期極度寒冷,資源匱乏,亦缺乏先進的生產工具,因此生活相當艱苦。布麗格斯與族群共同生活了17個月,透過觀察及記錄族群的生活模式、習慣及育兒的方法,分析因紐特族的獨特文化。她發現,大體而言兩個族群同樣極少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在族群中,時常保持開朗心境的人最受人尊重,因為開心的人不容易憤怒和引起爭鬥,亦不會使人害怕。因紐特族最高的讚賞是「他從不認真對待任何事物」,指能將任何事看作小事而不計較的個性,因為這樣的人最不可能憤怒。布麗格斯稱因紐特族為「沒有憤怒的民族」。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人
憤怒源於衝突,因紐特族人甚少表現憤怒,皆因他們相當著重避免衝突的發生。因紐特族人習慣謙卑和小心,不會炫耀自己的成就,免得惹來他人的妒忌。布麗格斯更觀察到他們幾種避免衝突的獨特方法:首先,因紐特族人盡量避免對人作出承諾,交談時習慣使用「可能」、「或許」等含糊不清的字眼,因為他們知道承諾可能會導致毀約,引起紛爭。他們亦不會主動邀請別人參加活動,就算邀約也只會用隱晦或開玩笑的形式,讓別人不會有被逼出席的壓力,也讓自己不會有機會被直接拒絕。他們甚至不會輕易對別人發問,因為被問的一方不一定想回答,而其答案自己也不一定滿意。開放式的提問如「為什麼」更被視為最無禮的提問,因為他們認為這有機會損害別人的私隱及自主性。因紐特族人習慣等待別人主動說出自己的情況而不作出提問,例如當布麗格斯多次問及族長有關其兒子捕獵的計劃時,族長只回答兒子還未告訴他。可見就算親如父子,也非無所不談,作為父親追問兒子的行蹤亦被視為不合適的事。另外,因紐特族人習慣否認負面情緒,包括不開心、憤怒、不滿意和憎恨。即使真的感到不快或生氣,也不應該表現出來,並嘗試表現到很開心的樣子,當中的秘訣就是將不開心的事看成笑話般,取笑其所衍生的負面情緒,從而避免衝突。布麗格斯看過一個因紐特族的女孩因為姐姐做的一些事感到不忿。族人問女孩是否不忿,她承認了,但族人立即糾正女孩這感覺不是不忿,而是「有趣」。
因紐特族人的幼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模擬的處境中學習處理衝突和面對憤怒。有一次,布麗格斯看見一個女人拿著一塊塗有果醬的麵包,她一歲的姪兒開心地向麵包伸出手來。可是,姨媽輕輕地摑打他的手,姪兒隨即抱著媽媽哭起來。然後,姨媽再拿出麵包,姪兒再伸出手而再次被摑打,如是者不斷重覆,直至他不再伸手拿麵包為止。這個遊戲主要是希望孩子學會被動地等待別人的給予,而不是主動解決自己的需要。因紐特族人認為主動索求的行為容易被視為對他人的侵略,要防止衝突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杜絕一切疑似侵略的行為,因此,每當孩子主動伸手取食物時,他都會受到摑打。同時,這「遊戲」亦培訓孩子閱讀他人心理的能力,讓小孩能從表情和動作中,理解他人的要求和需要,避免不自覺地引起他人的不滿。
在另一個例子中,姨媽將姪兒的手放在另一個孩子的頭上,並輕聲叫姪兒拔那孩子的頭髮。他沒有立即拔,姨媽就用力拉姪兒的手去拔。被拔頭髮的孩子痛得尖叫,並出手打這個姪兒,最後演變成互相打架。這種故意引起衝突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衝突帶來的傷害。孩子打架之時,成人沒有加以阻止,反而取笑他們,是為了讓小朋友覺得打架是幼稚和可笑的行為。因紐特族人有時候會以遊戲的形式,向孩子作出一些極端的提問。如果孩子擁有弟妹,人們會問:「你愛剛出生的弟弟 / 妹妹嗎?為什麼你不殺死他 / 她呢?」這些提問讓孩子反思,雖然自己有時會對弟妹感到妒忌和怨恨,但並不真的希望弟妹死去,擁有弟妹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從而學會面對人與人相處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處理衝突的方法
當衝突(例如爭奪食物、伴侶、居所等)真的發生了,因紐特族人一般會依照迴避(avoidance)和轉移視線(indirection)兩大原則來處理,盡量避免憤怒的出現。迴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衝突,將衝突當作恍如沒有發生過一樣。另一種做法是隔離,動了氣的族人主動躲於一角自我隔離,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去處理問題。布麗格斯舉例說,有一次她目睹一群人合力將船隻拉離水面,其中一人不慎放開手,結果繩索打中了另一個男人Eliya的臉。Eliya憤怒地責罵放開手的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後,便離開打獵的隊伍,獨自躲藏數天。回歸族群後,Eliya安慰曾被他嚇怕的人,指當初的憤怒只是一場玩笑。對於不願意自我隔離的憤怒的人,族長有權將他放逐。被放逐的人要獨自面對嚴酷的環境,死亡是常見的結果。
處理衝突的第二大原則是轉移視線。因紐特族人常以暗示和說笑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將問題清晰地道出,目的是讓發怒的人自行意識到他的行為的後果。布麗格斯曾於族內發怒,結果被人放逐了,當她到了別的族群,便再也不敢輕易發怒。
鬥歌(song duet)是因紐特族人一個相當特別的解決衝突的傳統,它充分體現了迴避和轉移視線兩大原則。陷入紛爭的雙方需要各自創作一首歌,相約在一個節慶的日子,在眾多親友集會的地方鬥歌,歌詞並不能涉及紛爭的具體內容,只能就對方的特徵、誠實度或性能力等等,作出挖苦或嘲諷。勝負由眾人決定,評審的準則不在於誰有道理,而在於音樂的質素和歌詞所表達的機智幽默。從這個鬥歌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迴避和轉移視線的應用。鬥歌要求紛爭的雙方創作歌曲,由於創作需時,避免了雙方第一時間的肢體衝突,亦讓彼此有時間反省衝突的始末,起著隔離的作用。而且,鬥歌必須在公眾面前進行,嚴禁私鬥,紛爭的雙方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感受,嘗試從眾人的角度看事情的因由,屬於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隔離。另外,鬥歌也包含了暗示的要素,因為歌詞以語意不清的嘲諷組成,不直接說出問題所在,起著轉移視線的作用。
鬥歌傳統
近年,鬥歌的傳統逐漸消失,為電台廣播系統取代。廣播系統一天有兩次機會讓人們致電留言,分別在午飯和傍晚時段。現代的因紐特族人習慣將自己的事情留言在廣播系統,與親戚和朋友分享。播放的內容可關乎公共或私人事務,例如「由於狂犬症的危險,流狼犬應該被槍斃」和「莊尼,快回家,你的晚餐已準備好」。在一些涉及衝突的敏感事情上,播放的內容不會道出別人的名稱,知情的人才會知道是在講自己。例如:「你為何不留在家,為家裏做些事,而不要常常到鎮上而漠視自己的責任呢?」和「我不喜歡人們星期五晚來我家喝酒,並弄得一片凌亂」。如果聽者發現是有關自己的事,便會想辦法慢慢解決。如果聽者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也就不必回應,因為廣播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等於沒有人批評自己一樣。這個方法同樣有迴避的作用,讓人們沒有正面的接觸,人們可以自行無視或隔離自己。以含糊的句子和字眼表達自己的不滿,等待對方自行解決問題,亦符合了轉移視線的原則。
沒有憤怒 = 沒有衝突?
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的因紐特族人,為了避免衝突發生,發展出一系列防止憤怒出現的傳統和習俗,背後的假設是:衝突導致憤怒,憤怒激化衝突;少些憤怒,也就少些衝突。另一方面,減少憤怒的表達亦能有效減少憤怒的出現。Fritz Strack、Leonard L. Martin和Sabine Stepper的研究顯示,人的面部表情會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即是說,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會笑,而笑亦會加強我們的快樂,悲傷、憤怒等情緒與其相應的面部表情亦然。那麼同樣道理,憤怒的表情,例如目眥盡裂、鼻孔擴張、咬牙切齒等將會加劇一個人的怒氣,驅使他做出更多更激烈的報復行為。因紐特族人面對衝突時不發怒,也就減少了因憤怒的表情而加劇的怒氣,可以想像,因衝動而被激化的衝突也會減少。
弔詭的是,事實上因紐特族人的暴力衝突比其他自由地表達憤怒的民族還要多。加拿大統計署的資源顯示,由1977至1992年,Baffin地區(布麗格斯研究Qipisamiut族群身處之地)的因紐特族人涉及暴力的罪案上升了4倍以上(由每千人10.7宗升至53.5宗),而涉及財物損失的罪案上升了1.7倍(由每千人33宗升至88宗)。單就1992年的犯罪率作比較而言,Baffin地區的因紐特族人在財物損失的犯罪率比加拿大全國的犯罪率高出四成,而涉及暴力的犯罪率更高出4倍。在2006至2008年間,居於加拿大的整體因紐特族人的暴力犯罪率(包括謀殺、傷人、搶劫和恐嚇)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9倍,當中性襲擊和普通襲擊更高出12倍以上。非暴力罪行包括入屋行劫、偷竊等,亦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6倍。
因紐特族人的犯罪率高企,固然有其歷史和社會原因,例如貧窮問題、酗酒問題、低教育水平以及殖民帶來的種種後遺症,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為什麼一個幾乎沒有憤怒的民族的犯罪率居然比其他民族還要高?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正如我們在第二節所說,憤怒有其緩衝和自我安慰的作用,它可以讓我們以受害者和裁判官的角度去面對困境。因紐特族人失去了這樣的一層緩衝,於是當他們陷入難以面對的衝突時,往往只能訴諸暴力,以致犯罪率持續高企。
第二,憤怒讓我們有機會直接面對、認識以及解決衝突。為了避免憤怒的出現,因紐特族人以隔離和迴避兩種方法面對衝突,所謂隔離,即要求雙方自行處理問題,或是強行分隔雙方,希望問題自動消失。所謂迴避,即以暗示表達不滿,要求對方自行理解和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法的共通點是避免當事人的正面衝突,然而它們亦妨礙了雙方真正的溝通,使得他們難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糾紛,雖則可以避免了一時的衝突,但卻讓問題持續,以致容易醞釀成更嚴重的罪案。
從因紐特族這個號稱沒有憤怒的民族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憤怒的消失不能有效避免衝突的出現,甚至會因為無法正視問題而導致更嚴重的衝突發生。由此可見,憤怒雖然會帶來衝突,但它同時能讓我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我們能主動去解決。憤怒的這種實際作用,跟沙特提出的魔幻地改變世界一樣,可視為憤怒的工具理性的一種。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润洋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 1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是当今国际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教材完成撰写前,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尚无人开设此类课程,更无教材。到目前为止,在西方音乐学术界也尚未见到此类教材或专著,只是在西方音乐美学通史一类的著作(如美国学者E.Lippman的《西方音乐美学史》和意大利学者E.Fubini的《音乐美学史》中作为一个章节有所论述,但篇幅和内容都很简略和单薄。因此,本教材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它既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一部较高层次的教材,也为国际音乐学界提供了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学术专著。 本教材的内容是对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思潮和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介绍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总体发展作出综合性的描述和批判性的阐释。这对我国未来高层次的音乐理论人材深入认识和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的某些合理内核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涵概了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全貌,分别涉及了形式-自律论-现象学-象征-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诸学派的基本理论观念。关于本教材的上述内容,作者在近20年间对其中的各个课题均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我国重要的音乐理论刊物上,本教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撰写完成的。 本教材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同时为建构有中国学术特色的当代音乐哲学体系提供某种必要的理论参照和基础。 本教材出版后,2000年第1期《人民音乐》发表了张前教授撰写的题为《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书评,对本书在学术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 第一节19世纪后半叶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一) “形式―自律”概念的提出 (二) 自律论面临的强大论敌和自身的哲学―壮大学渊源 (三) 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第二节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一) 20世纪西方形式文论的背景情况 (二) 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第二章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尝试 第一节罗曼•;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观 (一) 哲学思想渊源 (二) 音乐作品与其演奏、感受、乐谱是否是同一的 (三) 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问题 (四)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 (五) 音乐作品的同一性问题 第二节阿尔弗雷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 (一) 作为观念对象的音乐作品 (二) 音乐作品的时间构造 (三) 音乐体验问题 第三节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 (二) 审美对象中的感性、意义、表现、形式 (三) 作为审美对象的被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释义学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近释义学的形成及其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释义学正式形成前的情况 (二) 近代释义学的产生――狄尔泰 (三) 近代释义学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克莱茨施玛尔 第二节现代释义学的兴起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一) 现代释义学的兴起――伽达默尔 (二) 现代释义学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第四章语义符号理论向音乐哲学的渗透 第一节戴里克•;库克的情感语言理论 (一)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语言 (二) 音乐的表情元素和音乐词汇中的基本术语 (三) 作为整体的音乐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第二节苏姗•;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中涉及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哲学―美学渊源 (二) 作为情感符号的音乐 (三) 音乐中的“形式”概念,它与内容的关系 (四) 作为“时间幻象”的音乐 (五) 对向个相关的音乐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语义符号理论对东区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阿达姆•;沙夫的语义学理论对音乐哲学家研究的意义 (二) 依拉奈克与玛雷舍夫的有关见解 第五章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倾向 第一节德国的能量论心理学派――库尔特 (一) 哲学渊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二) 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 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与格式塔心理学向音乐哲学的渗入――埃伦茨维希 (一) 埃伦茨维希所依据的理论参照系 (二) 埃伦茨维希的理论主旨 (三) 对音乐艺术的深层心理探索及其走向“完美格式塔”的过程 第三节音乐中的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阐释――迈尔 (一) 音乐中情感与意义问题的提出 (二) 对音乐的情感反应问题 (三) 期待、偏离和意义的生成 (四) 格式塔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 第一节社会学派音乐哲学家的兴起 第二节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的解读 (一) 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 (二) 现代音乐的精神内涵 (三) 现代音乐的形式、技法特征 (四) 现代音乐的内在矛盾、历史处境、社会功能和前途 第七章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 第一节尤里•;克列姆辽夫 (一) 艺术观的哲学基础 (二) 音乐的特殊本质 (三) 几个基本范畴――音乐音调、音乐逻辑、音乐形象 第二节卓菲娅•;丽萨 (一) 50年代――对音乐特殊性问题的探索 (二) 60―70年代――对音乐本质认识的深化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性基本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陈永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交往批判理论 [图书] 豆瓣
Cri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New Readings of Lukács, Adorno, Marcuse, Honneth and Haberma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作者: Christian Fuchs 译者: 王锦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6
福克斯对西方社交媒体的批判值得关注。福克斯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并且担任该学院传媒研究所(CAMRI)的所长,近年来主要从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相关的批判研究。他还是英文开源电子期刊《传播、资本主义和批判》(Communication,Capital & Critique,简称3C)的编辑、欧洲社会学学会(ESA)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并兼任传媒社会学研究网络18研究会(RN18)的主席。福克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先后出版了《互联网和社会:信息时代的社会理论》《批判性媒体的基础和信息研究》《数字劳动和卡尔·马克思》《占领媒体:资本主义危机中的占领运动和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一个批判性的介绍》《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化和经济》《信息时代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视角下的媒体和交往研究》等著作;还有《互联网和监控:Web2.0和社交媒体的挑战》《马克思归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今天研究交往批判理论的重要性》《批判、社交媒体和信息社会》《全世界哲学家大联合!数字劳动和虚拟工作的理论建构:界定、形式和转化》《社交媒体、政治和国家:抗议、革命、暴动、犯罪和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和优兔(YouTube)时代的政策》《在数字时代重新思考价值和劳动》等论文集。应该说,他堪称当代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杰出学者和主要代表。
后现代 [图书]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2013 - 10
一般而言,“后现代”这个论题,内容复杂,表达形式不确定性,但它与艺术创造活动和各种现实问题的关系又十分紧密,本书细致地梳理了自德里达和福柯之后,后现代主义对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又深刻地挖掘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源。作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大型艺术展览的策展经验,分析了当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艺术带来的强大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性质及其在当代中国扩散的实际意义。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 [图书] 豆瓣
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9.6 (8 个评分) 作者: Blanche Robert / Hervé Boillot 译者: 廖健苡 / 梁家瑜 大家出版 2019 - 3
一個人如果停止思考,就失去身而為人的資格
一個國家如果放棄哲學,就放棄了成就偉大的條件
什麼是哲學?如果要給一個最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
當然有些人想得比較淺,有些人則想得比較深。相較於一般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哲學家的所思所想就更為深邃,他們的哲學不僅是對自身處境的反省,更是對於所屬時代的回應。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深刻、更周全,這有賴於哲學的訓練。
法國自中學階段即重視哲學教育,其目的不在於把學生訓練成專門解答問題的機器、把學生教育成順服的國民,而是要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是翻譯自法國高中的哲學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五冊出版,主題分別為:政治、道德、主體、文化、理性與真實,其中又以主體哲學為核心。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也是行動的起源」。(第三冊)由此出發,我們將發現:
──我們是認識的主體,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理性能力的限制,而追問:我能知道什麼?如何區別真與假?(第五冊)
──我們是道德的主體,我們要追問:我應該做什麼?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第二冊)
──我們是政治行動的主體,我們可以期望什麼?這裡要問: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公民的角色又是什麼?(第一冊)
──我們所在的共同體是一個文化主體,我們如何理解所屬共同體的語言、藝術、宗教與歷史?如何與不同於自身的文化交往共處?(第四冊)
出版《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並不意味著我們主張將法國的哲學教育「移植」、「照搬」到台灣來,而應該是一種文化視野的參照。「原來別人是這樣做的……,那麼我們台灣可以怎麼做?」這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正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所說的,人們必須掙脫在洞穴裡的鎖鏈,到洞穴之外看看外面的風景,才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深入的反省與思考。
哲學思考是公民素養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期待哲學家皇帝降生,但我們可以期許我們的國家是哲學家的國度,讓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是懂得思考的公民,在路上遇見的都是哲學家,彼此可以經由意見的交換,共同謀求幸福的生活,這是偉大的共同體的繁榮景象。
康德在〈答「何謂啟蒙?」〉這篇文章的開頭曾說:「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期盼本書成為我們鍛鍊思考的磨刀石,成為我們自我啟蒙的開端。
■ 本書五冊重點討論課題如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政治哲學導論╱社會╱交換╱國家╱正義與法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道德哲學導論╱自由╱義務責任╱幸福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主體哲學導論╱意識與無意識╱知覺╱他人╱欲望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文化哲學導論╱語言╱藝術╱勞動與技術╱宗教╱歷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真理
哲学经典选读 [图书] 豆瓣
作者: 科拉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8
《哲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哲学经典选读 [图书] 豆瓣
作者: Wartenberg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1
学习西方人文科学的理想方法是从一开始就面对经典原文,这样可以昼避免诸多转述,减少讹传。
北大西学影印丛书首先推出的哲学系列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分支,均经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层甄选,以求能系统全面地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方哲学。这套丛书均由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出版机构汤姆生公司出口,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简易精严的风格,是优秀的入门教材。
强力推荐:The Nature of Art: An Anthology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