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M

Shaggycat

Shaggycat @shaggycat

15 本书  

trabajo fin de máster 要写论文了真的得读了

情绪价值 [图书]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罗斯·哈克曼 译者: 徐航 / 潘沂然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2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亲密关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9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译者: 王伟平 译 / 彭凯平 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亲密关系的购买 [图书] 豆瓣
作者: 薇薇安娜·A.泽利泽 译者: 姚伟 / 刘永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亲密关系的购买》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批判了经济领域与情感领域是相互分离的二元理论以及种种还原论,提出经济交易与亲密关系之间存在双重的交叉混合关系,即亲密关系中存在经济交易,而经济交易也存在亲密性。因此相对于马克·格兰诺维持的社会嵌入理论,哈里森·本特、罗纳德·本特的社会网络分析,泽利泽关于亲密关系与经济交易之间的分析,为新经济社会学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仪式过程 [图书]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维克多·特纳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互动仪式链 [图书] 豆瓣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林聚任 / 王鹏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互动仪式链》是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1941—)积多年研究新推出的一部社会学理论力作。在此书中,他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柯林斯把微观分析又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柯林斯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他也澄清了社会学传统研究一直忽视情感的问题。
文本盗猎者 [图书]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Shaggycat: 民族志 粉丝研究 同人研究
群体性孤独 [图书] 豆瓣
Alone Together: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6.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雪莉·特克尔 译者: 周逵 / 刘菁荆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3
[内容简介]
☆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编辑推荐]
☆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拆论文 [图书] 豆瓣
作者: 董晨宇 / 许莹琪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4 - 7
写在前面的话
我最初学习写论文,基本是靠着跟老师做事:老师布置一个话题,我就生龙活虎地凑字数,提交之后,再被老师大刀阔斧地修改。日复一日,主要修炼自己的能力,顺带修炼自己的脸皮。
我当然想绕开这些责骂,表现得出色一些,甚至还想赢得一些赞许,于是便开始悄悄收集一些我眼中优秀的论文,在宿舍楼下的打印店里全部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一个字一个字地拆解作者的思路,再照猫画虎地“用”进我自己的论述中。回顾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最初几篇或许都算不上“研究”的习作,大致就是这么完成的。
这当然算不上多么高深莫测的技巧,甚至显得十分笨拙。别人可能不到半小时便可以读完一篇论文,一天算下来可以读个七八篇,但我一天却可能连一篇都“拆”不完。
不过,今天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这段经历。它教给我的,恰恰是对于“读”的理解——读的方法不同、速度不同,收获自然不同。一味追求速度,到头来不过追了个枉然。
我一直认为,如今,人们对于“数字”的追逐、崇拜已然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加速底色。比如,总有人试图教给我们如何 在一小时内读完更多字,但同样重要的事情或许正在被忽略:我们为何要这么匆忙地读完它们呢?读完它们了,我们又能去哪里呢?
在论文写作的学习中,对一篇篇论文的精读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在一句句拆解的过程中,一条条写作的窍门也浮出水面。当我成为一名研究者,与同行交流论文写作的心得时,我竟然发现很多人都在和我做同样的事情:一字一句地理解、一招一式地归纳,感觉有了些心得,就把自己扔进水里,游几趟泳、呛几口水,也就自然提高了几分功力。
这本讲义希望和你分享的,便是我们总结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招式。当然,招式难以穷尽,也一定多多少少带有个人色彩,所以更进一步讲,这本讲义还想和你分享我们“打捞”招式的方法。为你造一盏灯,也为你指一条路。
这份讲义可能与你曾经阅读过的同类书籍都不太一样。因此,在开讲之前,我觉得有两件事值得和你提前啰嗦一下。
首先,既然是讲义,我就希望使用更为口语化的文字和你“聊天”,而不是板起面孔、拿起教鞭、向你说教。我一直告诫自己,尽量避免罗列宏大的概念、规则,而是平实、自然地,把一个个招式和你“聊”出来。画虎之前先要照猫,既然是讲招式,就必须有示范。我们为每个招式都搭配了至少一篇研究论文的节选。算下来,这本讲义中的几十只“猫”,也就是我们为你精心挑选的拆解资料。
在讲义之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当然鼓励你去从头到尾“拆解”这些论文。除此之外,书的体量终究有限,作者再怎么唠叨,也终须与读者作别。我希望在你合上书之后,能用这本讲义中的技巧,去拆解更多你感兴趣的论文。
其次,我还要和你解释一下,这本讲义中的五讲是如何分配的。我一直觉得,经验研究(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特别像是组装一架机器。论文的结构大致稳定,几个固件是少不了的:标题、导言、文献综述、方法、研究发现、讨论等。不过需要提醒读者的是,组装的顺序与呈现的顺序其实并不一致。例如在一篇论文中,导言虽然要放在论文的最前面,但其实往往是最后才写的。同样道理,一架机器的外壳可能最容易被第一眼看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者首先要把外壳组装上。
因此,在这本讲义中,我们并没有遵循论文的先后顺序,而是从谋划一篇论文的基本思路出发,在前四讲中,我分别解释了四件事:如何提一个还不错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还不错的GAP,如何把理论和经验材料进行连接,如何撰写结论和组装全文。在最后一讲中,我想和你分享的是研究者的日课:如何选论文、读论文、做笔记。当然,作为读者的你,既可以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理解论文的“组装”逻辑,也可以针对你困惑的问题,直接跳进去。
写作这份前言,是在 2023 年的最后一天,我坐在去往深圳的飞机上;修改这份前言,是在 2024 年的第一天,我坐飞机从深圳飞回北京。一来一回,又是一年,我因此有了一丝奇妙的穿越感。就在此时,我还想象着另一个时空中这本书的读者:他们会在怎样的场景、怀着怎样的目标,翻开这本讲义。他们会喜欢这本讲义吗?
当然,在一本书交稿之后,作者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接下来的审读和评判,都交由读者去掌握。在我的理想中,如果这本讲义可以大致带给读者三样东西,我便心满意足了:一是从读到写的勇气,二是字里行间的技巧,三是评判论文的审美。当然,如果我们做得还不赖,没准还会带给读者第四样东西——在我的理想中,那应该是对研究的热爱。
Shaggycat: 虽然dcy做视频的时候是个大爹但是学术做得还行 得看
社会学家的窍门 [图书] 豆瓣
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
作者: [美] 贝克尔·霍华德 (Howard S. Becker) 译者: 陈振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9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当代代表,艺术社会学等前沿领域标杆人物——霍华德·S.贝克尔五十年研究心法集中讲述,简体中文版首次上市。
本书是一本学术工具书。作者援引超过数十年研究与教学的经验,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窍门。本书侧重于帮助研究者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开始就通盘进行思考,完善研究计划。作者的建言,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时诱导出新的研究想法。
作者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作者: [美]劳伦斯·纽曼 译者: 郝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迄今所见中文社会研究方法书中最好的一本,极力推荐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理清了许多问题,对定性和定量的对比非常精彩。
会读才会写 [图书] 豆瓣
How to Read Journal Articl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Very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8.6 (15 个评分) 作者: 菲利普·钟和顺 译者: 韩鹏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会读才会写: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技巧》(原名:How to Read Journal Articl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Very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本书专门教授高效率阅读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实用技巧。
本书使用作者独创的阅读密码表,教学生在阅读社会与行为科学期刊论文时,如何将其作为在结构、技巧和语法方面可解码的文本处理。书里的技巧让读者能够进行系统化的阅读、笔记,并以易辨识、易提取的格式实现海量信息的组织。
情感经济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兰·T. 拉斯特 / 黄明蕙 译者: 彭相珍 中译出版社 2022 - 1
人工智能全面进驻人类生活的几百年里,人类智能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新的特征。作者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线索,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以此为背景,引申出新的经济时代可能发生的工作性质、教育体系、女性地位、消费方式等的变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走过了体力经济时代,正在经历思维经济时代,并已经显露出情感经济的特征。在情感经济时代,随着机器被训练着开始“思考”,过去需要人类智能的许多任务现在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然而,注重情感或情绪体验的工作却仍难以实现自动化,所以情感经济的本质就是强调“情商”和“同理心”。这一时期,人类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慢慢淡化,情感向的技能将进一步升级。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仍在继续,伴随而来的担忧和争议也将一直存在。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产生情感,打破人类在创造力、共情力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果机器全面压制人类智能的“奇点”真的到来……人类未来要去向何方,人机共生的伦理困境如何突破,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精神政治学 [图书] 豆瓣
7.7 (44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
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
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
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
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
冷亲密 [图书] 豆瓣
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7.7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译者: 汪丽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 - 3
☆21世纪情感问题的诊断书
☆深入分析互联网、消费文化对当今人们恋爱关系的影响
☆揭秘相亲、征友、社交网站背后的交友和恋爱逻辑
-------------------------
爱情中应该有算计吗?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吗?在消费时代如何获取真爱?
在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与人相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海量的选择之门,但无论是进入还是持续发展一段恋爱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爱上一个人,正变得越来越难了。孤独、疏离、冷淡的情绪弥漫在广大的单身群体中。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二十余年。在本书中,她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通过分析各类约会交友网站、脱口秀节目、杂志、电影、心理咨询行业等,并结合丰富的文化批判理论,她为21世纪的人类情感问题给出了一份诊断说明。
Shaggycat: 情感资本主义
这本为什么之前就在我的reading单里出现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