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基督宗教通论和新教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16 本书  

暂无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孙亦平 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 5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学创立以来的著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过这些著作来反映西方宗教学的大致风貌。根据实际情况,本书以中译本的西方宗教学名著为主,同时也适当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译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从已译成中文的当代基督教神学著作中选择了少量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学名著之后,供读者参阅,以便从更广阔的背景或领域来了解当代西方宗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及与基督教神学互动发展的进路与特色。
【图书目录】 -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吕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孙亦平 前言
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 《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 《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 《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 《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 《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 《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 《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 《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
罗伯特·N·贝拉 《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 《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 《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 《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学》(1987年)
邓尼丝·卡莫迪 《妇女与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尔·巴特 《教会教义学》(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狱中书简》(1951年)
保罗·蒂里希 《文化神学》(1959年)
约翰·麦奎利 《谈论上帝》(1967年)
汉斯·昆 《论基督徒》(1974年)
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一个引导性的说明》(1976年)
J·B·默茨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1977年)
H·奥特 《不可言说的言说》(1978年)
孙亦平 后记
宗教思想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吴晓群 / 晏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更在空间上揭示宗教的结构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
第1卷 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
第2卷 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
第3卷 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现代信仰的诞生 [图书] 豆瓣
The Birth of Modern Belief
作者: [美]伊桑·H.沙甘 译者: 唐建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1
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
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
马里翁、济宙拉斯和克服本体-神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丙权 道风书社 2015 - 6
「克服本体-神学」是当今西方哲学界和神学界一个重要主题。这个题目和「后现代语境」紧密相关。「后现代」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文化的诠释语境,直接影响到艺术、哲学等各个思想文化领域,而直接催生后现代理论的一个议题或思想现实,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的终结」。
本书中除了交代了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尤其本体-神学的批判,更重点分析马里翁及济宙拉斯的思想,指出二者分别代表了当代神学两条截然不同但又互相呼应的进路去回应海德格尔的批判,最后更从汉语学界的视角反思相关问题。
理性与宗教信念 [图书] 豆瓣
作者: 麦克·彼得森 译者: 孙毅 / 游斌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2005 - 6
作为这类著作中最有可读性的一种,《理性与宗教信念——宗教哲学导论》现在已经发行了第三版。这本书探讨了一些宗教哲学的恒久问题。作者们从古典及当代的讨论出发,考察了宗教经验、信仰与理性、有神论论证、恶的问题、改革宗认识论、神迹以及宗教语言。他们还涉及了流行教材中不常包括的一些主题,如过程有神论、宗教多元论、宗教与科学以及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等。
神学与形而上学 [图书] 豆瓣
Theology and metaphysics
作者: 詹姆士。利奇蒙德 ( James Richmond ) 译者: 朱代强 / 孫善玲 1997 - 1
本書並不自詡詳盡地探討了神學與形而上學思辨之間的關系這一艱深的問題,但的確希望對此有所闡明。以利奇爾為代表的現代——當代反形而上學神學家力圖尋求一種獨立於一切形而上學圖式的基督教思想,與此相反,本書堅決主張,任何令人滿意的、健全的基督教神學絕不能離開某些綜合的形而上學圖式,脫離了它們,這種基督教神學便無法構建,因為正是這些圖式,用某種方法將人類在最廣泛意義上獲取的關於世界的經驗和知識連接為一個合理的統一體。
作者逐一並分析了人類的宗教經驗、道德經驗、人生體驗、歷史及自然這五大經驗領域,認為這些領域的偶然性和解釋上的非自足性,都指向了自身之外的一個超驗的、人格的、創造性的根據,經驗世界是來源於並依賴於這個根據即上帝的。
古典基督教思想的“自我”观念 [图书] 豆瓣
作者: 石敏敏 / 章雪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10
包利民、章雪富主编的《古典基督教思想的自我观念》探讨公元二世纪至五世纪古典基督教思想家的灵性生活传统。从奥利金、小玛格莲娜、巴西尔、尼撒的格列高利到金口约翰,都用灵性生活指“自我”的形成,他们所谓的“成圣”其实是“成人”,而凡“成人”的“自我”都显示出
“看”的不同方式。《古典基督教思想的自我观念》试图表述古典基督教希腊传统在“自我”与“看”之间建立的独特关联及其灵性生活的内省意识。本书涉及古典基督教基督论呈现的不同路径和自我的关联,本质上是在探究古典思想对自我的灵性意识的把握路径。
古代诺斯替主义经典文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新樟 编 译者: 张新樟 东方出版社 2017
本文集依据诺斯替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三个层面整理和翻译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几乎全部狭义诺斯替经典,包括教父们反异端著作和新约伪经中保存下来的残片、短文、以及最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诺斯替原始文本的科普特译文,其中包括整部著名的《那戈.玛第书册》。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写作背景、风格、精神义理予以详细说明,是一部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典注释校订版。
诺斯替经典文献最大限度地打破门户之见,有意识地从两个角度融合和提炼了古代地中海世界宗教哲学流派中的治疗型智慧:一是通过对人的意念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触及人们精神疾患的根源;二是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观念、教条和迷信的诊治探究宗教病的根源。从心身疾患治疗学的角度对诺斯替主义文献进行整理和批判,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应对精神问题、调整不正常的社会意识状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诺斯替经典文献与古代巫术、魔术、神智学、法术、秘仪、鬼魔学、占星学等宗教现象,与古代晚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与斯多亚派、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哲学学派都有极深的因缘,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类型对后世政治思想也有深远影响,因此这部文集对于那些对宗教神秘主义修行和比较宗教学感兴趣的学者、对于那些研究基督教、犹太教、希腊或罗马哲学宗教思想的学者,乃至于对于那些关心思想史和政治哲学的学者而言,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现代基督教思想 [图书] 豆瓣
Modern christian thought : from the englightenment to Vatilcan II
作者: 詹姆斯・C.利文斯顿 译者: 何光沪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 6
这本书产生于一种迫切的需要。现代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好些年的教学工作,它应能涵盖现代基督教历史中各种重要的思想发展。这个方面的较早的著作都已过时,而且即使讨论过,也不可能恰当地讨论今天看来才十分重要的人物和思潮,以及本世纪的种种事态发展。
本书的重点是历史神学和哲学神学方面的发展,也即是基础督教思想与现代的哲学、历史和科学之间的接触。它关注的不是神学学派或教义发展本身,也不是崇拜、修行和伦理神学的演化或教会结构。这就是本书特别注意现代罗马天主教历史的现代主义和新托马主义之类思潮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明本书为什么要收入伏尔泰、费尔巴哈和怪尼采之类的人物。
現代神學家素描 [图书] 豆瓣
作者: 鄧肇明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79
本書以素描的形式,介紹了現代十六位神學家:潘霍華、布特曼、莫特曼、顧德里、愛百齡、布朗恩、庫爾曼、戈迦登、虞格仁、馮拉德、陶德、德日進、布洛赫、卡瑪拉、聶樂瑞、盧黛兒。這些神學家分屬不同宗派,不同種族,他們的神學思想對當代均有重大的影響。 作者寫來,把每一位神學家的背景與主要思想,用生動的筆法描繪出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為了要「使讀者知道神學的目的在開拓視野,增強和加深我們愛神愛人的心。」
近代神學思潮 [图书] 豆瓣
What Present-Day Theologians are Thinking
作者: Daniel D. Williams 译者: 周天和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90 - 3
本書綜論當今基督教思潮中的四個神學問題。即聖經與權威、基督教倫理的基礎、耶穌基督的意義、教會形式與性質,讓信徒了解當今神學界究竟討論些甚麼,和神學家認為已有了甚麼研究成果。
认识现代神学 [图书] 豆瓣
Contemporary World Theology: A Layman's Guidebook
作者: 简河培 译者: 赵忠辉、宋华忠 改革宗 2012 - 6
本书是简河培牧师在1973-74年针对西方平信徒所写的。简牧师曾经担任美国信正长老会的韩国宣教士十二年,之後担任西敏神学院的宣教学教授(1972-1998),影响了许多人。在本书中,简牧师以他独到的神学眼光,为读者简要地(每个立场只用了大约8页的篇幅)介绍并评析当时正在兴起的诸多神学运动,其中包括不信圣经的自由派神学里的各个运动(一到十四章,包括巴特的新正统派,布特曼的结构神话,等等),以及认信圣经权威的团体中的神学发展(十四到廿一章,包括敬虔主义,时代主义,基要主义,新福音主义,改革宗信仰等等)。追溯这些廿世纪神学运动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对今日基督教的神学面貌有更清楚的认识。(2012年6月新修订版)
现代神学家 [图书] 豆瓣
The Modern Theologians: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
作者: 福特 編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類別: 神學類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本書清晰而詳盡地介紹二十世紀主要的基督教神學,包括歐陸神學家及美洲神學、亞洲神學、非洲神學,又論述了福音派神學和東正教神學,並從不同角度對神學的探索,如解釋學、女性主義神學和後現代神學等……,且各部分均由該範疇之專家撰寫,為認識當代基督教神學的理想教材。
现代基督教思想(第二版,上下) [图书] 豆瓣
Modern Christian though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Vatican II
作者: [美]詹姆斯·C.利文斯顿 / James C.Livingston 译者: 何光沪 / 高师宁 译林出版社 2014 - 5
《现代基督教思想》采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概述了基督教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评介了近现代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且概述了各种批评基督教或与其对立的思想发展,评介了重要的“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思想家,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
这个篇幅增加了一倍、近2000页的增订新版,包含诸多大师圣哲的名著引文,客观而又精要、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了从理性宗教到浪漫主义,从观念主义到信仰主义,从圣经批判到自由主义,从保守主义到新托马斯主义,从历史神学到自然主义神学,从辩证神学到实存主义神学,从梵二会议到解放神学,从政治神学到过程神学,从福音派神学到诸宗教神学等等400年来各大思潮的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包括非宗教、反宗教的批评家)关于基督教的思想及其社会背景、相互关联和深远影响。
这两卷“既彻底通透,又简洁明了”的书,可以带领学生、教授和所有读者,“一起穿越”从启蒙运动直到21世纪初的思想史,全面深入地了解基督教思想如何在最严重的危机中经历了最丰富的发展。
存在的勇气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保罗·蒂利希 译者: 成穷 / 王作虹 商务印书馆 2019 - 3
《存在的勇气》成书于1952年,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挑选“勇气”来作他的论题,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出人的处境;通过对“勇气”的深入开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结构加以敞开,但这样一种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
信仰的动力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保罗·蒂利希 译者: 成穷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何为信仰?西方思想史上的回答有种种,更多的是直接把它等同于一种宗教信仰,即对神物、神灵或上帝的崇拜。而蒂利希的理解则要宽泛得多。他认为“信仰是终极关怀的状态”。“终极关怀”是蒂利希用以理解现实的一个核心概念。人生在世,关切的东西很多,既有那些制约我们生存的东西,如食物、异性、居所之类,也有精神方面的东西,如真、善、美、“神”之类。所谓“终极关怀”,也就是人这种存在者被“存在-本身”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也即信仰。
信仰远非一种简单的现象,而是涉及诸多因素的参与,蒂利希把这些因素之对立冲突、消长显隐、协调统一的情形理解为一种动力学关系。他的任务,就是要把信仰所包含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动力学关系展示出来。
《信仰的动力学》是蒂利希著作中较偏于哲学的一种。这部著作虽然体量不大,但由于从“终极关怀”的角度来定义信仰并对其所包含的复杂的动力学关系作了深入的开掘,故十分重要。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