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台】关于杜拉斯的一切

肉夹嬤

肉夹嬤 @HennZaiTennshou

6 本书   7 部电影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论杜拉斯电影与文学的互生互补

战时笔记和其他 [图书] 豆瓣
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utres textes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中信出版社 2023 - 3
★我希望在广阔的原野上向前行走,并能自由地思想。★
战争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在我的生活里,在我的记忆中,它不在属于它的位置上
童年蔓延到战争
我看战争的色调和我童年的色调是一样的
看,这就是写作开始的地方
“当我觉得它像一次被遗忘的——并不明朗的事件打搅我、困扰我的时候,
我就随着在我身上吹拂的风讲述它。”
【内容简介】
情人故事的最初版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最初版本,漫长的等待和集中营里归来的丈夫,死去的孩子,门房太太的不顺从……还有童年和母亲,永远的童年和母亲。
书的主体部分是杜拉斯在1943—1949年间写的四本笔记,尽管杜拉斯在装这四个笔记本的信封上题字“战争笔记”,但它们记述的范围超出了战争。在其中一些自传性质的叙述中杜拉斯提及了她人生中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印度支那的童年时光。还有后来一些小说的草稿,《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直布罗陀水手》《道丹太太》等,以及发表于1985年的小说《痛苦》的故事蓝本。本书还收入十篇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字,完善了作家的早年形象。那时候杜拉斯的想象世界刚刚建立起来。
笑,对着人群。说,对着人群。谈论邪恶,玩笑……这些笔记再现了一个绝对叛逆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永远愤怒,像个孩子。她“为了不遗忘”,不知疲倦地记录下无法言说的场景。
——《世界报》(关于《战时笔记和其他》)
就这样 [图书] 豆瓣
C'est tout
6.9 (8 个评分)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黄荭 中信出版社 2023 - 3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与自己自由交谈。★
★我从来没有榜样。我用顺从的方式叛逆。★
杜拉斯最后一部作品,国内首次出版。
写给生命的情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收入从1994年11月20日到1996年2月29日(杜拉斯逝世于1996年3月3日)杜拉斯重病卧床期间口述或写下的文字,由她最后的伴侣扬·安德烈亚收集整理而成。
一本日记,一封情信,一本书。口述的文字,写下的文字,一切都在召唤着情人,亦实亦虚的情人,从文字中走来的情人,与她相伴的情人,注定要离开她的情人。这是一个人一生的热望。
过去的人,说过的话,随口而出的玩笑,面对现实,哭泣。沉重的死亡就在眼前,绝望一阵阵涌来,迫近的虚空和失落让人恐惧。就这样,杜拉斯追求极致的写作和人生在这里画上句号。
这最后一本书所产生的情感来自爱与死同等的力量。
——《解放报》
死前挣扎的文学思想,也是她写过的最原始的东西……在这里,她甚至策划了她自己的毁灭,用过去和现在的恋人作为点燃的自我厌恶的篝火。
——《洛杉矶时报书评》
外面的世界 [图书] 豆瓣
Outsid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袁筱一 作家出版社 2007 - 1
《外面的世界》有的文章源于政治或社会事件,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这些文字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写的,它们构成了她的作品集的一个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面的世界》算不上是杜拉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她自己在前言里说的那样,她写了很多文章,却忘得也很快。然而她从来不会忘记自己写的书,从来不会。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缘故,她同意把三十几年间陆陆续续给报纸杂志写的文章辑成集子,出了第一本,接着又出了第二本,毕竟有了她不会忘却的书的形式。其实典型的杜拉斯作品是时下流行的“私人语言”的写作。杜拉斯不相信有除却自身之外的故事,虚构从来不存在,她说。或者可以这样说,她本身就是虚构的,有开头、结尾,有命定的快乐、悲伤和动荡。在文学史上抹去她会像抹去一个故事那么简单而不留痕迹——她知道这一点,如此才有生命与成名的局促感。她害怕“卡车”那样的旅程,永远望不到头似的。然而《外面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作品。所谓的“外”,原来就是与“内”相对而言。热衷于私人写作的杜拉斯对外面的世界一样很感兴趣。她的工作台铺得很开。媒介——尽管她扬言鄙视媒介,政治——尽管她不承认萨特或波伏瓦的那种“介入”文学,以及一切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艺术的,一切形式与非形式的,一切道德的与非道德的。
痛苦 (2017) [电影] 豆瓣
La douleur
6.4 (5 个评分) 导演: 艾玛努艾尔·芬奇 演员: 梅兰尼·蒂埃里 / 伯努瓦·马吉梅尔
其它标题: La douleur / Memoir of Pain
玛格丽特在一个尘封的柜子里发现了自己曾经写的日记,想起了自己的过去,那时等待丈夫的痛苦如潮水般袭来。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攻占法国巴黎,年轻貌美的作家玛格丽特与丈夫罗伯特·昂泰尔姆同为一个抗战组织的成员。1944年,罗伯特被警察抓走,玛格丽特随即陷入了无尽的痛苦等待中。她 多方打探消息,费尽心力地想要救出自己的丈夫。在这个过程中,意外结识抓走她丈夫的警察拉比耶。两人经常在私下见面,他真的想帮助玛格丽特吗?还是另有所图呢?随着战争的结束,被抓走的人陆续返回故乡,可玛格丽特还没有等到那个身影……
情人 (1992) [电影] 豆瓣 TMDB
L'amant
7.9 (645 个评分) 导演: 让-雅克·阿诺 演员: 珍·玛奇 / 梁家辉
其它标题: 연인 / 愛人/ラマン
1929年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简是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简便回家,母亲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收入甚少。简有两个哥哥,大哥比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负。一天简一如往常一样告别母亲乘上渡船回学校,在船上遇到一个坐黑色大轿车的阔少爷东尼。东尼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东尼喜欢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讪,两人便搭上了。简在寄宿学校里知道有的女生在外卖淫,她也想找个有钱人试试,因此很主动与东尼交谈。上岸后两人逛了西贡,还一起上馆子吃中国饭菜,东尼并用汽车送她回学校。第二天刚放学,黑色汽车就等在校门口了。 简和东尼很快就坠入爱河。东尼把简带到他的公馆,这是中国富人们常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他俩在这里幽会、洗澡、玩耍。有时晚上也不回学校,校方只好通知她的母亲,然而……
情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8) [电影] 豆瓣
This Angry Age
导演: 雷内·克莱芒 演员: 西尔瓦娜·曼加诺 / 安东尼·博金斯
其它标题: This Angry Age / The Sea Wall
根据玛格丽特·杜拉斯1950年出版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改编。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2008) [电影] 豆瓣
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6.2 (5 个评分) 导演: 潘礼德 演员: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加斯帕德·尤利尔
其它标题: 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 海堤(港)
在法属殖民地炎热夏季里的稻田堤坝又一次被雨水冲毁,母亲(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Ann Huppert 饰)的土地盐碱化严重不能种植,一家人的拮据生活这使她忧心忡忡。一日她同儿子约瑟夫(Gaspard Ulliel 饰),女儿苏珊(Astrid Berges-Frisbey 饰)到镇上的酒馆喝酒,认识了来到此地的中国人诺先生。诺先生喜欢上了美丽的苏珊,在母亲和哥哥的眼里诺先生只是一个虚情假意自私自利的资本家,苏珊因此游移不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值此政府的发布命令对村庄里的田地进行限制回收,母亲写信给总督先生希望能够获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回信却只有延长一年的答复。约瑟夫开始做起走私货物来改变生活......
本片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
广岛之恋 (1959) [电影] 豆瓣 TMDB
Hiroshima mon amour
8.0 (311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埃玛妞·丽娃 / 冈田英次
其它标题: Hiroshima mon amour / 广岛吾爱
1957年,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
印度之歌 (1975) [电影] TMDB 豆瓣
India Song
8.4 (21 个评分) 导演: 玛格丽特·杜拉斯 演员: 德菲因·塞里格 / 迈克尔·朗斯代尔
其它标题: India Song / Marguerite Duras à propos de "India Song"
影片由一个印度乡间的黎明之景缓缓展开,屏幕之后的画外音女声开始漫不经心却又温柔地讲述故事。故事围绕安妮—玛丽•史崔特(德菲因•塞里格 Delphine Seyrig 饰)和她身旁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迈克尔•理查森,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经常骚扰使馆的花园,她的几个孩子卖的卖,死的死;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状态,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射击。最后他被撤了职。而后安娜同友人到一个岛上去旅游,他也追踪而至,安娜终于也在自己纷乱的感情中不堪重负,投海自尽。 本片由74个镜头和500多句画外音构成。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导演杜拉斯坚持所有声音必须是旁白的传统。由此拍出这部“声画分离”之作。
卡车 (1977) [电影] 豆瓣 TMDB
Le camion
7.7 (19 个评分) 导演: 玛格丽特·杜拉斯 演员: 玛格丽特·杜拉斯 / 热拉尔·德帕迪约
其它标题: Le camion / 货车
由杜拉斯和影星热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两个角色坐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杜拉斯讲述着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女人搭上一辆卡车,与司机滔滔不绝地聊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谈话不时切换到卡车绕着巴黎行驶和停下来让女人搭顺风车的镜头。德帕迪约就是卡车司机,杜拉斯就是搭车的女人。对一部潜在电影的口头描述和电影可能形成的图像两者并置起来。
绿眼睛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rguerite Duras et le cinéma: les yeux verts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陆一琛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经典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激进年代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对谈欧美导演、诗人、思想家
收录家庭私藏珍贵摄影作品、片场剧照、亲笔手稿
直观立体呈现杜拉斯的生活印记与心灵世界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影评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人文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资本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生命。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爱情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时间》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美国电影人。他的工作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本书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本书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信息: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杜拉斯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劳拉·阿德莱尔 译者: 袁筱一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 1
《杜拉斯传》书中的真实远比作者本人所经历的一切更加真实。 劳拉.阿德莱尔与玛格丽特.杜拉斯交往十二年之久,该书正是这份友情和耐心追索的结果。劳拉无意于还人物一个真实面目,但是想努力澄清玛格丽特.杜拉斯给出的关于自己生活的各个版本。作者想要照亮杜拉斯生活中的黑洞,尽管这些黑洞正是杜拉斯天赋的表现:少女时代与情人的关系,二战期间及解放时的态度,她对文学及政治的热情。
创建日期: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