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书评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SeattleRead

4 本书   1 部电影  

波士顿书评介绍过的书籍

馬克思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陳宜中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4 - 05 其它标题: 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
一窺劇變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卡爾.馬克思
論析深遠影響世界的革命政治思想發展脈絡
「在耶穌之外,馬克思是20世紀最頻繁被引用的作者,沒有之一。」
1818年,一個新生命誕生於萊茵蘭的古城特里爾。這位最初立志成為詩人的男子,就是20世紀的一股巨大革命力量、影響力最為深遠的思想家之一──卡爾.馬克思。
研究偉大思想家的重磅之作
費時數年,學者陳宜中個人專著,結合政治理論與思想史研究,緊扣動盪時代背景、思潮洪流,更完整的論析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剖析其重要概念起源、演變,爬梳形塑這位偉大思想家思想的諸多因素。
馬克思如何成為馬克思
從馬克思初次嶄露頭角開始寫起,書中詳細闡述青年黑格爾派為何是其思想的重要參照,論其與時代思潮與思想家,諸如:青年黑格爾派、自由主義、共和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諸如鮑威爾、費爾巴哈、恩格斯等人錯綜交纏的思維碰撞、相互作用,並明晰梳理馬克思重要的無產階級革命論,如何在1843-1844年之間產生?「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內涵為何?「唯物史觀」從何而來?他如何在1844年轉向共產╱社會主義,又為何於1848年德國革命時力主締建民主共和國?革命失敗後,他怎樣轉投入政治經濟學批判、積極介入國際工人協會運作?從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乃至馬克思晚期的革命思想變化,及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本書提出一套別開生面的整合性分析。
20世紀之最
說到20世紀最被廣泛傳播的思想家,馬克思當之無愧。他的思想在德國社民黨、蘇共、中共等政治力的強力推送下,或產生截然不同的涵義,或扭曲變形,甚至被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推上教主或門神的高位,但實際探究,會發現這些高度政治化的刻板印象多是「後真相」或「另類事實」。本書試圖撥開籠罩馬克思的迷霧,還其本來面目,並探詢其在多個世代之中為何影響力與魅力始終不墜。
▍本書特色
★看劇變中的大時代、狂暴搖擺的歐洲政治思潮,如何影響、催生、培育出馬克思。
★清楚論析《資本論》關鍵概念、無產階級革命的源起。
★了解大思想家的思想起源、演變脈絡。
好評推薦
馬克思的傳記何其多,但不值一哂者也何其多。《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是陳宜中教授十年磨一劍之作,必將技驚四座,為往者總結、為來者定調。本書在歷史與理論之間遊走,既有考掘文本的細密工夫,亦有將文本脈絡化的恢弘視野。洋洋數十萬言,讓一個鮮活的馬克思形象躍然紙上:既反資本專制,也反官僚專制。人類解放的出路,在於既超越資本主義的專擅,又超越黨國官僚的蠻橫。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展讀此書,不禁回憶起我們那一輩在1980年代解嚴前後,尋覓馬克思主義中英文讀物,開讀書會徹夜研讀的素樸理想主義的初心。本書是一部現代思想巨擘的理念形成史,也是一部社會主義思想史。其動機根據自序,是為了還原馬克思概念之真面目,以凸顯日後被蘇共(列寧、史達林)和中共(毛澤東)刻意混淆和誤用竄改來支持他們的獨裁專制。因此,本書也是解毒之作。我個人非常佩服宜中的知識考古功夫,他掌握了馬克思思想變動的每個轉折點,處處展現細膩而深刻的理解。相信假以時日,當《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被更多專家閱讀評論之後,它將成為華語世界研究馬克思的經典著作。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克思寫下《共產黨宣言》時,不過是一個30歲左右的「小毛孩」。在他影響世界之前,他的政治觀念如何形成?這是一個何其艱難卻又值得反覆追問的話題,作者知難而上的勇氣令人感佩。閱讀文稿,我印象最深之處有二:一是宜中的公正之心──在對馬克思同情性理解的同時,不文過,不飾非;二是他在豐厚文本與流變歷史之間綿密穿插的能力。由此我們得以重見馬克思的政治思想旅途。至於馬克思不斷被誤解的歷史命運,究竟是政治家們的機會主義,抑或是其思想邏輯的必然,只能由讀者們去斟酌思考了。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馬克思主義最吸引人之處不是其綜整人類歷史的科學性,而是批判現實的價值性。本書藉著爬梳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史,把其價值性的核心發掘出來,那就是反專制、反壓迫。年輕的馬克思用共和主義來反對政治的專制與壓迫,成熟的馬克思用共產主義來反對資本的專制與壓迫。然而這個反專制的核心,卻和後來以馬克思之名建立的共產黨專政體制完全對立。本書執簡御繁,用極其流暢的敘事講述馬克思政治思想的發展,一氣呵成,又直指馬克思核心價值與以他為名的黨國體系之間的悖論,令人擊節歎賞。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馬克思以其對歷史的見解,在論著中充分體現他對現代社會的反省。他的思想也體現了觀念足以改變歷史的力量。陳宜中教授是中文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權威,他的鉅著精闢地分析了馬克思的思想與生平,是政治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人陸游有詩說,「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似乎馬克思的現代命運也是如此。儘管後世以他名字命名的「主義」到處流行,但眾說紛紜,一百多年裡,他的思想化身萬千,也許已經離他本意甚遠。陳宜中這本書試圖把凱撒的歸凱撒,把上帝的歸上帝,但剝離附會和直探本源,又是何等艱難的工作!
──葛兆光|復旦大學教授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何其亮 译者: 萬芷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4 - 6 其它标题: 人民的西湖
以风景和古迹闻名的杭州西湖,千百年来历经多番变迁,共和国初期的大规模改造工程更是前所未有。西湖疏浚、植树造林、建造花港观鱼公园、养猪及平坟运动—这一系列「宣传-运动」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人民的西湖」。这项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事业,映照著人类规划与自然界应对之间的互动与纠缠。

谁在决定西湖的过去与未来?作者强调,人类之外,湖水、淤泥、微生物、公园、树木、害虫、猪、坟墓等亦扮演重要角色。本书以「非人类研究」的思路,剖析各种非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如何参与、影响或阻挠了西湖的改造,揭示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之下历史的复杂性。

-----------------------------------------------------------------------------------------------------------------------------

本书是一本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的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西湖的一系列变迁,来观察政治决策与环境的关系、景观的重塑、新政权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对于关注人民共和国初期历史的学者和学生,这是一本重要的必读书。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以政治生态学的观点,描述毛泽东时代的环境政策、地理规划和环境工程,探讨在生物圈、自然景观和人性本质等题目上,人类对「自然」的观念和实践如何复杂多变,描绘了政治生态学的方案及其败笔。本书为审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王斑(史丹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比较文学系教授)

读罢《人民的西湖》,不由得想起宋人杨万里那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如果说今日海内外方兴未艾的中国环境史研究犹如六月西湖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本书则给人一种「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象。其以「非目的性的能动性」为线索编织而成的、由人类与非人类角色交互缠绕共同上演的新西湖史,当为新时代中国历史书写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新路径。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自然」常被视为人类行动以下的惰性或被动对象,或人类事件发生的平台,这种情况在跨学科中国研究领域尤其突出。《人民的西湖》建立了一个简.贝内特(Jane Bennett)称为非人类「分配能动性」的框架,以此探讨毛泽东时代的杭州西湖如何透过一系列「宣传-运动」项目,在反覆无常与矛盾之中被改造。

—蒂姆.奥克斯( Tim Oakes,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地理系教授)
1776 (1972) [电影] 豆瓣
7.6 (5 个评分) 导演: 彼得·H·亨特 演员: 威廉·丹尼尔斯 / 霍华德·达·席尔瓦
时值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刚刚开始,国会一片混乱。约翰·亚当斯作为激进的政治家是国会的活跃分子,他积极地提出取得殖民地独立,建立美利坚联合国,并获得同是国会议员的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支持。提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近一半的国会议员的反对,尤其是以特拉华为首的一些顽固的保守主义者坚持认为,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的庇护下是最好的选择。而此时,英军已攻占纽约,与对方作战的华盛顿将军从前线带来的如供给不足、士兵气势不佳等坏消息,更给了他们足够的理由,反对美国独立。
亚当斯因其犀利的个性在国会被受争议,几经考虑,他决定让好友查德·李把议案正式提交给国会,并由富兰克林等人支持,希望能过得到讨论。但提议当天,查德·李德迟迟不来和其他国会议员的讽刺让亚当斯焦急万分,最后,他决定抱着最坏的打算自己提出议案。关键时刻,姗姗来迟的查德·李赶到,提出美国独立的议案。但同意和不同意各占一半让场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还好,酒醉出去的霍克金斯重新回到国会,处于微醺状态的他迷迷糊糊中投给了亚当斯一方一票,提议总算被正式提上了日程,予以讨论。
美国独立的议案进展缓慢,又陷入了一半同意一半反对的局面。为了打破僵局,亚当斯深刻地觉得应该起草一份独立宣言。而这个重任就自然落到了文笔出色的杰斐逊的手中,但此时,杰斐逊急于回家见妻子,哪里有心思起草独立宣言,一个礼拜过去了,独立宣言连个影子都没有。焦急万分的亚当斯灵机一动,把远在故乡的杰斐逊的妻子接来,这样,一篇洋洋洒洒的独立宣言才由此诞生。要通过美国独立的议案,可谓困难重重,但即使有再大的阻碍,也决不放弃。亚当斯等人几经奔波,终于,通过了该法案。
不明白:為什麼中國走到了這裡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不明白播客 飛地工作室 2024 - 7


  當下中國最有趣的談話都是在私下進行的。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希望以播客的形式,把這些有趣的對話分享給世界各地的人。2022年5月,新冠疫情的上海封城期間,袁莉以個人名義發起了「不明白播客」。
 
  她說,取名「不明白」,是因為在中國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和朋友們做節目,則是想在這個黑暗、混亂的時代發出一點光亮和溫度,緩解政治抑鬱。
 
  「讓自己變得勇敢,而不是盼著一個勇敢的人出現。」
 
  「不明白播客」持續訪問重量級學者、研究者、新聞事件當事人、企業家、以及背景各異的普通人,關注中國經濟、極權體制、個人自由等議題。開播以來,不明白播客已成為外界瞭解當代中國政治及社會的重要資訊來源,和聽眾之間的連接橋樑。
  
  開播兩週年之際,「不明白播客」決定從近百期節目中精選篇章,集結成書,《不明白——為什麼中國走到了這裡》一書,將為讀者解碼中國的黨國體制、經濟困局,並看見當下在中國生活的普通人、以及希望以行動改變現狀的抗爭者的故事。
 
  深度訪談,回應這時代的「不明白」
  不明白,是因為在這個魔幻的國度,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
 
  兩年來,作為中國高壓政治下難得的討論空間,「不明白播客」不斷展開深入訪談,訪問對象有擅於解析政治局勢的專家學者,有在經濟泥淖中掙扎求存的工人,也有走在前線的抗爭者們。「讓中國人聽到彼此真實的聲音、真誠的思考和尖銳的分析。」
 
  本書精選出15篇重磅訪談,傳遞當代中國的真實疑問與聲音。
 
  黨國體制
  個人意志操控全黨,獨裁體制如何煉成 
  詳解中共的政治邏輯和國家監控體系演變 
  過去十年,中國意識形態領域如何劇變
 
  經濟危巢
  中國的房地產業為什麼會出現嚴重問題 
  通貨緊縮下的中國,會走蘇聯的老路嗎
  持續的經濟蕭條及失業會導致體制崩潰嗎
 
  黑夜中的聲音
  從致富到返貧的企業家、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和在蕭條中掙扎的農民工。被判刑七年的網路傳奇人物「編程隨想」和他的妻子貝震穎,走上街頭的「白紙運動」抗爭者,以一己之力挑戰中國防火長城的「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他們是誰?為什麼有勇氣反抗?
  黑夜的盡頭在哪裡?
 
本書特色
 
  疫情上海封城期間,《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陷入了政治抑鬱,每天邊刷手機邊流淚。「我想要做點什麼,能夠和中文世界的人直接溝通,也藉此擺脫深深的無力感。」
 
  她做了「不明白播客」,試圖回答:為什麼中國走到了這裡?本書從不明白百期訪談中精選出15篇,深度解碼中國的黨國體制、經濟困局,普通人的愛與苦,抗爭與希望。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