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购

曰..曰

曰..曰 @chenshaolung

43 本书  

买过了的

紫式部日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紫式部 / 和泉式部 译者: 施旻 / 张龙妹 重庆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为天狗文库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紫式部日记》《十六夜日记》《恨中录》)之一。
该作品《紫式部日记》囊括平安时代宫廷女性经典日记文学作品《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更级日记》《赞岐典侍日记》。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继承之前吸收中华文化的飞鸟·奈良时代之后,逐渐形成自身文化与审美情趣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宫廷贵族施行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女性,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内心丰富,笔触细腻。自她们的笔下,诞生了以女性文字(假名体)书写的,堪称日本女性文学之滥觞的宫廷日记文学。
这些文学作品,多以宫廷生活为主要题材。有的描绘了典雅的宫廷生活,有的讲述了与上自天皇下至朝廷官员的、或是风雅或是苦涩的恋爱经历。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作者强烈的、不受传统纲常约束的自我意识,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对于自身处境及命运的思考。作品中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尤其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即使是与当代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其强烈的自省、对作者内在精神的充分反映、充满文学性的记述性描写,直接启发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传统。
《蜻蛉日记》作为平安朝女性日记文学的开山之作,继承了《土佐日记》开创的以假名日记记录私人生活的手法。嫉妒、不安、焦虑、忧愁——作者藤原道纲母对于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大胆剖白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作者才貌出众,无奈丈夫却频频与情人往来,渐渐疏远自己。她在日记里回顾了自己与摄关家的贵公子藤原兼家之间近二十一年的婚姻生活。将对丈夫的愤怒、嫉恨、绝望能情绪记下,并且抒发了对自身无常命运的感叹,对道纲的母爱和对佛教的倾倒。日记建立在她对往日的回忆上,创作时的视角与感受左右了整部日记的情感基调。尽管她在作品的开头即宣称要书写真实人生,但日记还是蒙上了几分虚构的色彩。
此外,作为平安朝著名女歌人之一,道纲母在日记中留下了许多出色的和歌作品。而对于自然景物等的生动描写,也展现了她不俗的散文功力。作为女流日记的先河,作品对以源氏物语为首的多数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被推崇为对自身心情和经验客观自叙文学的先锋之作。
《紫式部日记》秉承宫廷仕女日记的传统,为主家立言,主要记述紫式部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时的宫廷生活、所见所闻,如宫仪庆典、宫中女官的容貌、才华和性格等。另一方面,也延续了女性假名日记观照自我、审视个体生命意义的特点。
紫式部自幼熟悉汉文,遍读中国典籍,对白居易十分推崇。在古代日本女子散文中,从笔致的婉转多趣,从极为独特的表达能力上看,少有出其右者。紫式部学养深厚,视野开阔,具有非凡的文学想象力与文字驾驭能力。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心思细腻、思想深刻的敏感女性。在日记中,她不时将心中的惶惑、不安、忧虑诉诸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她于藤原氏的盛世繁华中保持清醒、省察自我的冷峻目光。
《和泉式部日记》是平安朝女性日记文学中风格别具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记载了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之间的爱情。作品兼具日记文学注重内省、物语文学注重虚构的双重特点。作者和泉式部是平安朝富有个性的一位女歌人,才思敏捷,歌风奔放。在这部日记中,精彩的和歌赠答与优美的散文叙述相辅相成,字里行间洋溢着女性沉醉于恋爱之中的炽热情感,将女性在情感左右之下,心思摇曳、患得患失的真实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更级日记》的作者孝标女在私家集及游记等素材的基础上,于晚年孤独中,用文字回顾了她自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人生岁月。孝标女极具文艺气质,自小喜爱物语,一生渴望“梦想照进现实”,却终究未能如愿。少女时代受《源氏物语》 影响,满脑子梦想着终有一天白马王子会来迎接自己,可现实上,丈夫是个普通的地方官,唯一的恋情也难偿所愿。所幸,作者在婚后逐渐理解男人真正的价值,不在於容貌与经济能力,也不在於门第与地位,而在於是否勤奋工作与体贴妻子。《更级日记》可说是千年前的平凡主妇所写的平凡幸福作品。
日记不单纯局限在个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叙述上,内容由少女时期跟随父亲从地方回到京都的途中见闻、与家人在京都的居家生活、入宫出仕期间的所闻所感、寺庙礼佛参拜散记、晚年记录等多个部分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明快的烂漫色彩。作品中抒情与叙述交织,文笔十分清新。
《赞岐典侍日记》的作者藤原长子既是宫廷女官典侍,又是堀川天皇的情人。在作品中,她详实地记录了堀川天皇病重、临终的场景,以及堀川天皇过世之后,她奉命侍奉年幼的鸟羽天皇,却依然对堀川天皇念念不忘的绵绵情意。藤原长子将自己与天皇共处的日日夜夜视为生命的唯一价值,在笔下塑造出了一个尽管身染重病却依然温柔待人、懂情趣知冷暖的天皇形象,用自己的书写为天皇献上了一首萦绕不止的安魂曲。这种近乎执拗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放大了作者与天皇共处的那段特殊时光的长度,凸显出她与其他宫廷女官的不同分量,成为她自身生命历程的重要印证。
茶经校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陆羽 撰 / 沈冬梅 校注 中华书局 2021 - 4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茶经》成书于8世纪中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篇。上卷《一之源》介绍茶之本源、植物性状,名字称谓,种茶方式等;《二之具》叙述采茶制茶的用具尺寸、质地与用法;《三之造》论说采制茶叶的适宜季节、时间、天气情况,以及对原料茶叶的选择、制茶的工序、成品茶叶的品鉴。卷中《四之器》记录煮茶、饮茶的二十四组、三十种器具。卷下《五之煮》介绍煮茶程式和注意事项;《六之饮》强调茶饮的历史意义和奥妙;《七之事》详列历史人物茶事,以及茶相关文献记载;《八之出》列举当时全国各地茶叶产地和品质高下;《九之略》列举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制茶、饮茶用具;《十之图》主张要把《茶经》用绢素书写张挂,以便烂熟于心。《茶经校注》是著名茶文化研究专家沈冬梅教授对《茶经》进行系统校勘、考证和注释的古籍整理作品,是茶文化研究的基础文献。
民族的神话 [图书] 豆瓣
The Myth of Nations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吕昭 / 杨光 2022 - 2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形象与象征 [图书] 豆瓣
Images et symboles
作者: [罗马尼亚]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沈珂 2022 - 4
【内容介绍】
象征性思维一直与人类共存:它先于语言和话语理性而存在。形象、象征、神话,这些并不是人们精神现象中随性的产物,它们的出现回应了某种精神需求,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即揭示人类存在过程中最隐秘的思想方式。因此,对它们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渺小的人类,了解尚未向客观历史条件 妥协的人类。
【名人评价及推荐】
整个宇宙的精神生活,从石器时代的神话制造者和巫师,到现代宇宙的世俗化行为,都是他(伊利亚德)的教区。——《纽约时报书评》
相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采与诗意,因为此书的作者首先而且始终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乔治·杜梅吉尔
本书描述并分析了那些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符号,这些符号在许多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许多层面上统治着东西方的神话思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汉书五行志校疏 [图书] 豆瓣
作者: 梅军 校疏 2022 - 1
汉书》原本100卷,今本分为120卷,其中《五行志》有5卷,为“十志”中篇幅最大的一志。所谓“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不同的自然元素。班固受到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五种自然元素之间,因相生相克产生各类自然现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可以获知政治制度、国家管理等方面之得失。班固自述其创作意图,在于通过揭示天人之道,梳理古今兴衰,用作治理国家的借鉴。
此次推出的《汉书五行志校疏》,延续了原志的分卷思路,并将颜师古注作为底本一部分予以吸收,所据底本为《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递修本,校本有南宋建安刘元起家塾刻本等,除对《五行志》和颜师古注予以校勘外,还吸收了前贤重要的研究成果,对原书中不易理解的地方做了注释。
马王堆帛书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松长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大批西汉帛书。这批帛书不仅数量多达10多万字,50余种文献,且在形制上第一次向世人形象地展示了古代文献类帛书的原始面目。 本书是对马王堆帛书全面系统的研究专著,举凡形制、性质、分类、帛图、书法艺术及其中的《易传》、《刑德》、《阴阳五行》等,均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释读、考证、辨析和探讨,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史、书籍史、国学及古籍整理诸领域研究均有重要的贡献。
鲁迅全集(2005最新修订版) [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豆瓣
9.4 (17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译者: 有2012年第4次印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1 其它标题: 鲁迅全集(第一卷)
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 修
为历史而战 [图书] 豆瓣
Combats pour l'histoire
作者: (法) 吕西安·费弗尔 译者: 高煜 译林出版社 2022 - 6
本书是由吕西安·费弗尔从1906到1952年间写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阐述了他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整体观点和杰出洞见。在前33篇文章中,他对史学性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颇具创新意义;后11篇文章则忆述了30年间,11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生平,借此强调了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的重要性。
水村图索隐 [图书] 豆瓣
作者: 个厂 2022 - 6
【编辑推荐】
本书装帧设计为16开,成品尺寸170*250,四色精装带护封。全书文献扎实,考据严谨,引用规范,通篇读来,古文底蕴扑面而来。同时文中涉及较多珍贵字画、印章,兼具考证与鉴赏趣味。
中国绘画史上的热门题材之一——“水村”
中国绘画史上有很多题材,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代画家笔下,那些寄寓了士大夫精神追求的生活意境——如王摩诘之“辋川”、赵千里之“桃源”、董北苑之“潇湘”、黄子久之“山居”等——尤受青睐,摹之仿之者,代不乏人。
本书所涉之“水村”在汾湖,位于今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交界处,传说是吴、越之界河,到宋元时代,汾湖已经成为江南名胜,文人墨客,吟咏徜徉,往来不绝。
赵孟頫心中的“桃花源”
《水村图》所绘,无疑正是赵孟頫心中的“桃花源”——江南水乡山村之平远风景。沙洲低峦,远汀断渚,疏林野树,平远幽深,水致细密,渔舟唱晚,意外造境,苍翠空灵。此图折射出元初山水画的新面貌,即改变了以往描画名山大川、高石巨窠之成例,转而侧重于对田园风光、隐逸生活之摹绘。用笔多取披麻皴,淡墨点苔,枯笔横扫,景致萧疏淡远,线条流畅清晰,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旷远而超脱。
《水村图》的情境,本亦是赵孟頫心中所追求之恬淡、平静、诗意之理想生活。纵有功名心,不忘林泉志,中国古代文人总是在功名与林泉之间徘徊。而林泉若一时不能实现,则出现所谓的乌有园、湄隐 园、将就园、无是园、意园等,皆仅可于纸上得之矣。于是乎,诗、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深厚的文化寓意。
谁绘“水村第一图”
赵孟頫之《水村图》虽是最有名的,但却不是首绘。那么,是谁绘了“水村第一图”?且听作者徐徐道来。
对赵孟頫《水村图》七次揭裱重装的“大胆假设”
对于入藏的书画,今人重原装旧裱,但在古人而言,可能更喜欢按照自己的品味,揭裱重装。在这个过程中,或变换题咏位置,甚或将题咏移到别卷,或从别卷移来题咏,都属于正常之现象。而某些题咏较多的长卷,若经画贾之手,尤多此厄,所谓画赝跋真,或画真跋赝者,大皆类此。
本书经对赵孟頫《水村图》一卷揭裱重装之“小心求证”,于古代法书名绘之流传,多一种欣赏之角度。
后世之临、摹、仿
自从赵孟頫为隐居在汾湖的钱重鼎绘了《水村图》(今藏故宫博物院),自元至清初三百年,流传有序,名家题跋,累累可见,士林目为重宝;而此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收归秘府,自此民间难睹,遂起重画之举。其时嘉兴画家李含渼为嘉善举人魏坤所绘之《水村图》,因得朱彝尊、王士禛等文坛领袖为之揄扬,亦为士林所重。赵孟頫《水村图》在《石渠宝笈》里署为“上等列一”,董其昌谓“此卷为子昂得意笔”,后来沈周、文徵明、文嘉、董其昌、王时敏、禹之鼎、王翚、恽寿平、王荦、李世倬等都有临摹之本,足见其影响之大。除李含渼之外,还有徐釚、郭麐、许铨、周斌等先后继起之作,形成了一个跨度数百年的历史长卷。
【内容简介】
本书以士林目为重宝的赵孟頫《水村图》为引子切入。赵孟頫《水村图》是赵孟頫为隐居在汾湖的钱重鼎所绘,自元至清初三百年,流传有序,名家题跋,累累可见,是国宝级的中国名画,因而后世迭有以此为母题和蓝本的摹、临、仿作。本书所探讨的《水村图》,即是以包括赵孟頫《水村图》在内的以汾湖水村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其形式为手卷,同时对历代之摹本(形制不一)也稍作介绍,但不计幅数。
本书开篇沿着谁绘“水村第一图”的疑问展开,通过对赵孟頫《水村图》创造背景之考察、历史递藏之钩索、揭裱重装之探求、后世影响之梳理,比勘文献与画本,解读题诗与题咏,发现问题,追踪线索,寻求思路,并探讨“水村”这一绘画主题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美学思想。同时将赵孟頫与李含渼《水村图》的款识与题诗作为附录,列在全书之末,以供读者参考。
教授“二次立法”:《申命记》与里昂地区的查理曼改革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 - 5
本书以巴黎国家图书馆馆藏编号NAL 1740的早期中古圣经抄本中以加洛林小字誊抄在旧约《申命记》经文的页边与行间的不具名注释(作者将之简称为“里昂注释”)为核心研究对象,综合文献学、教会史、教育史和地方史的研究路径,探讨在加洛林第二代君主查理曼的统治时期里昂地区的教会改革、文化复兴、教士教育等议题。本书对至今鲜有学者关注的“里昂注释”的现有版本进行了勘订和修正;结合内部与外部证据,首次对“里昂注释”进行了精准的断代(公元810年前后)和文本成书的语境分析;首次梳理了《申命记》的早期注疏史;首次对公元800年前后的里昂教会改革进行了穷尽史料的研究,并论证了“里昂注释”为何应当被视为这次改革运动的产物,以及如何服务于改革。
中国的蔬菜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平真 2022 - 4
详细实用又趣味盎然的蔬菜图文小百科
全面收录276种中国蔬菜,精心手绘181幅蔬菜科普图
科普蔬菜知识,述说蔬菜趣事,解读蔬菜文化,探寻蔬菜渊源
体例科学,旁征博引,有颜有味
▎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佳膳蔬为先,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长情的陪伴。我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蔬菜文化,并与酒文化、茶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蔬菜名称解读为切入点,详解二百七十余种中国蔬菜,并配以精美手绘科普图。全书分为“综述”和“各论”,“综述”概述我国蔬菜名称构成、命名缘由及构词手段等,“各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供应现状、名称由来、命名因素、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本书视角独特,条理清晰,行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
▎ 编辑推荐
◎收罗广博,内容详细,蔬菜文化一本通
本书由从事蔬菜、副食工作数十年的资深蔬菜研究学者张平真先生撰写,将276种中国蔬菜分作18大类目进行系统阐释,提及各种蔬菜称谓逾5000个,基本包括了我国现有主要蔬菜的实体及称谓。全书对中国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栽培历史、名称由来、构词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识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科普及文化解读,书后附有《中国蔬菜正名、别称通览》《蔬菜拉丁文学名总汇》等,堪称“蔬菜文化一本通”。
◎旁征博引,详实考据,蔬菜趣事在其中
本书是一部读来饶有兴味的蔬菜典故趣事集。作者广览史料,旁征博引,详实考据,挖掘蔬菜小故事。菠菜的家乡在哪里?竹笋的别名“玉板”从何而来?苏武牧羊饥饿时吞掉的“毡”实际上是哪种蔬菜?爱吃白菜还为它写诗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时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时”长出的蒌蒿怎么做最好吃?你不知道的蔬菜小故事尽在其中。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蔬菜知识讲解透
作者行文平实质朴、叙述条理清晰,讲解深入浅出,用语简明扼要,内容浅显有趣,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消遣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原创手绘,图文并茂,蔬菜大观眼底收
全书特请资深插画师精心手绘原创蔬菜线描科普图。精准刻画,细节清晰,易于辨识,图文并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直观感受蔬菜形态的美感和趣味,开拓蔬菜和园艺知识的新领域。全书平装锁线,便利平翻,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特别制作蔬菜主题精美全彩衬页附于全书首尾,三种版本随机发送,惊喜满满。
抄工与学者 [图书] 豆瓣
Scribes and Scholars: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作者: 【英】雷诺兹(L. D. Reynolds) / 【英】威尔逊( N. G. Wilson ) 译者: 苏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图书] 豆瓣
Saint François d'Assise
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 译者: 栾颖新 2022 - 6
“在他身上既能看见诗意,也能看见真相。”
年鉴学派巨擘雅克·勒高夫“反传记”力作
简体中文首译
知名学者彭小瑜、周莽、李文丹推荐
“我们对于新时代有着种种疑问,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在本书中听到方济各和他的兄弟们的言语和行动所产生的回响。”——雅克·勒高夫
-----------------------------------------------------
方济各(Francesco d’Assisi,1181/1182—1226)是从12世纪转向到13世纪的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人物。他推动了当时的宗教、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中世纪的诞生。方济各将朴素与威望、谦卑与积极、平凡的身体与非凡的影响力结合起来,满足了同时代大部分人的期望。他在城市中活动,给城市带来了和平,而非内部的纷争。他坚持“以贫为乐”,主张利用金融和市场进行慈善事业。他还呼吁平等,给妇女和儿童以应有的地位。方济各比任何人都更能激发历史学家的研究欲望,也使他在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典范人物。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关于方济各的一部力作。虽然书名只涉及方济各,这本书讨论的却不仅仅是方济各,而是从12世纪到13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的状况的缩影。此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
这本书可以算是历史学专著,也可以算是大众读物,它介于两者之间。勒高夫的引导式写法有助于读者在读罢此书之后真正地收获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知识,也如勒高夫所言,贫困是人类社会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方济各的精神和言行或许对我们仍有启发。
战国秦代的乡里组织与地方社会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本书以战国秦代地方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近半个世纪来公布的简牍、陶文、青铜器铭文等地下出土文献为主要史料,结合古代传世文献,以“二重证据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注重古文字的辨析与考释,探讨出土文献所见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乡里组织结构,乡里职官、行政,乡民义务,社会秩序,乡里生活形态等问题,尝试勾勒国家和民众多重视野下,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不同面貌,反映由战国到秦代、由分封制向郡县制演进背景下地方社会的变迁。本书利用出土文献资料,考察战国秦代地方组织的渊源和性质,地方吏员的职能,以及地方社会的秩序与乡俗,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与变化有更多的认识。
林沄文集 古史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该书稿收录林沄先生已发表论文23篇,另附有《我的学术道路》和《明辨慎思 博学笃志——林沄先生访谈录》两篇小传。部分篇章从甲骨文、金文,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器用制度、家族、国家形态等问题;部分篇章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讨论了戎狄、貊、夫余等载于史册的边疆族群问题,讨论问题深刻而细致,体现了林沄先生的学、才、识。
林沄文集 考古学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林沄文集·考古学卷》收录林沄先生已发表论文55篇,提出中国北方青铜器始于夏代、欧亚草原青铜文化起源上的旋涡理论、戎狄非胡论等创新观点,对东北系青铜短剑的类型学序列及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族属方面也多有独到见解。
林沄文集 文字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林沄文集文字卷》共收录了林沄先生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文章39篇,最早的写于1963年,最晚的写于2018年,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林先生治学严谨,所研究的对象也涉及古文字的方方面面:如《说王》、《豊丰辨》、《说戚我》、《说干盾》等,可谓字词考释方面的经典之作,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可视为定论;《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甲骨断代商榷》、《无名组卜辞名称纠误》、《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在断代研究中仍可发挥作用》,是关于甲骨断代一些核心问题的讨论,对甲骨断代学影响深远;而《古文字转注举例》、《关于甲骨文“字素”和“字缀”的一些问题》,则是关于汉字理论一些问题的思考。总之,该书既有整体宏观的学科讨论,又有细致深入的字词考释,是质量上乘的学术论著。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图书] 豆瓣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
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译者: 高建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
帝国的政治体系 [图书] 豆瓣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作者: S.N.艾森斯塔德 译者: 沈原 张旅平 译 / 张博伦 校 2021 - 10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