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相关

Quando

Quando @resaxe

24 本书  

感兴趣的作者之一。

布拉格精神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凡.克里瑪 / 景黎明、景凱旋譯 時報文化 2003 - 1
卡夫卡,他以微小卻不容撼動的方式提出對生活荒謬的凝視,骨子裡認真執著、表面上幽默以對;表面上絕望無力、精神底蘊卻堅持反抗。
這樣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世紀以來的布拉格。當代捷克最知名的文學家伊凡克里瑪以散文寫就的《布拉格精神》便是帶領讀者去滋味這個城市歷史所生成的特有精神,一部深入城市靈魂的文集。大陸異議分子劉曉波推崇此書「讓人謙卑、莊重、如在刀鋒上行走」。
全書最後一篇〈刀劍逼近:卡夫卡的靈感泉源〉不但是介紹卡夫卡的極品、更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附帶一提,克里瑪在當年蘇軍鎮壓布拉格時堅持不走,真正布拉格精神於焉彰顯。市民無不推崇其(而非昆德拉)為真正代表布拉格的作家。
書評
書中從評論寫到歷史的文字……最傑出的散文。其中〈刀劍在逼近〉一文檢視了卡夫卡的作品及生命,相當精湛,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愛爾蘭時報》
冷靜、輕描淡寫中,充滿敏銳。——《周日時報》
伊凡.克里瑪是位擁有巨大力量、原創性的作家。在政治壓迫和精神壓抑下,他的作品依然能夠點石成金。——Patrick McGrath《紐約時報》
克里瑪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在他的國家捷克解禁,是東歐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與哈維爾、孔拉德(G.Konrad)、哈拉茲梯 (M.Haraszti)等人齊名。——Greg Burkman Bookist
漫长的星期六 [图书] 豆瓣
A Long Saturday: Conversation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 秦三澍 / 王子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
人文主义最后的大师 乔治·斯坦纳的一生总结
——“下一次我会更好地失败”
今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本雅明文选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 马海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献给尤拉.科恩/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诗歌/小说/新闻:超现实主义(1929)--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卡尔.克劳斯(1930-1931)/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语言/翻译/叙事: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翻译者的任务(1921)/讲故事的人(1936)--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什么是史诗剧(1939)
三、律法/文化/历史:暴力的批判(1921)/单向街(1928)/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西西弗神话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2 (110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误入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叶廷芳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6
《误入世界:卡夫卡悖廖论集》作者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说:“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要想理解荒谬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悖谬手法。”
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和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 2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以及小说作者对人类之爱的无限渴望。我认定作者是一位深怀温柔之心的人。后来,近十年前,我在《超越此岸的存在》一文中还专门谈到,虽然卡夫卡的世界是地狱一般黑暗,但人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最终还是至深的人类之爱。后来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卡夫卡自己的看法十分一致。他在某处写道:"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卡夫卡,这位"二十世纪上半叶无名的骑士爱情歌手",他的歌正是来自地狱的天使的歌,是骨子里温柔的歌。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需要指出:其一,要把卡夫卡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地狱之歌感受为温柔的天使之歌,显然需要一种特别的"接受美学"。关于这一层面,我不打算多作讨论,因为它太复杂;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美学"问题,无法通过讨论来解决;我只是认定卡夫卡之歌是彻骨地温柔,并名而正之。
其二,当我们感受和领悟卡夫卡天使般的温柔之歌时,不要忘记了它来自地狱的最深处。关于这第二点请允许我略作表达。
就卡夫卡而言,"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复杂。那或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阴森可怖的地下室;或许是令他恐惧和颤栗的父亲(包括他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温暖的家庭);或许是他(以及我们)身外这个充满欲望和缺憾的物质时代;或许是他自己那空虚得宛如子虚乌有、却又充足和复杂得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世界;……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几者兼而有之。对于我来说,探讨卡夫卡之"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重要,因为我认为,只有深知卡夫卡的"地狱"之叵测和黑暗,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和领悟他那爱与生命之歌的温柔。
卡夫卡及其他 [图书] 豆瓣
作者: 叶廷芳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卡夫卡及其他:叶廷芳德语文学散论》内容简介:这是作者20多年来从事卡夫卡及德语文学研究的精品结集。分为四大主题,分别为卡夫卡论、德语现代派文学、德国现代戏剧和德国三大诗人等研究的专论。作者学力深厚,文字极富感染力,其对德语文学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无出其右。有些文章虽写作较早,但整体上仍不失磅礴气势。
靈魂的城堡 [图书] 豆瓣
作者: 殘雪 邊城出版社 2005 - 1
在《靈魂的城堡》一書中,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的殘雪,發揮她敏銳的感知力,為卡夫卡的《美國》、《審判》、《城堡》和其他重要短篇作品,賦予更接近人性本質的解讀。殘雪的三十二篇描述和詮釋分析,展現她文句簡潔和思路清晰的特質,讀來不似旁觀角度的評論,反而更像一場站在卡夫卡文本舞台上的表演,透過一個個藝術的幽靈分身,將卡夫卡的故事串成心靈的精神旅程。
殘雪對卡夫卡的理解,與過往西方作家關於卡夫卡的陳述迥然不同,隱隱展現了一種「真正的讀者」的可能性,將令喜愛卡夫卡的讀者細細回味。
卡夫卡的钟摆 [图书] 豆瓣
作者: 格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格非与经典作家的对话,构成了钟摆的运动。托尔斯泰、福楼拜、卡夫卡、马尔克斯是钟摆起步的那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的开始回旋的这一端,而格非则是钟摆开始回旋的这一端。钟摆在黑暗中的运行昭示了小说家存在的尘世背景、写作的困难以及在各种可能性之间的艰辛探索。
什么是哲学 [图书]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 菲力克斯·迦塔利 译者: 张祖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 7
德勒兹一生中与迦塔利合写过多部作品,《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和《什么是哲学》是其中的两部。
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夫卡喜欢用一种称为“弱势”的文学术语,从语言、政治和群体上定义自己,同时又指出,弱势文学是大文学中彻底革命的元素。
在《什么是哲学?》中,作者指出:哲学作为创造概念的活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概念的创造性本质,什么是随之相生的纯粹的内在性、内在平面和概念性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一点,哲学区别于科学和逻辑。
目 录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第一章 内容和表达
低垂的头和抬起的头——照片和音响
第二章 夸大的俄狄浦斯情结
双重超越:社会三角,动物之变
第三章 什么是弱势文学
语言行为——政治因素——群体因素
第四章 表达的构成成分
情书和邪恶盟约——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小说和机能性布局
第五章 内在性和欲望
反法律、负罪感和其他——过程、比邻,延续和无限度
第六章 层出不穷的系列
权力问题——欲望、片断和路线
第七章 联接手段
女人和艺术家——艺术的反美学倾向
第八章 单元,系列,强度
卡夫卡所说的两种营养造状态——单元的各种形式与小说的构造——矫揉造作
第九章 什么是配置?
话语和欲望,表达和内容
法汉译名对照表
什么是哲学
导论 问题因而就是
Ⅰ哲学
1.什么是概念?
2.内在性平面
3.概念性人物
4.地理哲学
Ⅱ哲学、科学逻辑和艺术
5.函项与概念
6.前景与概念
7.感知物、情态和概念
结论 从混沌到大脑
法汉译名对照表
译者谨识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图书]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图书] 豆瓣
De Kafka à Kafka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潘怡帆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汇集了13篇布朗肖论卡夫卡的文章。从卡夫卡开始,到卡夫卡结束,这是一部向文学大师卡夫卡致敬的书。卡夫卡对布朗肖的影响在布朗肖的著名文论《文学空间》里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当写作成为“祈祷的形式”,毫无疑问写作是出自其他形式的,即使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界的视景下,写作已经停止成为作品,卡夫卡在宽恕的时刻认出了文学的追寻者,并且明白不应该再写了——一个字也太多!
……卡夫卡想毁掉其作品,可能是因为他认为那必会倍增众人的误解。在此混沌的研读过程里,我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是映射在某些残篇、未尽作品之上,被所识与被所掩的部分光线,因而,总是更加加剧了那些作品的分裂,最后碎裂成细尘那般大小,如同总是与道德脱不了干系的遗作,在面对这类多半遭到长篇大论的评论所侵袭的寂静之作,这类成为可以无限发表题材的未刊之作,这类沦为历史注脚的永恒之作时,不得不扪心自问,是否卡夫卡自己,早就在辉煌的胜利中,预感到同等程度的灾难。
共同体的焚毁 [图书] 豆瓣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陈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 [图书] 豆瓣
Kafka
8.2 (8 个评分) 作者: (英)里奇•罗伯逊 译者: 胡宝平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卡夫卡是谁》由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里奇•罗伯逊撰写,以当代视角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刻画出了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著名作家残雪作序推荐。
本书概述了卡夫卡波折四起的生活,细致分析了他的写作技巧以及他是如何反映现代主题的——比如文化中身体的地位,机构对人的压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宗教的发展前景。本书以现代视角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刻画出了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阅读和理解卡夫卡那些令人迷惑的和引人入胜的作品。
这位作家(指卡夫卡)具有水晶般的、明丽的境界。因为他身兼天使与恶魔二职,熟悉艺术中的分身法,他才能将那种境界描绘得让人信服。
——作家 残雪
卡夫卡全集 [图书] 豆瓣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叶廷芳 /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洪天富 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学者、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主编。全书创作部分主要依据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勃罗德的版本编纂的,而略作调整;书信则依据近年发现的资料作了较大补充。第一卷为短篇小说,根据保尔·拉贝《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和马克斯·勃罗德《乡村婚事》重编。第二卷收录两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和《诉讼》。第三卷收录长篇小说《城堡》。第四卷收录随笔、残篇以及谈话录,随笔包括卡夫卡留下的八个八开本笔记本,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第五卷为卡夫卡日记,末附作者的几个旅游日记。第六、第七两卷为书信集,第六卷收录的是除情书和家书以外所有1900-1921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第七卷收录1922-1924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其余为家书,末附卡夫卡写于1919年而最终并为寄出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第八卷收录情书。卡夫卡所写情书数量之多,在现代大作家中实属罕见,约占卡夫卡全部文字的一半左右,而先后给两个热恋对象写的情书又占了其中一半以上。本卷主要为卡夫卡致与之两次订婚、又两次退婚的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第九卷一部分仍为卡夫卡致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另一部分为致有夫之妇密伦娜的情书。
《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译者有张荣昌、章国锋、赵蓉恒、卢永华、黎奇等,均为德语翻译界卓有建树的翻译家。
上世纪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们依照现行规范改换了个别文字,并从国外有关书籍中遴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392幅,以作较大补充,其他未作更动。
卡夫卡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 译者: 张荣昌 2022
一面照亮卡夫卡文学天才的镜子,一部不可思议的传记
他是观察的旅行者、充满幻想的孤独者
也是反讽大师和焦虑的禁欲主义者
文学、心理和文化等多重视角之作
不仅是对这位文学怪人一生的深刻描绘
也是属于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巧妙缩影
⭐️ ⭐️ ⭐️ ⭐️ ⭐️
❊编辑推荐
◎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内容貌似荒诞,实则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异化现象。直到去世之后他才声名鹊起,在全球各地兴起“卡夫卡热”,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卡夫卡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包括他所关注的“人的异化”的命题,至今仍有待后人不断挖掘,持续地发现新的意义。
◎ 本书作者撰写的《席勒传》《卡夫卡传》《弗洛伊德传》受到外国出版界的广泛好评,他的著作风格以百科全书式的细节罗列、既广博又深入的时代描摹,以及带有新意的论述分析所闻名。
◎ 本书对时代背景的详尽考察,以及对作家生活经历的细密描绘,让读者能够把发生在卡夫卡身上的情感、思想活动与当时历史的整体环境联结起来。特别是对卡夫卡生活和写作两个面向交互起了什么作用,这些作用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一一进行了联系和诠释,使读者得以更清晰深入地理解潜藏在卡夫卡作品中的文学内涵。
📖 内容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卡夫卡作品在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获得对其艺术特性的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同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 名人推荐
(本书是)对卡夫卡生平和作品的精彩概论,其广度和精确性令人钦佩。如果你想从一本关于卡夫卡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天才,那么本书是对卡夫卡的最好的研究。阿尔特的研究是以卡夫卡的作品、身体和环境为素材,从最严谨的学术研究中产生的一个可敬的、具有丰富信息和智慧的宝库。
——斯坦利·康戈尔德,著有《弗兰茨·卡夫卡:机器中的幽灵》
这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使我们质疑卡夫卡的生活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读者将重新发现阅读卡夫卡的乐趣。
—— 理查德·布洛克,著有《奇异救世主的回声:从〈弗兰肯斯坦〉到〈断背山〉》
🏆获奖记录
作者曾获2005年马尔巴哈席勒奖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