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相关

Quando

Quando @resaxe

24 本书  

感兴趣的作者之一。

卡夫卡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莱纳·施塔赫 译者: 任卫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作为《卡夫卡传》的终结篇,《卡夫卡——早年》虽然最晚出版,但记录的却是卡夫卡生命中前二十八年的经历,是他文学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的年代。施塔赫在书中通过各种细节,勾勒出了波西米亚三个多世纪的社会、政治、宗教历史,重构了十九世纪末布拉格犹太人的处境,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理解卡夫卡的性格形成、教育经历、语言天赋的发展、职业选择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考量、他与同时代布拉格文化圈的交往、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以及他的性成熟。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因而被德国著名电影和文学批评家、戏剧学教授、记者赫尔穆特·卡拉塞克(Hellmuth Karasek,1934-2015)誉为“波澜壮阔的全景图”。(《世界报》)
该书一出版,就受得了学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好评。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裔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Imre Kertés)称赞该书为“这个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本身就是一部长篇小说”,《法兰克福汇报》文艺副刊副主编安德雷阿斯·普拉特豪斯盛赞其是“德语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法兰克福汇报》,2014年9月25日),德国著名文化记者、作家、戏剧评论家彼得·冯·贝克(Peter von Becker)也不吝赞美之词,称其为文学、文化界的“一个事件”(《镜报》2014年9月21日)。
卡夫卡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莱纳·施塔赫 译者: 黄雪媛 / 程卫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卡夫卡的“梦境逻辑”与现代社会的噩梦完全一致,对个体生活的剥夺似乎在我们所有人背后悄然发生——
卡夫卡的世界不宜居住,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发人深思,让人再也抖落不掉——
在充斥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在迷信技术的时代,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德国文学史里程碑,德语传记的新标杆,查阅四千页材料,历时十八年而成;
☆匈牙利诺奖得主伊姆雷,爱尔兰作家托宾推荐,重温《变形记》《诉讼》《判决》的诞生;
☆施塔赫因此部传记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特别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等;
☆“卡夫卡迷”译者精心新译卡夫卡近百篇日记与书信,全景还原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时代;
☆卡夫卡影响加缪、博尔赫斯、村上春树、余华,讲述作家的动人爱情与爆发式成长。
【内容简介】
三部曲之二《卡夫卡传:早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27669/
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已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斩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奖项。《关键岁月》乃最先推出的首部曲,聚焦1910-1915年那决定卡夫卡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关键年月。那些年 ,曾经无拘无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年卡夫卡转变为敬业的公务员,成长为“卡夫卡式幽默”的大师。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式”写出《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突破之作,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此部传记集施塔赫二十年研究之所得,有如全景电影照亮犹太人身份、布拉格社会环境、禁欲主义、战争、与菲莉丝之恋等每一要素与经历在卡夫卡身上烙下的印迹。这六年,构成卡夫卡生存的中心。
施塔赫吸纳诸多至今尚未发布的最新卡氏研究成果,全书气氛感十足,以颇富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展现卡夫卡的内心与外在世界,包括大量聚焦日常生活的近景镜头,令读者身临其境,更在整体上为德语传记学树立了新标杆。
【媒体推荐】
施塔赫以极度的细心和同情心阅读作品与生平。他对卡夫卡生活的时代理解深刻,而与之相应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隐于作品背后的冲动及欲望的敏锐体察。
——科尔姆·托宾
惊诧:德国没有卡夫卡传记;更惊诧:现在有了。最惊诧:它还如此出色。
——德国《时代》周刊
还从未有人像莱纳·施塔赫那样以如此优美而清晰的语言写卡夫卡,又写得那么富有同理心和启发性。
——乌尔里希·格赖纳
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安德烈斯·普拉特豪斯,《法兰克福汇报》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刘文杰
◎ 内容简介
1924年,寂寂无名的卡夫卡在41岁时早逝。1930年冬天,创作《迷惘》期间的卡内蒂在维也纳的书店看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这是他最早阅读到卡夫卡。从此开始了他和卡夫卡之间持续一生的联结。这种联结所产生的轨迹包括大量笔记和研究文章,时间跨度从1946年直至1994年,如今完整体现在本书中。这些笔记和文章堪称卡内蒂关于卡夫卡和自己的另一种审判。这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显然是双向的,既是比较、审视,也是内省和独白;是卡内蒂与卡夫卡这位“残酷伙伴的对话”,也是20世纪两大德语作家之间的传承,完整呈现了一位在卡夫卡影响下成就自我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精神旅程。
◎ 编辑推荐
笔记在卡内蒂的整体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出版的德语版《卡内蒂全集》中有两大卷都是笔记(还有大量未出版的)。这些笔记文字既是非常私人性的内心呼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袭着德语文学中包括卡夫卡在内的文体传统,是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也为卡内蒂的创作生涯和多元写作风格提供了详尽的旁注。
自1930年首次阅读到卡夫卡,至1994年去世,卡内蒂写下了大量关于卡夫卡的笔记和文章。这些笔记与《卡内蒂全集》中已出版的笔记如《人的疆域》等并不重叠,是由本书编者从卡内蒂的遗稿中另行整理的。
全书的核心内容是卡内蒂1967—1968年关于卡夫卡致菲利斯书信的研究,包括一篇名为“另一种审判”的长文和与此文写作同时期的大量笔记。这一时期也是卡内蒂与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赫拉•布绍尔感情日深、交往密切的时段。他以卡夫卡对待女性、爱情、婚姻和写作的态度为参照系,剖析着自己与卡夫卡的不同之处,在一种令他时时感到愧疚的“差距”中完成了对卡夫卡的深刻解读;这种解读是伟大作家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其他任何文学批评所无法取代的。
1981年,卡内蒂因“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演说中卡内蒂说:“弗兰茨•卡夫卡,他有着把自己化作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本领,并且使自己摆脱权力的束缚。我要向他学习一辈子,这是至为必要的。”在同时期的笔记中他写道:“又过了四十年,我陪同他(卡夫卡)去了斯德哥尔摩:当着全世界的面,我给他颁奖,在一个也许并不适合他的场合。”
◎ 推荐语
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在卡内蒂许多形象鲜明的描写人物肖像的作品中,要特别强调的是《另一种审判》,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塑造了一位在其生活和全部创作活动中以放弃权力为特征的人物形象。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卡内蒂是一位深刻感受到文字责任的人,他一直努力将自己所学和观察到的关于这世界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他的语言并非教条式的,而是带着讽刺、急迫、悲伤和欣快的情绪,以心灵的激情传递出激情的信号。他的作品充分捍卫了力量、道德和超越道德的严肃性。
——苏珊•桑塔格
卡内蒂邀请(事实上,迫使)我们作出判断。他的严格是对文学的尊重。
——乔治•斯坦纳(《纽约客》)
◎ 金句摘录
我对卡夫卡每一行文字的喜欢,甚于我的整部作品,因为他,只有他,不带一丝浮夸。
要理解一位伟大作家的生活,首先要了解的是他为自己创造孤独的方式和程度。
最能将卡夫卡区别于其他人的过程,是怀疑的过程,这是他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他长达五年的痛苦的订婚故事中,他把这个过程拖得这么久,以至于它变成了他的艺术实质。
我58岁时薇查去世。极大的痛苦令我濒于解体。这个崩溃是不同的,也许更糟糕,是一种无法满足的负疚感。直到五年后的1968年,卡夫卡让我恢复了某种意义上的统一。
卡夫卡对于权力,对于各种形式的权力,比所有写过反对权力或关于权力的人都更敏感。他的作品浸透了这一点。其实,他在写作时并没有针对权力进行讨伐,他运用的是他的无力。
卡夫卡隔绝权力的方式十分特别:他学会了让自己变小,小到最后消失。
每个人都是某人的克拉姆。每个人都巧妙地把K挡在门外。
在所有作家中,卡夫卡是唯一没有染上权力,也不施加权力的。
我能摆脱他的影响吗?我现在的写作能否好像从未读过他的书一样?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欠卡夫卡的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 精彩书摘
笔记1946-1966(节选)
1947年7月6日
我今天夜里读完的这本卡夫卡传记,以一种深刻而又奇特的方式打动了我。“在世”的作家里,卡夫卡是唯一与我贴近的,我对他像对一个老人一样欣赏。我感到他似乎还活着,不是因为他现在即使活着也才64岁,而是因为他就像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而且越来越像,或者不如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他。他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很简单。他具有清教徒的某些特点,又更像一个犹太人,也许称他为以赛亚人最准确,他所代表的是清教徒的古犹太形式。1930年冬天,我正在撰写小说《迷惘》——它那时当然还没有名字——我初次接触了卡夫卡。我在兰伊书店里买了《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我为《变形记》着迷,它在我眼里是完美的。我当时在阅读司汤达的《红与黑》德语版,除此之外,那个冬天没有任何别的文学著作如此接近我。我记得,当我正写到基恩——那时候还叫康德——的病房时,我读到了《变形记》。无疑它影响了我这篇小说第一部分之后的进展,我一直在心里暗暗意识到它的影响,因为我除了《饥饿艺术家》之外,既没读过《审判》也没读过《城堡》,所以每当有人提起这两本书的影响时,我总是很生气,会不假思索地否认。今天我觉得,倘若没有《变形记》,基恩会僵化成石头,他与苔莱瑟在房子里最后的冒险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从《饥饿艺术家》整个小说集里,我只记得冠名的这一个故事。我把它念给薇听,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印象。小说结尾处饥饿艺术家出现了失声的状态,在《迷惘》中也有同样的剧情,基恩“在理想的天空中”遭到强暴的搜身后也说不出话来,他失望地躺在地上,却仍旧在渴望着他的钞票。
我要说,卡夫卡的这个影响不可能很大,也许他在精确和缜密方面鼓励了我,而这是因为我过于迂腐而使自己早已陷入其中。当初幸好我既没读《审判》也没读《城堡》,不然我可能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1948年1月28日
言语、感受和怀疑的世界: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
1950年3月30日
卡夫卡,细节的巨人。
1951年1月13日
顾虑与亲密。(卡夫卡)
1951年3月6日
我问自己,为什么现代文学中那些享有盛誉的人物对于我没有任何意义。萧伯纳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愚蠢的笑话,纪德对于我无足轻重,艾略特让我讨厌,曼氏让我觉得乏味;瓦莱里是个例外,他是所有人里唯一能让我得到消遣的。不过,我必须说,卡夫卡和普鲁斯特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我对这两个人的崇敬只有逝去的古人可比。
1964年12月14日
我对卡夫卡每一行文字的喜欢,甚于我的整部作品,因为他,只有他,不带一丝浮夸。
只有在爱情中,才有浮夸的余地,浮夸是一种渗透整个人的阳刚气质。我不相信,卡夫卡能让一个女人真正欢乐。我也是年至五十八岁才尝到滋味,以前我都是举双手双脚反对,在恋爱中我只体会到嫉妒,而这样的爱情体会太少了。
每当想到卡夫卡时,我自己的反应便是乏味,就像所有生活在地球之上的动物的反应一样。要成为一个人,必须像卡夫卡那样变成一只虫,只能爬行,生活中一切都注定失败。必须做计划,而这些计划最终都不能实现。必然早死,就算他自己不乐意。人活着的短暂岁月,大部分必然都是病态的,必须逃离强者,遁入地下。
1964年12月26日
和卡夫卡一样,我做不到。他的境界是无能为力,为此人们必会永远爱他。
对于我,我的王国是权力,人们对我只会感到厌恶,因为只要不沉迷于权力,就没有人会恨得要摧毁它。
卡夫卡罕有的天性(本世纪最高贵的)却逃脱了权力,于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让他感到羞耻,也因此他在特别的纯真状态下过早去世。
我不得不承担所有的罪责,而且是我最讨厌的,为了不增添任何罪责,为了不忽略任何与罪责有关的东西。
1965年5月6日
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
奇怪的是,本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都深深执着于日记这种形式。普鲁斯特的那部作品,世界文学里内容最丰富的回忆录,由数十年的日记发展而来,无疑受到日记体作家圣西蒙的影响。乔伊斯把每天的感知推到新的极致,乃至对瞬间的感知,达到了一种共时性。卡夫卡充分展示了他对日记的热情,日记是他最喜爱的读物,他对这种读物的贡献,值得花时间探究一下。他自己也留下了一本值得认真研究的日记。日记的尊严在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派文学的分支里,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倘若对此还有异议,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是疯狂的。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 [图书] 豆瓣
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
作者: 【美】Ernst Pawel 恩斯特•帕维尔 译者: 陈琳 法律出版社 2013 - 8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档案,结合卡夫卡的作品,运用细腻的文笔,分析叙述了这位“现代主义小说之父”极富神秘色彩的短暂人生。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