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的港台书

Quando

Quando @resaxe

33 本书  

个人使用。

推土機前種花 [图书] 豆瓣
周綺薇
作者: 周綺薇 kubrick 2011 - 7
舊區要重建,政府說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會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議會通過重建計劃。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州街上,一群將被清拆的唐樓,自此被統稱為K20-23項目。
唐樓的年老居民犯了法,罪名是不肯依期遷出,「非法霸佔官地」。在推土機和舊樓磚牆之間,這群各有名字、各有故事的人,都叫做街坊;街坊有話想說,有沒有人要聽﹖
《推土機前種花》是一頁一頁的口述歷史。區內古老店鋪的老闆細說的故事,既不可替代,亦無從複製,在在反映地道的生命力、創造力。作者並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看巿區重建:舊社區為何及如何嘗試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 [图书]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 5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是羅永生於2009年的著作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的中譯版。本書探討九七年香港主權交接之後的一些重要歷史時刻,與香港殖民權力的特質之間的關係,亦延伸至這種殖民權力對香港命運的影響。
本書同時論及殖民權力的無所不在和香港華人的身分爭議,它既不想止步於刻劃香港文化的混雜特色,也不停留於記述已由一些香港史家點出過的某些華洋合謀史實。與此相反,本書打算處理香港的中華性和殖民歷史如何互相交錯,以便推翻殘留在後殖民文化研究當中的觀念二元論。
薄扶林村 [图书] 豆瓣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作者: 冼昭行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11
簡介
薄扶林村位於港島南區,是一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老村。早於清嘉慶年間 (1819) 的《新安縣志》便有薄鳧林一名。現存的薄扶林村佔地約四公頃,人口約有二千八百人。村內建築井然有序,大街小巷的攤檔獨具風味;村內仍保留的中秋舞火龍、李靈仙姐誕等地方習俗,更反映居民的鄉土鄰里情懷仍在。加上薄扶林村周邊豐富的歷史建築,如香港牛奶公司 (1885)、伯大尼 (1875)、大學堂 (1894)、太古樓 (1885) (現址為薄扶林花園) 等,更能突顯薄扶林村的獨有所在。
本書共分四部分,首部分由不同專家學者就歷史、宗教、建築及攝影等方面展示薄扶林村獨特之處。第二至第四部分則收錄了二十一個不同的薄扶林村村民故事。第二部分的故事,旨在展現薄扶林村各個不同的歷史斷面,如樸實農村時期及香港淪陷時的生活,為縱向歷史;第三部分是現仍於村內營生的大街商戶故事,透過此等故事將1950至80年代繁盛的大街面貌重現讀現眼前;最後一部分則是五個圍繞村民生活態度的故事。訪談以筆錄形式呈現,藉以保留地道廣東話的獨特氣韻。
名人推薦:
「薄扶林村矗立於繁榮城市中,坐擁整片山頭,是香港島仍保留完整的歷史村落。於清朝嘉慶年間薄扶林村被編纂入《新安縣志》(一八一九年)港島村落之列,見證了香港新移民的發展、變遷和經歷了香港島在滿清及百多年的殖民地始末。 現存的薄扶林村村屋,井然有序,大街小巷的攤檔,獨具風味;中秋舞火龍、李靈仙姐節等地方慶祝儀式,皆反映出居民的鄉土鄰里情懷仍在。存活至今的薄扶林村,可稱為香港村落的活博物館,是活著的歷史,讓新一代去探索和了解,而今一群來自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團隊的年輕人自發地為具歷史價值的薄扶林村作多角度的研究,將活著的歷史聚落延續傳承,我實在感到欣喜,值得支持。」 ——龍炳頤教授
「薄扶林村見證了數十年政府的『無為』,甚麼都讓市場主導,從不全盤規劃,除了讓伯大尼變成演藝學院,牛奶公司成為廚藝學校外,餘皆讓地產發展商發展為豪宅和私人屋苑。以前守望相助、自力更生的故事都遺失了。期望明愛在薄扶林村成立社區發展服務團隊,能把遺失的記憶再撿回來,讓一路走過來的痕跡不致抹掉往日的溫馨和驕傲。」 ——楊鳴章副主教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社區發展服務」為香港明愛社會工作部轄下的一個服務部門,在不同社區,服務不同的社會群組,如單親、基層男士、勞工、婦女、老人、亞洲外籍家庭傭工及新來港家庭等,而旗下的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則集中服務薄扶林村的居民。其目標是組織及協助村民認識和解決共同的問題和需要,並在過程中鼓勵他們透過集體參與,積極承擔責任及行使公民的權利,從而提升各人的能力及自信心,亦期望由此建立公平、公義、互助和諧的社會。
拆村 [图书] 豆瓣
作者: 張瑞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3 - 6
本書以九龍地區村落為描述對象,從清初的「遷海令」以至戰後因應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而村落逐漸被清拆為止。講述了九龍村落及其氏族在經歷清廷遷界、英屬殖民地、日治、解放後內地居民湧入、港府拆村等時期後,日漸式微,甚至消逝。作者藉助文史檔案和口述歷史,再現村落族群的認祖歸宗、抵禦外敵、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場景,還提到了族譜、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傳統等內容。
作者行文順暢且帶有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書滲透著作者對九龍村落不斷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書末的最後一段話:「下一個拆村故事將會在新界開始。」本書雖是在講歷史,但仍帶出近年來港人十分關注的議題: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全書圖文並茂,既可視為近代以來九龍舊村的故事,也可作為作者張瑞威教授十多年來對九龍歷史研究的一次總結。
hk
閒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黃永豪 / 潘淑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 1
香港的歷史與海是分不開的。從開發海濱開始,到華人熱衷於游泳,游泳團體相繼成立、香港人參與游泳競賽,見證的除了香江的游泳發展外,亦見出香港社會和對民族的觀念慢慢改變。游泳這項運動的效應亦如水花四濺,不但改變了大眾對展示身體的看法,從淺水灣的發展中,更可看到香港社會與歷史的種種變遷。
本書談的是游泳,也不止是游泳。從海浴場的建設開始,說到每個參與游泳活動的倡導者、泳手,這既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也是活生生的,由每個人在水面上劃過的痕跡。
杜普蕾的爱恨生死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伊丽莎白·威尔森 译者: 蒋文惠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 - 1
杰奎琳•杜普蕾是英格兰300年来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
作者伊丽莎白•威尔森描写了杜普蕾从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到长大成人的变化,以及她和充满领袖魅力、才气横溢的巴伦博伊姆两人的婚姻历程。以感性的陈述对于杜普蕾的殒落——当她无法再演奏、勇敢对抗多发性硬化症的摧残——做出总结。
鍍金的鳥籠 [图书] 豆瓣
The Gilded Cage
作者: 雷雅雯 译者: 李宗義 / 許雅淑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5 - 2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技術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理解階級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Understanding class
作者: Erik Olin Wright 译者: 李屹 群學 2022 - 6
邁向經濟正義的社會民主
終結剝削才能消弭不平等
截長補短、指出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盲點。
知名公共知識份子、「真實烏托邦」概念發想者、
新馬克思主義大師Erik Olin Wright集大成之作!
「唯有像Wright這樣聰慧的思想家,才能在提出人們亟需的政治想像時,又不讓分析失去清晰與精準性。」──布若威/《製造甘願》作者
「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階級理論家。」──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為知名社會學家,早期以計量經濟學結合馬克思主義所進行的階級分析聞名,1990年代起開展了「真實烏托邦」計畫,摸索抵抗資本主義的出路。本書結合Wright數十年的研究結晶,旨在釐清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內涵,諸如:階級、剝削、集體行動。與此同時,藉由探索真實存在的烏托邦,本書亦剖析了在當今資本主義的背景下,有哪些解放的契機。
關於如何界定階級,各學派向來莫衷一是。Wright試圖截長補短,整合各路學說,以便解釋經濟不平等的多種層次與維度。他提出的全新框架以遊戲為隱喻,將階級研究化為多重分析層次:要玩哪種遊戲,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次,遊戲規則怎麼制定才好,要像美國,還是像北歐?藉此,讀者便能從更完整的角度,思索階級如何在各方面都左右著人們的選擇。
最後,本書指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金融化,使貧富差距再度擴大,破壞了戰後數十年間勞資雙贏的局面。然而,目前已有許多挑戰資本主義的構想,舉凡工人合作社、ESOPs(員工持股計畫)、甚至無條件基本收入制,都讓我們看見「並非以剝削為基礎」的經濟關係,確實有可能存續。綜上所述,本書不僅診斷了資本主義如何加劇了不平等,更替公民指明了經濟民主之路。
佳句摘錄
■馬克思主義……仍舊獨樹一格。它在規範面許諾階級解放,這是獨特之一;它鑒別出特定一組相互關連的因果過程……這是獨特之二。
■階級衝突不是單純反映怎麼分配大餅所招致的利益衝突。不是的。將階級關係定性為剝削,那是強調剝削人的階級是如何依賴於被剝削的階級,謀求自身的經濟福祉,而且正因為這樣的依賴關係,被剝削的階級才擁有抵抗的能力,抵抗能力是階級關係的有機成分。
■有兩種機制特別有利於鞏固並擴大優勢:機會獨享與剝削。前者意謂控制資源的那幫人有辦法按部就班、周而復始地排除其他人……剝削還變本加厲,意謂那些資源使剝削者能控制其他人的心力。
■社會不是像有機體那樣的系統,它比較接近一個生態系的耦合鬆散的系統,形形色色的過程交互作用,作用方式多半是偶連的(contingent)。多重「遊戲」同時間進行,規則時常不一致。
■比起奉行資本主義成規的廠商,工人合作社彼此監督的誘因更強,此外,行動者的向心力可望鞏固反搭便車的規範與認同。
■適度管制資本主義,長期而言資本才能順利積累,然而1980年代早期開始,人們卻一頭熱解除管制資本主義的束具。
■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階級往往訴諸霸權而不只是支配。
■富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突飛猛進,意謂資本積累轉而扎根於投機過程,風雲變色只在一轉眼,比起過去,跟實質經濟發展的益發脫節。資本積累轉向金融部門潛在的去穩定效應,因金融市場全球化而進一步加劇。
■社會民主制度能壯大非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形式,但傳統上沒有被看重。它的核心意識形態是支援資本主義平順運作,再運用資本主義產生的剩餘(surplus)之一部分,資助社會保險和公共財。
本書特色
◎與多位重磅級學者「交手過招」,包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知名歷史社會學家蒂利(Charles Tilly)與麥可.曼(Michael Mann)。讓真理愈辯愈明。
◎反省古典馬派理論過時要素(如經濟決定論),卻同時保留了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性,亦即一方面探問導致不平等的因果機制,另方面也懷抱著規範性的關懷,不斷構思人民應當如何以集體之力,消弭社會不平等。
◎打破想當然耳的經濟迷思,例如工人結社程度與經濟績效為負相關;反之,證據指出,結社程度不上不下的地區,市場表現才位於低點。
◎反思21世紀階級兩極化加劇的現況,以作者曾深入研究的北歐模式為典範,對照出當前主宰全球的美式資本主義,為何令同為「99%」的你我陷入泥淖。
◎在學院內,此書能與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對話;在學院外,此書則能作為社運教戰手冊,讓運動者思辨「解放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改革方向。
◎納入賽局理論的思維,反映出作者被譽為「分析馬克思主義」泰斗的本色,進而為左派觀點開啟新頁;此書更嘗試整合古典社會學理論三大家的論述。
◎圖表豐富,對案例或理論的比較均一目了然,亦提供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例如:以生產、交換、國家來考察階級關係)。
齊聲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思本人浩繁的著作中,並沒有清晰定義或測量過剝削與階級,這個任務直到美國社會學者Erik Olin Wright才有明確的進展,因此,本書作者Wright可說是新馬克思主義量化典範的奠基者。」──林宗弘
「他實踐並體現,社會學應肩負起『解放的社會科學』之艱鉅任務,求索叩問邁向更基進民主與平等的,『真實烏托邦』之另類可能。此外,他橫空而出創發的階級理論與實證研究,更是直接瞄準當代資本主義體制,日益惡化的「不平等」社會矛盾震央,進行診斷與審問。」──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在本書中展現了一種開放、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傳統:能夠截當代社會科學其他取徑之長,補馬克思主義之短,反之亦然。他的寫作帶有『分析馬克思主義』(analytical Marxism)所強調的清晰、嚴謹以及對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的追求,但並不因此犧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關懷,也就是召喚行動、消除壓迫、追求解放。」──萬毓澤
命若星塵 [图书] 豆瓣
Stardust to stardust: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作者: 艾瑞克.萊特(Erik Olin Wright) 译者: 陳婉容 麥田 2022 - 10
這裡就是烏托邦,就在這裡跳舞吧!
【當代階級研究最重要的左派社會學家自述日誌】
補齊E. O. Wright 所思、所想、所感完整面貌
直擊社會學大師的真實「裡面」
艾瑞克.萊特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本書彙集了他生前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住院治療時,為了讓關心他的朋友能夠得知近況,並與大眾交流互動的部落格日記。本書經萊特家人的選編,加上重要社會學家與畢生摯友布若威(Michael Burawoy)的前言,繁中版並收錄兩位學生黃崇憲與陳婉容的重要文字點滴,以及萊特二○一四年來台留下的身影。
日誌內容完整、真摯且細膩地呈現萊特接受治療、逐日不同的反思軌跡,以及靠近死亡時的生活點滴、思緒與情感,包括觀察與思考自己的治療遭遇、對疾病的恐懼、夜裡的夢、對書寫與分享的熱忱、與家人的愛,並連結到他的智識思考與學術關懷;也談及當時他正努力收尾的《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論著,以及著手兩項重要寫作計畫……
誠摯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
李屹 《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譯者
李宗義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林宗弘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畢柳鶯 《斷食善終》作者,復健科醫師
張烽益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上銓 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黃克先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真實烏托邦》譯者
黃崇憲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語
★艾瑞克在這本病榻日記展現他一貫的樂觀與勇氣,讓萬千讀者陪著他走上一段無人知曉的「旅程」。正如同作者過往一本本啟發性的著作,帶給世人的各種領悟及行動熱情,我們在書中看到一生都在挑戰資本主義、追求「真實烏托邦」的艾瑞克,面對人生最後的挑戰,如何一邊承受肉體及精神的痛楚及折磨,一邊展示一名堅定不移的學者追求瞬息永恆的意志。旅程中,縱然有對上天的詰問,對「意義」的質疑,甚至對自我的否定,但艾瑞克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在身體轉為星塵消逝之際的無所畏懼,以及對人世的至愛。這本用心撰寫的生命之書,令人動容,也絕對值得一讀。——李宗義(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真實烏托邦》編輯)
★ 社會科學家經常把學術討論的焦點放在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生命的極限與死亡的意義等話題,往往隱沒在對利益與權力鬥爭的學術分析裡……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以睿智的左派分析而著名的學者E. O. Wright,在突如其來的絕症衝擊之下,面對自己的有限的生涯,重新省思自己過去所致力推廣的社會民主理念,也留給我們社會學人生的最後一課。——林宗弘(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作者以無比的勇氣,真誠無懼地面對死亡,寫下回顧人生、思想、學術與宗教的珠璣片語,猶如深夜的星光,閃耀智慧的光點,令人心思一亮。我們看到一個深具人生睿智的學者,在生命的盡頭,卻能夠以清晰的思辨,持續反省回顧他的人生旅程,這就是他留後人的最大禮物。——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 萊特一直以來都把社會正義的現實性及可能性當作首要關懷,而他本身對於理念的身體力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命若星塵》雖然並非學術文體,但仍展現出萊特一貫的書寫風格:真誠、善用隱喻、反覆辯證。在本書中,「生死、幸福、愛」這些並非與真實烏托邦無涉,卻較少見於社會科學的議題,都能看到萊特以充滿巧思的方式刻畫。——黃上銓(社科圖書編輯、《理解階級》責任編輯)
★ 艾瑞克已離世三年多,但還是不時會在靈光乍現的記憶中,現身。所謂「在場」,就是存在呈現於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相對地,「缺席」,即是存在的缺失狀態。艾瑞克已宇宙歸隊,但他的身影卻雄辯式地、音容宛在地在場。
缺席的在場,在場的缺席。——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生命是既瘋狂又了不起的現象:某些元素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醞釀,並在宇宙中噴湧而出。這些元素最終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顆圍繞著一顆中型恆星的小行星;然後,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這些「星塵」成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複雜分子,我們稱之為生命。又幾十億年過去,這些自我複製的分子結合成為更複雜的形式,進化成能察覺、甚而具有意識的生物體,最後甚至意識到了意識——至此,星塵變成了有意識的生命物質,覺知自己的存在。而由此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感知。
凡此種種,最非凡而美妙的事情是活著,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既沒有生命也沒有意識。我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將會不復存在,但與我正存在的事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並不覺得那就剝奪了我存在的意義;正是這一點使得為生命注入意義成為可能。」
——艾瑞克.萊特,《命若星塵》
我的二十世紀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3 - 7 其它标题: 我的二十世紀 : 李歐梵回憶錄
回顧大半生,我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二十世紀人。對於二十一世紀,我沒有期望,只覺得我的二十世紀尚未完結。這本回憶錄,也是我為自己的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
我在書裡追憶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漫長的求學經驗,並特別把在普林斯頓、芝加哥、哈佛等美國六間大學任教的經驗也和求學連在一起,美其名曰「遊學」。我跟著「成長小說」的模式,寫我的生命經驗,而不是歷數學術上的成就。最後還冒然加上一章「感情史」,算是我的「感情教育」。
對我而言,回憶錄的結構可以自由一點,像一部尚未剪接的影片。我時常邀請一位虛擬的提問者,像作曲法中的「對位」一樣,向我提問、質詢、駁詰,逼我作自我反省。即使有些章節用的是獨白,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沉默的對話者。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我與張歷君的對談,他會進一步引出我對自己學思歷程和閱讀經驗的反思。
想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全球網絡化」的世界中去重尋二十世紀的個人生命意義,作沉靜的反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寫下去,至少要證實自己還存在。
蘇聯簡史(1922-1991)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作者: Sheila Fitzpatrick 译者: 梁永安 麥田 2023 - 12
///蘇聯誕生100年///
一窺蘇聯帝國建立和毀滅的故事,
及其灰燼中出現的新勢力。
※1980年代布里茲涅夫當政之際,當時的蘇聯終於達到一個空前穩定的境界,西方國家也理解到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自行崩潰——然而,就在十年之後,幾乎是在各種歷史的偶然之下,蘇聯自動解體,全世界為之瞠目結舌。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精彩的簡史,向讀者呈現蘇聯的複雜故事,
使人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重要的國家。
◎作者菲茨派翠克(Sheila Fitzpatrick)是蘇聯史的權威,她以清晰的筆觸和深刻的見解,將蘇聯複雜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內容涵蓋了蘇聯的整個歷史(1922-1991),包括蘇聯的重要時刻,如1917年的十月革命、列寧和史達林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以及最終的解體。
◎菲茨派翠克以易於理解的方式介紹了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並評估了這個國家在20世紀的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儘管本書為簡史,但提供了對於蘇聯的深刻理解,使讀者能夠更好地認識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敘述中也經常帶有一些黑色幽默。不論是對蘇聯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還是普通讀者,這本書都有助於掌握蘇聯的關鍵要點和演變過程。
◎書中特別收錄:45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以及六幅地圖,包括「帝俄全圖」、「1922年的蘇聯(這幅地圖顯示出所有加盟共和國和部分自治區)」、「第一個五年計畫(1928-1932)的工業區工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蘇聯占領的地區」、「1945年的蘇聯與東歐」、「俄羅斯聯邦和四鄰國家(2014)」,讓讀者能更完整掌握整段歷史。
蘇聯意外降臨地,又意外地消失。
十月革命一百多年後,蘇聯動蕩的歷史繼續讓我們著迷並持續影響全球政治。這是一段不可抗拒的歷史入口。從十月革命和列寧到史達林的恐怖統治,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戈巴契夫的改革政策,本書是對這七十五年來共產主義統治和帝國崩潰解析的權威之作,歷史學家菲茨派翠克生動地描繪蘇聯時期的關鍵人物,並追溯該政權意外垮台的後果──並導致普欽崛起,以及為何普欽政權是蘇聯系統的產物,而非蘇聯式的借屍還魂,更甚者,中共如何從蘇聯解體中汲取教訓。
我所度過的時光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4
本書是周有光從未發表的完整的回憶作品。周有光是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閱歷豐富,交遊廣泛,經歷了清末、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親歷並見證了近百年的社會變遷。在書中,周有光細數了近一百年來的歷史演變,以現場親歷者的身份,講述曾經耳聞目染的大量情節和故事,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歷史讀本。
讀者可以通過周有光個人的講述,洞見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細節和變化脈絡,因此本書可算是一部「一個人的近代史」。書中坦誠地描述了作者作為那一代傑出的知識分子一生極其複雜的心路歷程,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曲折命運的高度濃縮。
書中文字記錄忠實於作者的講述,並保持了周老聊天時生動的口語化特點,語言隨意自然,充滿智慧、樂觀、幽默的基調。
创建日期: 202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