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天主教(二)经院传统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50 本书  

金口圣若望 347 - 407

圣奥古斯丁 354 - 430

伪狄奥尼修斯 5世纪晚期至6世纪早期

安瑟莫 1033 - 1109

伦巴第人彼得 1100 - 1160

圣文德 1221 - 1274

圣多玛斯·阿奎那 1225 - 1274

埃克哈特大师 1260 - 1327

邓斯·司各脱 1265 - 1308

奥卡姆的威廉 1285 - 1349

吕斯布鲁克 1293 - 1381

库萨的尼古拉 1401 - 1464

圣十字若望 1542 - 1591

士林哲学讲义(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振东 2002
士林哲學的基本課程是理則學、認識論、心理學、宇宙論、形上學、倫理學、理性神學七大門。

理則學是研究學術的方法,進入哲學的階梯。認識論是研究知識的範疇及人認識真理的方法與規律。認識論與理則學有直接的連帶關系,昔時此兩種被稱為大邏輯。

心理學乃理性心理學,其重點是心靈學,其前身是普通的實驗心理學;由人的具體性生理結構,連結到心靈的理性生命,因為人是由肉身與靈魂組織的合成體,肉身是有形的物體,靈魂是無形的精神體,人的價值在于精神體的靈魂領導物質性的肉體。

宇宙論是研究宇宙間一切具體事物的組織、生滅、變化與相關聯的空間、時間等問題。

形上學亦名“後物理學”,乃研究具體事物以後的抽象學問,其重點是研究“實有、存在、潛能、性質、原因”等理論。

倫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善惡的標準,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的行為依倫理的道德律,達到人生的目的,成為忠誠公義的道德人士。

理性神學亦名自然神學,以理性的方式研究神的存在與性質,借著有關的宗教,溝通神人的關系。

因此,哲學研究的範圍是事物、人文、天道;哲學研究的目的是知事物、明人文、知天理。

本書是就“認識論”、“理性心理學”、“宇宙論”、“形上學”等方面講述士林哲學的基本知識。
金口若望:雕像讲道词选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 349-407) 译者: 区华胜 上智文化事业 2007 - 11
《雕像讲道词》又名《向安提约基雅人民的讲道词》,廿一篇讲道词的背景发生在公元387年的五旬斋期。安城居民因不满政府的征税政策而引发暴动,破坏皇帝雕像。当局派军队镇压,并为追究责任草率抓人入狱。居民害怕皇帝的惩处,纷纷走避乡间,全城笼罩在恐惧的阴霾中。爱民心切的范维安主教隋限动身前往晋见皇帝,恳求皇帝大发慈心,宽赦安城居民。
在整段危难期间,安城街道空无一人,居民都涌至圣堂,祈求天主拯救他们。金口若望利用这大好机会,劝勉信友在斋戒期间扬弃罪恶、立品修德,尤其戒除发誓恶习。
金口若望讲道极为丰富生动,他善用日常生活题材、比喻及对话,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鼓励信友积极修行、活出基督徒成全的生命。
论三位一体 [图书] 豆瓣
De Trinitate 所属 作品: 论三位一体
作者: [古罗马]奥古斯丁 译者: 周伟驰 商务印书馆 2015 - 9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的一部重要著作。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三部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在这三部著作中,《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它被认为是理论水平最深的一部著作,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巅峰,也可以说是整个教父哲学的理论巅峰。按照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论三位一体》既可以说是神学的,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心理学的。在前面七章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神学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里,奥古斯丁主要讨论了哲学的问题。它里面的许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忏悔录 [图书] 豆瓣
Confessionum 所属 作品: 忏悔录
8.5 (19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士良 商务印书馆 1963 - 7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思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 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篤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上帝之城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上帝之城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王晓朝 人民出版社 2006
公元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哥特人在國王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領下攻入羅馬城,洗劫三天,並放火焚燒了城中的部份地方。此事在帝國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異教徒們乘機大肆攻擊基督教,把羅馬城的悲劇歸咎於羅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結果。羅馬人原先日益高漲的基督教情緒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奧古斯丁計劃撰寫《上帝之城》:「我對上帝之家的嚮往由此被點燃,並推動著我去捍衛上帝之城,反對它的攻擊者的指責和歪曲。」作者完成這部世界名著,前後歷時十四年。
這是奧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內容融匯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說《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
论信望爱 [图书] 豆瓣
Enchiridion
作者: [古罗马]奥古斯丁 译者: 许一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的重要论著。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中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篇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本书目录:
一、论信望爱
二、论教义的教导
三、论信仰与信经
四、论信仰未见之事
五、论信仰的裨益
六、论信经
论四福音的和谐 [图书] 豆瓣
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许一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2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包括四部福音书,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上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第一个认识到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论福音书的和谐》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该书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原罪与恩典 [图书] 豆瓣
On Original Sin and Grace Against the Pelagians 所属 作品: 论原罪与恩典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伟驰 商务印书馆 2012
本书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著名,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性关系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论自由意志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自由意志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成官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独语录》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整篇著作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而理智的起源则是上帝的“理智之光”。而《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护。纵观两篇对话录,《独语录》略显晦涩,而《论自由意志》则无论在言语表达还是在逻辑层次上,都显得更加流畅、自然、丰富、有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论灵魂及其起源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灵魂及其起源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10
"这一奥古斯丁(Augustine)文集的选译本选取了他的两部著作《论基督教教义》(OnChristianDoctrine)和《论灵魂及其起源》(OntheSoulandItsOrigin)。《论基督教教义》是奥古斯丁的释经著作,是他著作中十分重要的文献;《论灵魂及其起源》所涉及的“灵魂论”,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译出这篇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基督教的灵魂观与希腊的灵魂观的关系有重要的
道德论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大事”。
论秩序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论秩序》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丁早起作品选集。奥古斯丁是希腊化早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本书是其早期的作品。全书分为论幸福生活、论秩序、论教师、论宗教、论善的本性等篇。本书是《希腊化和中世纪早期哲学经典集成丛书》之一种。
信仰寻求理解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信仰寻求理解
作者: 安瑟伦 译者: 溥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著作的选集,包含安瑟伦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独白》、《宣讲》和《上帝何以化身为人》。前两部作品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之证明的姊妹篇,尤其是《宣讲》中的证明,被后世称为“本体论证明”,在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极其巨大;《上帝何以化身为人》是安瑟伦完整、系统地论述基督教神学中的救赎论教义的著作,该书被认为是开创了救赎论教义历史的新纪元。此外,安瑟伦的《宣讲》发表以后,在当时就受到了僧侣高尼罗的反驳,而安瑟伦针对高尼罗的反驳写了答辩词,我们也将它们完整地翻译出来,作为《宣讲》的附录。三部作品均从拉丁文原文翻译,也是汉语学界有关安瑟伦著作的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译介。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安瑟伦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对信仰的深情和热忱,也可以领略到他作为哲学家的明晰和敏锐。
The Sentences [图书] 豆瓣
作者: Peter Lombard 译者: Giulio Silano Pontifical Inst of Medieval 2008 - 1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