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天主教(二)经院传统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50 本书  

金口圣若望 347 - 407

圣奥古斯丁 354 - 430

伪狄奥尼修斯 5世纪晚期至6世纪早期

安瑟莫 1033 - 1109

伦巴第人彼得 1100 - 1160

圣文德 1221 - 1274

圣多玛斯·阿奎那 1225 - 1274

埃克哈特大师 1260 - 1327

邓斯·司各脱 1265 - 1308

奥卡姆的威廉 1285 - 1349

吕斯布鲁克 1293 - 1381

库萨的尼古拉 1401 - 1464

圣十字若望 1542 - 1591

圣托马斯基本著作(第一卷、第二卷)(导读注释版) [图书] 豆瓣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I, II)
作者: [意]托马斯·阿奎那 / 方补课(导读、注释) 译者: 方补课 导读 注释 2019 - 8
《圣托马斯基本著作(第一卷、第二卷)》甄选托马斯的代表作《神学大全》第一卷全部内容。该书主要讨论了天主的存在、天主的存在方式和天主运作等问题。他在著作中的哲学和神学论证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经院哲学方法)后来广泛地成为西欧大学中的教学方法。
A Short History of Thomism [图书] 豆瓣
作者: Cessario, Romanus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5 - 2
Since the first follower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took up the task of explaining and defending his writings, Thomists have influenced deeply 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Together they form a school called Thomism that can claim an uninterrupted history since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Using carefully selected resources, Romanus Cessario has composed a short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omist tradition as it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the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years that have elapsed since the death of Saint Thomas. A Short History of Thomis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as Le Thomisme et les Thomistes, supplies a need that has not been met in over a century, and is the first such comprehensive account written in English.
The author, who has worked in the field for more than thirty-five years, brings to his study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place that Saint Thomas Aquinas holds as a perennial teacher of Christian theology, and for the influence that the Common Doctor has exercised on all stripes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The book suggests suitable criteria for including and excluding authors from the catalogue of Thomists, and proceeds to identify the principal periods during which Thomism fared both well and less well. Appeal to broader historical contexts helps the reader locate Thomism within the flow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it unfolds in the West.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Thomism are named and their literary compositions described in order to show the variety of ways that these authors have carried on the tradition. To enable the reader to learn the positions that are commonly identified with the Thomist school, the book includes an exposition of its major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emes.
论第一原理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第一原理
作者: [英]司各脱 译者: 王路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本书是中世纪哲学家司各脱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其中探讨了上帝与第一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第一原理的角度谈了对上帝的认识,涉及哲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司各脱在书中对存在概念的讨论,在中纪纪经院哲学家中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对上帝是否“存在”(存在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上帝)的精细分析,他找出安瑟伦的先天证明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动摇了阿奎那的后天证明。
逻辑大全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逻辑大全
作者: 奥卡姆 译者: 王路 商务印书馆 2006 - 5
奥卡姆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写的关于伦巴德(Peter Lombard)的《论辩集》的注释。一部分是政治神学著作,这主要是他逃离阿维农以后写的反对教皇的论著。还有一部分就是他的逻辑和哲学著作,在这部分著作当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逻辑大全》。
在欧洲中世纪,逻辑是进入神学院前首先要学习的基础课,与语法和修辞并称为“三艺”。因此,逻辑在中世纪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世纪学者对逻辑的学习与研究不仅非常普遍,而且也十分深入。奥卡姆是中世纪晚期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中世纪晚于奥卡姆的最著名的逻辑学家大概只有布列丹[1300—1358]一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奥卡姆是中世纪逻辑思想和成就的集大成者。因此,作者们从他的逻辑著作中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中世纪逻辑。
根据作者的理解,中世纪逻辑有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是在研究注释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的讨论非常多,比如关于属和种等谓词的讨论、关于命题的讨论、关于三段论的讨论,等等。而且,由于亚里士多德逻辑著作的拉丁文译本传人欧洲和流行起来的时间不同,早期(大约12世纪以前)是《范畴篇》和《解释篇》,后来(大约12世纪中叶以后)才有《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辩谬篇》,因此中世纪也有所谓“新逻辑”和“旧逻辑”之分。另一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非常注重语言分析,并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比如关于助范畴词的讨论、关于词项的讨论、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关于指代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不仅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没有这个理论,而且后来的传统逻辑也没有吸收它。第三个特征是,如同中世纪哲学一样,中世纪逻辑也受到神学的影响,所以它含有许多关于上帝的讨论。但是应该看到,一般来说,这样的内容并不是具体的神学讨论,充其量只能说是在逻辑讨论中使用了一些神学的例子,而且是一些所谓“自明”的例子,为的依然是更好地探讨逻辑问题。第四个特征是,中世纪逻辑学家一般也是哲学家。由于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逻辑与哲学并没有分家,逻辑问题与哲学问题的讨论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中世纪逻辑的讨论也常常包括哲学问题,比如关于“是”的问题。这不仅是逻辑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精神的婚恋 [图书] 豆瓣
The Spiritual Espousals
作者: [比] J. V. 吕斯布鲁克 译者: 张祥龙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论有学识的无知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有学识的无知
8.0 (7 个评分) 作者: [德] 库萨的尼古拉 译者: 尹大贻 / 朱新民 商务印书馆 1988 - 2
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Cusanus I401—1464)生于摩塞尔的库萨地方,所以被称为库萨的尼古拉。他出生于富有的船主家庭,由于他的父亲很严厉,因此从小离开家庭,由一位伯爵把他抚养成人。尼古拉幼年时,这位伯爵就把他送入共同生活兄弟会学习。共同生活兄弟会是当时一个修道团体,由格罗特(1340—1384)与拉德文(1350—1400)创办,着重于增进宗教生活热情,但并不立刻从事宗教工作。尼古拉1416 年进海德堡大,1417
年转入巴杜亚大学,1423 年在巴杜亚大学得到教会法学博士学位。他曾从事法律工作,因办理诉讼失败,转而从事神学的研究与讲授。以后以红衣主教朱丽安的秘书而参加了1431 年举行的巴塞尔宗教会议。从此以后,他一直为教廷服务,处理各地的宗教问题,从事已处于分裂状态的天主教廷的统一(当时天主教会存在罗马教廷与法国的天主教廷的分裂),并企图把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统一为一个天主教会。尼古拉在进行这些工作中于1450 年受命任布里岑主教,在任时曾从事教会的改革。1464 年,他在为教廷奔走中死于波希米亚的托底地方。
尼古拉曾研究过法学、神学、哲学、数学。他的著作很多,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天主教的协调》这本《论有学识的无知》。前者是他在1431 年参加巴塞尔宗教会议时所著,其目的在于强调一切事物有矛盾,但是可以协调,借以阐明宗教内部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论有学识的无知》是从认识论来
说明这个问题,认为上帝是绝对的极大,宇宙是相对的极大,是绝对极大购上帝的“缩影”,宇宙中的事物与宇宙整体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即极大与极小是统一的,一与多是统一的。本书以三卷论述这个问题,第一卷论上帝是绝对的极大,第二卷论宇宙是相对的极大,第三卷论基督教的一些神学问题。第一、二卷有一些泛神论思想,也有一些异端思想,但第三卷的神学观点与正统神学是一致的。
尼拉古的哲学来源于新柏拉图学派,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观点是新柏拉图学派、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联接点。他
从艾克哈特的哲学中继承了对立面统一的思想,从伪狄阿尼修的著作中继承了否定神学的思想。但把这些思想融会成为一个泛神论体系则是他的贡献。
尼古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他在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哲学考察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第一个贡献是,强调认识是从相对认识到绝对认识
的一个过程。他把认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这只能从感觉与想象产生混乱的印象;第二阶段是理智认识,是对事物的区别性认,是有确定性的指称,是对事物的推理知识;第三个阶段是思辨的理性,这个阶段发现认识中的矛盾是可以统一的;第四个阶段是直觉的认识,在直觉之中,理智所看成有区别的就归于统一了。这种认识论观点是以后康德认识三阶段说的来源。尼古拉的第二个贡献是论证了对立面的统一。他用数学对这种观点作了证明,认为无限的线与无限的三角形、无限的圆、无限的球体都是统一的。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以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前驱。尼古拉的第三个贡献是对一些自然科学先进思想作了哲学的预见,例如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的,不为任何其他宇宙所限制,因而空间是无限的。他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缘,没有“在上的星球”,“在下的星球”,没有“高贵的星球”,“卑贱的星球”等等。这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考,有利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进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
本书根据美国1954 年出版的茨尔曼·赫隆英译本转译,原著是拉丁文。
本书拉丁文原本有三种版本,国内一时未能找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中世纪哲学卷的编辑小组决定翻译这本书,在翻译过程中,齐良骥、周辅成、王太庆、朱德生、李真诸同志曾经给我们以鼓励,并审读过译稿。郑建业同志校改了译稿,最后商务印书馆编辑同志又对译稿进一步加工。本书致朱丽安的信、卷一、卷二由尹大贻译,卷三由朱新民译
靈歌 [图书] 豆瓣
作者: 聖十字若望 译者: 台灣加爾默羅隱修會 上智出版社 2001 - 4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