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史

Quando

Quando @resaxe

39 本书  

“草原是历史的发动机”。

草原帝国 [图书] 豆瓣
8.3 (19 个评分) 作者: 勒内·格鲁塞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1998 - 5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草原帝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正祥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7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祖宗之庙”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编辑推荐:
◎作者陈正祥是国际上最有成就和声望的华裔地理学家,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Carl Troll)称其为“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本书既全面论述了北魏王朝几百年的兴衰沉浮,又通过故事呈现了关键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点面结合,可读性强。
氐与羌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马长寿先生的遗著,动笔于一九六二年,以后时断时续,到一九六五年,一直没有完成。十年浩劫中,原稿虽几经辗转,但幸运地保存下来,而先生却因精神上备受摧残,不幸于一九七一年五月病逝。
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研究,四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勤奋刻苦,著述甚丰,尤其对中国民族史颇多建树。先生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尤注意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故所著多有创见,自成一家之言。
这部未完成的遗稿,出版社委托我整理出版。我虽从先生学习中国民族史多年,自知能力菲薄,实难担此重任,但又感义不容辞,故忞勉从之。如有不符先生原意之处,自应由整理者负责。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图书] 豆瓣
作者: 付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重释内亚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钟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对内亚史研究的心得为主,对世界著名内亚史研究学者波西和傅礼初、丹尼斯.赛诺等的论著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书,并对具体的内亚史问题进行解读。本书从伯希和、丹尼斯?赛诺、傅礼初、乌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学者入手,分别评述他们的内亚研究成果、方法及影响,梳理内亚研究的脉络。本书随着评述人物的变化,涉猎的时间、空间范围比较广,既有地理意义上的北亚、阿尔泰,又有方法论层面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等分野,还有日本西域研究的新动向等学科前沿。内容丰富、概况性强是本书的优点,本书既可以成为青年学生内亚研究的入门读物,也是学术界内亚史的一次总结。
松漠之间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08 - 7
长期以来,辽金契丹女真史学界与民族语文学界彼此十分隔膜:一方面,辽金史研究者大都不能掌握利用契丹、女真文字资料;别一方面,民族语文学家又未能向历史学家充分展示这些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以至于有不少历史学家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民族语文资料对于辽金契丹史研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其实,就契丹大小字石刻对字史、契丹研究的潜在价值而言,如果能够对它们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其重要性将不亚于突厥语史、蒙古语文之于蒙元史。
本书收录了刘浦江先生于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17篇论文,记录了其近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体现了其着力于新材料与新问题的研究取向,为其于辽金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对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辽史》探源 [图书] 豆瓣
作者: 苗润博 中华书局 2020 - 6
本书希望重新对元修《辽史》的史源问题加以全面检讨,其中的学术旨趣主要有三:其一,系统深入地考证《辽史》各部分的文本来源、生成过程、存在问题及史料价值,力图呈现《辽史》本身的生命历程,尤其注重对元朝史官编纂建构的叙述框架加以离析,开辟出全新的问题空间;其二,将《辽史》放置在整个中国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变的大背景下,凸显其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意义,推动正史史源研究走向精耕细作;其三,透过《辽史》这一典型个案,对传统的史源学研究作方法论层面的反思,探索历史学视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径。始于《辽史》,而不止于《辽史》,是书中一以贯之的追求。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图书]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胡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書從政治體視角出發,嘗試為理解古代華夏提供一條新路徑。無論是商末西土聯盟還是春秋戰國的諸夏,以及與秦漢帝國政治體系綁定的華夏,都是一種由政治關係維繫的人群集團。華夏帝國通過開疆拓土將一些非華夏族群納入統治,也利用文化霸權創造了華夷符號秩序以及關於周邊異族的經史知識體系。魏晉以下帝國分裂,北方五胡政權顛覆了華夷秩序,南方山地諸族在局部地區也獲得了優勢,但隨著兩者的政治體演進,殊途同歸地走上了華夏化的道路。
敕勒与柔然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伟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即匈奴、鲜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高车)和柔然。他们对中国北方及中亚历史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本书即对这两个古代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国内尚属首次。此书出版后,港台、日本及国内有关论著多有引用,有一定影响,并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消失的帝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三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3 - 3
《消失的帝国:柔然帝国》内容简介:在1700余年前,柔然,一个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突然出现在蒙古高原,开始在纵横几万里的欧亚大陆尽情驰骋。欧洲人惊讶地发现,百余年前匈奴大帝阿提拉的阴魂尚未散去,一个叫吐贺真的“魔鬼”又带领一支辫子军出现在眼前。公元828年以后,欧洲史书一致宣称这一显赫一时的民族已经完全灭亡了。而在俄罗斯,仍有60余万人自称是阿瓦尔的后裔。
北狄与匈奴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此书系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名著之一。前一部分论述了匈奴的兴起之前先秦时期北方的狄诸部,后一部分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北方强大的匈奴兴衰的历史,包括其语言、文化和经济形态(奴隶制)。
草原王權的誕生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スキタイと匈奴 遊牧の文明
作者: 林俊雄 译者: 陳心慧 八旗文化 2019 - 1
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
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
探尋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騎馬遊牧民是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嗎?
這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在這套「興亡的世界史」中,有三本書的主角是騎馬遊牧民(另外兩本是第六卷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和第十卷的《蒙古帝國及其漫長遺緒》),這種非常罕見的設計,反應了學界重新評價騎馬遊牧民在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騎馬遊牧民看來,「歐洲」或「亞洲」這樣的地域框架是可笑的概念!
斯基泰和匈奴不只是中央歐亞草原的統治者,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偉大傳播者。
從亞洲東部的蒙古高原,到東歐的黑海北方,這一片廣袤的草原上疾馳著騎馬遊牧民。對它們來說,這個世界既沒有「歐洲」,也沒有「亞洲」。這些騎馬遊牧民,與農耕定居民的文化、社會、道德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經常創建出擁有廣大領域的國家,並帶給鄰近的東亞、西亞及歐洲很大的影響。
騎馬遊牧民如何衝擊世界史呢?眾所周知,匈人的入侵導致了歐洲發生重大變革,雖然匈人是不是匈奴,學界依舊未達成定論,但匈人是從東方遷移到歐洲的騎馬遊牧民族則是確定無疑的。同樣的衝擊更早地發生在東亞。從所謂的「五胡亂華」開始,其中鮮卑系的北魏勢力崛起,最終銜接上隋唐帝國,統治東亞長達五百年;然後就是契丹和女真,最後是蒙元和滿清席捲了整個中國。可以說東亞受到騎馬遊牧民的影響更大。
不受既定地理概念拘束的遊牧民,除了自身發展出的輝煌文化之外,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雙向的傳播。他們將取自西方的構想傳到東方,也將東方的發明傳至西方,並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來自西亞、希臘、中國等不同的美術風格。
■透過文字與考古資料的對照,還原草原上人群的真實樣貌。
用考古挖掘的成果,具體掌握彷彿傳說般存在的古代遊牧民族。
然而遺憾的是,斯基泰與匈奴都沒有文字,它們沒辦法訴說自己的歷史。但藉由東西方的「歷史之父」──司馬遷與希羅多德的描述,他們的戰鬥實力與習俗被書寫、留存下來。司馬遷描述的匈奴人和希羅多德筆下的斯基泰人驚人地相似。這兩人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定居農耕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
除了利用文獻,本書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採用考古和美術史資料。關於遊牧社會的考古,大約是十八世紀初期才開始的。在彼得大帝兒子的生日會上,一名在中亞經營礦場的富商,獻上了他挖掘到的大量黃金器具當作禮物,大帝注意到了這些物品在美術上的價值,下令展開中亞地區的挖掘。隨著考古挖掘,馬具、兵器及黃金器具,這些斯基泰文化的代表象徵陸續出土。本書就利用了至今為止發現的考古資料,盡量「復原」湮滅的歷史。
以草原的「古墳時代」為主,解釋了西元七世紀的草原上已經誕生了王權,而且分佈在整個中央歐亞。另外,對(1)馬具、(2)兵器及(3)黃金器具的美術史分析,也凸顯出斯基泰美術的獨創性,及其融合波斯、中國、希臘風格上所達到的極致。
本書也將考古發現和文獻彼此印證。比如希羅多德記述的遊牧民「王的葬儀」——製作木乃伊、用割耳或傷害身體部位的方式表示哀悼、在喪禮上吸食大麻達到亢奮狀態,以淨化自己——這些都從考古發掘中加以證實。而在南西伯利亞考古發現的中國風屋舍,其主人是叛逃到匈奴的李陵,還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兒呢?作者也結合文獻加以推論。
■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看見遊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國際性!
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遊牧民通常被視為野蠻和落後,與文明無緣。在中國史料中,「華夷之辯」是一種貫通整個農耕國家歷史的意識形態,甚至至今如此。真的是這樣嗎?
這首先要看文明的定義。「文明」一詞是從英語「Civilization」(原意是市民化)翻譯而來,原本就是城市定居社會所發明的用語。從這個角度看,以往被視為人類偉大的古代文明,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等,都有一些所謂文明的共通要素:城市、王權誕生、具有象徵性的巨大建築、官僚制度的創設、發明文字等等。
然而,對於本來沒有「城市」的遊牧社會而言,他們難道因此就是與文明相反,生活在「野蠻」之地的「胡」人嗎?本書反對這種觀點,認為那不過是農業社會的偏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挖掘出土的草原霸者們的裝飾品來看──華麗的黃金工藝品、色彩鮮豔的氈製品、以及各種馬具和武器——都凸顯出「文明」的獨特性。另外,隨著文化的交流,遊牧民也建立了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法律的城市,更具有多樣性和國際性。
以西元七到十世紀裏海附近的遊牧國家「可薩」為例,他們用貿易支撐其財政,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背景,與當時的大國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並駕齊驅,備受矚目。首都裡有七位法官,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法官各兩人,薩滿教法官一人。處於對立的三宗教竟然受到平等的對待,這個事實讓近代歐洲的歷史學家大感吃驚。這樣的做法雖然並非出自近代宗教自由的觀念,但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國際性由此可知。
因此,如果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就可看見遊牧民族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本書即採用大量考古學和美術史的資料,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如果放棄中國視角,從匈奴的角度看漢匈之爭,會看到什麼樣不同的結論呢?
其實,司馬遷已經告訴你。
關於匈奴的史料,幾乎主要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是持平之人,他透過一位叫「中行說」的宦官表達了匈奴的立場。中行說本是陪同和親的公主到達匈奴,但他最後發誓向單于效忠,並用他所認同的匈奴的價值觀反駁漢使。比如他認為,匈奴的政治更靈活和務實,不像漢那樣被無意義的禮儀所束縛。
透過司馬遷的記載,我們看到,漢除了以公主和親,取得匈奴支持外,還必須每年提供大量高質量的絲綢。這些絲綢並不是遊牧民自己需要,而主要是轉賣給西方,獲得高利潤。此外,一般中國史書上多強調匈奴不守規則,即便漢已經和親、並每年提供贈品之後依舊反覆侵寇。然而本書指出,漢匈之間本來就存在民間自由貿易,這也是符合雙方利益之事。然而漢的中央政府認為不需要民間貿易、故常常閉關,從而引發糾紛。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內部的叛亂分子常常尋求遊牧國家的援助。西漢時代最大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就與匈奴單于合謀而發動。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記載匈奴掠奪金銀財寶、絲綢和穀物;他們掠奪的是人和家畜。這些人被掠奪去做什麼呢?——答案是從事農耕。本書也從考古學的資料中分析匈奴的遊牧社會中,也存在定居聚落。本書指出,漢帝國中也存在大量自發性的逃亡者,除了層級高的比如燕王,還有大量一般民眾「聞匈奴中樂」而翻越長城。官員郎中候應在反對廢除長城防衛的十大理由之一即是,長城的防守功能也包括防止漢人向北逃亡。
■《草原王權的誕生》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是海洋島嶼國家,和中央歐亞的騎馬遊牧民國家的地理環境迥然不同。然而本書讓我們懂得,拋棄傳統中華思想中的華夷之辯,不再認為遊牧民族是野蠻和落後的化身,而理解到「文明」擁有不同的形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擅長吸收和融合別的文化,更加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更具有國際性。
本書啟示
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海島貿易國家的多樣性,都是以貿易為前提而遵重不同的價值。以本書結語中提出的「可薩」這個遊牧國家為例,近代西方史學家也驚詫於它除了擁有強大的貿易和軍事力量,首都裡竟然有七位裁判官,負責不同信仰之商人的法律仲裁。這就是台灣作為商貿國家可以從騎馬遊牧民社會中學習之處。
匈奴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泽田动 译者: 王庆宪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第一章 匈奴登上历史舞台
一、匈奴源流
蒙古高原的生活
北方民族系谱
匈奴登上历史舞台
司马迁的匈奴史观及其华夷意识差别
匈奴源流及其故地
匈奴人的容貌
何谓“匈奴民族”
二、匈奴的勃兴
匈奴人的战法
查询网址:http://zhonghuaguji.taobao.com/
中亚文明史(修订版) [图书] 豆瓣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Asia
作者: 丹尼 / 马松 译者: 芮传明 / 徐文堪 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 2017 - 4
本書是目前市面上較全面的介紹中亞文明的歷史類圖書,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是您真正能夠打開中亞文明歷史的鑰匙。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亞文明這一重大主題的首次嘗試。出版這套史書與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完全吻合,該組織一個著名的國際專家小組多年來協同合作,已經進行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力圖向更多的公眾介紹位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這一遼闊區域的文明史實。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寫的,以全面描述中亞文明為主題的重要歷史文獻。本書揭示中亞地區從文明之初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興盛和衰亡。該地區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馬爾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眾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專家(許多是當地人)通過此書為我們揭開了帷幕,顯示了中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歐亞腹地各族人民的遷徙所形成的,遷徙的範圍從西部的裡海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中國本土邊境。
游牧民的世界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译者: 黄美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1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欧亚大陆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主要舞台。而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实是游牧民与农耕民数千年的共存、交往、冲突及融合。
公元前6世纪,动员70万兵力的波斯大流士败给游牧民的斯基泰人。公元前200年发生在东方大陆的白登山之围,则是刘邦被匈奴一族围困七天,最终以和亲和岁币脱困。此后1000多年,欧亚大陆崛起的游牧民族有突厥、鲜卑、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鲜卑的北魏率先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纷乱的割据政权。而突厥一度影响了隋唐政权的兴起与发展,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游牧民血统让他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契丹与女真强大的战力给宋朝带来的压力,使得宋代甫一立国便一直强调夷夏之别。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然而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的西方海洋文明视角,以及汉人正统的王朝史观,使得游牧草原民族被边缘化,忽略了游牧民曾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诸多变革的史实。
从前在历史中作为边缘性存在的游牧民,在本书中担任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因此,这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游牧 [图书] 豆瓣
青年志
作者: 青年志Youthology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以中国一、二线城市中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在这样一个复杂混沌的时代,讲述青年志呼吸与观测青年文化的方法与思考框架,分享青年志对于这个时代的观察以及前瞻性的趋势判断。书中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接着将深入阐释个体演进时期的宏观背景——“大平原时代”,今天“游牧青年”的核心向往与焦虑以及核心行动准则。之后,我们将论述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个体化的三大命题,提出他们对于生活、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三大向往、相关焦虑和实践,以及对应的商业启示。最后在结尾,我们将对商业未来作出前瞻,并系统阐述和探讨,商业在今天社会与文化的新情境下,应该具备的新角色、新使命、新能力与新方法,推动商业创新。
游牧者的抉择 [图书] 豆瓣
9.4 (20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從蒙古到大清 [图书] 豆瓣
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
作者: 岡田英弘 译者: 陳心慧 / 羅盛吉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6 - 8
關鍵特色
★本書完整重建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版圖之下的北亞洲歷史,呈現遊牧民族視角的世界史圖像,以及從蒙古和滿洲看待中國史的新興觀點。
★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世界史的誕生》作者岡田英弘首部學術專著。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作者宮脇淳子教授專文解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藍美華教授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教科書不一定都是對的」
繼承蒙古帝國的不是中國的明朝,大清才是蒙古真正的後繼者!
蒙古帝國的狂飆,突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傳統分野
向我們展開一部更具包容性、更多元、更完整的全球史圖像
我們如何看待中國史上的元朝與世界史中的蒙古帝國,這一段曾經重疊又不完全等同的歷史經驗?
不妨聽聽歷史學者們怎麼說:
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書中曾說,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蒙古人這一階段是中國第二帝國(隋、唐、宋)和第三帝國(明、清)間的過渡階段。
許倬雲先生在《萬古江河》中則指出,契丹、女真與蒙古三個族群,曾在中國建立了三個王朝,……蒙古與漢人的明朝,仍是南北對峙的情勢。因此,若以第十世紀到第十六世紀,看作中國近古史上的南北朝,也未為不可!
日本京都大學杉山正明教授認為,在元朝之前的「中國」是「小中國」,但中華帝國的範圍自蒙古時代以後大大地拓展了,從「小中國」轉向了「大中國」。
本書作者岡田英弘教授掌握了十四種語言,尤其強調滿蒙史料的重要性,在本書完整重建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版圖之下的北亞洲歷史,呈現遊牧民族視角的世界史圖像,以及從蒙古和滿洲看待中國史的新興觀點。本書是岡田教授出版的首部學術專著,更是總結其學術生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岡田教授主張――
蒙古自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開始,建立了東自日本海、西至俄羅斯草原,橫跨歐亞兩洲的帝國版圖。後來蒙古帝國分裂成為四大繼承國,其中位置最靠東的宗主國大汗政權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元朝」。元朝是中國歷代王朝的其中之一,但也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368年朱元璋包圍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北方的蒙古高原,在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於此滅亡。不過對蒙古遊牧民族而言,元朝並未終結,他們只是失去了中國這塊殖民地。
本書主張,大清帝國是蒙古帝國真正的繼承者,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大清帝國時,在北方承繼了北元的統治正當性,之後才越過萬里長城,於1644年得到明朝的領土。在論述中國歷史時,除了南方的中國本土之外,也不可忽略北方的正統性以及從蒙古史和滿州史看中國的觀點。在此一觀點的引導之下,所看到的不是單一的中國史,而是更多元、更完整、更具包容性的亞洲史與世界史。
名人推薦:
本書絕非易讀之讀物,而是由像岡田英弘這般罕見的歷史家之思想形成起始所構成的學術論文集。我確信即使將本書用以了解岡田歷史觀之地基,其出版亦有重大意義。
――宮脇淳子(東京外國語大學博士、《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作者)
本書是滿蒙史學大師岡田英弘的首部學術著作。岡田教授能掌握十四種語言,既能扎實地進行微觀研究,又能提出普世性的宏觀理論,相關領域學者無不受其影響,其成就也受到國際學界認同。除了理解許多滿蒙研究的重要課題外,本書更讓我們見識到一位世界級學者的成長,以及他如何在進行細部研究分析後,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糾正舊有的認知,進而開拓學術的領域。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格外令人興奮。
――藍美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