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史

Quando

Quando @resaxe

39 本书  

“草原是历史的发动机”。

五胡十六国 [图书] 豆瓣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の民族大移動
作者: [日]三崎良章 译者: 刘可维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用另一种角度讲述分裂时代中的融合,从棱角间,搜寻民族起伏变化的迁徙历史。
★编辑推荐:
大分裂时代中的融合,可以搜寻到边缘地区民族间起伏斡旋的斗争和生活,帝王将相耍花腔一样登场,王朝暴雨般开始停止,庶民百姓无奈迁徙与流落。这肯定是一段热闹的历史,也残酷、也冰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五胡十六国时代背景为主题的学术论著。主要整理日本学界字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五胡十六国研究,将去分成草创期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五胡十六国研究的展开以及现代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三期,且详细介绍了三个时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以及待突破的瓶颈。
★前言
在公元前后各二百年的时间内,统治中国长达约四百年的汉帝国于二二〇年彻底灭亡。此后,直到六世纪末隋文帝统一中国的约三百七十年间,在中国曾同时并存过两三位或更多的君主,有时甚至还有非汉人的君主,这就是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三世纪末期至五世纪中期,中国北部进入了最多曾有十个国家并立的、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而且,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以匈奴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也非常活跃。在同一时期的欧洲,由于日耳曼民族的迁徙,罗马帝国开始衰退并分裂为东西两部,日耳曼民族的部族国家逐步建立。而当时的欧亚大陆也正处于一个所谓民族的时代。
日耳曼民族建立的诸部族国家中的大多数最终被其中之一的法兰克王国统一,西欧世界逐渐形成。因此,日耳曼民族的迁徙被评价为关系到现代欧洲格局的成立。然而,与日耳曼民族的迁徙相比,至今对五胡十六国的负面评价较多。试看一下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史、东洋史、亚洲史等通史类书籍中,涉及这一时代的章节名称,以及标题等,其中“乱华”、“乱离”、“混乱”、“动乱”、“纷乱”等伴随有“乱”的词汇不绝眼帘,甚至还存在“蛮夷共乱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屈辱”等表述。不只是日本,在中国与韩国的通史类书籍中也能见到这种倾向。实际上,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有多个政权并存,而不是由集权的、强有力的皇帝统治着中国。然而,这就真的应该被非难或是被否定吗?如果从接受了天命的天子来统治天下这一中国正统王朝意识,以及传统的中国史观点来看,这个时代也许应该被视为混乱的时代而遭到批判。可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必惯性地沿袭这一认识,如果打破旧有的思想壁垒,我们将会感到这是一个别具魅力、满载着各种可能性的时代。并且,五胡十六国是一个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强调自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社会与文化,进而形成新的中国的时代。
举例来说,在这个时代建立于中国大地上的诸国家,以及中国国内的诸国与朝鲜半岛、西域等周边诸势力之间,构筑起了以册封关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世界帝国”唐王朝的成立正与此有关,甚至支撑着唐王朝的各项制度,如作为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土地制度的均田制等,其源头均可追溯至五胡十六国时代。另一方面,如果关注到墓葬中的画像和俑等,可以发现相对于汉代女性所穿的由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宽松的深衣而言,这一时代以后的女性则着短上衣与长裙子组成的长裙短衣,皮肤裸露在外的部分较多。另外,男女均穿着像裤子一样胯部分开、便于骑射的袴褶服,即使在女性中也开始兴起骑马、打马球等活动。而且,佛教在这个时代的普及使得不见于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佛教寺院景观出现在了唐都长安之中。像这样在政治、社会、宗教上的变化是通过五胡十六国时汉族、非汉族的大规模迁徙、融合形成的,也就是说,五胡十六国正是造就了此后中国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抹去一直以来对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负面印象,展现一个诸民族实现自我、建设崭新中国的肇始时代。以此为基础,本书希望揭示中国社会正是凭借多民族的活动、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全书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将梳理五胡十六国时代以前少数民族的发展动向,中国王朝特别是东汉与曹魏、西晋应对少数民族的措施。第二章将考察五胡十六国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将以政治的演变过程为中心,叙述“十六国”的兴亡变迁。据我所知,至今在日本尚未出版过以五胡十六国时代为主题的通史类书籍和基础性读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会难以把握“五胡”诸民族、“十六国”诸国究竟拥有哪些特性,塑造了怎样的历史。所以这一章稍显繁杂,将分别概述各个国家的发展动向。
随后,第四章将从五胡十六国与周边的朝鲜、西方、北方之间的关系,佛教的发展,以及“十六国”与东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十六国”以及“五胡”是如何在中国进行自我定位的。第五章将探究这一时代中人群整体的迁徙轨迹,并在第六章中通过文字资料与墓室画像两个方面来考察作为这一迁徙结果的诸民族融合的实态。以此,终章将展望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诸民族,以及这些民族的迁徙、融合对此后时代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境内的民族大迁徙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笔者希望通过此书,来追询这一问题的答案。
精彩内文选读
(节选)
以一八四年黄巾之乱的爆发为契机,中国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居住于长城之内的乌桓也受到影响。当时乌桓主要居住于幽州,而当时幽州牧(长官)为宗室出身的刘虞,于是避乱的汉族难民涌入到幽州。作为群雄之一的公孙瓒在一九三年杀死刘虞,一九九年群雄中的另一位领袖袁绍又杀掉了公孙瓒,占领幽州。这期间在乌桓统治势力中,辽西的丘力居于初平年间(一九〇—一九三)死去,其侄蹋顿统帅了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的乌桓,这一势力被称为三郡乌桓,其曾与袁绍联合扩大了势力。不过,在二〇〇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又因为二〇七年蹋顿在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被杀害,乌桓陷入灭亡的状态。于是曹操获得了蹋顿麾下的二十万乌桓人,并将其中的作战人员编入自己的军团。他们在曹操麾下大展身手,被称作天下名骑。
鲜卑与乌桓一样为东胡后裔,但其是从晚于乌桓的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在中国史料之中的。这是因为西汉时代鲜卑活动于乌桓北方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其在当地以游牧、狩猎为生。至东汉初年,当乌桓迁徙至东汉领域之内后,鲜卑才南下到达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的长城附近,最终在中国史书中登场。鲜卑曾与南匈奴、乌桓等联手一同侵扰中国,反过来其也被东汉利用来对抗匈奴。在一世纪后半叶,鲜卑与东汉保持了稳定的关系并试图扩大自身的势力。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还进入了作为匈奴故地的蒙古高原中、西部。在此之后,鲜卑于一二二年侵犯了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北部的雁门、定襄直到山西省中部的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此后在二世纪前半叶,鲜卑对于东汉时而降附,时而侵扰,其还与南匈奴、乌桓等反复展开了合作和对抗。
氐族原本居住于现在的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西南部、四川省北部地区。与羌族相比其农耕化发展得较早,在西汉时代就已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形态。由于西汉武帝设置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等政策的实施,氐族中的大部分隶属于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等渭水上游一带的郡。进入东汉后,政府对于氐族没有进行像对羌族那样的大规模征服和强制迁徙,而是采用了安抚政策,因此两者间关系相对安定。
原生活于蒙古高原北方的突厥系游牧民族丁零在西汉时代曾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匈奴南北分裂后,丁零在一世纪后半叶迁徙到了蒙古高原北部。当时,由于鲜卑正向蒙古高原扩张,阻止了丁零的进一步南下。不过在鲜卑的檀石槐死后,丁零趁乱再次南下,到达了长城附近。此后,二一二年丁零与乌桓、鲜卑等一同加入了曹操攻打孙权的战争,如此一来其开始参与到中国内地的局势之中。随后在三国时代中,丁零追随鲜卑,与此同时也保持着与曹魏的交往,其中的一部分还迁至中国内地居住。
从西郊到南郊 [图书]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康乐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拓跋史探 [图书]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
书中发表“猗卢之碑”残石版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作者执着于历史新知的获取需要学界长远积累的愿望,修订本对原书有较多改动,订正了一些使用和认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见解上的变动。仍然意在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奉献给同好读者,共做进一步的考索。
隳三都 [图书]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金帐汗国兴衰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鲍里斯·格列科夫 / [苏]亚历山大·雅库博夫斯基 译者: 余大钧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子拔都通过远征南俄草原建立,统治地域主要包括中亚、伏尔加河中下游、顿河流域及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它前后延续近三百年,对该地区,特别是位于其疆域北部的罗斯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金帐汗国兴衰史》由苏联著名历史学家鲍里斯·格列科夫和亚历山大·雅库博夫斯基合作完成,长期以来一直是关于金帐汗国历史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相关领域专著。这部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共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金帐汗国的兴起,金帐汗国与罗斯诸公国的关系演变,以及金帐汗国的衰落过程。作者利用了大量波斯、阿拉伯文史料、古罗斯编年史资料、金帐汗的敕令以及在中亚的考古发掘成果,可称得上是沙俄和苏联史学界对金帐汗国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元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良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3
周良霄《元史》是“中国断代史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不仅追溯了蒙古族的发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历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发展史,而且通过元代各项制度的因革、元中期政治史、边疆各民族以及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对元朝进行了全方位详细论述,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文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迎胜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2 - 9
简介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其建立者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按草原传统旧制对诸弟与诸子实行分封,察合台获得阴山(今天山)北麓东起今吐鲁番盆地,西至亦烈水(今伊犁河)的草原。此后在元世祖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战事中,通过侵夺朝廷在中亚的城郭农耕区而逐渐发展起来,与元太宗窝阔台后裔海都所领导的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与元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14世纪初海都死后,察合台汗国复与元朝达成和议,双方瓜分吞并了窝阔台汗国,使察合台汗国与术赤后裔控制的金帐汗国、旭烈兀后裔建立的伊利汗国一道,并为元帝国内的三大西北宗藩之国。其极盛时代,统治了包括我国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区、今独联体中亚、阿富汗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
当代学术界对元朝与西北三藩中的伊利汗国与金帐汗国研究较多,但有关察合台汗国的研究相形之下却稍觉不足,究其原因,盖因国内外研究元史与西北三藩的学者,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分属不同的学界。语言文字的障碍使得察合台汗国的历史,除了少数专家学者外鲜为人知。
由于深入钻研原始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且各文种材料之间往往互有歧异,因此察合台汗国史的研究者不但应兼通汉文与穆斯林语文,且须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对比不同史料之间的异同,这就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同时,为能充分利用前人成果,研究者还应掌握几种主要的欧洲文字和日文、察合台汗国的著作。应该说,察合台汗国研究作为一门兼及元史、突厥史、蒙古史、中亚史的专题,在中国史领域属难度较大的课题之一。
《西北史地丛书: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以前述成吉思汗时代以前的蒙古与欧亚草原及早期的察合台汗国为题,力图通过对每一个案的深入分析,在中国史、突厥/蒙古学与伊斯兰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重新构思与解说11~1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
剑桥早期内亚史 [图书]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9.4 (7 个评分) 作者: 丹尼斯·塞诺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塞诺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内亚史专家集体撰写而成。他们率先对历史记录极少的内亚地区进行了探索,并按时间顺序追溯了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其中包括了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和阿瓦尔人,俄罗斯草原民族、突厥帝国、回鹘人、吐蕃帝国、契丹和女真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将内亚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本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的内亚史,认为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内亚就与欧亚大陆各定居文明发生了联系。在前近代时期,内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而非地理实体来定义的,它的边界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而改变。与普遍存在的观点相反,该书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对农耕居民发动攻击的敌人,他们不仅索取,而且也给予邻人许多。由于游牧的机动性,内亚游牧民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他们是世界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催化剂。
《剑桥早期内亚史》是以任何语言讲述蒙古帝国统治之前內亚居民的政治史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任何其他集体著作能接近其眼界的综合性;也没有任何一部单一作者的著作能声称掌握了这些集体作者所展示的诸多领域。它聚焦于这个广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历史中最重要的方面,这个地区是游牧民族、森林猎人和定居的绿洲居民的家园。——《亚洲历史杂志》
……一部迫切需要且期盼已久的著作……,我们应该感谢它的主编和作者们。——《亚非研究杂志》
本书是叙述史和分析史的精彩综合,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权威著作。
——《选择》
内亚史 [图书] 豆瓣 豆瓣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作者: [美] 斯瓦特·苏塞克 译者: 袁剑 / 程秀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图书亮点:
原著重印9版,一本畅销国外的内亚史著作
了解、学习和研究内亚史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领域的一个巨大空白,在对作为整体的内亚研究方面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本书对于大多数潜在读者可能一无所知的这一世界上重要区域的历史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D. O. 摩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英国历史评论》第115卷,第464期(2000年)
★摘录试读
公元622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很寻常的年份,没有大战和巨变产生。这一时期的主要强国,中国唐朝、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各自从最近的对抗中恢复过来,正忙于加强国力,或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河中地区的小王公们正陶醉于他们自己繁华的弹丸之地乐不思蜀,而如有必要的话,他们也乐于承认突厥游牧民的宗主权。此时的突厥人建立了一个东起唐王朝北部边界,西至里海草原,绵延于内亚的强大汗国。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之上的粟特人和其他商人继续辗转于中亚,他们自古以来就从事着贸易,并将继续经商,直至中世纪末期。
伴随其璀璨文明和悠悠史载,在中国、波斯和拜占庭都出现过比当时统治王朝历史更古老的帝国。相对而言,突厥人直到最近,也就是公元6 世纪中叶才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汗国。这个汗国并非是在那些脆弱并昙花一现的诸多游牧帝国基础之上而猛然崛起的。被现代史学称为突厥帝国的这个汗国从公元552 年延续到744 年,其疆域是一片相对狭长的横向草原地带,只是被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所支配的山链所阻断或环绕。这一疆域构成的地理特殊性也许在这个突厥汗国分裂成两部—长支和幼支的趋势中起着辅助作用。长支即阿史那王朝(Ashina Dynasty),统治着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并以今天蒙古国西北部鄂尔浑河谷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部分被称为“东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一个令人困惑的名称,但对于中原来说,却容易理解,因为位于其北部)的缘故;幼支统治西部,以天山西部和七河地区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西突厥汗国”。
★内容简介: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昔班尼王朝先后崛起,随后再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分庭抗礼局面直至被东扩的沙皇俄国所征服,历经俄(苏)统治,直至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朝代年表与地图补充并佐证了文字。当代的焦点停留在这七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中国新疆。自1991年起,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持续高涨,因为它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争论。尽管关于这一区域的卷帙浩繁的作品先后涌现,但是对这一区域的简史尚未问世。斯瓦特·苏塞克这本历史书将填补这一空白,这对于任何想研究或访问这一地区的人们将绝对是必备的入门资料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太山 商务印书馆 2011 - 9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新讨论了以往对关系史的研究,将经过检验的成果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下篇就若干重要而又必须进一步推敲的专题,如张骞西使、甘英西使、通西域路线戊己校尉、李柏文书,以及吐鲁番文书有关年号等,进行了研究;也都是从千人的研究成果出发,得出与前人不同的结论。
嚈噠史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太山 商务印书馆 2012 - 1
嚈哒最初是北亚一个弱小的游牧部族,本书虽然没有涉及嚈哒史上的所有问题,但由于有关嚈哒人活动的重要方面大体上都涉及到了,在内容安排方面也适当考虑了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外学界还没有更全面的嚈哒问题专著问世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一部嚈哒史来读。
中古北方民族史探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琳国 商务印书馆 2010 - 4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匈奴内乱、南迁与杂胡化
一 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
二 南匈奴南迁的前后
三 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
四 汉晋陇右河西的三种胡
第二章 东、西羌与羌人的抗争
一 羌人的原始居地及其抗争
二东羌与西羌
三 羌人内迁关中
第三章 蒙古草原的动荡与乌桓、鲜卑
一 乌桓内迁与东、西部乌桓
二 蒙古草原的动荡与鲜卑的兴起
第四章 十六国的纷争与民族分布
一 第一阶段:永嘉以后至后赵之亡(311-350年)
二 第二阶段:后赵之亡至淝水之战(350-383年)
三 第三阶段上:淝水之战至北魏统一北方(383-439年)
四 第三阶段下:淝水之战至北魏统一北方(383-439年)
第五章 汉及前后赵、诸燕国、前秦政治制度
一 汉、前赵:汉化政治制度的先驱
二 后赵:重用汉族文士,实行胡汉分治
三 诸燕:以礼制奠基,以门阀立国
四 前秦:力削氐羌酋豪,力主夷狄应和
第六章 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 坞堡壁垒与汉人大姓豪族经济
二 “军封”、营户与依附关系
三 关东地区的社会经济
四 前秦劝课农桑与社会经济
结语:民族融合——十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
后记
危险的边疆 [图书]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图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傅海波(编) / 崔瑞德(编) 译者: 史卫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8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导言的作者是本卷的两位主编,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辽、金、元史研究专家,著述颇丰,尤长于金史研究,在本卷中还担任第3章金朝历史的写作;后者则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剑桥中国史》秦汉、隋唐、明代等卷的主编,在本卷中还与克劳斯-彼得·蒂兹合写了第一章辽朝的历史。第二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学院教授邓如萍,她已发表过一些有关西夏历史的论著。特伦顿州立学院教授托马斯·爱尔森主要研究早期蒙古国的历史,故撰写本卷的第四章。第五章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教授莫里斯·罗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等著作,所以专写忽必烈一朝的历史。第六章的作者萧启庆原为新加坡大学教授,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元代的军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等著作,此次担任元中期历史的写作,驾轻就熟。堪萨斯大学教授窦德士,主要研究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著有《征服者与儒士》、《儒学与独裁统治》等著作,在本卷中撰写第七章元后期的历史。第八章作者是原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米德尔斯伯里学院任教的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教授,她著有《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等著作,所以专述与元代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牟复礼研究中国史多年,在本卷中写作第九章,专门讨论元朝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如本卷原书序言所说,牟复礼还通读了本卷全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应该承认,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因为它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时,既要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问题,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卷的编著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探讨。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图书]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图书] 豆瓣
疾駆する草原の征服者: 遼 西夏 金 元
7.7 (18 个评分) 作者: (日)杉山正明 译者: 乌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辽 西夏 金 元”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突厥人和突厥汗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还对东亚、中亚,甚至欧洲的历史均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外学者均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为国际学界研究的热点或专门学科,如所谓的匈奴学、鲜卑学、突厥学、西夏学等。中国传统史学对周边的民族,特别是北方民族的记述和研究历来十分重视,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即是反映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国内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成果之一。这套丛书所辑的论著,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教授及其弟子周伟洲教授的有关著作。马长寿教授(190-197年),字松龄,山西昔阳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早年他多次深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调查,引进西方近现代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民族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他先后在复旦大学、西北大学执教,并开始转向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氏、羌、突厥等族的历史和文化,作了新的开创性的研究。其特点是能融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精华为一体,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重视民族调查和考古文物资料,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等。因而,他的这些学术特点逐渐发展成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学派,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丛书》中收辑有马长寿教授在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撰写的五部著作,即《北狄与匈奴》、《氏与羌》、《乌桓与鲜卑》、《碑铭所见前奏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突厥人和突厥汗国》。其中《氏与羌》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两书,是在一九七一年马长寿教授逝世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著名民族史学家林或先生评价《北狄与匈奴》一书时说:此书“是解放后第一本具体而微的匈奴史专著,因而此书的出版,为我国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从事匈奴史的研究及撰写匈奴史专著,提供了一个先例”(林斡《匈奴通史·前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东北的学者曾提出“鲜卑学”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就是以《乌桓与鲜卑》一书为标志的(于志联等《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1982年1期)。《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字数虽少,但广为中外学者所推崇,认为是利用考古文物资料(碑铭),结合文献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典范之作。其余如《氏与羌》、《突厥人和突厥汗国》两书,也在学界中有较大的影响,凡是研究这些民族的论著都要参考这些著作。
辽夏金元史 [图书] 豆瓣
The Liao, Western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Conflict and Confluence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作者: 张帆 / 陈晓伟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7
10世纪—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使用汉文史料,也参考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以及外文史料,并利用了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以高远的历史视野勾勒出这一时期诸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以及互相冲突交融的情况。
本书致力于揭示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复杂多样的时代特征,为读者描绘出战火纷飞,同时又生机勃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梳理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几个少数民族王朝。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