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巧克力麦芬之必要

巧克力麦芬之必要 @VitaminE

4 本书  

蘑菇/树/苔藓/

菌络万象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ENTANGLED LIFE
作者: [英]默林・谢尔德雷克(Merlin Sheldrake) 译者: 罗丁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1
🏆 2021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 看真菌如何影响世界,接入心识,变幻未来
◎ 编辑推荐
阅读《菌络万象》,我感到自己被一张满布惊奇的网络所笼罩。只要你有途径感知自然,就会发现自然界比任何奇幻想象都更加美妙。本书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 Jaron Lanier)
如果我们认为“智能”的产生必须有心、有脑或者至少要有生理结构层面的发生机制,那要如何去理解无心、无脑、既不同于动物且更不同于植物的真菌在活着的时候所做出的一个个生存“决策”?
如果对生命体的认知需要建立在边界清晰的“个体”抑或是“群体”之上,那要如何去理解缠进万物之中、络入万象之间、一旦与之分离则她或他或它都不再是他们自身的真菌之存在?
“我该用这白天和黑夜、这趟生命与死亡做什么?每一个脚步、每一次呼吸都如鸡蛋般向这个问题的边缘滚去”,诗人罗伯特・布林赫斯特(Robert Bringhurst)曾这样写过。真菌也如这“鸡蛋”,带我们止不住地滚向众多问题的边界——演化、生态系统、个体性、智能、生命……无数人对这些概念的认知已被真菌重塑。希望这次,真菌也能撼动你的确信。
◎ 内容简介
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采访”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头绒泡菌;他深入巴拿马的热带雨林,一路上遇到了仿佛同样由菌丝联结在一起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DIY真菌爱好者和尝试用真菌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新异创客。他把与真菌的种种奇遇收入书中,邀请读者环顾日常,一起去把它们抓个现行——采蘑菇,买蘑菇,吃蘑菇;发面,酿酒,种植,创造——蓦然回首,才发现,只要活着,真菌早就把我们抓了个现行。
◎ 媒体推荐
奇妙……对这些多样且非凡的生命形式的精彩游历……令人开眼界……人类应该把真菌视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时代》杂志(Time),“2020年百本必读书籍”
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充满了如此有趣的观察或美妙的措辞,把我打动得不得不放慢脚步停下来反复阅读……《菌络万象》让我意识到真菌如宇宙,俯之弥深。
——《科学》(Science)
不止适合真菌脑袋……展现了科学极其鼓舞人心的一面。
——《泰晤士报》(The Times)
◎ 名人推荐
妙哉!为地球生命的未来倍感绝望吗?不用担心,真菌总会与我们同在。无论以何种方式。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重新校准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恢宏且令人晕眩。
——埃德・扬(Ed Yong),《我包罗万象》作者
是那种真正能改变你看待周围世界目光的书,《菌络万象》的内容变幻莫测、充满启示、激发热情、紧要、惊心、必读。视野大胆,分析敏锐,洋溢着令人愉悦的热情。
——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以鹰之名》作者
极少有书像《菌络万象》那样令我震撼。无论是其中的研究、激情、写作还是洞见……不确定我从单本书中学到过这么多东西。向另一位赞美想象力的科学工作者致敬。这是一本必读的佳作。去感受一个全新的世界吧。
——安德烈娅・武尔夫(Andrea Wulf),《创造自然》作者
《菌络万象》是一本令人目不暇接、生机勃勃和改变视野的书籍。书里一句接一句地令人驻足。看完之后,我惊叹于真菌世界以及谢尔德雷克带有深远意义和打破层级意味的论点。这是一位卓越作家所创作的卓越作品,成功地为生命注入了惊异之美。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深时之旅》作者
真菌无处不在,而默林·谢尔德雷克是探索真菌奥秘的理想向导。他充满热情,学识渊博,文笔绝妙。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大灭绝时代》作者
我爱上了这本书。默林是一位拥有诗人般想象力的科学工作者,同时是一名出色的写作者……这是一本凭借文字的力量改变你对人类认识的书……它将激励一代人投身真菌学。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杂食者的两难》作者
◎ 获奖记录
2021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21韦恩莱特奖(全球自然保护和气候变化奖)
《时代》《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等媒体2020年度书籍
森林之歌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
8.3 (7 个评分) 作者: Suzanne Simard / 苏珊娜·西马德 译者: 胡小锐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6
在这本书中,西马德讲述了自己的独特人生旅程。她的人生与探索森林隐秘地下网络的研究并行。森林中的树木与真菌互利互惠,构建一张错综复杂的“树维网”,就像我们的神经网络或者互联网一样,养分、水分都能通过它传递;树木之间借此交流信息,守望相助。树维网的中心是母亲树,它们用强大的力量连接并维持着周围所有的后代。在一片有活力、能自我复原的森林中,竞争关系并非永久的主题,树木之间、树木与真菌之间的合作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利他才能自利。
人类同样如此,我们与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交织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支撑和帮助,是我们前行中不断回顾和汲取能量的根源,也赋予我们治愈创伤的力量。
这本书会永远改变我们看待树木的方式,也提醒我们倍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实验室女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ab Girl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霍普·洁伦 译者: 蒋青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巴拉克·奥巴马赞赏推荐
《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力人物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在科研路上配比过坚定与彷徨的每一个人,
都会因此而收获一段没有模板可循的独特人生
◎ 编辑推荐
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练未来的职业棒球手—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也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 名人推荐
☆女性的柔美会让科研生活更显生机,女性的坚韧会让科研工作更易成长,女性的细致会呵护科研道路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辉。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克·奥巴马
◎ 媒体推荐
☆《实验室女孩》既记录下了霍普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部植物赞美诗。书中对植物奇怪且隐秘的生命的描写,仿佛直接生发自霍普自身回忆的生物学过程,结构精巧。夺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丽雅特·贝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几乎涵盖从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洁伦擅长所有。她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幽默地联系起查尔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样以举重若轻的笔调细数叶片的每一条脉络……洁伦的这部作品既关乎用眼睛观察世界,也并用双手与心灵。绝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宾斯,《科学美国人》
☆洁伦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极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间,她又会和实验室的组员一起去探访大家选出的奇怪景点,或者耐心等待组员精心烹制野营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实验室女孩》是一部风趣的作品,充满了快乐的时刻,但也常常流露悲伤。不过抛开所有艰难险阻,洁伦显然不会选择科学以外的第二份事业。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罗恩,《自然》
☆生物学家撰写的个人自然志,生猛且令人振奋。洁伦的写作好似文学性更强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长清晰讲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而在描述她的实验室好拍档比尔时,洁伦的行文更企及了另一个维度。一个热爱文字的科学家所给出的精确描述。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丽莎白·罗伊特,《世界时装之苑》
☆《实验室女孩》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还展现了科研工作中细水长流,而非时时都有突飞猛进的收获的日常。科学家在知识的道路上行进,每一次踩实一块石头。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亚·博恩,《华尔街日报》
◎ 获奖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
创建日期: 2025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