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

曰..曰

曰..曰 @chenshaolung

40 本书  

作者、责编、友人赠书

西汉经学源流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葆玹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也是传统学术的筋骨和底色。西汉是经学的肇始时期,西汉经学对于后代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即为研究西汉经学的学术专著。作者王葆玹先生兼用考据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经学的来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变过程,就西汉礼学、春秋学和易学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见解。由秦、汉的社会变革、学术政策,乃至西汉后期的宗教改革,都说明经学在当时的地位与内涵。氏著对经学的文献,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间的争论,都有新证及新见,是一部难得、严谨的学术著作。
杜甫集校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杜甫 著 / 谢思炜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6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思炜先生积三十年学养校注《杜甫集》所成的一个可读之本,充分反映历代以至*近的杜诗研究成果,也为唐诗、唐语言研究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材料。
《杜甫集校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历代流传至今的注本,约有一百余种,其中较为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约有一二十种。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有关唐代的资料的出现,对唐代官制、科举等专门史,以及唐代语言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的出现,对杜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推进。本书即是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理1400余首诗歌、30余篇文章,在校勘、编年、注释三个方面,都有独到的成果。
本书以最接近杜甫集祖本二王本的《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以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郭知达《新刊校订集注杜诗》、蔡梦弼《草堂诗笺》为主要参校本。对杜诗的两种异文,即来自于五代、北宋初的传本中的异文,与宋明清的学者诗人出于个人知识和赏鉴等理由改动形成、不具有文献依据价值的异文,加以区别,形成了一个既尽量接近祖本原貌,又保留了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歧义的异文的本子,达到了文献存真的效果。
王铎四题 [图书] 豆瓣
作者: 薛龙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本书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明清书法篆刻史,其中,关于王铎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15年。本书所收录的四篇文章,写作于不同时期,作者现依据新出现的图像、文献资料,对之进行了增补与修改,为读者学习和了解王铎的书法提供了详实且生动的文本资料。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王铎本人的书作、刻帖、手稿、信札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还将其同时期的书家、友人的大量诗文集、笔记、信札等做了搜集与细读,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更具客观性。
与此同时,本书对于王铎的书法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而是突破了美术的范畴,开始了历史学的转向。透过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即可窥见一斑,如宋明之间对王字碑的批评,何以从品格化的“俗书”转向“集字”工艺的缺陷?除了传刻书法,刻帖在保存家族文献与塑造文化身份上有怎样的意义?文本的功能如何影响书家的态度,并在形式上产生巨大的差别?有意识的“作品”对日常书写产生怎样的冲击?为什么王铎旅途中的书作常常显得怪异?一个面目张扬的艺术家,是否就对工具、材料不加选择?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旨趣。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即可对这些问题了解一二,也可体味作者严谨、新颖的学术思考动向。
齐白石艺事琐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振宇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由六篇短文构成,深入浅出,文图互证,生动有趣,使用模件生产、考古类型、文化认同、影响焦虑等现代理论方法探寻真实的齐白石艺术人生。对齐白石的核心技术、衰年变法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重新讨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王缵绪的真实关系,丰富了世人对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认识,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近年来齐白石艺术研究的重要新作。
赵孟頫闲居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重建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
编辑推荐:
◎赵孟頫连续可考的艺术生涯共36年,而他绝大部分的存世作品是在其告罪、告病、告老以及革闲、等待、南北往返的16年中完成的。本书即主要论述这些时期与赵孟頫相关的事宜。
◎作者认为,目前存世的赵孟頫资料,因为涉及当事人的门生家属,在真实性上存在很多弊端,而本书正是要部分复原这些被改动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由‘口供’组成的”,其中难免存有经过修饰加工的 “口供”,但是总还有未能被清扫干净的证据散存于世。
◎本书所要做的正是厘清质证后的证据,再通过不同史源证据的交叉证明与证伪,揭开历史的面纱,不断接近一个真实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全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更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如是我闻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怀宇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1
【编辑推荐】
知名文化记者李怀宇先生对陈之藩、杨宪益、吴冠中、王元化、王世襄、王钟翰、周辅成、汤一介、黄永年、范用等二十位文化巨擘进行了深度专访,真实、细致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处世之道,回顾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晚年心境,带领读者重温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路历程。
---------------------------------------------------
【内容简介】
《如是我闻》一书的二十位访谈对象,多经历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他们既受传统文化之熏染,又受欧风美雨之影响,在历史、文学、艺术、书法、美食等不同领域深有建树。本书通过对陈子藩、杨宪益、吴冠中、王元化、王世襄、王钟翰、周辅成、汤一介、黄永年、辛丰年、李育中、范用等近20位文化巨擘的专访,重寻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晚年心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也是重温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路历程。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图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日〕冈村秀典 译者: 徐小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作者参照中日两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综合运用样式学、图像学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具体年代、信仰内容及其源流、窟内尊像配置所体现的观念、北魏时代武周山石窟寺全景的复原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分析。
收录200余幅珍贵图片,融贯中日云冈石窟编年说
柳斋兰亭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4
【编辑推荐】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本真伪?
《兰亭序》是否为东晋王羲之模仿西晋石崇《金谷诗序》而作?
著名王羲之研究专家、著名书法家祁小春教授
穷尽文献,严谨考释,层层推衍,一一回应
《兰亭序》问世传说、版本流变、内容真伪等“兰亭学”悬案
本书深受“京都学派”熏陶
从文献学的角度重新全面考释、彻底检证《兰亭序》
既回应了艺术史上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
又系统考察了《兰亭序》的诸多历史悬案
【内容简介】
书法史上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至今仍有追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本真伪?《兰亭序》是否为东晋王羲之模仿西晋石崇《金谷诗序》而作?《兰亭序》真迹问世传说纷纭,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真相?
著名王羲之研究专家、著名书法家祁小春教授就“兰亭学”中的诸多“悬案”,穷尽文献,严谨考释,层层推衍,一一回应《兰亭序》问世传说、版本流变、内容真伪等问题。本书深受“京都学派”启发,作者从文献学的角度重新全面考释、彻底检证《兰亭序》及其相关资料,再一次回应了书法艺术史上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辨”。
藏书纪事诗 藏书纪事诗笺正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 叶昌炽 撰 / 王欣夫 笺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藏书纪事诗》七卷,叶昌炽(1849-1917)编著,为中国首部以纪事诗形式记述历代藏书家、藏书典故之作,全书共收七百余诗,每首作七言,诗下附注,涉及人数千余,涵盖历代藏书、刻书、版本、目录等多种史料,被誉为“藏家之诗史、书林之掌故”,同时也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工具书。蛾术 丛书今以韦力先生芷兰斋藏叶昌炽自刻七卷本为底本进行影印,并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王欣夫先生笺正之内容整理排印附后。我们还编制了书名、人名、书斋、藏书印为主要内容的索引,更加方便广大读者使用。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2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西奇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6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
漫长的余生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12世纪文艺复兴 [图书] 豆瓣
作者: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译者: 夏继果 2022 - 9
12世纪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代。罗马式艺术登峰造极,哥特式艺术萌芽初露,方言文学蓬勃兴起,拉丁经典著作、拉丁诗歌和罗马法复兴,吸收了阿拉伯因素的希腊科学与希腊哲学复苏,第一批欧洲大学创立。本书重点关注12世纪的拉丁古典著作及其影响、新法学和更为多样化的历史编纂、来自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新知识及其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机构的兴起。我们发现,中世纪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黑暗与静止,中世纪展示着生命、色彩和变化,对知识和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艺术、文学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造性成就。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 [图书] 豆瓣
作者: 庄奕杰 译者: 赵洪雅 2022 - 6
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撰写,用一天中发生的故事展现两汉之际的日常生活。
24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角色的故事,24个时代切片,勾勒出中国古代新莽时期的社会风貌。
……………………
◎ 编辑推荐
1.将二十四个角色的故事“压缩”到一天一夜之中,以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古代两汉之际(新莽时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图景。每个角色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有各自的小天地。读者仿佛观看一部鲜活的情景剧,通过一天窥见一个时代。
2.专业考古学者作品,立足史料和出土文物构建故事,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日常生活等具体知识融入生动故事当中,轻松好读。
3.故事生动,通过不同职业的角色勾勒生活百景图。
铜匠、织工、医生、马夫、驿骑、戍卒、史官、侍女、修墓人、盗墓贼……每个人都有汉代的故事要讲。
4.专业作者,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中国考古学副教授。
在史料基础上构建故事,呈现两汉之际社会风貌,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5.和《古罗马二十四小时》《古雅典二十四小时》《古埃及二十四小时》同一系列。
联动阅读,通过轻松文本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文明。
……………………
◎ 内容简介
本书的时代背景设定为两汉之际,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在史料基础上构建故事,以文学性手法呈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朝代虽已更替,但西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印迹犹在;另一方面,在各色人等的生活中,有喜悦,也有烦恼;有憧憬,也有惆怅;有艰辛,也有收获。通过本书,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中国古人“共度”十二个时辰,沉浸式体验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诗薮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应麟 撰 / 王国安 点校 译者: 王国安 点校 2022 - 9
明代文坛盟主王世贞阅后盛赞,蒋寅、戴建业诚意推荐!
纵览从《诗经》到明际两千余年文脉传承
观点精辟,文辞犀利,无愧为古诗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精装特藏本,切口喷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仇英《汉宫春晓图》
-----------------------------------------------
※ 编辑推荐
★ 详论诗歌发展脉络,辨析诗句流变化用,历述诗人优劣得失
★ 洞彻诗心,奠定明清以来国人古典诗歌的整体认知与审美取向
★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阅后称赞撰者:“得足下《诗薮》,则古今谈艺家尽废矣。”
-----------------------------------------------
☆ 《春江花月夜》埋没诗海数百年无人问津,幸赖《诗薮》发掘彰显,此后该诗地位一路攀升,直至被后世誉为“孤篇盖全唐”。
☆ 《诗薮》评杜甫《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后人奉为不刊之论。近年爆火剧《庆余年》中,男主凭此诗一战封神,剧中对它的评价正出自《诗薮》。
☆ 《诗薮》对日本诗坛影响巨大,木下顺庵、荻生徂徕、林东溟等名家皆推奉有加。日本第一部诗史性质的诗话著作《日本诗史》,正是受其启发而诞生的。
-----------------------------------------------
※ 印装工艺
1.双封硬精装;护封采用高级花青色特种纸,满版印银,烫白漆片;环衬采用天青色特种纸;内文采用80克纯质纸。
2.《诗薮》对汉代诗歌推崇备至,认为“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故编者特意选用明代画家仇英所绘《汉宫春晓图》(此作被誉为“重彩仕女第一长卷”、“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做切口喷绘工艺,希望为读者带来“梦里分明入汉宫”的奇妙感受。
3.随书附赠高级宣纸书笺两张,分别印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杜甫《登高》。两诗一春一秋,一思一悲,一望月一登高,相得益彰,尽显中国古代诗歌之美。
-----------------------------------------------
※ 相关推荐
说诗者亡虑十余家,往往可采。而独兰溪胡元瑞氏最为博识宏览,所著《诗薮》,上下数百千年,虽不必字字破的,人人当心,实艺苑之功臣,近代无两。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
胡《诗薮》自骚、雅、汉、魏、六朝、三唐、宋、元以迄今代,其体无不程,其人无不骘,其程且骘,亦无弗衷。……吾尝谓近代谈诗,集大成者,无如胡元瑞。
——胡震亨,明代文学家
胡元瑞《诗薮》,持议平正,洞见真际,再达一关,通比兴之原矣。
——谭献,清代词人、学者
一代渊博之士,千载罕见之书。盱衡古今诗史,品鉴历代才人。识见通达,文献闳富,洵为古今诗学渊薮。
——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评论历代诗歌的诗话著作,共二十卷。计内编六卷,分论古、近体诗;外编六卷,历评周、汉、六朝、唐、宋、元各代诗歌;杂编六卷,主要谈亡佚篇章、载籍,以及北朝、五代、南宋和金代诗;续编两卷,论明洪武至嘉靖年间的作品。
全书评点鞭辟入里,眼光独到,于诗海之中抉隐索微,对历代诗人指陈得失,多有前人未发之论。故书成后不但在中国为后学所称道,亦曾对日本诗坛产生深远影响。
翦商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2 (120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知所先后 [图书] 豆瓣
作者: 裘陈江 2022 - 10
《大学》开篇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书取“知所先后”为书名,并非有“近道”的企图,而是本书的内容多涉近代人物、史事和文献的考索,定其时序,求其始末而已。
书中所收文章,多以散佚文献和隐晦人事的考证入手。作者认为前一项工作近似于文物残片的修补缀合 ,通过找寻残片的边缘痕迹或原有纹路,使之与已知史事或文献相印证,以冀稍能发抉幽隐。而社会的变迁,往往以人物的升降为枢纽,因此后一项工作关注“人与人之离合,事与事之交互”,也自然成为钩沉历史的必由之路。
推何演董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3
董仲舒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作为西汉大儒、《春秋》公羊学的代表人物,他开创的以天人之道为核心的经学体系,为“大一统”秩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书围绕董仲舒的《春秋》学展开,作者基于《公羊传》及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内在理路,推演展示董仲舒《春秋》学的诸多面向,包括董仲舒《春秋》学中的“天”哲学,他对《春秋》之“辞”的“方法论”式论述、对“大一统”与天人灾异的思考等;进而分析董仲舒如何以《春秋》“微言大义”,发明君臣伦常、推行改制思想,以达至“复古更化”的终极关切。在阐明董仲舒《春秋》学的宏观意识形态建构外,也关注其“《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开启。
创建日期: 2021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