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10週年 - 記憶與凝視

追一條溪:濁水溪河畔記事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許震唐 春山出版
《南風》後,攝影家許震唐的快門與行腳未曾停歇
無數次蹽過濁水溪,記錄環境變化與日常
沿河的農、土、人、情凝鍊於觀景窗中

出身彰化大城鄉台西村的許震唐,二○一三年以《南風》展現對故鄉的長期紀錄,十二年來,他從這個濁水溪的「最後一村」出發,來回逡巡,從下游至上游,以十二個主題加上一趟河流公路旅行,將環境與鄉土的追問擴大至整個濁水溪流域。

濁水溪全長一八六.六公里,是臺灣最長的河川,流經彰化、雲林、南投、嘉義,餵養人民不知凡幾,其多重支流更彷彿深入島嶼核心血脈。這本攝影集不僅是許震唐在觀景窗凝視濁水溪的作品,更有他走向現場的文字動態,是一本從出海口到高山源頭的人文地理誌。

許震唐記錄了出海口捕烏魚與鰻苗的人,和環境惡化下河口形成的沙丘異世界;平原上如珍珠散落的西瓜、消逝的菸葉、潮溼的菇寮;沿著山勢上行,筍人在天未亮的竹林搜尋冬筍,砂石車司機在枯水期的溪床載卸一車車砂石,孤寂又具風險的車上人生;穿越峽谷,有環流丘的開闊,攀往高山,壯麗的山景與荒廢的溫泉鄉並行,三千二百公尺合歡山上的紅屋頂公廁,成了濁水溪源頭的象徵。

長時間追一條溪,為的不是捕捉精采一瞬,而是與溪流共度日常,在攝影的時間性之中召喚日常性。而對許震唐來說,攝影的日常性就是「別無所求」,靜靜等待濁水溪的時間與空間,凝鍊在屬於土地的一瞬間。


誠摯推薦

吳晟/作家
余志偉/哲攝#新臺灣影像共讀推動者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陳佳琦/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世倫/影像評論家、攝影史研究者
詹順貴/環境律師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鐘聖雄
龔卓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書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出版】


作者簡介

許震唐

自由攝影師,生於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彰化縣台西村人。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著有《南風》(鐘聖雄合著),及《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濁水溪三百年》攝影。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鄧騰克(Kirk A. Denton) 臉譜 2025 - 05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齊聲推薦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碑文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口碑好評 博物館是透過資本堆疊資源,將訊息框限在特定場域中,有計畫向觀眾介紹知識的教育場所,公立博物館則反映以公帑支持的館舍需要呈現的政府立場及文化推廣目的。而臺灣衝突紛呈的國族認同與政治環境,更顯示有不同「鄉愁」的各屆民選政府,希望透過公共資源,說什麼故事和如何說的選擇取向,其敘事的豐富面向與多重性格,甚至在不同場館與不同時期彼此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立場,恐怕有全世界博物館少見的複雜程度。本書縱橫博覽臺灣眾多公私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博物館,精采的多元性本身也反映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的珍貴。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雖然我們常說年輕世代已成為天然獨、天然臺,但「認同」與「民族主義」的爭議還沒有結束,特別是關於過去歷史的詮釋、教科書的設計,至今仍常常成為新聞焦點。目前還有不少人依然是以整個中國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常認為應該把我們的教學課綱改成(改回)以中國為中心,批評臺灣認同者是在「去中國化」。而博物館就是個最外顯、最直接的歷史詮釋競爭場域,特別是公立的博物館。到底該呈現什麼樣的歷史、該納入哪些展出內容,以怎麼樣的觀點來詮釋,只要認同爭議(特別是大中華思想)沒有落幕的一天,爭議就不會結束。 本書具體呈現了臺灣的博物館史,作者記錄了臺灣各地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最重要的各個博物館的展覽品及其文化意涵。作者帶我們見證了臺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歷史,以及多重的面貌。臺灣的博物館史就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探求、碰撞,以及共同體的形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本書以局外人的獨到視角,深入剖析臺灣的博物館如何在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下發展,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從作為紀念名人與鞏固政權的工具,到今日博物館展示臺灣的考古、文學與歷史,呈現多元文化及人權價值,以逐步建構本土認同。全書視野宏大,論述犀利,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博物館學重要著作。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鄧騰克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是美國學界研究中文世界博物館文化與集體公眾記憶的先驅者。此書是他參訪臺灣民主化後設置的諸多歷史博物館與紀念景點的訪察和評述。書中闡明博物館展覽對臺灣主體認同爭論和多元歷史記憶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本論理精闢且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紅王子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Red Prince: the Secret Lives of a Habsburg Archduke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 译者: 黃妤萱 衛城 2025 - 3 其它标题: 紅王子:一位貴族的秘密人生與流轉中的近代歐洲認同
堪稱「西方版溥儀」的傳奇人生

從詩人到軍人,從王公貴族到革命志士
一場色彩斑斕、變幻流動的歷史旅程

《血色大地》、《暴政》作者史奈德,展現巔峰敘事技藝的特出之作

他戴著舊時代的皇冠,卻希望它可以轉換成新時代的權柄;
他一生旅居多處,卻從未駐足於自己選定的故鄉。
這是一個奇特人物的精彩遭遇,也是一段沒有成為歷史的歷史。

統治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曾經是歐洲疆域最遼闊的王室,然而在即將邁入二十世紀之際,年老的法蘭茲.約瑟夫皇帝執政末期,帝國卻是內憂外患不斷。他們一方面要防止崛起的各方民族勢力削弱自身權威,同時又在德國等新興歐洲強權的進逼下顯露疲態。

在這樣的時局之下,本書的主角威廉大公出生了。他的父親期許他成為波蘭的統治者,建立融匯舊時帝國與新時代民族思想的政權,他卻因為對自由的追求,投身與波蘭菁英敵對的烏克蘭陣營,成為人們口中的「紅王子」,為了烏克蘭的獨立而親赴戰場,並獲得廣大人民的認同。威廉懷著稱王的雄心壯志,然而當時的世局不再對傳統歐洲王室有利,他也數度鎩羽而歸,最終在二戰後被蘇聯逮捕,逝世於他一生念想、此前卻從未踏上的基輔土地。

擅長運用各式史料說出精彩故事的史學大家史奈德,細膩描繪威廉在古老帝國的餘暉中,掙扎於理想與現實間的形象。他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是貴族,卻支持革命和擁抱民族認同的大眾;他為了實現烏克蘭獨立的大業,而在多種立場間擺盪。《紅王子》因此不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反映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在時代轉換間的動盪歷史,展現了家族血脈、民族認同、政治理想和殘酷現實之間,繁複而令人低迴不已的糾葛。
始於極限: 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Chizuko Ueno / 上野千鶴子 悅知文化 2023 - 9
「上野さんは、なぜ男に絶望せずにいられるのですか?」女の新しい道を作った稀代のフェミニストと、その道で女の自由を満喫した気鋭の作家が限界まできた男と女の構造を率直に、真摯に、大胆に、解体する。「しょせん男なんて」と言う気は、わたしにはありません。――上野・女の身体は資本か? 負債か?・娘を幸せにするのは知的な母か? 愚かな母か?・愛とセックスの分離から得たもの、失ったもの・家族だけが磐石だという価値観は誰に植え付けられたのか?・人間から卑劣さ、差別心をなくすことはできるのか?「エロス資本」「母と娘」「恋愛とセックス」「結婚」「承認欲求」「能力」「仕事」「自立」「連帯」「フェミニズム」「自由」「男」――崖っぷちの現実から、希望を見出す、手加減なしの言葉の応酬!
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廖瞇 遠流 2025 - 5
「在晚餐過後客人少的時候,一邊聽收音機一邊修片。他不急,一張一張慢慢來,眼角的皺紋,臉上的法令紋,那些細紋需要銳利的眼,穩當的手。阿美就沒法修片,她的手會抖。一張底片,小廖要修五到十分鐘,遇上畢業季,有時一天拍五十個,光是修片就得花上六、七小時。打烊後小廖拉下鐵門,繼續修,直到晚間十二點。」

一九七○年代,甫退伍的台北西門町青年小廖,與就讀大學夜校的宜蘭女孩阿美,同在天母的菱天大樓上班,兩人結識、相戀、結婚成家。之後憑藉在菱天習得的彩色沖印技術,闖南走北,開設手工放大的小工廠,頂下高雄的沖印店,趕上台灣彩色快速沖印連鎖店興盛時期;其間一度轉行種植香菇,遠赴中美洲多明尼加試身手……

小廖與阿美一路闖蕩拚搏,養活一雙子女。廖瞇透過訪談田調,記錄爸媽胼手胝足的歷程,寫下自己的歷史。當年燈下修片的身影,打相片機器嗡嗡嗡的聲響,俱化作女兒筆下文字的骨血與靈魂。

▌ 與張才、鄧南光並稱「攝影三劍客」
▌ 從少年修片師到創立沖印王國的李鳴鵰
 「一九四六年,李鳴鵰在衡陽路上開設中美行時,本名鄧騰煇的鄧南光,也在同一條路上開了照相器材行,名為『南光』。張才的『影心』照相館則是在延平北路上。看著『南光』『影心』,再看『中美』,名字似乎反映了老闆的背景與性格。」
三叔公李鳴鵰原是從學徒做起的修片師,並因此接觸攝影。之後經過戰亂,遊歷於廣東、香港九龍,積累豐厚閱歷。戰後返台,李鳴鵰以〈牧羊童〉等作為人熟知,與張才、鄧南光並稱「攝影三劍客」。同時憑藉敏銳商業嗅覺,創立新中美,代理日本三菱相紙、軟片,之後設立菱天,再於快速沖印機引進後擴展為擁有兩百多家連鎖門市的「三上彩色沖印」。
橫跨攝影創作與照相沖印產業的李鳴鵰,是回溯小廖阿美生涯時一枚輝亮的名字,是台灣照相沖印產業的時代印記。李鳴鵰與小廖阿美參差對照,拼貼照映出產業的發展軌跡。
從前,有個奇麗馬 (Essential)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葉郎 新經典文化 2025 - 5
★第一本集結臺灣、好萊塢、日本的戲院軼事★

從臺灣出發,穿越百年戲院風華,漫遊全球電影院蹤跡

從電影膠捲到串流時代、手機螢幕到世界最大影廳、馬戲雜耍到演唱會電影

不只是電影的前世今生,更是未來娛樂體驗的狂野預言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作者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得主

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入圍

葉郎 最新力作

──這次,他寫的是電影的歸屬之地:電影院



王師、張大春、陳伯任、陳鳳馨、聞天祥、褚明仁、膝關節、蔡明亮、蘭萱 一致推薦

電影院,從來不是「放映電影」這麼簡單──
●流行巨星泰勒絲颳起的演唱會電影旋風,改寫哪些觀影規則?
●吉卜力、好萊塢舊片重映浪潮,如何一再點燃影迷熱情?
●影展秒殺片《洛基恐怖秀》究竟有何魅力,穩居邪典地位?

► 想像宇宙停止膨脹,開始塌縮,逐漸加速,時間回流,
重返電影在臺灣,在全世界,誕生的起點──奇麗馬

歡迎搭乘「葉郎:奇麗馬號」時光機,你將從西門町出發,飛到紐約、洛杉磯、日本淺草、馬來西亞……
探尋電影院從拓荒時代、黃金年代,到今日多廳式影城的百年變遷。

諸多案例驗證:戲院從來不只是承載影像與觀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梁廷毓 游擊文化 2024 - 04
★本書由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塵封的族譜,喚起原客數百年來互動的血色記憶;無頭魂與魍神,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作為國家強力推動的文化政策,透過發掘/發明客家文化與美學符號,企圖重新活絡沿線客庄產業與觀光,藉由夏雪紛飛的桐花詩意印象,讓遊人可在每年的桐花祭體驗浪漫的山林氛圍。 然而,臺三線的前身,不管是清朝時期的土牛溝,抑或是日本時期的隘勇線,代表的卻是由國家或民間以暴力手段劃設下的原/漢分界。既然有了「界」,不同人群的文化觀、宇宙觀、土地倫理,甚至「靈」的力量,就在此發生競逐與衝突。為了捍衛家園、守護獵場,部落族人面對來犯的侵墾者,遵循祖律,以出草獵首論斷是非曲直,執行正義;為了爭得田地、落土安居,漢庄客民以「食番肉」,宣洩開山打林的父兄親人,失去頭顱、橫死山林,所帶來的仇恨與哀傷。這段長達數百年的過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遙遠的歷史。眾多的伯公祠、有應廟、大墓公塚,以及飄盪無依的無頭鬼,見證了屍味與血色,依舊籠罩在臺三線所在的北臺灣淺山地帶,魑魅魍魎,鬼氣森森。 一本塵封的族譜,留下了家族長輩被獵首的記述。梁家先人於十八世紀渡海來到臺灣,深入到今日新竹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在開創新家園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又經歷了甚麼樣的遭遇?為甚麼新版的族譜要將獵首的紀錄刪除?種種的不解與疑問,驅使作者走入北臺灣淺山地帶,訪廟、找墓、問神、尋鬼。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與走訪部落與客庄的耆老,採集口述,一部有別於官方所建構出來的——以客家為主體、用浪漫作包裝的——臺三線沿線山林,重新被詮釋出來。 作者筆下的這處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視角多元、眾聲喧嘩。然而,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講述北臺灣山林的鄉野傳奇之書,也不是要重新扒開過往人群接觸所造成的傷與痛。當國家元首代表政府與國家,向原住民族道歉之後,唯有重新回到人群交界地帶,透過客庄與部落耆老口中的娓娓道來,不管是客家人念茲在茲的無頭祖公婆,或是泰雅與平埔族人被佔據開發的傳統領域,存在於不同人群的記憶,以及存在於記憶之中,深邃而難以拋下的悲痛與埋怨,才得以被說出、被看見。唯有被說出、被看見,才有機會進行人群間多向的溝通、對話與理解,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解,讓因歷史與時代造成的傷口,得以結痂癒合。 共同推薦王振武(新竹縣立富光國中教師、中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諮詢委員)陳金萬(紀錄片導演、藝術評論人、自由撰稿人、凱達格蘭族巴賽語復振計畫推動者)廖志軒(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理事長)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百年前的臺灣,現代文明尚未進駐,族群之間為爭奪土地,引發武裝械鬥,甚而以獵首、食人肉、走私交易……等私刑手段,或者通婚抱養的折衝方式,達到土地侵墾的目的。梁廷毓在本書中,融會客庄與原民部落的耆老記憶,運用民族誌、藝術及跨學科的地方研究方法,進行「在場的書寫」。他從高空視角,俯瞰大嵙崁群、馬武督群、麥樹仁群的原住民族,如何在百年前遷徙、建立部落,再進入丘陵、河谷地區,從大溪、平鎮、龍潭、關西、橫山、竹東地區,與客家拓墾者相遇的種種細節,重現當前「浪漫臺三線」產業觀光背後被遺忘的歷史,這是相當可貴的書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淇瀁(向陽)
發現東亞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宋念申 聯經 2019 - 10 其它标题: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
「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當作西方的「鏡像」而被對照與詮釋。證諸歷史,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相當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後者則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
我們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宋念申的《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了從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透過宋念申流暢通俗的書寫方式,可以發現朝鮮半島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撥開現實的迷霧以重建常識,在大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穿透現象、看見本質。
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電子書加值版】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黃文鈴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2 - 8 其它标题: 誰是外來者
★ 電子書特別加值版:獨家收錄《受訪者英州的信》
訪問逾50人、越洋串聯德國與臺灣,獨立記者從心而發的萬里追尋。他們以肉身化作橋樑,來到島嶼,帶著記憶、文化與語言,從此他鄉變故鄉。「當我們面對移民或難民,不再是以面對特定外來族群的態度,而是以同為人的身分,在同一塊土地上,往『我們未來如何共同生活』的目標邁進,這個社會是不是就不會這麼分歧了?」
你知道,臺灣曾經接收過難民嗎?他們在高雄、木柵、澎湖……在你我身邊生活超過40載。為什麼我們幾乎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
賭上生死的「船民」1975年4月,越南共產黨拿下西貢,內戰長達20年的南北越就此統一,然而戰爭結束並未帶來和平,反而讓載滿難民的船飄蕩海上。這些「船民」逃難異國,他們的移居擴大了人們對民族與國家的想像。
映照德國與臺灣,不一樣的族群融合之路《誰是外來者》作者黃文鈴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書中並陳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
● 西德-70年代末,西德因納粹歷史而對越南難民產生共感,民間出資買下救難船,多次出航營救,接納德國史上首批大規模的亞洲難民。● 東德-80年代,越南政府派數萬契約工至同為共產政權的東德,卻意外遭遇兩德統一,在無融合政策之下,他們與西德船民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臺灣-越南華僑在越戰結束前後搭乘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艦、專機來臺,散居各地的他們自身即是歷史,但我們為何遺忘了這段活生生的逃難史實?
40年了,他們還是「外來者」嗎?記者黃文鈴以移民身分發出探問:當膚色與文化截然不同,「外來移民要做到成功融入一個新的國家,我們能給出哪些答案?」越南移民已定居德國、臺灣社會逾40年,我們可曾真正探究他們的歷史?是否還片面狹隘地以外貌、膚色、口音區分「你」與「我」?
我們可能在保有彼此相異處的情況下,仍視彼此為一個群體嗎?

各界推薦【注目推薦】白曉紅(記者/作家)李岳軒(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林育立(駐德國記者)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劉吉雄(澎湖難民營三部曲導演)
【書店推薦】孩好書屋苑裡掀海風飛地書店晃晃書店烏邦圖書店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形式的謹慎反抗和精明順從,資本主義滲透下的農民抗爭民族誌 [图书] 博客來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作者: James C. Scott 译者: 賴奕諭 麥田 2025 - 9


不只有革命才是反抗,從弱者視角重新理解日常中的抗爭
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詹姆斯.斯科特
開創抵抗研究的經典之作
其《支配與抵抗的藝術》《國家的視角》等關鍵著作的核心起點

面對懸殊的高壓霸權,革命必定流血,挑戰招致反噬,難道從屬者只能坐以待斃?
如果只期待轟轟烈烈的革命,必會錯過這些微小卻無處不在的抗爭。
無法公開反抗,那就將抵抗融入日常的點滴之中,
說閒話、假意順從、不合作和拖延偷懶、順手牽羊,或暗中破壞──這些,都是「弱者的武器」。

專業推薦 ▎
何明修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林開世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林浩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鄭紹鈺    哈佛經濟系博士生

「詹姆斯.斯科特學術歷程的轉折點,抵抗研究的開山之作。一本奠基於兩年田野調查的民族誌,細緻地描述了馬來西亞農民在綠色革命的轉型期,如何務實謹慎地對新興的資產階層發動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抗爭。從弱勢者的觀點出發,反對虛假意識的概念以及革命霸權的理論,堅持基本物質生活與生命尊嚴的重要性。二十世紀社會科學界的經典,推薦給所有懷抱著社會改革理想的人。」──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
在馬來西亞農村進行兩年的田野調查後,斯科特以詳實的民族誌書寫,描繪經濟轉型過程中,根植於村莊的社會互惠模式受到資本經濟邏輯的滲透而逐漸式微,亦細緻呈現面對日益嚴峻的生計壓力,農民的具體處境和如何回應經濟霸權者,由此提出另一種觀看政治的視角──「日常抵抗形式」,揭示從屬階級在不公開反抗、組織革命的情況下,透過隱蔽而迂迴的論述和行動,盡可能不損及自身地在壓迫性的結構中進行自我防衛和抵抗。

這是一場扎根於日常生活的持久抗爭,表面的秩序下實則潛藏著無聲的對抗,抵抗那些試圖從他們身上榨取勞動力、糧食、稅收、租金及利益的人。農民在公開場合展現「最低限度」的問候和禮物,以忙碌為拖延藉此偽裝罷工……他們運用心照不宣的默契和非正式的社會網絡,採取不易察覺的低姿態,用象徵性的順從換取實質上的不合作,以此對抗難以正面挑戰的體制,同時避開集體反抗所帶來的高風險。

正是數以千計個體的不服從與逃避行為──而非起義、法律訴求或政治壓力,農民經典地展現了從屬者的政治存在感。因此,凡欲公平看待和理解從屬者作為行動者的權力關係研究,都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潛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抵抗形式」。


斯科特在麥田 ▎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仇外:義和團、種族屠殺、英國脫歐、川普當選,仇外情結的歷史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喬治‧馬卡里 貓頭鷹 2025 - 06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為何我們會恐懼陌生人,排斥外來者? ◎榮獲美國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表彰其提倡多元、反種族主義之價值 ◎榮獲伊莉莎白•揚•布魯爾獎,表彰以心理分析拓展對各種歧視偏見之理解 ◎彭博新聞社2021年度好書入選 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猶、恐同、伊斯蘭恐懼等歧視傾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一種稱之為仇外情結(Xenophobia)的心理。排斥與自己不同者,或對外來陌生事物感到恐懼。此種心態與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21世紀後越發嚴重,隨著全球化、金融危機、中東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以及中美洲移民向美國前進,西方領導人承受巨大壓力。社會上也出現針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墨西哥人和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的極端仇恨言論。川普兩度當選總統、英國脫歐、新冠肺炎期間的排斥亞洲人現象,都可說是上述現象之回應。有人用經濟角度來解釋這些仇外行為:資源遭到瓜分、利益受到剝奪,所以才會排斥外來者。但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仇外的理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與政治、社會、心理密切交織的結果。 舊概念新詞彙:仇外情結的誕生 「仇外情結」自古有之,但這個詞彙真正浮上台面卻在19世紀末。當時遠在東方的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事件,於是歐洲人將精神醫學界發明的「恐外症」(仇外情結)拿來解釋中國人的行為。他們譴責這種心態,卻沒想過是因自身的殖民侵略才造成此一後果。等到愈來愈多「外來者」從殖民地移入歐洲本土,「仇外情結」才轉為歐洲人對外來移民的排斥,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用語。「仇外情結」也與種族隔離、歧視相結合,19世紀的人認為這有利於族群存續,也是人之本性,沒想到卻替20世紀兩次大戰的殺戮埋下伏筆。 人為何會產生仇外的心理 本書不僅爬梳仇外情結的歷史,也進一步討論仇外情結的產生過程,以及與歐洲百年來思潮的關係。「仇外情結」可能起自19世紀媒體報導遙遠異國的負面形象或是原始社會的野蠻,繼而在眾人心中植入了「刻板印象」,並透過不斷渲染而與「恐懼」情緒綑綁。「仇外情結」也可能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啟動,將負面情緒「投射」在「他者」身上,用以擺脫內心的衝突。歐洲理性主義認為人是「獨我」的存在,這與後來興起的民族主義,只關注我族、排斥他族同步發展。而本書將透過康拉德、佛洛伊德、沙特、波娃、法農等人的作品與思想,探討此一心理的演變。 捲土重來的仇外情結 今日,全球面臨極右派勢力興起,仇外情結再次回歸,但並非是21世紀,或在2016年才突然出現,其實20世紀末就已悄悄開始。當冷戰結束後,過去仰賴共同敵人凝聚「民心」的美國或俄國都面臨了內部群體的矛盾衝突,而製造他者並加以排斥成為失去共同敵人後的出路。於是,今日世界的排斥難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甚至階級對立問題,都可以從仇外情結找到源頭。 本書作者為信仰希臘東正教的阿拉伯裔美國人,除了長期面臨認同問題外,13歲時父母的故鄉黎巴嫩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原本寬容、多元的國家,一夕間鄰居變成了陌生人,陌生人變成了敵人,社會被恐懼和仇恨所淹沒而解體,加上20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讓他決定去探究「仇外」這個古老的問題。他期望人類能夠破除這種仇外心態,因為人類演化史告訴我們的,克制排外的攻擊行為有利於合作,並建立複雜安全的社會。學會面對陌生人其實不只是維護自己安全的問題,其實也是促進個人與社會可以發展、整合、進步的關鍵。這樣的思考的轉變也是仇外情結的解方。 ◎專業推薦 杜坤峰   中山大學政治所約聘助理教授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雅雯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助研究員 戴遠雄   中大學山哲學所助理教授 ◎國際好評 馬卡里挑戰了普遍的認知,提出我們對陌生人的懷疑並非天性使然,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他深入探討了其根源,指出這往往肇因於歷史上頻繁的暴力事件……這趟跨越精神病學、生物學、文學和歷史的探索之旅,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Stephen L. Carter,彭博新聞社年度好書 透過揭示150年來仇外心理的發展軌跡,這本寫作精湛的著作有助於指引我們如何對抗這種現象。——Rachel Newcomb,《華盛頓郵報》 基於畢生投入的精神病學研究和深厚的歷史學研究,喬治‧馬卡里讓我們對仇外心理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激發我們積極行動,共同對抗這一威脅。——Kwame Anthony Apphh,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會長 深入剖析了這種對新事物、不同事物和他人恐懼背後的心理、社會、哲學和生物學等多方面的根源。——Christopher M. Doran,《紐約書評》 喬治‧馬卡里表明,仇外心理在當今世界依然根深蒂固,就如同這個詞語首次被創造出來時一樣。他深入剖析了我們對外人的恐懼,如何成為許多仇恨行為的深層原因。這本及時且論證清晰的著作,為我們理解當今全球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Pragya Agarwal, 《Sway: Unravelling Unconscious Bias》作者 喬治‧馬卡里以優雅的筆觸和熱情的信念,深入剖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一種深植於人類歷史的頑疾,這種頑疾嚴重威脅著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良善。——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作者
创建日期: 202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