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法学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33 本书  

法学入门; 法律史和法学史; 比较法学; 法哲学和法理学; 其他

法哲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G·拉德布鲁赫 译者: 王朴 法律出版社 2005 - 3
《法哲学》主要内容:对所有的作者来说,都有这么一个时刻——因为他自己会感到这个必要性——用来整理、了结自己的工作,并且把有生之年的剩余时间腾出来给其他任务。《法哲学》就是笔者对法哲学方面工作的一个总结。《法哲学》是《法哲学大纲》的第三版。第二版仅仅是1922年对第一版的重印,所以第二版上的出版年份写的还是第一版的年份,1914年。当时需要一个新版本,而要彻底改写又是不可能的,但在战争和革命这样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之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做全面修改的必要性。在新版上仍然标注原版的年份也可以说明,这种形式下的新版并不要求把笔者出版此书时的思想状态体现出来。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新版是以对全书重新阅读的记录为基础的。与其说这是一个新版本,不如说它是本新书,比如总论11章一15章)和个论(16章一29章)的一些章节就是新收录进来的。在个论中,笔者并没有把对个论的每一方面的对象加以详尽论述当作自己的任务,而是要开始研究总论所强调过的观点所指向的对象,并且用一个总论中的实例来检验其正确性。然而与此同时国家哲学(Staatsphilosophie)被剔除了出来,就此而言他也与法哲学分开了。即使是在老版中讨论过的部分也做了各种各样的改动,有些改动是对以前错误的更正,比如,在法律中体现正义的合目的性(Zweckm
igkeit)被赋予了独立的含义;另外一些改动,比如关于意志自由(Willensfreiheit)问题的论述被删除了,这么做,不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一段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它在前后文关系中是多余的;还有,许多以前详细的阐述也被缩减了。一些措辞,以及整《法哲学》的论调可能都有所改变,因为当年从年轻人嘴里说出来听着很自然的东西,在近二十年之后再从这已然老去的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很不真实了。当然也有可能,一些人会觉得老版(VII)比新版更好,然而,老版离我们并不遥远,新版也并没有替代它,而只是站在了它的旁边。但是笔者自始至终都信奉一种思考方法:“愿意停留在人们称之为启蒙运动之前的漫漫长夜中”(拉伦茨,Larenz)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us)。和“将自己当作完全非科学理论结果”(绍尔,Sauer)*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us),而相对主义没有追赶非理性主义的时尚。当然,《法哲学》中所主张的理
性主义并不认为,这个世界能够被理性(Vemunft)整除而不余一物;它在对终极矛盾的理性揭示中,而不是在非理性的迷雾中,看到了自己的任务。作者还赋予了当代相对主义比《法哲学》第一次出现时更大的意义。因为,相对主义是民主在思想上的前提:民主拒绝把自己和确定的政治观点视为等同,而是准备将对国家的领导委托给任何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的政治观点,因为它没有找出一个衡量政治观之正确性的明确标准,也不认为可能存在一种超越党
派的立场。相对主义及其学说认为,没有一个政治观点是可以被证明或者是反驳的。这非常适合抵制在我们周围的政治斗争中及其常见的自以为是,它自称在政敌那里只能看到愚蠢和敌意:如果没有一个政党的观点能够被证明,那么我们就应该为与每一个立场相对立的观点而斗争;如果没有一个观点可以被反驳,那么与每一个立场相对立的观点都应该被关注。这样,相对主义同时给我们传授了对自己观点的坚决性和对相反观点的正义性。
这里的法哲学,1914年作为一个微小的贡献,被归入了当时研究论文的一个系列丛书中,这个丛书是在法哲学研究停顿了几十年之后——这期问只有鲁道夫•施塔姆勒维护着法哲学的旗帜——使其重新开展起来的。从那以后,文献的数量得到了难以估算的增长,因此,笔者也无此能力在此书中把所有文献都深入研究一遍。鉴于在其他教科书(施塔姆勒,绍尔)中有充足的文献说明,我认为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我认为,与其让学习者知道法哲学是什么,不如让他们知道法哲学是怎么样的,我想要让他们少囿于结果,而多引导他们进行法哲学的思考。我要让那些一同的追求者,特别是那些朋友——我最喜欢把他们当作是我的读者——回想起那句贺拉斯(Horaz)的诗:
再会吧,一路平安!你有比我知道的多得多的智慧,
于是诚实地告诉我:不智之处,与我一起体味。
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阿尔图•考夫曼 / [德]温弗里德•哈斯默尔 译者: 郑永流 法律出版社 2002 - 1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之缘丐,在乎“取法人际,天道归一”之理念。  天地渺渺,众生芸芸;然天地何以长存不灭,众生何以繁衍不息?此中必有亘古于今之一般法则。天地者,自然之谓;众生者,乃自然所赋生灵之长,人也。布人所以居万物之首而为生灵之长,概因其不仅是生于自然,而且还能领悟于自然进而以理性和智慧的劳动创造受益于自然。
法理学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E.博登海默(美) 译者: 邓正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一般法律理论的实质性问题所作的论述,乃是以某些蕴含在我研究法理学问题的进路中的哲学假设和方法论假设为基础的。
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领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图书] 豆瓣
作者: Coleman, Jules (EDT)/ Shapiro, Scott (EDT)/ Himma, Kenneth Einar (ED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4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brings together specially commissioned essays by twenty-seven of the foremost legal theorists currently writing to provide a state of the art overview of jurisprudential scholarship. Each author presents an account of the contending views and scholarly debates animating their field of enquiry as well as setting the agenda for further study. This landmark publication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legal scholars.
法理讲义(套装上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夏勇 编 2010 - 9
《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法律学者历时十余载,精心打造的中国本土法学经典著作、法理学高级教科书。全书除绪论外,共四编四十二章。第一编从语义、规范、道德、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性别卜个视角,讨论认识和理解法律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第二编从正义、自由、平等、人权、权利、民主、法治、分权、宽容、宪政十个主题,分析现代政治和法治实践必须坚守的价值和原则。第三编从宪法、立法、司法、法律体系、法律程序、法律职业等方面,考察法律产生和运行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第四编梳理中西法律思想以及中国的民本、法治、近代变法等思想脉络,展现古今法律思想的演变历史。《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套装上下册)》体现了作者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探寻和开拓中国政道法理的学术努力,既可用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学,也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公法的变迁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狄骥 译者: 郑戈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在本书开头,狄骥提出了一系列自我挑战式的问题:为什么要专门研究公法的变迁?法律难道不是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处在永恒的变迁之中吗?对公法之变迁的研究不就是公法研究本身吗?读罢全书,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的确,公法一直在变迁,但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这种变迁具有“范式转换”的性质,值得最敏感、最深邃的法律心智去捕捉、去辨识、去记录、去讲解。本书就是完成这些使命的一部著作。它发现并描述了法国宪法和行政法领域正在发生的观念转型,并自豪地宣称法国在这些方面又将引领世界公法发展的新潮流。
人权的哲学基础 [图书] 豆瓣
作者: 熊万鹏 2013 - 8
本书从西方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儒家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出发,把人权哲学的基本命题与政治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政治哲学研究的视野和内容,是近年来关于人权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篇力作。
法律帝国 [图书] 豆瓣
Law's Empire
作者: 德沃金(美) 译者: 李常青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 1
本书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法理学
家、美国纽约大学法学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德
沃金迄今为止发表的第三部
重要著作。本书在总结前两
部著作的基础上,就法律的
阐释和司法审理的问题提出
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
力主政治与法律的整体性,
并对美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
具体分析。他的思想和学说,
在西方法学界乃至政治、哲
学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反
响。
法律与宗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哈罗德 J·伯尔曼 译者: 梁治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 8
本书属“法律文化研究文丛“系列之一,该书的英文原书出版于1974年,H.J.伯尔曼这部《法律与宗教》是极富洞见的一本书。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正去向何方?这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宗教问题。《法律与宗教》一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与深刻洞见会给我们留下长久的思考,他所讨论的虽然是永恒问题,此书确只求适时,不求不朽。读者对象:法律爱好者,研究者及宗教研究,爱好者。
这是一部演讲集,而非一部专论或专著。它意在论断和诘难,而非详细论证。虽然所讨论的是永恒的问题,本书却只求适时,不求不朽。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我所谓)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我所谓)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立法之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龙飞 / 徐龙飞 2020
《立法之路》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的一部著作。所探讨的是法哲学领域中自然法与正义、良心与宗教、私有财产与生存权利等生命存在的主导论题。本书主体分为五篇:“方法篇——问题究竟如何研究” ,“理论篇——问题究竟是什么”,“思想篇——问题的历史纵深”,“领域篇——问题的独特属性”,“结语篇——问题的理论晋阶”。本书从这五个方面,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讨论了所关注的主题,最终在形上学的意义上提示出自然法、正义以及相关理论的重要意义。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主宇 法律 2007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是将英美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简要但却全面地介绍给国内法律界,主要用于满足国际法、英美法和其他涉外法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适用于法律实务界培训涉外律师进行英文法律文书写作和国外法律比较研究。《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亦总结了作者在国内三年英美法教学的经验,特别针对国内法学院学生在学习英美案例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了一一解答。阅读纯英文的英美法案例一直是中国法学院学生的难题、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屏障,也是涉外律师技能提升的瓶颈。
原则与妥协(增订版) [图书]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原则与妥协》旨在为四百年来美国宪政的精神与实践提供一种大跨度的历史叙事,从“权力”“权利”及二者的“互动”着眼,讨论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变化,梳理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作者提出,在不危及作为立国之本的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团藉由谈判和“妥协”,在宪法的原则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正是美国宪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法学的知识谱系 [图书] 豆瓣
作者: 舒国滢 商务印书馆 2020 - 9
《法学的知识谱系》是我国当代法理学者舒国滢教授十年磨一剑之作,本书上溯古希腊罗马法学知识渊源,下探现代以来的欧陆法学流变,为中国学界全方位呈现了西方(尤其是欧陆)法学的知识谱系。本书共包括五卷,分别为“修辞学、辩证术与论题学”“争点论、决疑术与罗马法学”“欧陆中世纪与近代法学流变中的方法论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推进的法学范式”“20世纪法学知识与方法的转型”。作者以欧陆法学(尤其是欧洲私法学)的发展作为考察法学知识谱系的“素材”,着力证明一点:法学(法教义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必须立足于哲学、逻辑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或者说,我们即使通晓法学外的各门学问,也未必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法学家。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