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宪法学讲义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9.8 (8 个评分)
作者:
张千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宪法学讲义》尝试将世界宪政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宪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和西方宪政国家的重要宪法判例为主线,系统讲解宪法学原理。《宪法学讲义》共24讲,涉及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宪法的实施与解释、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选举和政党制度、政府组织结构、中央和地方关系等内容。在方法上,《宪法学讲义》奉行“问题中心主义”——以实在和具体的宪法问题为中心,通过个案阐述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在形式上,《宪法学讲义》以各国经典判例为主线,采取叙述、议论和实例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力求做到生动而不失准确。全书内容翔实、体例新颖、深入浅出、博采众长,适合作为大学生宪法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9.0 (53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库恩
/
[美]伊安·哈金 (导读)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 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托马斯·库恩
历史的辉格解释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9.2 (32 个评分)
作者:
[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译者:
张岳明
/
刘北成
商务印书馆
2012
- 12
此书是巴特菲尔德史学立场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书中的内容也是贯穿巴特菲尔德史学生涯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历史进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片迷宫,每个历史参与者的愿望和行动都卷入其中,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换言之,历史转变的发生是特定历史条件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关于史家技艺和道德判断,巴特菲尔德一方面赞扬了自吉本以来的“为过去而研究过去” 的研究态度,并揭示了历史概说的难处,另一方面则批判了历史学家急于对历史人物定罪的心态。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作者:
Isaiah Berl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4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at last makes available in printed form Isaiah Berlin's most celebrated lecture series, the Mellon lectures, delivered in Washington in 1965, recorded by the BBC, and broadcast several times. A published version has been keenly awaited ever since the lectures were given, and Berlin had always hoped to complete a book based on them. But despite extensive further work this hope was not fulfilled, and the present volume is an edited transcript of his spoken words. For Berlin, the Romantics set in motion a vast, unparalleled revolution in humanity's view of itself. They destroyed th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objective truth and validity in ethics with incalculable, all-pervasive results. As he said of the Romantics elsewhere: "The world has never been the same since, and our politics and morals have been deeply transformed by them. Certainly this has been the most radical, and indeed dramatic, not to say terrifying, change in men's outlook in modern times." In these brilliant lectures Berlin surveys the myriad attempts to define Romanticism, distills its essence, traces its developments from its first stirrings to its apotheosis, and shows how its lasting legacy permeates our own outlook. Combining the freshness and immediacy of the spoken word with Berlin's inimitable eloquence and wit, the lectures range over a cast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and artists of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including Kant, Rousseau, Diderot, Schiller, Schlegel, Novalis, Goethe, Blake, Byron, and Beethoven.Berlin argues that the ideas and attitudes held by these and other figures helped to shape twentieth-century nationalism, existentialism, democracy, totalitarianism, and our ideas about heroic individuals, individual self-fulfillment, and the exalted place of art. This is the record of an intellectual bravura performance - of one of the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dissecting and assessing a movement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6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图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论确实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
译者:
张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