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作品

王曲成

王曲成 @wangqianfu

7 本书  

收藏经典文学作品,及经典译本

都柏林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Dubliners
作者: 喬伊斯(James Joyce) 译者: 莊坤良 聯經 2020 - 10 其它标题: 都柏林人(二十世紀必讀經典文學,短篇小說集之最)
二十世紀百大小說|短篇小說集之最
認識二十世紀愛爾蘭文學大師,喬伊斯最佳途徑
文學小說必讀經典
《都柏林人》是閱讀喬伊斯的入門之作。這部小說由十五個短篇故事彙集而成,分別記述都柏林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喬伊斯的描繪中,二十世紀初的都柏林人,沉浸在英國殖民昏暗的燈火裡,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面貌,甚至在死亡將至的陰影裡,渾噩度日,麻痺不自覺。他的敘述,苦澀多於愉悅;他的書寫,尖酸諷喻,警世味道濃厚。
喬伊斯具有極高的文學才情,他的文字出入於悲劇和喜劇之間,擺盪在同情與嘲諷之際。他的書寫,有時候帶著同情的介入;有時候維持一種旁觀的疏離姿態;更多的時候,欲言又止。尤其是慣用「靈光乍現」的開放式結尾,引發讀者對劇情後續發展的揣測。
《都柏林人》採用寫實主義的敘述法,因此看似簡單,其實在文字表象下,有著相當分歧複雜的指涉意義。在這本書裡,喬伊斯以文化病理學家的姿態,對都柏林人在心靈、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麻痺」現象,進行解剖、清理與診療。
喬伊斯筆下的生命是一場困局,愛爾蘭的經驗提供我們一個自我觀照與省思的機會。透過批判性的閱讀,《都柏林人》可以引導我們在生命困局的掙扎中,增長智慧。
等待果陀・終局 [图书] 博客來
Waiting for Godot & Endgame
作者: Samuel Beckett 译者: 廖玉如 聯經出版公司 2024 - 2


  人生最大的否定莫過於荒謬和不定,迪迪和果果歷經漫長的等待仍等不到果陀。假如果陀是自我,他們互相依存的關係,把他們推向一個永遠難以獨立的處境,他們等待的是永恆失落的自我。假如果陀是個空缺,他們的生命是個永遠無法填滿的空隙。假如果陀是上帝,也許就如波赫士所言:「他的上帝早已經棄他而去。」——《等待果陀》
 
  哈姆和克羅夫在狹窄的空間裡做最後的生死鬥,他們面臨的是一再被延宕的終局。一位是腿殘必須依賴僕人卻掌握語言權力的冷酷主人,一位是可以自由行動卻缺乏想像力的奴僕;因此他們的決鬥像空中揮舞的拳頭,永遠碰不到對方,勝負也就難以分曉。然而只要一息尚存,他們仍將繼續參與鬥爭,直到……——《終局》
 
  《等待果陀》和《終局》被英國學者John Pilling視為現代西方劇場演變中從現代主義轉入後現代主義極重要的過渡作品。此兩齣作品摒棄契訶夫、易卜生和史特林堡的心理寫實主義,也異於亞陶側重身體符號的劇場特色。和傳統戲劇一樣,這兩齣作品被當作純文本閱讀,讀者仍可讀出興味,但是劇中缺乏故事、反高潮的劇情、扁平式的人物、片斷式和即興式的對話皆成為後現代戲劇的濫觴。《等待果陀》於2000年被英國人票選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劇作。
 
本書特色
 
  ◎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
  ◎荒謬劇《等待果陀》享譽全球
 
  本書初版於2008年01月出版。

聲音與憤怒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威廉•福克納 讀書共和國╱雙囍出版 2023 - 04
現代主義文學里程碑 小說寫作技巧教科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意識流文學代表作
「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世紀百大圖書」
美國南方康普生家族的榮耀與終結「沒什麼好失去了……」
梁實秋翻譯大師獎優選葉佳怡 全新譯本
台大翻譯碩士教程助理教授陳榮彬 專文導讀
  當我們閱讀《聲音與憤怒》時,我們聽到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因為福克納為我們建構了一個不斷迴響的文學宇宙。──哈洛.卜倫

  「我深信人類不會只是逆來順受。人類會戰勝一切,成就不朽,不過這並非因為萬物中只有人類能為自己發聲不輟,而是因為人類有靈魂,有同情、犧牲與堅忍不拔的精神。而詩人與作家的責任就是把這一切寫下。」──威廉.福克納

  《聲音與憤怒》的書名來自莎士比亞《馬克白》一段著名的獨白──
  「人生不過是一道行走的影子……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聲音與憤怒,毫無意義。」

  福克納以四天的故事時間,透過三兄弟各自的視角,以及黑人女傭自始至終的旁觀,訴說了康普生家二十八年間如何喪失榮耀、走向沒落。

  美國密西西比州約克納帕塔法郡傑佛遜鎮,康普生家族世代在此擁有一塊土地,曾經出過州長和將軍,儘管年代久遠,依然努力維繫南方傳統名門的榮耀。康普生家不惜賣掉最後一塊草地,供應大哥昆丁上哈佛以及籌辦凱蒂絲的婚禮……不料,連串的厄運接踵而至,二哥傑森成為一家之主,計劃終結令人惱怒、煩悶的康普生家一切,包含照料起居的黑人女傭笛爾西一家三代……。

  結構上,《聲音與憤怒》分為四部(外加一篇附錄),每部的敘事時間均為一天,這四部各自獨立、各自補充,彼此互文。依照敘事者的回憶、獨白與經歷,一環一環地建構起康普生家族敘事。

  第一部的敘事者是小弟班傑明,那天是他三十三歲的生日。

  第二部的敘事者是大哥昆丁,即將完成大一學業的他在哈佛周遭準備度過人生最後一天。

  第三部的敘事者是二哥傑森,這天他異常忙碌,一面在股票市場裡買空,一面周旋於母親、外甥女與公司老闆之間。

  第四部的主角是笛爾西,她堅忍不拔地照料著康普生一家,在復活節帶著她的家人上有色人種教堂禮拜。她勉力維護康普生家的日常,也全程見證了兩代的紛亂。

  附錄記載了康普生一家如何從蘇格蘭庫洛登荒原一路到密西西比傑佛遜的歷史和命運,並指出黑人家僕們刻苦地活著。

  《聲音與憤怒》的主角是凱蒂絲和其私生女昆汀,「兩位迷途彷徨的女性」,每一部的敘事都圍繞著她們母女。在第一部中,凱蒂絲忘記了父親的警告爬上樹去,想看清楚屋子裡究竟發生什麼事,樹下的其他孩子們看見了她在溪溝玩耍時沾上汙泥的底褲。這一幕,福克納自承為故事創作的起點,是最先跳進腦海中的畫面,為了訴說這個故事,福克納進而創造了康普生一家。

  福克納曾說,作家需要具備三個條件:觀察、想像、經驗。《聲音與憤怒》中呈現了美國南方沒落的莊園家庭,在傳統價值崩解的新時代立足時,所產生的衝突與矛盾──關於女性的貞潔、關於有色人種的地位、關於人如何獲得救贖。自幼熟讀《聖經》的福克納,在書中援引了許多宗教典故,甚至將敘事時間設定在復活節,在在顯示他所心繫的是人類的命運和未來。

  ◎康普生家族語錄──
  「父親」杰森:「我把錶給你不是想要你記得時間,而是要你偶爾忘記一下時間,不要活著每分每秒都想征服時間。因為這種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啊。」

  「母親」卡洛琳:「你就連星期天都不讓我平靜點嗎?」

  「大哥」昆丁:「要是人們可以永遠改變彼此就好了那樣就能彼此匯合如同火焰在一瞬間衝高然後和冰涼永恆的黑暗一起爆炸殆盡」。

  「大姊」凱兒:「沒錯,沒什麼好失去了……」

  「二哥」傑森:「我需要的不是可以治好頭痛的處方我需要的就只是一個不需要照顧所有人的公平機會。」

  「小弟」小班:(那聲音絕望又拖沓。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聲音而已。很可能原本一直存在只是在這瞬間所有的不公和悲苦都因為星球之間的交錯化為人聲。)

  「孫女」昆汀:「我現在就後悔了,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要出生。」

  「僕人」笛爾西:「我感謝上主讓我比你好心,就算那是顆黑人的心。」

本書特色

  *二?二三年全新譯本,梁實秋翻譯大師獎優選得主葉佳怡,繼《我彌留之際》(麥田,二?二?)再次精準詮釋福克納經典作品。參考原書版本和研究資料後,除忠實呈現福克納原文外,為增加讀者理解,消減原文可能造成的閱讀困難,撰寫了將近五百條注釋。期許能提供理想、暢達的譯本外,也能為有心的朋友提供一條研讀經典作品的路徑。

  *《聲音與憤怒》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蒙太奇,自由聯想等技巧。在行文中,為了吻合、彰顯敘事者的心理流動,有大段落不加標點符號、段落終結無句點、句首小寫、句中大寫、以及使用斜體字暗示敘事時間的切換。在此版本中遵照原書設定並以適合閱讀的排版方式呈現。
远大前程 [图书] 豆瓣
Great Expectations
8.4 (27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王科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远大前程》内容简介:狄更斯(1812-1870),英国十九世纪一代文豪,《远大前程》是他的代表作。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然而命运并不与匹普的希望接轨: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遗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整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希望由萌生而至幻灭的过程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不少西方评论家将其推崇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
所罗门之歌 [图书] 豆瓣
Song of Solom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胡允桓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喜爱的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 《新闻周刊》“史上最好的100本书”
★ 荣获美国书评家协会奖
★ 美国中学必读书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奥巴马
小说一开场就意味深长:奶娃非常幸运地成为白人医院第一个黑人婴儿,但他出生时恰逢一个黑人想借一对丝绸翅膀飞翔而摔死。
就像出生时的意外一样,奶娃发现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意外:身在富裕之家却不能自立;与父亲格格不入,母亲的关爱实际成为桎梏,在姐姐那里只得到仇视;爱上的,却是外甥女……
奶娃只好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父辈遗失的金子。但历尽千辛万苦,除了先辈留下的传说与歌谣,等待他的只是儿时伙伴吉他瞄准的枪口……
蘿莉塔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Lolita
作者: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 Vladimir Nabokov 译者: 陳錦慧 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1 - 10
我是個怪物,但是我愛妳;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全新中譯本
特別收錄:「《蘿莉塔》橫跨美國公路之旅地圖」
特別取得德國知名納博科夫學者授權,將書中男主角帶著孤女蘿莉塔長達27,000英里、橫跨48州的美國公路漂泊之旅的路線,繪製成地圖,不僅凸顯《蘿莉塔》作為「公路小說」先驅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體驗納博科夫筆下一九四○年代的美國風情!
內容簡介
Lolita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
--《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
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書封設計理念】
自從決定出版《蘿莉塔》與《蘿拉的原型》這兩本主題息息相關的「納博科夫雙書」之後,我們就一直希望能為它們創造一個富隱喻意涵的全新面貌。從一開始,我們便打定主意跳脫長久以來,各國書封以各式各樣的「小女孩」呈現《蘿莉塔》的慣例。考慮到原作者畢生對於蝴蝶的研究與熱愛,深深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於是,我們將其未完成遺作《蘿拉的原型》定義為大師的「天才之蛹」,《蘿莉塔》則定義為大師筆下「最耀眼的蝴蝶」,決定了書封的主圖呈現,作者名稱則用近似「自然標本標籤」的灰色色塊鋪底,再以白色手寫體呈現。
整體用色上,我們力求「少女」神祕但禁忌的氣息,分別為兩書選了小女孩裙裝上的洋紅,以及蝶翼上一閃而逝的藍紫;封面折口上《蘿莉塔》壓了尼龍網襪一般的曖昧底紋,而《蘿拉的原型》則搭配透鏡般不斷膨脹、收縮的圖紋,表現文字盡頭無窮的詮釋與想像。
不知道乘坐在蝴蝶翅膀上離世的大師,如果看到這兩本書的封面,會不會願意眨眨他一貫狡獪機敏的眼?
所羅門之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orrison, Toni 译者: 陳東榮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1997 - 8
◎諾貝爾獎得主童妮‧摩里森令人驚嘆的長篇小說!
◎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得獎作品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何文敬教授專文推薦
◎書評媒體高度評價,愛讀者不能錯過的佳作!
故事由一名黑人男子將「慈愛」醫院屋頂作為「飛行」起點展開──主角奶人‧迭德(Milkman Dead)出生前不久,一位住在他家附近的怪人為了想飛,從屋頂上縱身一躍,他的嘗試並未成功。而奶人終其一生,也嘗試著飛翔。
在這部想像力高妙的小說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藝高膽大地轉化了「成長小說」的傳統,巧妙的運用「飛行」和「慈愛」兩個主題,闡述黑人所受到的壓迫及忽視。「飛行」代表逃避或對抗,「慈愛」則代表黑人社群未能說出的願望。
而藉由奶人縱越四代的黑人家族故事,以及橫跨北方密西根州和賓州、南方維吉尼亞州的尋根之旅,摩里森逼真地刻劃出整個世代、跨越地域的黑人世界,讓讀者深刻體會黑人的真實處境。
创建日期: 202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