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緬甸”
全部 | 书籍 (55)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缅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加]盖·德利斯勒 译者: 王大莹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的纸上纪录片
※独一无二的缅甸纪实漫画
※非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旅行手账
※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的缅甸岁月
◎ 编辑推荐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知名作者纪实漫画作品
盖·德利斯勒,画关键帧的职业动画师,毕业于动画排名世界第一的谢尔丹动画学院,以旅行报道漫画和育儿漫画得享盛名,斩获各大奖项。
代表作:《平壤》《耶路撒冷》《缅甸小日子》《第111天:人质手记》等。其中《耶路撒冷》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蕞高奖——蕞佳漫画奖,《平壤》入选“蕞伟大的100部漫画”。
《缅甸小日子》已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和缅甸语等18国语言,在多国畅销;《出版者周刊》《纽约客》《英国卫报》好评推荐,并荣获加拿大阿尔贝里克·布儒瓦漫画奖,是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
🛺 珍稀的“旅行报道漫画”,一部图像小说版的《寻路缅甸》
有别于市场上的旅行、纪实类书籍,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旅游攻略和心得,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录,而是着眼于琐碎、平凡的个人生活,尝试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并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作者笔力非凡,用新闻的笔法画漫画,既幽默逗趣,又洞察深刻。
混合游记、纪实、搞笑、漫画、育儿多种风味,举重若轻,将“政治、宗教、风土、人道主义”这类宏大命题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中,经线条简单的漫画剖析解构,画得通俗、家常,个中笔触坦荡而细微,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本书既是轻盈的纪实漫画,厚重的日常漫画,更是具备图像美感和社会观察犀利敏锐度的旅行报道漫画,开拓了图像小说的边界。
🎡 神秘国度的真实刻画,带你走进特殊时期的缅甸
以画笔掀开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国度的神秘面纱。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三人一起在缅甸生活了一年。审查、迁都、炎热、专制……给他们的生活加了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写实简洁有力,从头到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个2~5页的小故事串联成篇,既温柔又细腻,是展示缅甸普通人真实日常的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虽说描绘的是缅甸的小日子,却也能从中窥见缅甸的大社会。作者以绝妙的叙述和笔触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让我们有幸跟着作者的画笔一起见证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诞与日常,见证一家三口的“缅甸岁月”。
◎ 内容简介
关于缅甸,你知道什么?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还有呢?
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居然还要通过秘密管道?!银行还在手写记账?!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
◎ 媒体或名人推荐
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纽约客》
《缅甸小日子》不仅是一部简洁有力的纸上电影,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
——《出版者周刊》
近年来关于缅甸生活的相关书籍中蕞具启发性也蕞有洞见的一本。
——《英国卫报》
德利斯勒对缅甸的观察入微,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纪实类作品难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客观,德利斯勒做到了。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加拿大人,在一年里,静静用笔描绘缅甸的世界。
——IGN
作者将缅甸的社会变化顺手拈来,观察之细致,情怀之深邃,视角之客观,文笔之流畅,画笔之灵动,让人不得不震惊叹服。这是一本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因为你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
——亚马逊读者
德利斯勒的作品读来轻松愉快,有趣又有料,画出了人味与趣味。你想象不到他为什么能将沉甸甸的现实表现得这么简明有力、轻盈活泼。这是一本边界辽阔、引人深思的纪实图像小说,让你读完掩卷沉思之余还能心生暖意,那些对异乡生活的凝视和思索就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笔缝隙之间。
——亚马逊读者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緬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作者: 居.得立勒(Guy Delisle) 译者: 陳虹君 / 李崇瑋 臉譜 2014 - 2
(動畫師爸爸+無國界醫生媽媽+新生小貝比)X緬甸出任務=?
舊獨裁者一聲令下,鈔票面額變成$15、$45、$90!?/買電腦竟然要透過秘密管道!?/出門帶傘,大家竟掛在後領口!?/開車撞到和尚絕對監禁!?/行車方向和駕駛座怎麼都在右邊!?/嚼檳榔竟然是王室的高貴傳統!?……
法國安古蘭大獎得主 歐陸視覺文學名家的異鄉見聞錄
已翻譯銷售至十餘國 一部溫馨幽默而充滿深刻洞見的紙上電影
讓得立勒一家三口帶你揭開熟悉又陌生國度的神祕面紗!
「是怎樣的一塊土地,值得翁山蘇姬忍受十五年軟禁,堅定守候?」
提到緬甸,你會想到什麼?──翁山蘇姬?仰光?……還有呢?
你知道,緬甸和中國一樣,也擁有自己的五千年歷史嗎?
你知道緬甸除了被英國統治外,也曾經是印度的一個省份嗎?
比泰國還遙遠的緬甸,竟然也曾被日本統治過?
一個國家,竟有接近九成的人口信仰佛教,昨天還在當會計師的鄰居,今天竟馬上變成得道高僧?
曾獲歐洲最大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居‧得立勒,帶著剛出生的兒子,跟隨被派駐緬甸的無國界醫生妻子,到遙遠陌生的東方國度定居生活。他透過幽默而充滿智慧的文字及輕鬆的畫風筆觸,呈現在異國生活這一年所發生的種種趣事及生活紀錄,讀者不只能身歷其境地看見緬甸當地的生活風景,更能從作者與當地居民的緊密互動,以及對當地文化、政治、宗教等細微犀利且獨到的觀察省思中,深入認識這個同屬亞洲、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緬甸。
國內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
CANDYBIRD(塗鴉達人)
杜明翰(世界展望會洲區領導–亞洲市場)
范瑋琪(歌手)
張正(《四方報》創刊總編輯)
陳聖凱(ELIV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
褚士瑩(駐緬甸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趙德胤(導演)
賴樹盛(人道援助工作者)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跟隨任職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妻子一同入緬的加拿大動畫師得立勒,將緬甸的炎熱、風土、宗教、市井、「彈性」電力、軍政府統治,以幽默俏皮的線條與文字呈現,讓我笑著又感嘆著,快速地上了一堂認識緬甸的課。我花了半個陰冷濕漉的台北冬日午後,讀完這本《緬甸小日子》。我讀得很輕鬆,得立勒畫得也很輕鬆,但願逐步開放的緬甸社會,人們也可以過得更輕鬆幸福一些。
──張正|《四方報》創刊總編輯
每次我要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出生地「緬甸」時,總覺要花費許多力氣解釋它的「複雜」。而Guy Delisle漫畫《緬甸小日子》把這些「複雜」解釋得活潑生動、輕勻幽默。
──趙德胤|導演
近兩年的緬甸雖然呈現和平轉型跡象,但此書讀來仍深具啟發且引人入勝,這是一本具備圖像美感、社會觀察及田野記錄等多層次的書冊。作者居‧得立勒揮灑著藝術家特有的率真、細緻及幽默感,用洗練畫風帶領讀者認識當地風土民情,更以畫筆掀開了軍政府統治下的神秘面紗。許多現代年輕人懷抱著出國體驗不同生活的夢想,但作者以其豐富的社會想像及人道關懷,使其旅居海外的生活真正貼近了當地,作品中滿溢著當地人與異鄉客間萍水相逢的彌足珍貴,並企圖引領人們思索所見事物背後的真相,作者凝視世界的寬廣視角令人讚嘆。
──賴樹盛|人道援助工作者
國外各家讚譽
畫風活潑且簡約得極有魅力,這本書在傳統的旅行見聞錄裡融合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微光。
──紐約客雜誌(The Newyorker)
《緬甸小日子》不僅是一部簡潔有力的紙上電影,對於一個高壓且具高度破壞性,極端箝制言論自由的文化來說更是一個極有價值的藝術傑作。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
近年來關於緬甸生活的相關書籍中最具啟發性也最有洞見的一本。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得立勒的所有作品裡最棒的一本!
──加拿大文藝評論(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一本棒透了的旅行見聞錄,能帶著所有讀者到你能力可及之外的遙遠國度。
──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豆瓣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玛·拉金 译者: 王晓渔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0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豆瓣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作者: 艾瑪.拉金 译者: 黃煜文 衛城出版社 2012 - 3
「緬甸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女人。她知道自己病了,但她還是照常過她的生活,彷彿一切沒事一樣。她拒絕看病。她與人交談,人們也跟她說話。他們知道她得了癌症,她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沒有人說破。」
北韓之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極權國度:緬甸
半世紀的軍事統治,讓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也成為一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的歐威爾,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本書作者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豆瓣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蒙·R. 利奇 译者: 杨春宇 / 周歆红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历战火困扰和资料散失之厄,而此书终成。全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中国称景颇)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它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价值。
強鄰在側 豆瓣
作者: 韓恩澤 译者: 林紋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一國的失敗,往往是他國成功所造成的結果。
拉咱像個平凡無奇的中國城鎮。
主要流通的貨幣是人民幣,手機網路也是中國的網路。
拉咱隸屬緬甸領土,緬甸國家主權卻並未觸及此地—為何如此?
本書講述緬甸及其強鄰中國和泰國的近現代關係,尤其聚焦中、緬、泰三國交界的邊區。書中爬梳了各國國族建構差異的歷史發展及當代樣貌。本書突破傳統以單一國家的研究焦點,超越國界的限制,採取「鄰域效應」為理論視角,強調跨越國界的不對等國力關係,如何深深影響邊區地帶的政治結構方式,以及國家整合和國族認同的建構。對於現今緬甸國內政局及其與中、泰兩國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嶄新的理解途徑。
缅甸岁月 豆瓣
Burmese Day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郝爽 / 张旸 译言古登堡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缅甸岁月 豆瓣
Burmese Days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奥威尔的小说名著《缅甸岁月》中记述了20世纪初驻缅英国人的生活,进而探讨了缅甸殖民地复杂的种族关系。在大英殖民统治日薄西山之际的缅甸,他们相聚在欧洲人俱乐部,整日饮酒,以排遣内心那无法言说的寂寞。其中有一位约翰·弗洛里,他内心柔弱,深知英国统治毫无意义可言,可又缺乏足够的坚毅,不敢为自己的印度朋友维拉斯瓦米医生争取进入白人俱乐部的资格。而没有会员资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声誉保护自己,医生所拥有的一切,将会毁于一名地方治安官无耻捏造的诽谤之辞。弗洛里无意中爱上一个新来的英国女孩儿,令事态更趋复杂。他必须有勇气作出正确的举动,不止为了朋友,也为了自己的良心。
變臉的緬甸 豆瓣
Blood, Dream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
作者: Richard Cockett 理查.考科特 译者: 廖婉如 馬可孛羅文化 2016 - 9
★亞馬遜書店4.8顆星評價
2015年,緬甸迎來民主化的第一步
但為何今日仍深陷族群矛盾的百年牢籠中?
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的理查.考科特將為你我說個分明
一本書帶你掌握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理查.考科特曾任《經濟學人》東南亞通訊員。不同於坊間描寫緬甸的書,多著眼於緬甸的政治、歷史、民族和文化,且受限於一定的時間框架內,《變臉的緬甸》試圖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將訪談放入歷史與政治的脈絡中,全景式地述說緬甸的過去與未來。
關於緬甸,你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事
少了翁山蘇姬的緬甸,我們還知道些什麼?這個曾經光榮璀璨的南亞強國,在經歷殖民統治、軍政府獨裁、民主改革後,將再度站上世界的舞台,重返往日風華。但在經濟發展與民主改革的背後,卻有著根深柢固的族群問題即將爆發。
民主大選後,美好的時代就會來臨?
結束軍政府專政,似乎象徵著民主的勝利。然而,緬甸要轉型為成熟的民主國家,仍有一段漫漫長路。早年殖民者為便於統治而施行的族群分治、數十年來緬族化運動激起的族群矛盾,依舊牽動著緬甸未來的發展。
閱讀緬甸,反思台灣
先看看經歷過外來殖民、威權統治,如今面臨民主轉型的緬甸,再想想我們台灣,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就讓我們好好閱讀緬甸,反思過去、展望未來。
媒體界、學術界、藝文界齊聲推薦
【專文導讀】
張翠容/國際獨立記者
【深度推薦】
王子杰/電影《滾弄》導演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余佳璋/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
李岳軒/《移人》編輯總監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好評推薦】
「……緬甸不斷在變臉中。我們不明所以,其實反映了一個翁山蘇姬根本就不能讓我們認識緬甸,而理查.考科特這本《變臉的緬甸》正好為我們填補這個缺口。」
——張翠容(獨立記者)
「這是我所讀過關於緬甸的介紹與概述書中,最好的一本。」
——比爾.海頓(《南海》作者)
緬甸的未竟之路 豆瓣
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 Race,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吳丹敏 译者: 黃中憲 馬可孛羅出版社 2021 - 2
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
不能遏止的民族衝突!
無法帶來和平的停火協議!
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經濟角逐!
翁山蘇姬上台後,
政治的角力與資源的分配,仍持續讓國家動盪。
吳丹敏延續《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詳實的田野調查功力與深刻的書寫,
為基層人民用力發聲!
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了解:
◆緬甸為何從區域最富饒的國家,淪為最封閉國家的背後歷史。
◆羅興亞人與緬人的衝突到底從何而來?
◆進一步探究世界強權如何影響未來緬甸政治與民主的發展!
到底該怎麼做,緬甸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緬甸問題的根源在於英國人以夷制夷、忽略歷史脈絡的行政區劃,
但是當他們離開時,卻把問題留給了被殖民者自己。
當代緬甸,是英國殖民後留下的遺產。伊洛瓦底江河谷的緬人王國被征服,已經給緬人烙下深刻的恥辱。原本就不屬於緬人王國統轄的山區民族,在英國人的扶持下穩定發展。由印度引進、中國移民組成的勞工,在仰光等充滿工作機會的城鎮,取代了緬人的優勢。最重要的資源,不管是柚木、玉石或稻米,都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裡。二戰開打後,殖民地裡的民族矛盾與衝突,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般,席捲了所有人民。
西方國家希望看到緬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但是絲毫不與軍政府溝通的結果,導致緬甸百姓完全得不到國際援助。
原先獨立後要組成一個多民族、各邦高度自治的「緬甸聯邦」,在軍政府奪權、共產黨叛變、民族獨立武裝組織開啟戰火後,一切都變了樣。軍政府更變本加厲,將「緬甸」與「緬人」做了最深的連結,象徵著緬甸走上了「一體同化」而非「多元發展」的國家道路。而西方國家對民主聯盟與翁山蘇姬的一味偏袒,更加深了溝通的鴻溝。
二〇〇八年納吉斯風災橫掃下緬甸,軍政府終於罕見開放國門,各國物資進入緬甸援助。民主化迅速前進:二〇一〇年翁山蘇姬解除軟禁,二〇一二擔任議員,二〇一六終於登上國務資政的大位。這位守護緬甸民主的女神,終於讓緬甸可以走向國際社會。
已閉鎖五十年的神秘緬甸,似乎正在邁向繁榮:
交出政權的軍事將領、改革成功的民主人士、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湧入的外國資本。
事實上,民族矛盾遲遲未解,伴隨著改革開放反而透過資源分配激化了衝突。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越演越烈,這時卻已沒有軍政府的束縛,緬人要從「外來者」身上討回失去的自尊。而看似暴力的緬人,本身也受苦,他們的土地被變賣給新興的資本家、被騙去鄰國做低薪奴工、根本無法得到國家的照顧,他們的困境無法解決,只好投射到往日緬王國的榮光,民族主義成為生存下去的動能。
不被看見的,仍是在這片土地上刻苦生活的百姓。
因羅興亞人民族衝突,導致許多補助與建設又切斷,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的角力,都在此時趁虛而入,邊界因而騷動不安,地緣政治演變成不定時炸彈。緬甸何時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吳丹敏要我們聚焦在人民。為他們帶來新生活,就必須要有新思想;要有新思想,就必須徹底檢討緬甸的歷史。這個被隱藏的瘡疤,必須從改善百姓的生活中去撫平。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 豆瓣
作者: Thant Myint U W. W. Norton & Company 2019 - 11
How did one of the world’s "buzzy hotspots" (Fodor’s 2013) become one of the top ten places to avoid (Fodor’s 2018)?
Precariously positioned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urma’s population has suffered dictatorship, natural disaster, and the dark legacies of colonial rule. But when decades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 finally ended and internationally beloved Nobel laureate Aung San Suu Kyi emerged from long years of house arrest, hopes soared. World leaders such as Barack Obama ushered in waves of international support. Progress seemed inevitable.
As historian, former diplomat, and presidential advisor, Thant Myint-U saw the cracks forming. In this insider’s diagnosis of a country at a breaking point, he dissects how a singularly predatory economic system, fast-rising inequality, disintegrating state institutions, the impact of new social media, the rise of China next door, climate change, and deep-seated feelings around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ll came together to challenge the incipient democracy. Interracial violence soared and a horrific exodus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ohingya refugees fix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Myint-U explains how and why this happened, and details an unsettling prognosis for the future.
Burma is today a fragile stage for nearly all the world’s problems. Are democracy and an economy that genuinely serves all its people possible in Burma? In clear and urgent prose, Myint-U explores this question―a concern not just for the Burmese but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warning of the possible collapse of this nation of 55 million while suggesting a fresh agenda for change.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 豆瓣
作者: 和文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
美国社会学学会巴灵顿•摩尔著作奖获奖作品
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度结合之作
深入比较中英日三国财政制度转型的历史进程,回应大分流问题
本书从财政制度发展的角度切入“大分流”这一重大问题,选取英国内战后的十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中国的太平天国时期三个关键时段进行深度的比较历史分析,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探讨三个国家如何借助克服财政危机,从而实现了(或未能实现)财政制度的转型。全书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对政治学、近代史和日本史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
现代财政国家的出现给政治经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集中管理税收,将其作为资本从市场调动长期金融资源,极大增强了国家能力,显著提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
本书聚焦现代财政国家的制度建设路径,细致比较、分析中英日三个国家在制度发展关键期(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各国当政者面对既有公共财政系统的崩溃,积极找寻解决财政亏损问题的方案,并在税收办法、信用体系等方面展开多种尝试。最终,英国和日本从其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成功开发出公共财政工具,确立了现代财政国家制度,为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未能成功。作者以宏阔的视野、新颖的框架、扎实的史料回应了“大分流”的问题,对清政府未能实现财政转型的解释极富洞察力。
緬甸 豆瓣
The Rebel of Rangoon: A Tale of Defiance and Deliverance in Burma
作者: 黛芬妮‧史藍克(Delphine Schrank) 译者: 高平唐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7
一個不一樣的緬甸故事 一群被遺忘的緬甸英雄
追求緬甸民主運動的背後,不只是翁山蘇姬一個人的努力,
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自由鬥士,
這五十年間持續為緬甸爭取自由獨立而反抗。
他們的遭遇與奮鬥的歷程,是難以想像的悲慘與艱辛……
國內外媒體名人齊聲讚譽
朱宥勳、房慧真、張鐵志、陳又津 ── 熱烈推薦
宋鎮照、張正、楊昊 ── 專文導讀
2009年5月,緬甸名列全世界最高壓、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執政的軍政府似乎處於權力巔峰。然而,一群不願接受現況的人、年輕的夢想家、老年人在反抗不正當體制的理念下團結在一起,拒絕屈服。不怕事的年輕人阿偉、他亦敵亦友的夥伴尼哲、坐牢十九年剛出獄的反對運動資深軍師「爺爺」,在仰光小巷和網咖暗中努力,準備進行一場已經醞釀五十年的戰鬥。
本書描述:
一群無名英雄,在緬甸歷經長期苦戰,
於黑暗環境中奮力以血汗建立民主……
阿偉,貌似紈褲子弟的叛逆者,他的個性較急躁、隨性、難以捉摸,也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在他人嚇呆或驚慌失措時臨危不亂。他的領導能力有如黑夜中的燈塔般耀眼。長髮不羈的他,任由頭髮垂掛輪廓突出、對稱的臉龐,卻遮不住他淡咖啡色眼珠的強烈目光……
尼哲,出身都市貧民窟,有難得的機會受教育,讓他能夠更明確診斷、訴說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他能把自己社區的日常不公、獨立後未能落實的議會時代承諾,與普世人權的語言、其他國家類似的爭取自由奮鬥相連結……
「爺爺」溫丁,在這個1930年出生、眼光宏偉的男人心中,想辦法參與政治第一線工作,一直是當務之急。他的童年在緬甸爭取獨立的奮戰中度過,在脆弱的議會民主時期那幾年成年;他在無政府的內戰亂世擔任記者和總編輯,逐漸歷練,經歷軍事統治,以及接下來國家每況愈下、持續到1988年的漫長沉淪……
黛芬妮‧史藍克──一名鍥而不捨的記者,深入祕密地下異議組織,
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
在緬甸重大轉型之際,《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描述兩三世代的緬甸人以勇敢和犧牲精神對抗專制政府的故事,掌握緬甸充滿發展機遇的時刻。在緬甸尚未開放外國媒體採訪的年代,本書作者史藍克設法進入緬甸,祕密置身異議分子之中,報導他們為解救國家奮鬥的過程;為了避免特務跟蹤,她在訪問敏感人物前後到觀光景點走動、經常換旅館。她追蹤阿偉和同志從監獄到藏身處的經歷,描述反對運動成形、幾乎瓦解,但最後逼迫政府展開無法逆轉的政治改革的過程。書中以人道關懷角度探索他們冒險、反抗的實況,以及自由的力量和真諦。
作者史藍克以一群仰光反抗者的故事陳述緬甸政治經歷與發展,並在政治歷史的脈絡下,鋪陳這些追求民主、捍衛自由的鬥士之血汗經歷,在刻畫個人故事之餘,同時緊扣住重要的政治歷史事件或活動,讓人猶如閱讀一部緬甸近代發展史。
緬甸的民主改革,是一條漫長、孤寂、無情的抗爭之路;有人說,緬甸人已能看到隧道口的光線,但實際上,他們仍然在黑暗無垠的隧道裡……
※ 國際媒體、名人專家一致肯定:
本書描寫幕後英雄奮力在緬甸黑暗環境中建立民主的長期苦戰。史藍克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書中的故事令人振奮又痛心;人物難以忘懷;他們的夢想崇高──卻又難以達成而讓人唏噓。
── 大衛‧霍夫曼(David Hoffman),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
本書記錄個別人士的經歷,進而呈現緬甸人反抗極權的過程。史藍克親眼見證她描述的經歷,並以簡單卻有力的文字傳達。書中充滿優異政治科學書籍的嚴肅分析,同時精彩描述不願屈服的精神。本書要讀過才會相信書中所言。打開來讀吧。
── 傑佛瑞‧艾薩克(Jeffrey S. Isaac),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
緬甸數十年來籠罩在叢林般濃密的神祕中。它對外開放的同時,史藍克深入境內,帶出為民主和人權奮戰人士的精彩故事。本書呈現不為人知的當代偉大故事,內容和緬甸風土一樣豐富。
── 德克斯特‧費金斯(Dexter Filkins),暢銷書The Forever War作家
緬甸人熱忱投入和犧牲的故事,正適合配合緬甸當前政治局勢閱讀。史藍克敘述反對派數十年來在極權統治環境從事地下活動的故事,外界得以一窺形塑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力量,以及其他牽涉轉型困難的因素。
──《金融時報》
精彩作品。不過,史藍克寫的內容並非傳統記者對一個高壓政權的感嘆。這本書讀起來像小說……是宏偉又細膩的報導。
──《經濟學人》
史藍克帶領我們深入緬甸政治變化的核心,揭露民主運動的內幕……以人道角度觀察射殺抗議學生、監禁人權運動分子的不人道政權。
──《華爾街日報》
大膽探索……本書記錄阿偉和同志在全國民主聯盟政治運作中成熟的過程,可當作了解該黨多年來奮鬥和當前轉型期的導讀資料。
──《華盛頓郵報》
一位鍥而不捨的記者,在緬甸這個警察國家深入祕密的地下異議組織,探討轉變中的受創傷社會……史藍克展現出色文筆和認真記者的努力。精彩記錄緬甸幾代人造就重大轉變的奮鬥。
──《Kirkus》書評期刊
※ 國內名人專家、學者
◎ 震撼推薦
朱宥勳(作家與文化評論家)
房慧真(作家與媒體工作者)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陳又津(作家)
◎ 專文導讀
宋鎮照(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楊昊(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 精采導讀(摘錄)
在閱讀的過程中,儼然歷經一場反抗者奮鬥的心路歷程,以及緬甸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時光隧道,一齣活生生具有政治演變場景的寫實故事盡在眼底,可以說享用既理性又富感性的政治文學饗宴。
── 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宋鎮照
台灣人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因為我們要提醒自己,抗爭不總是像台灣現在這種嘉年華的形式,快快樂樂出門綁布條,平平安安回家看新聞。緬甸不遠,在給予緬甸祝福的同時,也別忘了台灣歷史上不遠的殷鑑。如果不隨時警惕,台灣不見得不會回到過去的年代。
── 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負責人 張正
本書最值得讚許的,是作者對於異議分子與地下組織運作的紀實。從反抗者的視角,近觀緬甸變局,刻畫緬國抵抗政治的實況圖像,深具特色。
── 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
反败为胜 豆瓣
Defeat Into Victory: Battling Japan in Burma and India, 1942-1945
作者: 【英】威廉·斯利姆 译者: 蒋经飞 新华出版社 2021 - 5
1942年3月,斯利姆接到远在巴格达的上级司令官电话,要求他三天之内飞往印度。之后英印军总司令部又将其调往缅甸。在那里,仰光刚刚陷落,英国军队艰难脱险,地面和空中两个方面的形势都令人十分焦虑。斯利姆临危受命,出任英缅第1军军长。
当时英军在缅甸存在诸种问题,如空军司令部 设在加尔各答,而陆军司令部设在曼德勒附近的眉苗,斯利姆认为这不利于地面和空中协同作战。繁冗低效的司令部、先后有五个不同的上级司令部轮流负责缅甸的防务和后勤补给、作战指挥一直分离,种种问题一直妨碍着英军的对日作战。此外,还有在丛林战方面训练不足、兵力和装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紧迫的形势下,斯利姆冷静分析作战目标,最终拿定主意,决定反击日军。
从马圭—东敦枝一线的反击战惨败到撤退印度、士气低迷,从接管新组建的英印第15军、厉兵秣马到第一次若开战役的惨败,从科希马战役扭转战局到伊洛瓦底江畔战役的致命一击,最终抢占仰光,打赢最后一战,战事跌宕起伏,斯利姆用高超的指挥艺术、诚恳的反思力、洞察人心的细腻和干脆利落的决断力,从丘吉尔口中的“我不相信一个有着像斯利姆这样姓氏的人能好到哪里去”一步一步成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将领”。
★《反败为胜》“二战”英国名将斯利姆元帅回忆录,军事史界公认的“高级指挥官经典回忆录”。
★《纽约时报》《纽约客》《伦敦标准晚报》《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一致推荐!《纽约时报》称:“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深远无边的卓越视野。”《伦敦标准晚报》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优秀将领的著作。”《纽约客》称:“斯利姆的经验教训都是无价之宝,其是领导力精进之课。”《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称:“《反败为胜》是一本珍贵的著作,斯利姆正派而又深具魅力……”
★这部回忆录中文版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二战史研究方面英军史料的重大空白,对于了解中缅印战区全貌,客观公正评价中、美、英三国军队的历史贡献有着重要价值。
★ 1942年斯利姆临危受命,来到缅甸,连续几年一直经历着一系列失败,以至于丘吉尔声称,“我不相信一个有着像‘斯利姆’(slim,微弱的,单薄的)这样姓氏的人能好到哪里去”。然而,正是这个如你我一般,看似普通、平凡的人,却一步步走上高位,从营长一路晋升为集团军群司令官,带领英军反败为胜,战胜日军。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什么?他的领导素养是什么?这本书会给予一个全面立体的解答。
斯利姆的经验教训都是无价之宝,其是领导力精进之课。
——《纽约客》
激动人心的故事、条理清晰和扣人心弦的叙事、合理而严谨的情节……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深远无边的卓越视野。
——《纽约时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优秀将领的著作。斯利姆的阵中实录,透着一丝不苟的坦诚,而且令人深深感
动,读过此书的人都毫不怀疑,他不仅展现了一个军人的形象,而且也是我们之中的一名普通人。
——《伦敦标准晚报》
《反败为胜》是一本珍贵的著作,一本指挥官的自传,与此同时揭示了一位触手可及之人,他正派而又深具魅力……
——《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周刊》
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及军事冒险著作之中,本书必定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其展现了丰富的人类洞察力,生动描绘了天赋才能,揭示了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军事史上,其他著作很少可以与之并驾齐
驱,更遑论超越了。
——《战场杂志》
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豆瓣
Where China Meets India: Burma and the New Crossroads of Asia
作者: 吳丹敏(Thant Myint-U) 译者: 張毓如 馬可孛羅文化 2019 - 1
緬甸,曾經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隨著中國與印度的強勢崛起,
緬甸轉眼變成連接東亞與南亞之間的「黃金橋樑」。
一場中國、印度甚至美國都參與其中的新亞洲大博弈,在緬甸這個競技場蠢蠢欲動!
★ 亞馬遜4.5顆星推薦
★ 採訪橫跨上緬甸、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見證中國與印度的明爭暗鬥!
★ 作者吳丹敏最真實、也最充滿個人情懷的緬甸歷史現場!
兩千多年來,受阻於熱帶雨林與高山深谷,亞洲的兩大文明,一直無法直接溝通聯繫。1824年,英國人從印度出發、占領緬甸,自此,中國與印度終於接壤。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緬甸更處在攸關存亡的戰略位置,東面而來的日本勢不可檔,眼看就要全面占領中國,甚至入侵印度。這是第一次,緬甸成為了亞洲列強交鋒的所在。
可是二戰後,世界局勢改變,軍政府的崛起讓緬甸成為亞洲最貧窮的國家,而中國與印度也在國內鬥爭中掙扎,不管是印巴分裂、中國國共內戰或文化大革命,緬甸這條地緣政治的黃金通道,黯然失色五十年以上。
卡普蘭曾說,二十一世紀,誰有掌控印度洋的能力,就能決定誰能成為全球性的超級強權!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太平洋側的沿海城市高度發展,然而美國及其盟友的防堵政策,中國急迫地需要一個新的出海口,好讓偏遠的西南部內陸省分,更加便捷通往孟加拉灣;相對來說,來自中東的原油,也不用再經過麻六甲海峽,快速輸入中國。同時間,印緬簽訂協議,投資改造緬甸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大港——若開邦的實兌港(Sittwe),藉由鐵路、河運、公路等多重管道,將港口連接到印度東北部的高山河谷,讓原先被孟加拉阻斷的豐饒土地,再次為印度與當地少數民族帶來豐沛的收益。透過緬甸,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利基,如同美國獲得加州一般,利用兩面海洋的優勢,成為世界超級強權。
然而,緬甸國內衝突仍持續著,以緬族為主的政府當局仍不時與各地少數民族發生衝突,中國與印度兩國,面對跨境緬甸的民族同胞、跨境資源的分配等議題,讓兩國人民的不滿持續積累。中國與印度交會的緬甸——亞洲新興強權的戰略中心,是否可以迎接一個更和平、更繁榮、更民主的國家呢?又或者,緬甸會像百年前的大博弈一樣,陷入大國的爭奪與混亂之中?作者吳丹敏實地走訪邊境,以緬甸出身的反思,融合當代國際的政治角力,觀察緬甸人民與地景的深刻變化。
關注推薦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趙中麒(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缅北监狱 豆瓣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 6
相对于“三部曲”历时15年漫长而艰苦的拍摄,《缅北监狱》吕楠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拍摄,时间虽短,但《缅北监狱》的力量和质量都没有丝毫的减弱。2006年的6月至9月,吕楠只身来到缅甸北部危险的地区,他混迹在毒贩和吸毒者中间,深入到监狱和劳改所中。与吕楠所有的工作经历一样,很快吕楠就和这些“危险人物”成为了朋友,所有的“危险和恐惧”都不存在于吕楠的镜头中,留下的只是一幅幅震撼的令人惊叹的影像。
滇缅边地摆夷的宗教仪式 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 男权阴影与贞妇烈女:明清时期伦理观的比较研究 豆瓣
作者: 田汝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为“复旦百年经典文库”之一种,共收入田汝康先生的《滇缅边地摆夷的宗教信仰》《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男权阴影与贞妇烈女:明清时期道德观的比较》3本著作及6篇涉及不同方面的论文。其中《滇缅边地摆夷的宗教信仰》是在《芒市边民的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书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翻译收入,是其修订本首次以中文面貌呈现;《男权阴影与贞妇烈女:明清时期道德观的比较》原书由荷兰莱顿博睿出版社出版,在海外影响深远,此次也是首次翻译面世。从此文集可以看出田汝康先生广博的研究领域和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功底,然而如今其名却少有人听闻;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使读者了解这位复旦杰出学者的非同凡响的学术人生。
Beyond Borders 豆瓣
作者: Wen-Chin Cha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4
The Yunnanes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have for millennia traded throughout upland Southeast Asia. Burma in particular has served as a "back door" to Yunnan, providing a sanctuary for political refugees and economic opportunities for trade explorers. Si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 takeover in 1949 and subsequent political upheavals in China, an unprecedented number of Yunnanese refugees have fled to Burma. Through a personal narrative approach, Beyond Borders is the first ethnography to focus on the migration history and transnational trading experiences of contemporary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composed of both Yunnanese Han and Muslims) who reside in Burma and those who have moved from Burma and resettled in Thailand, Taiwan, and China.
Since the 1960s,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 have dominated the transnational trade in opium, jade, and daily consumption goods. Wen-Chin Chang writes with deep knowledge of this trade’s organization from the 1960s of mule-driven caravans to the use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she reconstructs trading routes while examining embedde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These Yunnanese migrants’ mobility attests to the prevalence of travel not only by the privileged but also by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Their narratives disclose individual life processes as well as networks of connection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ences of men and women. Through traveling they have carried on the mobile livelihoods of their predecessors, expanding overland trade beyond its historical borderlands between Yunnan and upland Southeast Asia to journeys further afield by land, sea, and air.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