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南亚研究”
季风吹拂的土地 [图书] 豆瓣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6.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提裘提斯 译者: 张馨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印尼 Etc. [图书]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图书]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程立显 / 刘建 等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美国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于1976年出版的有关农民问题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斯科特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随后,作者从东南亚的缅甸和越南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别是农民的反叛和起义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巨大冲击。作者据此认为,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品化和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地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图书] 豆瓣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蒙·R. 利奇 译者: 杨春宇 / 周歆红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历战火困扰和资料散失之厄,而此书终成。全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中国称景颇)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它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价值。
比较的幽灵 [图书]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图绘暹罗 [图书] 豆瓣
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作者: [美国] 通猜·威尼差恭 译者: 袁剑 译林出版社 2016 - 10
前现代的“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了“泰国”这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谓的“泰国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国的“国家感”是什么?地理学以及制图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部东南亚研究和边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史学家通猜·威尼差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旧的本土空间观被新的西方地理学话语替代,边界、主权、边缘等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泰国的“地缘机体”被一步步塑造出来。本书突破了以往民族国家研究的范式,从独到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作者: 安东尼·瑞德 译者: 吴小安 / 孙来臣 商务印书馆 2010 - 4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套装全2册)》包括《(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第二卷)扩张与危机》、笔者对主题与资料试图采用的无所不读、无所不包的研究方法并不新颖。殖民主义历史、东方学和民族学对东南亚的研究支离破碎、令人遗憾;但在此前,马斯登(Marsden)、圣杰尔马诺(Sangermano)、莱佛士(Raffles)、克劳福德(Crawfurd)与帕里果瓦(Pallegoix),甚至诸如加尔沃(Galvao)、拉·卢贝尔(La Loubere)和瓦伦坦泰因(Valentijn)等先驱学者,即已通过利用文学、语言、游记、贸易统计,尤其是他们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记述了各自研究主题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G. 赛代斯 译者: 蔡华 / 杨保筠 商务印书馆 2018 - 11
本书叙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止的东南亚历史,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是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论著,受到国际上东南亚历史学者的推崇。
观音与神僧 [图书] 豆瓣
作者: 姚崇新 商务印书馆 2019 - 7
本书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在中国本土、西域及南海范围内,以中古时期艺术宗教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深入探讨中国本土资料所反映的佛教、景教的“中国化”逻辑,而且以文化交流的视角切入,探讨域内与域外以及域内不同区域之间、乃至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选题由遗迹、遗物而发,或以遗迹、遗物为依托,既有对新材料与新问题的考察,也有对传统学术问题的重新审视。
全书收录作者论文14篇,就主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佛教传入路径,西域佛寺、佛教艺术与僧尼社会生活,来华传教僧人,周边(扶南、柬埔寨)佛教艺术,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以及唐元时期景教(基督教)艺术中的佛教因素(文化交流)等。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尼古拉斯・塔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剑桥东南亚史(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东南亚是世界上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儒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里有过殖民经历。战后东南亚的新发展举世瞩目。东南亚的历史复杂而令人倍感兴趣。
《剑桥东南亚史》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剑桥史”中的一种,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位具有国际学术声誉的东南亚史学者合作完成。这部150万字的巨著,采用主题论述的方式,聚焦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宗教)的发展,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使人耳目一新,不同于此前出版的按国别或纯粹按年代顺序,以政治甚至王朝兴衰为主要内容的东南亚史致力于从整个地区的层面上论述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全貌,也不忽视各个国家的特点,各章既有鲜明的特色,互相之问又联系紧密,全景式地展现了东南亚史;充分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前历史学、考古学对东南亚史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比较方法,体现了当代东南亚史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的东南亚历史。本卷在开篇第一章对20世纪的东南亚历史编纂学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全面考察之后,运用新的结构和分析框架,多学科的方法和大量新的史料,在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中论述东南亚地区1500年前的历史,探讨了东南亚的原始社会。早期国家组织.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因素、复杂的宗教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为1500~1800年的东南亚史,分析1500年以后外部世界的影响和东南亚社会的适应性,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社会变迁和宗教问题,以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东南亚在内外压力下陷入的困境。
《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19、20世纪的东南亚史。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包括从18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史,论述了殖民政权的建立和西方列强的政策,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殖民统治和国际商业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和复杂化。宗教和大众文化及其与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探讨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南亚,在论述殖民帝国的终结和东南亚独立国家形成后,深人分析了在当地历史传统。战后全球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展示了当代东南亚的宗教变化,探讨了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泰国的激进话语 [图书] 豆瓣
Thai Radical Discourse: The Real Face of Thai Feudalism Today
作者: 〔澳〕克雷格·J. 雷诺尔斯 译者: 金勇 / 杜洁 校 2022 - 9
☆对雷诺尔斯《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泰国研究的人,无论是在历史、政治还是社会领域,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尼提·尤希翁(泰国法政大学)
本书是内容丰富、涉及深入、开放性强的文本或文本组合,细致又充满热情,博学又富有煽动性。今后再将集的著作以幼稚或不完善为名加以拒斥,或认为用英语写作的泰国历史著作“很少带有争议”都将会变得愈发困难。所有致力于研究泰国的历史和现在的人,都必须将它考虑进去;对很多人来说,它将会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安德鲁·特顿(伦敦大学)
本书是在历史分析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杰出范例。
——雷纳尔多·C. 伊莱托 (新加坡国立大学)
集·普米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永远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学。在《泰国的激进话语》中,雷诺尔斯不仅向泰国以外的读者翻译和介绍了这部著作,而且以新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锦上添花;读者们便可从中了解泰国历史及历史编纂学、激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运动,及其对今日泰国的影响。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对集·普米萨及其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集·普米萨是泰国百年不遇的天才,他对东南亚半岛地区,尤其是湄南河流域古代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民族政治、文学艺术的研究至今无人出其右。他的研究成果最难得的价值是具有颠覆性。
——裴晓睿(北京大学)
泰国当代第一才子集·普米萨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对泰国历史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大大修正了传统的观点。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康奈尔大学)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在任何一种意义上,都为史学的变化提供了灵感。其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挫了传统的国家历史的权威和信誉;二是激发了更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需求。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无论赞同与否,未读过此书,无人可以自诩是一名泰国问题专家。
——颂杰·万塔纳(泰国农业大学)
【一句话推荐语】
一部泰国研究的必读之作,一部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对象是泰国20世纪中叶著名的左翼学者和作家集•普米萨及其开创性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集•普米萨虽然年仅36岁就被泰国军政府枪杀,但他不畏强权的反抗和理性批判,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底层的同情理解,使他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代表,成了一个当时激进主义的 理想符号;同时,他在研究上天赋过人,思想活跃,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动摇了当时传统史学的根基。
本书作者雷诺尔斯既书写了这段历史,又对相关史学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泰国社会形态争议的批判。在谈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权力的性质时,雷诺尔斯认为,欧洲和泰国前现代社会的比较表明,泰国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偶然的和有时间限制的”。
集·普米萨的未完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的泰国社会制度进行分析,利用王家编年史材料、档案等历史证据支持他的分析,加上他对语言的卓越掌控能力,使其分析雄辩有力,令人信服。当然,这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也未最终完成,虽然只完成了对“社会经济”部分的分析,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通过对这部分分析,我们亦可一窥近代泰国社会“封建制”或“萨迪纳制”的全貌,并在今天以后见之明来检视其对今天泰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本书对20世纪下叶的泰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当下研究泰国历史不可忽略的一本“名著”。
The Patchwork City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co Z. Garrid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 8
In contemporary Manila, slums and squatter settlements are peppered throughout the city, often pushing right up against the walled enclaves of the privileged, creating the complex geopolitical pattern of Marco Z. Garrido’s “patchwork city.” Garrido documents the fragmentation of Manila into a mélange of spaces defined by class, particularly slums and upper- and middle-class enclaves. He then looks beyond urban fragmentation to delineate its effects on class relations and politics, arguing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se slums and enclaves and their subsequent proximity have intensified class relations. For enclave residents, the proximity of slums is a source of insecurity, compelling them to impose spatial boundaries on slum residents. For slum residents, the regular imposition of these boundaries creates a pervasive sense of discrimination. Class boundaries then sharpen along the housing divide, and the urban poor and middle class emerge not as labor and capital but as squatters and “villagers,” Manila’s name for subdivision residents. Garrido further examines the politicization of this divide with the case of the populist president Joseph Estrada, finding the two sides drawn into contention over not just the right to the city, but the nature of democracy itself.
The Patchwork City illuminates how segregation, class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are all intensely connected. It makes clear, ultimately, that class as a social structure is as indispensable to the study of Manila—and of many other cities of the Global South—as race is to the study of American cities.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Southeast Asia [图书] 豆瓣
作者: Aurel Croissant / Philip Lorenz Springer 2018 - 1
This text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all ASEAN countries and Timor-Leste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 investigates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ctors and processes in eleven states, covering democracies as well as autocratic regimes. Each country study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ystem of governance, the party and electoral system, and an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its legal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bodies.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regional studies will also learn about processe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autocratic persistence, as well as how civil society and the media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each country.
Law and Society in Vietnam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k Sid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2008, was a unique analysis of the struggle to build a rule of law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and vibrant nations - a socialist state that is seeking to build a market economy while struggling to pursue an ethos of social equality and opportunity. It addresses constitutional change, the assertion of constitutional claims by citizens,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civil society and non-profit sector, the emergence of economic law and the battles over who is benefited by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labor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grant and export labor, the rise of lawyers and public interest law, and other key topics. Alongside other countries, comparisons are made to parallel developments in another transforming socialist stat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东南亚史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作者: [澳]安东尼·瑞德 译者: 宋婉贞 / 张振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内容简介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比东南亚这个文化多样的地区拥有更复杂的历史。《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展现了一部全面的、单卷本的东南亚通史:从它与农业、冶金和宗教的接触,到今天构成这一地区的十个现代国家的出现。当今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历史学家安东尼·瑞德打破传统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调东南亚人民对国家地位的追求是其决定性特征。他将主要焦点转移到与当地居民更相关的因素上,如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思想变化,全面又丰富地描述了该地区复杂而微妙的历史。
-----------------编辑推荐
参与现在,打造未来。讲述一部横跨2000年的东南亚历史,一部与环境共生的自我成长史,一部“世界十字路口”的多元文明发展史。
“东南亚的布罗代尔”、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安东尼·瑞德 最新作品
获2016年“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人文社科类荣誉奖
-----------------媒体评论
本书的众多优点之一是作者能够将这一地区涵盖的两千年时间分解,以引导读者穿越空间和时间。该书以直截了当、不拘一格的风格写成,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并且审慎地选择了一些引文来使历史更加鲜活。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好奇心问题,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本书有教科书般的外观,但也具有明显的可读性;既成功地对这个复杂的地区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综述,同时又提供了大量迷人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亚洲图书评论》(Asian Review of Books)
主题分类的方法、解释性的洞见、有用的书目以及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信息,这些都使瑞德的《东南亚史》成为其他学者异常宝贵、甚至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参考书。
——《亚洲研究评论》(Asian Studies Review)
归国与再造:越南归难侨访问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袁丁 / 牛军凯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1
《归国与再造侨乡:越南归难侨访问录》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在广东上涌华侨农场、广西新港镇,对越南归难侨进行为期两年的口述史采访录。上涌镇,又名上涌华侨农场,位于珠三角西部,人口六千多人,其中归难侨约3000人,均来自越南。广西新港镇,总人口15000人,其中归难侨约13000人,绝大部分来自越南。
现代印度尼西亚史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作者: (澳)阿德里安·维克尔斯 译者: 何美兰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7 - 1
《印度尼西亚现代史》共有八章,讲述的是从17世纪荷兰殖民地到2012年的印尼的历史。另有引言和参考文献、大事记、索引、地图表格列单。第一章,印尼的殖民时代;第二章,印尼的农村文化;第三章,砸乱殖民机器;第四章,革命;第五章,原子时代的印尼;第六章,从旧秩序到新秩序;第七章,幸福家园里的恐怖;第八章,全球化时代和危机时代。
The Rational Peasant [图书] 豆瓣
作者: Samuel L. Pop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 6
Popkin develops a model of rational peasant behavior and shows how village procedures result from the self-interested interactions of peasants. This political economy view of peasant behavior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model of a distinctive peasant moral economy in which the village community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welfare of its members.
安南史研究 Ⅰ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达郎 译者: 毕世鸿 商务印书馆 2020
第一编介绍了元世祖忽必烈经营南海的整体情况,指明其对陈朝政策乃是以占城为据点支配南海整体大战略中的一环,进而阐明了元朝与陈朝的外交、以及1284-1285年及1287-1288年元朝出兵的详细经过。通过使用地图对战斗经过的研究,相对于“不知晓实地仅使用中国文献来研究”的中国史、元史研究者,山本达郎对陈朝方面动向的详细解明,并加以正确的地理考证,实现了前者无法达到的精度,使读者叹为观止。研究明朝永乐帝的对越政策、对越出兵,明朝统治越南的实际情况及黎利等人反抗而致使统治崩溃的第二编,也同样细致且高瞻远瞩。即便在当时引领越南史研究的法国学界,也尚未存在如此研究。其对明朝设置府州县的位置的考证,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各种研究的基础。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