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性史”
手術劇場 [图书] 豆瓣
Crucial Interventions: An 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Nineteenth-Century Surgery
作者:
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译者:
黎湛平 翻譯
/
李尚仁 審訂
麥田
2016
- 10
★《泰晤士報》《刺絡針》與各大媒體盛讚、《病玫瑰》作者理查‧巴奈特的最新力作
★精選超過 470 張從頭到腳、繪製精美、挑戰視覺的珍稀外科技術與器械繪畫
★以尖銳、震撼的角度,透視外科學在引入麻醉與消毒這百年間的蛻變進展
揭露醫療史上最疼痛的世紀
「剖腹產、手指截肢、下顎切除……一幀幀詭譎卻精緻的生死繪畫,重現了某一段『現代』醫療還相當令人髮指的年代。」──《衛報》
當那支恐怖的刀子刺進乳房,一路切穿靜脈、動脈、肌肉和神經,除非法院頒布禁止令,否則誰也無法阻止我哭叫。我放聲尖叫。整個手術期間,我斷斷續續尖叫,幾乎沒停過,我很驚訝自己的耳朵竟然還沒聾?疼痛難以忍受。刀子劃開皮肉、抽回,那種痛似乎永遠不會消褪。突然衝進身體內部的空氣猶如無數細小、分叉的匕首,撕裂創口邊緣。我以為手術終於結束,噢,不!另一輪恐怖折磨的切割戲碼再度上演。最慘的是,為了把這恐怖組織的底部、根部從附著部位剝除,又一次,我承受那筆墨言語難以描述的痛楚。但這一切還沒結束。拉雷醫師往下一劃,噢,天哪!我感覺有把刀狠狠地來回抵著我的肋骨;他在刮我的骨頭!──出自小說家芬妮.伯尼(Fanny Burney)於1811年切除乳房的親身經歷
繼《病玫瑰》之後,作者理查‧巴奈特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以十九世紀的外科手術技法與器械為主題,精選超過 470 幀令人望之生痛的醫療繪畫,一窺在麻醉與消毒等現代技術發明之前與之後,外科醫師如何進行無數需要開膛剖肚的大型手術。
其實早在止血、麻醉、消毒等現代熟知的技術發明以前,外科醫師已開始執行諸如乳房切除、截肢、摘除結石等手術。他們以人力、綁帶束縛病人;運用皮帶、襯墊加壓止血;穿著外出服、在病人家中或是有諸多學生、學者圍觀的手術劇場進行手術……不只病人痛苦掙扎增加手術困難度,失血、感染等問題也導致術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部分地區,外科手術甚至是由理髮師而非外科醫師執行。不過一個多世紀,與酷刑無異、死亡率大於戰爭陣亡率的外科手術,究竟是如何突飛猛進到今日無菌、無痛、救人無數的專業樣貌?
透過一幀幀珍稀繪畫,不僅記錄了這段輝煌的歲月,也隱藏了在這堪稱外科發展黃金時期的年代,病人身為沉默的參與者,被醫院與醫療雙雙「稀釋」的痛楚;以及外科醫師如何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試探人體的極限,以手術刀開拓個人的權勢與地位,以及滿足自己對切割的想望……
★各界讚譽
本書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收錄了大量取自惠康圖書館的歷史檔案照片。每一頁都有手術器械或是技法的擬真繪畫,其中有許多讓人不敢想像。作者也闡述了手術如何發展成現今樣貌的過程,引人入勝,非常值得推薦。──Choice 雜誌
這本書描述了現代醫學的崛起。作者非常巧妙地闡述了外科手術的源頭,並搭配來自19世紀醫學教科書的生動繪畫。深入淺出卻又面面俱到,如果你的胃夠堅強的話,這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心靈與視覺盛宴。──The Lineup 網站
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Joanna Bourke, "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對現代讀者來說,這些彷彿超現實的繪畫還比較像是春宮畫或是恐怖小說的插畫;夾住眼瞼的金屬鉗讓人聯想到《發條橘子》裡的經典場景;或是縫成類似緊身衣綁帶的脣顎裂修補術;或是詳細圖解如何支解手臂、手指、腿和腳……而這些還不是最嚇人的。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似乎有點落後,但在19世紀,這些描繪精緻的插畫呈現了外科科學與藝術的啟蒙;外科醫師從在醫學的拓荒時代、把手術刀當套索揮舞的牛仔,進化成接近神的存在。──Carey Dunne/hyperallergic 網站
★亞馬遜讀者推薦
●從裡到外都非常精緻的一本書。裱布書背和燙金封面,每個製作細節都很用心。我除了自己想收藏一本,也想買一本送給相關科系的學生。
●這本書非常棒。我原本以為只有蒐羅繪畫,但實際上文字內容也相當豐富;這真是一本傑作。
★精選超過 470 張從頭到腳、繪製精美、挑戰視覺的珍稀外科技術與器械繪畫
★以尖銳、震撼的角度,透視外科學在引入麻醉與消毒這百年間的蛻變進展
揭露醫療史上最疼痛的世紀
「剖腹產、手指截肢、下顎切除……一幀幀詭譎卻精緻的生死繪畫,重現了某一段『現代』醫療還相當令人髮指的年代。」──《衛報》
當那支恐怖的刀子刺進乳房,一路切穿靜脈、動脈、肌肉和神經,除非法院頒布禁止令,否則誰也無法阻止我哭叫。我放聲尖叫。整個手術期間,我斷斷續續尖叫,幾乎沒停過,我很驚訝自己的耳朵竟然還沒聾?疼痛難以忍受。刀子劃開皮肉、抽回,那種痛似乎永遠不會消褪。突然衝進身體內部的空氣猶如無數細小、分叉的匕首,撕裂創口邊緣。我以為手術終於結束,噢,不!另一輪恐怖折磨的切割戲碼再度上演。最慘的是,為了把這恐怖組織的底部、根部從附著部位剝除,又一次,我承受那筆墨言語難以描述的痛楚。但這一切還沒結束。拉雷醫師往下一劃,噢,天哪!我感覺有把刀狠狠地來回抵著我的肋骨;他在刮我的骨頭!──出自小說家芬妮.伯尼(Fanny Burney)於1811年切除乳房的親身經歷
繼《病玫瑰》之後,作者理查‧巴奈特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以十九世紀的外科手術技法與器械為主題,精選超過 470 幀令人望之生痛的醫療繪畫,一窺在麻醉與消毒等現代技術發明之前與之後,外科醫師如何進行無數需要開膛剖肚的大型手術。
其實早在止血、麻醉、消毒等現代熟知的技術發明以前,外科醫師已開始執行諸如乳房切除、截肢、摘除結石等手術。他們以人力、綁帶束縛病人;運用皮帶、襯墊加壓止血;穿著外出服、在病人家中或是有諸多學生、學者圍觀的手術劇場進行手術……不只病人痛苦掙扎增加手術困難度,失血、感染等問題也導致術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部分地區,外科手術甚至是由理髮師而非外科醫師執行。不過一個多世紀,與酷刑無異、死亡率大於戰爭陣亡率的外科手術,究竟是如何突飛猛進到今日無菌、無痛、救人無數的專業樣貌?
透過一幀幀珍稀繪畫,不僅記錄了這段輝煌的歲月,也隱藏了在這堪稱外科發展黃金時期的年代,病人身為沉默的參與者,被醫院與醫療雙雙「稀釋」的痛楚;以及外科醫師如何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試探人體的極限,以手術刀開拓個人的權勢與地位,以及滿足自己對切割的想望……
★各界讚譽
本書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收錄了大量取自惠康圖書館的歷史檔案照片。每一頁都有手術器械或是技法的擬真繪畫,其中有許多讓人不敢想像。作者也闡述了手術如何發展成現今樣貌的過程,引人入勝,非常值得推薦。──Choice 雜誌
這本書描述了現代醫學的崛起。作者非常巧妙地闡述了外科手術的源頭,並搭配來自19世紀醫學教科書的生動繪畫。深入淺出卻又面面俱到,如果你的胃夠堅強的話,這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心靈與視覺盛宴。──The Lineup 網站
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Joanna Bourke, "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對現代讀者來說,這些彷彿超現實的繪畫還比較像是春宮畫或是恐怖小說的插畫;夾住眼瞼的金屬鉗讓人聯想到《發條橘子》裡的經典場景;或是縫成類似緊身衣綁帶的脣顎裂修補術;或是詳細圖解如何支解手臂、手指、腿和腳……而這些還不是最嚇人的。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似乎有點落後,但在19世紀,這些描繪精緻的插畫呈現了外科科學與藝術的啟蒙;外科醫師從在醫學的拓荒時代、把手術刀當套索揮舞的牛仔,進化成接近神的存在。──Carey Dunne/hyperallergic 網站
★亞馬遜讀者推薦
●從裡到外都非常精緻的一本書。裱布書背和燙金封面,每個製作細節都很用心。我除了自己想收藏一本,也想買一本送給相關科系的學生。
●這本書非常棒。我原本以為只有蒐羅繪畫,但實際上文字內容也相當豐富;這真是一本傑作。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意]图齐 著
/
魏正中 萨尔吉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本书原稿由意大利著名东方学、上世纪国际上最著名的藏学家图齐所著。现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意大利籍教授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博士组织专家翻译。本书在国际上有意文、英文等版本,而通行的英文本错误很多。此次翻译初稿以英文本为基础,再参阅意大利逐句核校,保证了原著的准确性;本书译者到西藏多处实地考察,重新核对了全部文字,并作了大量补充和更正,澄清了资料的原始性;本书译者还对藏语、梵语和藏传佛教词汇增加了注释,扩充了图表和译名对照等,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也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总而言之,本书是图齐乃至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藏学著作,而汉译本将是超越英文版本乃至意大利文原本的最佳版本。全书四卷七册,再加一本索引及译名对照表,共8册。各卷内容为《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与擦擦》、《仁钦桑波与西藏佛教的复兴》、《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特征》及《江孜及其寺院》。书稿内容庞杂,图表非常多,使用了大量藏、梵文献,涉及众多印度和中国西藏宗教学以及古代西藏考古、艺术和建筑学的相关内容。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 7
徐复观,中国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湛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这部专门讨论人性论的著作,以人格为中心加以审视,尤其是注重以先哲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为根据,把握先秦哲人完整生命体中的内在关连,所以能提要钩玄,要言不烦。
本书里,尽量使用归纳方法,以归纳出各家各人所用的抽象名词的具体内容,为他们补出一种明确的定义;把各家各人虽用了相同的抽象名词,但其关涉所及的范围并不相同的情形,明确的指陈出来,这对于从不必要的历史混乱中的脱出,或有所帮助。又如《论语》中“命”与“天命”,从传统的训诂上,不能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因而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意义,发生许多不相干的争议。但经我用归纳方法,把二者不同的内容界定出来以后,便多少可以收点澄清之效。由此不难了解:以归纳方法补传统训诂之不足,是治思想史的人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人格与一般物件不同。一般物件是量的存在,可以用数字计算,并可加以分割。人格是质的存在,不能用数字计算,并不能加以分割。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的为根据。可以说是“质地名词”。“质地名词”的特性,在于由同一名词所表征的内容,常相对应于人格的“层级性”而有其“层级性”。例如《论语》中的“仁”,孔子常对应于发问者在人格上的层级不同,对仁的指陈,也有其差异。但这不是平列性的差异,而是层级性的差异。平列性的差异,当然彼此间也可以发生左右互相影响的关连;但这常常是不同事物间的外在关连。层级性的差异,则不论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西方少数以体认为立足点的哲学家及大文学家大美学家,常把这种内在关连,组成思想体系,以相对应的文字组织,表达出来;这便使读者容易顺着他们文字的理路,一直追寻下去,作如实的了解。中国的先哲们,则常把他们体认所到的,当作一种现成事实,用很简单的语句,说了出来;并不曾用心去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尤其是许多语句,是应机、随缘,说了出来的;于是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常被散在各处,以独立姿态出现的语句形式所遮掩。假定我们不把这些散在的语句集合在一起,用比较、分析、“追体验”的方法,以发现其内在关连,并顺此内在关连加以构造;而仅执其中的只鳞片爪来下判断,并以西方的推理格套来作准衡;这便是在立体的完整生命体中,任意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而断定此生命体只是如此,决不是如彼;其为卤莽、灭裂,更何待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正统派自居;但其中除了对名家(辩者)稍有贡献外,对孔、老、孟、庄的了解,尤其是对孔与孟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这倒不是来自他的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不曾透过这一关。我在此方面的努力,不敢说已经有了什么成就;但在内在关连的发现中,使散布在各处的语句(例如《论语》中的“仁”),都能在一个完整生命体中,尽到一份构成的责任,占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彼此间都可以发挥互相印证的作用。
本书里,尽量使用归纳方法,以归纳出各家各人所用的抽象名词的具体内容,为他们补出一种明确的定义;把各家各人虽用了相同的抽象名词,但其关涉所及的范围并不相同的情形,明确的指陈出来,这对于从不必要的历史混乱中的脱出,或有所帮助。又如《论语》中“命”与“天命”,从传统的训诂上,不能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因而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意义,发生许多不相干的争议。但经我用归纳方法,把二者不同的内容界定出来以后,便多少可以收点澄清之效。由此不难了解:以归纳方法补传统训诂之不足,是治思想史的人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人格与一般物件不同。一般物件是量的存在,可以用数字计算,并可加以分割。人格是质的存在,不能用数字计算,并不能加以分割。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的为根据。可以说是“质地名词”。“质地名词”的特性,在于由同一名词所表征的内容,常相对应于人格的“层级性”而有其“层级性”。例如《论语》中的“仁”,孔子常对应于发问者在人格上的层级不同,对仁的指陈,也有其差异。但这不是平列性的差异,而是层级性的差异。平列性的差异,当然彼此间也可以发生左右互相影响的关连;但这常常是不同事物间的外在关连。层级性的差异,则不论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西方少数以体认为立足点的哲学家及大文学家大美学家,常把这种内在关连,组成思想体系,以相对应的文字组织,表达出来;这便使读者容易顺着他们文字的理路,一直追寻下去,作如实的了解。中国的先哲们,则常把他们体认所到的,当作一种现成事实,用很简单的语句,说了出来;并不曾用心去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尤其是许多语句,是应机、随缘,说了出来的;于是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常被散在各处,以独立姿态出现的语句形式所遮掩。假定我们不把这些散在的语句集合在一起,用比较、分析、“追体验”的方法,以发现其内在关连,并顺此内在关连加以构造;而仅执其中的只鳞片爪来下判断,并以西方的推理格套来作准衡;这便是在立体的完整生命体中,任意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而断定此生命体只是如此,决不是如彼;其为卤莽、灭裂,更何待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正统派自居;但其中除了对名家(辩者)稍有贡献外,对孔、老、孟、庄的了解,尤其是对孔与孟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这倒不是来自他的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不曾透过这一关。我在此方面的努力,不敢说已经有了什么成就;但在内在关连的发现中,使散布在各处的语句(例如《论语》中的“仁”),都能在一个完整生命体中,尽到一份构成的责任,占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彼此间都可以发挥互相印证的作用。
哈哈鏡 [图书] 豆瓣
作者:
彭丽君
手民出版
2019
- 5
《哈哈鏡》聚焦在中國風起雲湧的1880至1930年代,分析中國都市主體如何與新興的視覺文化互動。本書所考察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貽,渴望着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彭麗君仔細分析這些視覺再現的發展軌跡,強調各種視覺形式之間的互動。本書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十九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全面考察其歷史,得出相關的理論,察看現代性如何執迷於真實。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並與之互動。
彭麗君仔細分析這些視覺再現的發展軌跡,強調各種視覺形式之間的互動。本書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十九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全面考察其歷史,得出相關的理論,察看現代性如何執迷於真實。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並與之互動。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源于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旧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后半部分。修订版延续了旧有的观点,修改了一些语词、句子和标点,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注释方式也尽可能符合现在的格式规范。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在学界引发极大反响,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20年后,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此书的学术意义愈加彰显。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在学界引发极大反响,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20年后,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此书的学术意义愈加彰显。
超越性别身体 [图书] 豆瓣
作者:
游鉴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联手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极好的分析。书中对于线性进步观点、族群分离,或”女性自己的声音“等研究取径,都提出了批判性的检讨。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值得重视。——吕芳上(台湾”国史馆“馆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李贞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面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罗苏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试图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社会文化的关系,跳出国家观的体育史窠臼,兼采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呈现西方体育传入后女子的新观念和新行为,如何在公众舆论、学校教育、学生生活、运动竞赛、观众反映、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等层面产生意义。本书试图给近代中国的体育史一个性别的 诠释,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历史的认识,也让体育史、妇女史和近代中国史得以互证互补。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95张插图,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报纸漫画、电影剧照等。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李贞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面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罗苏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试图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社会文化的关系,跳出国家观的体育史窠臼,兼采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呈现西方体育传入后女子的新观念和新行为,如何在公众舆论、学校教育、学生生活、运动竞赛、观众反映、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等层面产生意义。本书试图给近代中国的体育史一个性别的 诠释,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历史的认识,也让体育史、妇女史和近代中国史得以互证互补。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95张插图,都是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报纸漫画、电影剧照等。
Atlas of Egyptian Art [图书] 豆瓣
作者:
E. Prisse D'Avenn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 3
本书是古埃及艺术的早期探索者Prisse d'Avennes(1807 - 1879)的经典著作,在1868到1878年间发行于巴黎,被认为是关于古埃及艺术的最美丽的现代著作之一。内容是作者绘制的大量彩图。包含了许多已遗失艺术品的唯一记录。是古埃及艺术和建筑的绝佳参考。
This enchanted tour of Egyptian art by one of its early explorer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modern works on ancient Egyptian art. Prisse d'Avennes's monumental work, first published in Paris over a ten-year period between 1868 and 1878, includes the only surviving record of many lost artifacts. This classic work i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is enchanted tour of Egyptian art by one of its early explorer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modern works on ancient Egyptian art. Prisse d'Avennes's monumental work, first published in Paris over a ten-year period between 1868 and 1878, includes the only surviving record of many lost artifacts. This classic work i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图书]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Sources of the Self [图书] 豆瓣
作者:
Charles Tayl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3
From Library Journal
This book is primarily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modernist protest against the disengaged and instrumental modes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at arose when theistically grounded morality crumbled, but that themselves focused too little upon our inner life, i.e., our powers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the substantive goods of ordinary life, which Taylor alleges give meaning to human life. Associating each ideology with a particular conception of our identity as selves, he defends the modern view, keeping in mind that self-realization must recognize that some things are important beyond the self. Taylor rambles somewhat and often talks about " the good," as though human beings were fungible in their capacities for appreciation and action; but the wealth of illustrative material and frequent insights are thought-provoking. For scholarly collections.
- Robert Hoffman, York Coll., CUNY
Copyright 1989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This book is primarily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modernist protest against the disengaged and instrumental modes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at arose when theistically grounded morality crumbled, but that themselves focused too little upon our inner life, i.e., our powers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the substantive goods of ordinary life, which Taylor alleges give meaning to human life. Associating each ideology with a particular conception of our identity as selves, he defends the modern view, keeping in mind that self-realization must recognize that some things are important beyond the self. Taylor rambles somewhat and often talks about " the good," as though human beings were fungible in their capacities for appreciation and action; but the wealth of illustrative material and frequent insights are thought-provoking. For scholarly collections.
- Robert Hoffman, York Coll., CUNY
Copyright 1989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新文化的位置 [图书] 豆瓣
作者:
季剑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旨在以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形式,回到思想激荡的“五四”历史现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的“五四”叙事和想象,深入“五四”内部不同的话语、观念和潮流的缝隙中,在辨析它们的各自脉络和理路以及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的同时,激活被单一的“五四”叙事板结化的历史能量,重新体认“五四”为现代中国奠定价值地基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第二辑侧重于对“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考察;第三辑转向“五四”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图景,尝试把握新文化发生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第四辑则以问题史的梳理的形式,在更长的时段中思考“五四”作为现代中国之重要节点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第二辑侧重于对“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考察;第三辑转向“五四”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图景,尝试把握新文化发生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第四辑则以问题史的梳理的形式,在更长的时段中思考“五四”作为现代中国之重要节点的意义。
爱的自然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黛安娜·阿克曼
译者:
张敏
花城出版社
2008
这是一部建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綦础上探讨爱的专著。在寻找“大无形”的爱的过程中,阿克曼将历史,文学、生物学和通俗文化梳理了一遍。她把克莉奥佩特拉和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弗洛伊德和银翼杀手并列存一起。深入探讨通奸的诱惑力、春药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于接吻的崇拜。她不但揭示了卡萨诺瓦、唐璜等永不知足的情场老手们的秘密,同时还暴露出一个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的社会群落的伤口。《爱的自然史》内容丰富,手法新颖,读之如饮爱的醴泉,是一本抚摸灵魂、唤起激情、令人兴奋的好书。
◎字宁珠玑……引人人胜,《爱的自然史》读来痛快淋漓。——《洛杉矾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指引人们穿越神秘的心灵之路的地图册。……阿克曼以福尔摩斯那样的热情演绎爱的命题,从哲学、神话、历史、科学,甚至色情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最为高尚的情感。——《今日美国》
◎以精确、机智的方式陈述所有事实,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爱的自然史》呈现给读者的是广角镜头下的爱——寓教于乐、发人深思。——《哈泼时尚杂志》
◎阿克曼的语言千姿百态、有血有肉。……她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了多少富有生命气息的素材!——《哥伦布每日电讯》
目录
序言:爱的词汇
久远的欲望:爱的历史
埃及
历史的荡妇,恶毒的女王
古埃及的艺术
我的妹妹,我的新娘
久远的欲望
希腊
公民称王的世界
女人的世界
男人之间的爱情
家庭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罗马
少女的噩梦
狄多与埃涅阿斯
家庭
啊,维多利亚!
奥维德与爱的艺术
休闲的装饰
中世纪
侠义的诞生
爱的书籍
行吟诗人
心的反叛
典雅爱情的起源
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
近代和现代
天使与女巫
罗密欧与朱丽叶
羁绊的心
清醒的心醉神迷
典雅爱情的回归
家的天堂
现代爱情
心是孤独的狩猎者:爱的观念
柏拉图:完美结合
司汤达在南方腹地
丹尼·德·鲁热芒:爱与魔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等待的色欲
弗洛伊德:欲望的起源
依恋理论
一切都是助燃物:爱的本质
受损的爱的能力
无能的爱
伊柯的悲剧
脑干奏呜曲:爱的神经生理学
爱的进化
可塑的大脑
新时代的敏感男子
通奸
性别大战
爱的化学原理
母爱,父爱
搂抱的化学物质
热恋的化学物质
依恋的化学物质
离婚的化学物质
春药
必不可少的激情:爱斡嘲
肉体的烈火:为什么会进化出性
生命的调味品
脸
脸的进化
物竞天择,美者生存
面对偏见
头发
女人与马
男人与车
印第500汽车赛
最轻快的渴望:性与飞翔
非洲上空的翅膀
男人与美人鱼
性风尚:作为时尚的性变态
接吻
论视淫
神奇的体验:爱的习俗
自然界中的型
求爱
我肉中的肉:婚姻
关于男根和女阴
边缘的爱:通奸,极端示爱方式与情感犯罪
罗经花的刻度:爱的种类
利他主义
沦宗教之爱
沦爱的转移
沦对宠物的爱
后记:博物馆
◎字宁珠玑……引人人胜,《爱的自然史》读来痛快淋漓。——《洛杉矾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指引人们穿越神秘的心灵之路的地图册。……阿克曼以福尔摩斯那样的热情演绎爱的命题,从哲学、神话、历史、科学,甚至色情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最为高尚的情感。——《今日美国》
◎以精确、机智的方式陈述所有事实,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爱的自然史》呈现给读者的是广角镜头下的爱——寓教于乐、发人深思。——《哈泼时尚杂志》
◎阿克曼的语言千姿百态、有血有肉。……她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了多少富有生命气息的素材!——《哥伦布每日电讯》
目录
序言:爱的词汇
久远的欲望:爱的历史
埃及
历史的荡妇,恶毒的女王
古埃及的艺术
我的妹妹,我的新娘
久远的欲望
希腊
公民称王的世界
女人的世界
男人之间的爱情
家庭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罗马
少女的噩梦
狄多与埃涅阿斯
家庭
啊,维多利亚!
奥维德与爱的艺术
休闲的装饰
中世纪
侠义的诞生
爱的书籍
行吟诗人
心的反叛
典雅爱情的起源
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
近代和现代
天使与女巫
罗密欧与朱丽叶
羁绊的心
清醒的心醉神迷
典雅爱情的回归
家的天堂
现代爱情
心是孤独的狩猎者:爱的观念
柏拉图:完美结合
司汤达在南方腹地
丹尼·德·鲁热芒:爱与魔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等待的色欲
弗洛伊德:欲望的起源
依恋理论
一切都是助燃物:爱的本质
受损的爱的能力
无能的爱
伊柯的悲剧
脑干奏呜曲:爱的神经生理学
爱的进化
可塑的大脑
新时代的敏感男子
通奸
性别大战
爱的化学原理
母爱,父爱
搂抱的化学物质
热恋的化学物质
依恋的化学物质
离婚的化学物质
春药
必不可少的激情:爱斡嘲
肉体的烈火:为什么会进化出性
生命的调味品
脸
脸的进化
物竞天择,美者生存
面对偏见
头发
女人与马
男人与车
印第500汽车赛
最轻快的渴望:性与飞翔
非洲上空的翅膀
男人与美人鱼
性风尚:作为时尚的性变态
接吻
论视淫
神奇的体验:爱的习俗
自然界中的型
求爱
我肉中的肉:婚姻
关于男根和女阴
边缘的爱:通奸,极端示爱方式与情感犯罪
罗经花的刻度:爱的种类
利他主义
沦宗教之爱
沦爱的转移
沦对宠物的爱
后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