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近代中国”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 [图书] 豆瓣
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
作者:
[美] 埃里克·多林
译者:
朱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全书从第一艘抵达中国广州的美国船说起,从关注独立之初的美国热衷对晚清帝国茶、丝绸、瓷器以及鸦片贸易开始,描绘了诸多中美关系的历史趣闻。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汎森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分为“传统思想与学术内部的危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业与命运”三部分内容。
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許雪姬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 3
日治時期台灣人到中國東北的經驗是台灣人海外活動的一環。本書共收集二十六篇相關訪談紀錄、回憶錄,其中包括醫生、官公吏、學生、家庭主婦的回憶,藉由其經歷及相關史料,相信可以重建這一段歷史。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颖颐
译者:
雷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一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围城 / 人·兽·鬼 [图书]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1
将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合为一书出版。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第三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嘉蔚
译者:
窦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本书是大型图片集,共收有500多幅从未公诸于世的清末民初老照片,选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莫理循档案。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 [图书] 豆瓣
作者:
颜健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4
著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
坦承阅读本书后放弃晚清小说研究专著的写作计划
※相关推荐※
研究晚清文学,十分辛苦,必须阅读大量作品,沧海捞珠。难得颜健富教授抓到了一个最关键性的空间问题,并找到被忽略但值得我们重视的“冷门”作品,细加分析,将之置于晚清到民初的文学史脉络中,功力深厚,也功不可没。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 扩大研究范围,发掘冷门材料
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晚清小说,研究者们大多只就其中最著名的文本(如所谓“四大谴责小说”)展开论述,而缺乏对其他作品的观照。《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长期被冷落的重要作品,深度诠释其背后意涵,极具开创性。
★ 视角独特,纵横贯通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抓住了贯穿晚清小说写作中的七大关键概念,在将大量材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既对同时代的若干作品进行了横向比较,又将其放在整个文学史的框架下进行纵向论述,突出了晚清小说与新文学的异同及其对后者的影响。
★ 逻辑缜密,一叶知秋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文本分析,论述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作者还细致讲解了晚清小说家们叙事技法的变化、观念的变迁、思想的变革,读者可小中见大,看到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
※内容简介※
随着清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挫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荣光”破灭,传统天下观崩坏,新的世界观建立。作为时代结构一环的小说,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聚焦1902至1911年间的小说文本,从空间想象、冒险精神、忠义观念等意识的转变入手,展现了晚清小说家们的焦虑与思索,讲述他们在激荡的变革时代如何将“中国”置入“世界”的坐标,重新找寻中国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新概念地图”。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晚清小说中崛起的“国民”理念如何影响、启发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全面展现晚清至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转型。
与很多前辈学者仅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泛泛而论不同,本书作者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极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作品,并抓住其中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颇具开创性,荣获2016年台湾“中研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
坦承阅读本书后放弃晚清小说研究专著的写作计划
※相关推荐※
研究晚清文学,十分辛苦,必须阅读大量作品,沧海捞珠。难得颜健富教授抓到了一个最关键性的空间问题,并找到被忽略但值得我们重视的“冷门”作品,细加分析,将之置于晚清到民初的文学史脉络中,功力深厚,也功不可没。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 扩大研究范围,发掘冷门材料
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晚清小说,研究者们大多只就其中最著名的文本(如所谓“四大谴责小说”)展开论述,而缺乏对其他作品的观照。《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长期被冷落的重要作品,深度诠释其背后意涵,极具开创性。
★ 视角独特,纵横贯通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抓住了贯穿晚清小说写作中的七大关键概念,在将大量材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既对同时代的若干作品进行了横向比较,又将其放在整个文学史的框架下进行纵向论述,突出了晚清小说与新文学的异同及其对后者的影响。
★ 逻辑缜密,一叶知秋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文本分析,论述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作者还细致讲解了晚清小说家们叙事技法的变化、观念的变迁、思想的变革,读者可小中见大,看到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
※内容简介※
随着清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挫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荣光”破灭,传统天下观崩坏,新的世界观建立。作为时代结构一环的小说,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聚焦1902至1911年间的小说文本,从空间想象、冒险精神、忠义观念等意识的转变入手,展现了晚清小说家们的焦虑与思索,讲述他们在激荡的变革时代如何将“中国”置入“世界”的坐标,重新找寻中国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新概念地图”。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晚清小说中崛起的“国民”理念如何影响、启发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全面展现晚清至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转型。
与很多前辈学者仅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泛泛而论不同,本书作者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极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作品,并抓住其中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颇具开创性,荣获2016年台湾“中研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
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近代中国学术史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其复杂性与难度,广为关注。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晚清今文学复兴,尤其是康有为公羊改制学说引起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潮,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历时性考察经今古文之争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渊源流变,虚实相济,贯通经史,揭示出儒学义理与科学史学二者诚有珠联璧合的可能,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物质技术视阈中的文学景观 [图书] 豆瓣
作者:
潘建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物质技术视阈中的文学景观》展现了晚清中国书籍史上重大的技术变革,多维度描述物质技术与小说演进的关系。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关系微妙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话题。
近代以来,新兴印刷技术所蕴含的巨大的出版能量,为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技术变革急剧加速的步伐中,西方先进的印刷文化进入以上海为出版中心的中国,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近代书局利用新的出版技术以及新的经营模式,开展小说征文、小说版权转让以及善本小说整理等活动,推动乃至调控晚清新小说的发生与发展,促使传统的明清章回小说实现其文本传播技术的近代升级。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特色的图像,亦借助新技术完成它的近代复兴之路。这些在物质技术推进中的文学景观,处处展现了文学观念和文体破立的消长,具有重大的小说史及出版史意义。
近代以来,新兴印刷技术所蕴含的巨大的出版能量,为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技术变革急剧加速的步伐中,西方先进的印刷文化进入以上海为出版中心的中国,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近代书局利用新的出版技术以及新的经营模式,开展小说征文、小说版权转让以及善本小说整理等活动,推动乃至调控晚清新小说的发生与发展,促使传统的明清章回小说实现其文本传播技术的近代升级。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特色的图像,亦借助新技术完成它的近代复兴之路。这些在物质技术推进中的文学景观,处处展现了文学观念和文体破立的消长,具有重大的小说史及出版史意义。